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写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会充满感情,文字生动活泼。
有一位作家,却在自己的一篇文章写了很长的一段话,表达对这样东西的不喜欢。
有趣的是,他照样写得富有感情。
他是谁呢?
他就是作家郑振铎。
郑振铎是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福建长乐人。
说到福建长乐,你也许会想到冰心,对!就是原名谢婉莹的那个冰心。
郑振铎的这篇散文《猫》,其中一段文章,我读完后,颇有感慨。
先看这段原文: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
我 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但大家都不大喜欢 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 它也不加注意。
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 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 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这段话真的把“不喜欢”三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句话,“冬天的早晨……”这只猫出现的时间,就让人觉得刺骨寒冷,心生凉意。
“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这一亮相,一出场,就让我们觉得这个猫的确不讨人喜欢。
“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你看,花白的毛色,又很瘦,就给人感觉这只猫似乎经历了被人抛弃的不幸。
“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这句话回答了为什么要把一只不不讨人喜欢的小猫给留下。
很显然,是产生了可怜它、怜悯它的心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恻隐之心。
中国人的恻隐之心,或者说怜悯之心,是非常广博的;有4个字可以证明,民胞物与。
是什么意思呢?
泛指人和一切事物,都作为自己的同类来对待他,都对他有一份爱怜之心。
“张妈把它给拾了进来,每天给他饭吃。”
从“拾”这个动作,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怜悯之意,而不是出于喜欢;
这就像捡了一个被人丢弃的可怜的孩子一样的。
“每天给她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那么喜欢游玩。好像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
与前文相比,这里进一步表明我们的态度,直接说,我们不喜欢它。
我们常说,活泼开朗的人才会比较讨人喜欢。
动物也一样。
这只猫,不活泼,也不喜欢游玩,而且性格里面就天生带着一种忧郁。
这谁会喜欢呀?
接下来的一句话,可狠了!
怎么样把不喜爱表达出来呢?
“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这就好比,一个游戏迷也不喜欢这款游戏;
一个电影迷也不想看这部电影;
一个足球迷也不想看这场球赛。
这猫要是能动人的意思,估计得要当场气死吧!
真是把我们对这只猫的不喜爱已经写到极点。
三妹本来是非常爱猫的,可是她都不愿意去搭理它。
你就说,这只猫有多讨厌吧。
“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们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若有若无,这4个字,把这只猫在我们家没有存在感,写得淋漓尽致。
他它在与不在在我们家,我们根本没有感觉,我们根本没有把它放在眼里。
当它是空气。
可怜!
“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写它有没有变化呢?
有啊。
可是它的变化,依然没有让我们觉得它有值得人喜爱的地方。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的时候……”
照理来讲,大家在一起,茶余饭后坐着闲聊,它总应该跟我们人有一些简单的交流,让我们感觉到作为一个动物的可爱。
可是,没有。
它只是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妹呢,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是也看不出三妹对这只猫,像之前的那只猫那样有兴趣。”
太悲哀了!
再添一笔: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你看,前面写它怎么怎么不讨人喜爱;这里呢,再加一笔,让我们觉得它不但不讨人喜爱,而且还会做出一些让我们觉得非常难堪的事情。
让自己的毛烧脱,变得很难看,简直就有点儿雪上加霜。
重点来了!
就在你觉得这只猫可以扔了的时候,大逆转来了!
郑振铎发现什么了?
错怪它了。
“隔了几天,张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换句话说,其实“我”对这只猫的成见由来已久的。
从它进我们家门,就已经对它产生先入为主的看法。
导致后来我们家养的鸟丢失,把这个锅就甩给了这只猫。
对这只猫的情感态度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从不喜欢,到对它心存怨恨,再到最后,发现错怪它,后悔莫及。
内心酸楚的感觉,显得特别强烈。
前后形成足够大的情感反差。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写法,可以称它为先抑后扬。
对于我们写好一样事物,十分有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
放下成见,才能避免伤害;
懂得明辨,才能做到真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