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秋风起,丝绵俏。丝绵是江南民间传统蚕丝制品因其轻软又御寒,成为老百姓喜爱的生活用品。眼下,随着天气的转凉,手工丝绵销售进入一年中的旺季。
现在纯手工的丝绵作坊越来越少。但是,在秀洲区新塍镇,仍有不少老手艺人在坚持着这门传统手艺。今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镇区新洛路上的一家丝绵作坊。店堂内,两位阿姨排排而坐,一袋蚕茧、一盆清水。转眼间,一个个蚕茧在她们手中拉扯而成,变成了一个个小绵兜。
手工制作丝绵被,在新塍被叫做拉丝绵。今年66岁的山玉珍动作麻利,她是拉丝绵的行家能手。在新塍镇土生土长的她,从小就跟着母亲学拉丝绵,成年后便来到新塍镇上的茧站工作。2009年,这家丝绵作坊刚开的时候,刚好需要人手,她就过来帮忙了,一干就是13年了。
“小时候就跟母亲学过,她手把手教我的。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这门手艺了。”山玉珍告诉记者,想要把蚕茧剥得完整,剥得薄薄透透的,这是有诀窍的。好的绵兜,用“薄如蝉翼”可以用来形容,用灯光照过去都是透光均匀的。蚕茧剥得好不好,直接会影响丝绵被的质量。
在大家的眼里,剥丝棉被很辛苦。冬天冷、夏天热,一年四季身上都是蚕茧的味道。所以现在为求方便快捷,很多商家都使用机器来剥丝绵,但这家铺子仍然坚持用纯手工的方式。“手工剥丝棉比机器剥得更干净,而且不放化学药水。只要掌握技巧,效率就很高,一天能剥掉10斤。”山玉珍笑着说道。
山玉珍告诉记者,手工制作丝绵被,首先要把蚕茧煮熟,然后在清水中用手把蚕茧撕开,再用力拉扯开并套在手上,七八颗蚕茧做成一个小绵兜。经过再次撑大和晾晒,就可以拉丝绵了。剥好的绵兜要层层叠加至十多层,再经过铺芯、上面子、绞口等工序,就可以做出一条丝绵被。
站在床板旁,只见山玉珍和同伴将一片片轻盈洁白的丝绵均匀拉开,一层一层叠放,然后将拉开的丝绵用线固定在被面上再翻身重新平整。“这活看似轻松简单,但是很多年轻小伙子都不一定吃得消呢。”山阿姨告诉记者,拉丝绵是技术活,拉得不好会有条纹出现,时间长了还会慢慢缩小,只有条理平整没有皱纹的丝绵才是好的。
每年的四五月和九十月都是拉丝绵的旺季。“这段时间是旺季,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拉60斤。”老板章金明说,十多年经营下来,自己也收获了一大批“绵粉”,有本地的有外地的,有上门来定制的,也有微商订购的。“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老底子那种家的味道。只要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为了将这样散落在民间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新塍镇连续多年举办剥丝绵比赛。身着蓝色印花粗布围裙,戴着印花头巾的新塍蚕娘就用自己的巧手和娴熟的剥蚕茧技艺,在诠释着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传承江南水乡文化,展现了古镇匠人精神。
“剥蚕茧这门手艺颇具江南地域特色,也是新塍镇一项广为人知的传统民俗文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习这门手艺,把这种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下去。”新塍镇文创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助理吴梦杰表示。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