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获得更先进的知识。
为什么是英语?那是因为它是国际交流使用的主要语种,是“常态”化的“国际惯例”。
令华夏儿女欣慰的是,我们的汉语言如今也有了国际化的趋势,假以时日,汉语言“常态化”或将成为事实。
电影《地心引力》剧照
“汉语国际化”现象首先出现在美国科幻电影《地心引力》里。在2013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中,美国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被太空垃圾击中,除女主角之外的宇航员纷纷罹难。
无奈之下,女主角想要登上逃难飞船返回地面,却发现飞船已经严重损坏。
万幸的是,女主角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国际空间站报废了,可是,太空中还有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历经千难万险,女主角终于进入了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随着镜头的推进,画面上首先出现了一一簇簇青翠欲滴的绿色蔬菜。
看到这个画面,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会“会心一笑”。
正如电影暗喻的那样,中国是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对于种菜这件事情,中国人有着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天赋和执着。
“中国人走到哪里,就会把蔬菜种到哪里”,对于中国宇航员在空间站种菜这件事情,西方人可能会“大惊小怪”,中国人却认为“合乎情理”。
紧接着,画面停格在中国“天宫空间站”和神舟飞船的控制台上。女主角惊讶地发现,控制台的屏幕上显示的竟然的是中文界面。
电影《地心引力》短视频
看到满屏幕的方块字,女主角犯了难,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她尝试与系统进行“语音沟通”。
系统马上有了回应,可是,系统“说”的是女主角根本听不懂的普通话。
为了活命,女主角不得不壮着胆“胡蒙瞎猜”,居然误打误撞地启动了“逃生系统”。
最后,女主角借用“天宫号”上搭载的神舟飞船成功逃回了地面。
朋友们都知道,电影《地心引力》是美国人拍的科幻片,它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电影中出现的大多数东西都基于编剧的想象。
有意思的是,几年之后,我们在媒体报道中看到了真实的“天宫空间站”核心舱。
有网友发现,在真实的“天宫空间站”里,中国宇航员不仅真的种上了蔬菜,操控台采用的果真是中文操作界面,显示的所有信息、所有的功能按钮都是“方块字”,就连界面布局都跟《地心引力》里显示的非常相似。
天宫空间站操控界面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地心引力》制作人员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因为他们提前揭示了国际空间站行将服役期满、太空中只有中国空间站的事实。
同时,《地心引力》创作人员“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让人感佩,因为他们预估到了未来的一种可能-中国人的空间站将使用“方块字”、讲普通话。
“天宫”是中国人的“空间站”,在中国人的“地盘”上,用“方块字”、讲普通话,服从中国的规矩,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几何时,要想去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必须精通英语,并“恶补”俄语。在我看来,一国语言能否在国际上流行,决定性因素应该与学习这种语言的难度无关,而是与这个国家的实力息息相关。
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英属文化曾经影响了大半个地球,英语就是“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留下的“遗迹”。
一百多年以来,英语一直都是全世界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
在国际空间站上,英语就是宇航员工作、交流频繁使用的语种。
但是,宇航员必须学会俄语,如果不懂俄语,国际空间站将把他拒之门外。这个要求针对所有人,即使是美国宇航员,也必须遵守这个规矩。
这不仅是俄罗斯的要求,也是美国宇航局的要求。
俄语什么时候有了这样高的地位?国际空间站为什么要设置这道“门槛”?
这要从国际空间站的建立开始说起。
1991年底,美国决定和俄罗斯合作建立国际空间站,当时,苏联刚刚解体,俄罗斯刚刚接手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基地。
按照“分家”时的约定,俄罗斯如果使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基地,就要向哈萨克斯坦支付一笔昂贵的租金。
支付完租金之后,俄罗斯用于维持和平号空间站的费用就非常紧张了。
这个时候,美国NASA适时提出了与俄罗斯航天局共同开发太空的设想,说是“共同开发”,美国人其实有一个相当精明的打算:
美国人还在研究航天飞机的时候,苏联人已经长时间在轨飞行,积累了20年宝贵的航天经验。
利用俄罗斯缺钱的短板,不差钱的美国人只要花费不多的钱,就可以与俄罗斯共享20年航天成果,对美国人来说,这实在是一笔“包赚不赔”的买卖。
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俄罗斯航天局与美国NASA一拍即合,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家联合建造的国家空间站正式“开门营业”了。
由于苏美之间打了多年“冷战”,彼此间缺乏信任,虽然因为国际空间站开始了合作,但是,为了防止美国一家独大、胡搅蛮缠,俄罗斯还是用心地“留了一手”。
国际空间站分为两个轨道舱段,分别由俄罗斯和美国负责运营。
“俄罗斯轨道舱段”的任务是负责整个空间站的引导、导航、轨道调整和姿态调整,打个比方,如果把空间站比作一艘轮船,俄罗斯负责的就是这艘轮船的驾驶舱和动力系统。
相较之下,“美国轨道舱段”任务的重要性和技术含量就低得多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空间站这艘轮船提供电力能源。
这样,俄罗斯就掌握了空间站的核心要素,不用担心美国人使坏了。
有人会说,国际空间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缺少了谁,这个重达420吨的庞然大物都将失去控制,没有办法继续运营。
当然,一旦翻脸,美国人也可以用停电来威胁俄罗斯,可是,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杀式袭击”,美国人不会那么傻。
俄罗斯因此在国际空间站拥有足够大的分量,再加上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是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唯一“摆渡船”,由于所有的控制装置都是俄语的,所以,懂俄语就成为了每个宇航员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因此,国际空间站上就有了英语和俄语两种工作语言。
也因为这个原因,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必须“恶补”俄语,并通过俄语考试,而俄语偏偏又是让美国等非俄语国家宇航员特别头疼的语言。
有一位NASA宇航员说,“俄语训练太艰难了,学习俄语的痛苦程度一点不亚于失重训练”。
这位宇航员还说,“在六个月的训练中,我虽然能够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用俄语说出来”。
如今(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外国宇航员如果想要进入空间站,或许要接受比学习俄语更加严峻的挑战-学习更不容易学会的汉语。
这是因为,国际空间站年久失修,垂垂老矣,即将结束运行。届时,太空中只有中国的“天宫空间站”,而中国已经有言在先,“对不起,要来中国空间站,你得先学好中文”。
前往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不仅要看明白操作界面上的“方块字”,还要看懂密密麻麻的中文操作手册,必要的时候,他们还得跟说中文的地面人员通信联络。
一句话,除了中国的空间站,你没有第二个选择;如果你不懂中文,你将无缘前往中国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
中文太难学了!毫无疑问,对于我国的宇航员来说,中文操作界面这样的设计自然无比友好。
不过,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航天员来说,中文操作界面就没有那么“友好”了。
而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外国人学中文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外国宇航员学中文有多难?
