为什么圣人可以做到天人合一?详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道德经系列研究之二十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什么圣人可以做到天人合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圣人可以做到天人合一
详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道德经系列研究之二十四)
不争,是老子在第八章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老子继续以对立统一、辨证统一的例子论述“不争”,他进而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不单纯是“和事佬”,老子的“不争”不仅是一种宽容态度,更是一种处事方法(请参阅头条号“清萍树解道”拙文道德经系列研究之十《如何理解老子的上善不争无尤?》)。《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继续论述这种处事方法,并把这种处事方法提升为圣人的经验之谈,其全文如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通俗易懂,研究者的解释很丰富,对解释的争论也比较多。仅仅一个“曲”字,其字义的解释就多样,包括:委屈、柔曲、柔软心、弯曲、弯路、迂回婉转等,也有研究者将其解释为“无为”,更有研究者将其解释为“天体圆周运动的形式”。研究者对“曲则全”的解释由于每个字的意涵多,对整句的解释结果就更丰富了。研究者对整章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使人看得眼花缭乱。
笔者认为,正确解释本章,需要坚持两点要求:一是需要围绕本章的中心论点“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去解释,任何一句的解释,都不能偏离中心论点;二是按照“处事方法”解释“不争”,不能按照“宽容态度”解释“不争”,也就是说,要使到第二十二章对“不争”的解释与第八章保持一致。如不符合这两点要求的,就不应作为正确、恰当的解释。如有研究者将“曲则全”解释为“委屈反而能得到保全”,文中的“委屈”感觉是一种宽容态度,不是一种处事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够正确的。下面,笔者对重点字词、语句作分析,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一、曲则全。曲,基本义为弯曲,与“直”相对,又可引申为邪曲、局部等。则,基本义为规范、准则,引申为规章、模范、效法、作、做、表示因果关系(就、便)、表示转折(却)。全,本义为完好的、纯粹的玉,引申为完整、全体、整个的,又引申为完好无缺、完备、齐全、保全、纯一、纯粹。“全”字在本章中出现三次,对其字义的解释应保持前后基本一致。
二、抱一为天下式。抱一,不是抱“道”(有研究者习惯把“一”解释为“道”),而是指坚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体现的精神、理念。式,本义为事物依据的规矩、标准,引申为示范、引领、榜样。
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自见,自我表白,显露自己。自是,自以为是。自伐,自夸,自夸其功。自矜,自负。
四、莫、诚、归。莫,没有谁。诚,确确实实。归,归属,统领。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对《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全文解释如下:
把局部当作全局,把部分融入整体,因此,局部、部分的东西才能在全局、整体中得以保全;弯曲和笔直是相反的选材规范,如把弯曲当作笔直使用,对两者一视同仁,人就能尽其才,物就能尽其用;低洼是众人之所恶,只有低洼的地方才能积水成潭、养育生命、满怀希望,不要好高骛远;陈旧是新成的基础,把故旧的积极因素融入新的发展机制、模式,就能顺利、成功地革故鼎新和推陈出新;少量、不富余的东西,才是真正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东西富余太多、难以选择,反而带来困惑,不应贪图多余、富余的东西。
因此,圣人(贤明的人)践行、坚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体现的精神和理念,知行合一,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垂范。
圣人不显露自己、不固执己见,反而显得明白事理;圣人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自己的高尚;圣人不自我夸耀,在功绩面前“后其身”和“外其身”,反而能被人记住功绩;圣人不自负,不自高自大,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其事业反而能取得长久的发展成长。
正因为不与人争不仅是宽容的态度,更是一种处事方法,且不贪图多余,所以,圣人走遍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执。
古人所讲的“曲则全”的话,怎么会是一句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落实的,只要把局部当作全局,把部分融入整体,局部、部分的东西就不仅能在全局、整体中得以保全,而且能成为统领全局、把握整体的关键力量。
本文对“曲则全”做了全新的解释,否定了“委屈反而能得到保全”的解释。笔者认为,唯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老子的“不争”思想。
邱树荣
2022年3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