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她的美是上帝的杰作,数百上千年也出不了一个。
还有人说:虽然没见过上帝,但是我们的确遇到了天使。
她就是— —奥黛丽·赫本
男人沉迷于她的美貌,女人为她的穿搭疯狂。
亨利·普雷特曾评价赫本说: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盖过蒂凡尼珠宝光芒的人就是她!
赫本是如此的美,她的一颦一笑,都令人倾倒。但她的美却并不仅是因为她美好的容颜和漂亮的衣衫,她的美来源于她内心的爱,一种从骨子里散发的纯粹和优雅。
正如亦舒所描述的淑女那样:“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天使仍留心间,优雅不曾褪色。
重温《罗马假日》,黑白久远的影片,依然经典动人。所有由心而发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美的东西往往让人眷恋和缅怀,而微笑能让这种美更迷人更持久。赫本的清澈眼神和美丽微笑,都是由心而发的,只有对美好不断向往的人,才会笑得那么美。清新恬淡,大气婉约, 她是美丽的追逐者和生活的热爱者。
赫本出身高贵,二战的战火将她打入人间炼狱,陷入痛苦的无尽深渊。但是她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反而非常勇敢,在战争期间,她甚至曾经装作采野花的小姑娘,给反法西斯的战士们通风报信。
童年时,苦难的岁月让她略显忧郁;20来岁出演电影爆火,她的眼睛里满是美丽的星光;中年时,风吹浪打,让她憔悴中更显知性从容;60岁以后,历尽沧桑,有了比中年更优雅的气质,眼神也如青春时一样灵动。
这么一个优雅美丽的天使,渴望幸福美好的婚姻而不得。两段失败的婚姻让她遍体鳞伤身心俱疲。幸运的是她有心爱的孩子,也有知心的蓝颜,成为她的依靠和慰藉。
作为全球最受热捧的女演员之一,她是第一个能像伊丽莎白·泰勒一样要求百万片酬的人,然而,面对着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名与利,赫本为了照顾孩子,在最当红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了专注于家庭,背对好莱坞,息影长达10年。
“为了孩子,我愿意上月球。”赫本如是说。
世界以痛吻她,而她报之以歌。
失败的婚姻只能说明她的两任前夫有眼无珠,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人不懂爱惜,自然也有人懂得呵护和爱惜。只不过他们有缘无分,在人生的兜兜转转中无奈错过。
赫本的第一位蓝颜知己是《罗马假日》的男主角派克。二人因戏生情,虽互有好感,但也只能是“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派克有家庭有孩子,只能把深情埋葬在心底。
在赫本的婚礼上,派克送给她一枚蝴蝶胸针,他面带微笑,什么都没有说。 1993年,赫本去世了,派克来参加她的葬礼。白发苍苍的派克几度哽咽,他说:“能在那个美丽的罗马之夏,作为赫本的第一个银幕情侣握着她的手翩翩起舞,那是我无比的幸运。”
临别时,他亲吻她的棺木,说:“你是我一生最爱的女人。”这句表白,迟到了整整四十年。
另一位蓝颜知己就是时尚界大名鼎鼎的纪梵希。二人相互欣赏,相互扶持,合作几十年,纪梵希将赫本装扮得无与伦比,赫本让纪梵希大放异彩。
2015年,距离赫本逝世已经22年,纪梵希出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给奥黛丽的爱」(To Audrey with Love)。
或许这种爱,无关风月、无关爱情,却比岁月更绵长,能跨越时间和生死。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我心中永远不变的甜。
始于颜值,陷于优雅,忠于人品。赫本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她不遗余力的爱心。她晚年投身公益事业,将所有的精力贡献给了慈善事业。
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她用双脚丈量受难国家的土地,她用双手给予每一个孩子温暖。
1988年至1993年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几乎走遍了亚非拉的每一个贫困国家,为穷苦的人们募捐捐款,还在重病之时为饥饿的儿童奔波,直至生命的终点。
当她病危之时,所有的修女都彻夜为她祷告,祈祷她能奇迹般的痊愈,祷告传遍世界各地。
“天使在人间”并非堕入凡间的美貌,而是那颗历经战乱和浮华后也未被沾染分毫的心灵。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她的笑容是那么的温暖,干净,她的高贵与典雅,来源于她内心的纯粹与善良,她的美无法复制、更无法替代。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她虽然早已远去,但在人们的心中,永远美丽如初,点亮了星空,温柔了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