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晋江安海镇的星塔村,有一座非常奇特的祠堂,门楣上写着“吴氏宗祠”,可是走进去后,却会看到,祠堂大殿的横梁上赫然挂着“赵氏家庙”匾额,里面供奉的无不是赵姓祖先。
为什么赵氏家庙会被叫做吴氏宗祠?奇怪的事情还不止这个。每当这个家族有人亡故,出殡的时候,队伍最前面的大灯上写着“吴氏”,而当队伍返回时,书写“赵氏”的大灯则排在队伍的最前面。
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背后隐藏着一个遥远王朝的国仇家恨。这个家族的族规,活的时候姓吴,死后的墓碑和木主都改为赵姓,这个习俗在星塔村已经沿袭了700多年。
这个家族的人和附近的人们都把这种做法叫做“生吴死赵”。这其中的玄机,在吴氏宗祠大厅内的《重修宗祠碑记》中揭示得一清二楚:“温陵安平星塔吴氏者,乃宋太祖第十七世孙仕道公之裔也。元末间,仕道公为避元祸害,赘居黄墩,转宅星塔里,遂从外祖姓吴……”
这个典故背负着悲壮与无奈,700多年前,正值宋末,元军攻入泉州城,对城内的3000多个南宋宗室族人和士大夫,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在国破家亡之时,住在泉州一带的赵宋皇族全部男丁几乎惨遭杀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免于难。星塔村的吴氏开基祖赵仕道,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7世裔孙,为了躲避杀身之祸,连夜从晋江青阳,逃往安海,投奔母亲的娘家。躲过劫难的赵仕道,为感念外祖的救命之恩,临死前嘱咐子孙后代生前姓吴,死后恢复本姓,在墓碑和木主上改为赵姓。
查阅《安平赵氏从吴氏重序谱》和《安平赵氏族谱》,透过那些发黄的纸页,可以看到,对“生吴死赵”的记载还有一段动人的往事。
到明代的时候,各地的赵氏后人纷纷复姓,星塔村有的吴氏族人知道自己是皇族后裔,也把“吴”姓改回“赵”姓;这一改,可不得了,星塔村接连发生几起怪事:村民生意破产,有几个人莫名其妙地病倒,不该死的人也死去了。村民们四处求佛,但都无济于事。后来,经道士指点,让复姓的村民再次把姓氏改过来,村子才恢复往日的安宁。从此,“生吴死赵”的风俗,便在安海星塔村沿袭下来,还把“生吴死赵”的族规写入房谱,世代相传。
几百年过去了,人们记住了“生吴死赵”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也记住了这群赵氏宗室的子孙,再也没听说有人要复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