美国国务院外事部有一个“量表”,以此衡量西方人学习另一种语言的难度。
这种难度共有五个级别,分别为“简单级”、“中等级”、“困难级”、“非常困难级(也叫噩梦级)”和“特别困难级(也叫地狱级)”。
对照这个标准,西方人学习俄语的难度为“非常困难级(也叫噩梦级),中文的难度属于“特别困难级(也叫地狱级)”。
试想一下,西方人学习俄语已经非常困难、叫苦连天了,而学习中文的难度远在俄语之上,西方人学习中文的难度可想而知。
外国宇航员在中国集训
“中文界面”背后看不见的艰辛支撑中国空间站汉字操作界面的是我国自己研发的操作系统-“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有人要说了,国际上已经有那么多成熟的操作系统了,我国为什么要另起炉灶,独立开发一套操作系统?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是为了彻底摆脱外国的技术封锁,也是为了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
国际“IT”界有个定理,“得操作系统者得天下”,这句话说明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同时也道出了操作系统的脆弱。
一旦操作系统存在漏洞,或者被“黑客”攻破,再好的应用系统都将成为废物,再机密的信息也都会“裸奔”。
因此,操作系统是信息安全的基石,我国必须有自己的操作系统。
中国空间站中文界面
可是,独立研发一个自己的操作系统谈何容易。
2002年,“国防科大”接到一个建国以来最大的软件科研项目-研发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
“银河麒麟”从此开始了曲折的研发历程。整整耗时四年之后,“银河麒麟”第一版才通过了验收。
然而,因为“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架构过于复杂,导致一些国内外主流软硬件很难与之适配。
三年之后,“银河麒麟”系统研发团队决心抛弃原本模式,全面拥抱开源软件-Linux内核,“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研发开始走上了正轨,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因为“银河麒麟”采用了“内核与应用一体化”的安全体系,因此,“银河麒麟”逐渐进入党政军各个系统,国产的操作系统开始逐步替代国外的操作系统。
2014年,“麒麟系统”大规模进入中国航天领域,两年之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采购了近万套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自此开始,“麒麟系统”正式为中国航天提供服务,并陆续在嫦娥、天问、空间站等项目上得到推广。
“麒麟系统”还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金融、国防、军事等各个重要领域,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大部分重要领域都有“麒麟系统”的身影,“麒麟系统”为我国的信息安全竖起最后一道防火墙。
时至今日,“银河麒麟”系统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艰难岁月,为了更快、更优、更安全,“麒麟系统”研发团队仍然在那里拼搏。
我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先生曾经乐观地说,“再过3到5年,我们国产的操作系统将具备完全替代国外操作系统的能力”。
要来中国的空间站,就要接受中国的规矩。学中文太难怎么办?苦下功夫、学会适应,慢慢地你就习惯了!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的“地盘”,将来,除了我们自己的宇航员之外,还会入驻很多外国航天员,甚至对接外国的舱段。
在中国人主导的空间站,汉语当然是首选语言。使用中文是我们的权力,外国航天员需要学会适应。
有人说,“中国空间站的中文操作界面影响了全世界”,我却认为,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投射在了中国空间站的操作界面上。
中国人用实力拥有了国际话语权,假以时日,中文真有可能成为全世界通行的“太空语言”。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最近特别“火”的一条“推特”,发布那条“推特”的是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
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推特”里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发布的“推特”
这是中国古文《兰亭集序》中的句子,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个人推特上分别用汉语、意大利语、英语写下了这段古文,还配上了三张太空摄影图片,分别是中国渤海湾以及北京市的白天和夜景。
这条“太空推特”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国内外网友的热议和追捧。
中外网友在赞美中国古典文学之美的同时,也毫不吝啬地夸赞了她的中文造诣。
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是意大利人,她自然会说母语意大利语,除此之外,她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英语、法语。
因为要去国际空间站工作,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不得不“恶补”俄语,练就了不错的俄语应用能力。
来中国参加集训之后,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从零开始学习中文,从她发布的“推特”来看,她的中文应该学得不错。
媒体猜测,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很可能是首个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外国航天员。
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国际空间站
无论宇宙有没有尽头,人类的梦想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