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4月2日全国上映。从各种宣传的小剧透来看,这应该是一部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现实题材好电影。上映后,本人一直计划着找个时间要去影院观影,去感受一下现实给人无法逃避的锥刺,计划安排一整条纸巾……
4月10日,我安排出了半天,和家人一起来到电影院如愿以偿地观看了《我的姐姐》。然而,让我觉得无比诧异的是,本以为会全场爆满,可是整场只有不到10位观影观众,在周六上午11点整这个黄金时间段出现这样的冷场现象着实不太对劲。难道,是该电影爆发有力,后劲不足?
事实证明,我的纸巾是没有白带的,我的确是从开始哭到结束,或许是整个电影营造的沉闷不乐的氛围,让人觉得除了流泪似乎找不到其他情绪宣泄的突破口。单从本人纸巾的使用情况来谈观后感的话,这无疑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起码它真正赚足了我的眼泪。然而,事实上,影片也的确存在一些浅而易见的缺陷和漏洞,请容我细细道来!
第一,车祸现场的戏让我出戏。影片姐弟的父母车祸身亡,在车祸现场,姐姐以一张漠然的脸向观众传递的是姐姐跟父母之间感情的冷淡。我内心标记上了一个问号,他们之间有这么大的仇恨吗?以至于到车祸现场认领尸首也流不下一滴泪?这一个细节让我有些出戏,同样的场景放到现实生活中,反应应该会有些出入。生活中,重男轻女的家庭大有存在,为了追生二胎而做一胎残疾假证明的也大有人在,但是鲜有一胎女儿冷漠至此的。如果不是有深仇大恨,而只不过是心有芥蒂心有不甘,不至于在车祸现场这样一个惨烈的环境里毫无反应,毕竟运尸车里躺着的是自己面目全非的亲生父母啊!张子枫的确有一副天生会演戏的面孔,面无表情的时候气氛都是低沉而阴郁的,笑容满面时世界都是阳光灿烂的。然而,通盘跨脸并不能精准地展现最合适的情绪。
第二,追悼会现场的戏也让我出戏。据我在剧情介绍中了解,弟弟是六岁。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很敏锐的环境观察能力和情绪感受能力。然而,本片中,弟弟抱着足球出现在灵堂的时候,看着爸爸妈妈的黑白照片,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连好奇的一问“爸爸妈妈呢?爸爸妈妈的照片怎么是黑色的呢?姑妈怎么有白花花?”都没有,这有点不太符合小孩子的好奇反应。大家庭所有亲戚在他们家里商量后事的时候,气氛紧张郁闷,所有亲戚都在,唯独不见爸爸妈妈,然而弟弟还是没有找爸爸妈妈,自顾自地玩耍。整个影片,弟弟直到跟姐姐坐公交的时候看见爸爸同款车子才去追着找爸爸妈妈。很显然,这部分细节导演似乎铺陈得有些不到位。本人的小孩两岁多,就已经对情绪有很敏锐的感染力,对亲疏远近也有了自己很清晰的感受力和表达状态,而影片弟弟已经六岁了,最亲近最需要的肯定是爸爸妈妈,这是这个年龄段小孩的感情最直接的表达,影片中并没有演绎出来,总让人觉得缺了些什么。导演貌似在这个角度忽略得太多,让观众觉不出来爸爸妈妈和弟弟之间那种亲密的感情所在,实乃一大缺陷。
第三,肇事司机的戏份最让我出戏。我认为,导演是想从一个少有人关注的角度将现实中一个隐痛的群体的故事展现给大家,应该是紧贴现实、回归现实、表现真实的,然而,导演对肇事司机戏份的安排手法却让我大失所望。肇事司机的女儿居然跟车祸死者的儿子在同一所幼儿园?天下有如此巧合的事情吗?这种安排也未免太像玛丽苏霸道总裁剧的架构了吧?如果说导演如此安排是为了后续剧情发展,给肇事司机和姐姐的接触合理地搭上一条线,那也不能如此走捷径,假得太明显,以至于让人无法相信事实,瞬间出戏。导演完全可以安排一次路上的偶遇和追逐,那样的安排张力更大,观影效果会强很多,也会给观众不错的真实体验,代入感可能更强。本人认为,这是本片最大的BUG。
话说回来,本片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从主演到配角,他们的演技都无比惊艳。张子枫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演员,她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诠释得很有特色;张遥源只有四岁,从他的表现来看,真的是可造之材;朱媛媛的姑姑和肖央的舅舅就是姑姑本姑和舅舅本舅;就连姐姐的男友都演绎出了重庆男孩的暖糯气质。也正是有这么多亮眼之处,我的观影过程全程是泪。我的眼泪流给这些优秀演员们的真诚付出,流给这个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姐姐们,更是流给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