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废除中国汉字”。你能想象吗,百年之前,无数先进知识分子喊出了这样的口号,而有着数千年璀璨历史的中国汉字差点在这种呼声中凋亡。
求发展,灭汉字
民国时期,国门初开,大量西方思想疯狂涌入,加之当时我国本身的军阀混战、官僚横行等各种问题,社会处于一种极度动荡不安的状态。
接下来该如何求发展,是当时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思考的问题,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
他们最先接触西方文化,并迫切地希望将这些文化应用在我国的问题上,如何应用,灭汉字首当其冲。
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不过,鲁迅说这句话是基于人们的识字现状提出的。
在当时,我国人民所使用的汉字仍是繁体字,这种字体有三大难,即难学,难写,难推广,已经成为了底层人民发展进步的重大阻碍。而人民不发展,社会又何以进步呢,所以他的观点是必须更改汉字形式。
但是,一些激进分子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中国人应该完全舍弃那些复杂、难懂的汉字,转而学习西方的字母形式,改用拉丁文书写一切内容。
历史学家傅斯年甚至直言:“普及知识最祸害的两点,一是死人的话给活人用,二是初民笨重的文字仍保持在现代社会里。”
在这些重量级人物的推动下,1931年,“中国文字拉丁化”标准被制定出来,学习、使用拉丁文似乎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
汉字美,孰能替
汉字真的可以如此轻易被替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且不说古往今来出现了多少文学大作,光是唐一朝诞生的诗歌,就说不完道不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激荡的自然之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是美好的山水之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是萧杀的边塞之风。
试问无数这样的作品,用什么样的拉丁文能诠释得出来呢。
当时的许多学者也抱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反对废除汉字,坚决抵制应用拉丁文。只是,用什么方式去反抗,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就在这汉字去留的重要关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站了出来,他写下两篇奇文,一举灭掉了废汉字者的气焰。
二文出,汉字留
赵元任写的第一篇文章名叫《施氏食狮史》,全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大致意思就是一个施姓诗人,扛着十头狮子的尸体到了自己的石屋子,准备把它们都吃掉,但是吃的时候才发现,这十头狮子原来都是石头做的。
这篇文如果换做拉丁文来写,那么全文便仅有一个“shi”,单调尴尬又荒唐,任谁也看不出这是一个故事。
赵元任的另一篇文章也同样精彩:
说的是季姑娘养了一群鸡,这些鸡到处飞,季姑娘便用竹箕追打,以至于打坏了案几上的陶伎俑,季姑娘非常愤怒,于是作了《季姬击鸡记》。
赵元任的两篇文章,无不向我们展示了汉字的无与伦比和博大精深,更说明了废除汉字简直是荒谬至极的举动。
受到文章的影响,很多学者幡然醒悟,意识到文字不能废,中华文化亦不能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