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民俗文化的传承

李文华(原德昌县傈僳族学会会长.现学会名誉会长)熊国秀 李波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阔时节,是世界各国傈僳族共同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国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的阔时节,原来一直称作阔拾节,现在有时也称作阔时节。又与各国各地傈僳族的阔时节活动不太一样

德昌阔拾节

德昌“阔拾节”的来历

“阔拾”是傈僳语“新年"的意思。德昌傈僳族迁入德昌三百多年,发音用汉语拼音写是“KUOSHI”,以前一直无汉字记载,无具体写法。因与云南傈僳族无接触和交流,故未借鉴云南汉字写法。

从前,德昌傈僳族年月节的推算是根据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而推算确定的“十个节令”,如:

正月1V .,【过年月】

二月2V .,【花开月】

三、四月3 V .,【鸟叫月】节

五月4V .,【火烧山月】

六月5V .,【饥荒月】

七.八月6V .,【刷花月】①

九.月7V .,【守猎月】

十月8V .,【收获月】

十一月9V .,【除灵月】

十二10V .,【婚礼月】

过去,德昌傈僳族是按节令的算法.推算一年为10个月②

1986年全国民间文学大普查,当时德昌县文化馆副馆长,编辑夏承政老师招集德昌傈僳族文化人进一步的讨论研究傈僳族民间文学时,专门征对德昌县傈僳族“磕拾”一词的讨论研究,傈僳族学者认为,傈僳族的年历推算为一年十个月,应该用这个”十”,过年要给已故老人磕头,应用这个“磕”大家通过激烈的讨论研究,编辑夏老先生认为:傈僳人一年之中春节最显富有最阔气应该用汉语文翻译为”阔拾”。最后,大家同意确定为这个“阔拾” 二字为“春节” ③。后来,德昌县所有省、州县,甚至国家卷的民间文学集成都用的”阔拾”二字。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德昌县傈僳族与云南傈僳族交流增多,因云南等地的广大傈僳族地区汉字写作“阔时”,仅德昌县写作“阔拾”,因此德昌受到影响,有的人写“作阔拾”,有的人写作“阔时”。

202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凉山.德昌傈僳族》文稿中两种写法都多,后德昌傈僳族学会为方便交流统一成“阔时”。

现在德昌傈僳族人时而习惯写“阔拾”,时而又写“阔时”,毕竟音译词,意义一样。

① 注:傈僳语“刷花“XW.HW.,是:到山上採集野果野菜充饥的意思,上月(5月)闹饥荒了。到了本月就要上山採集充饥。

② 很早很早以前,傈僳族人没有文字,不懂汉语,不知道农历历法。后来与木地汉族人联姻,更有意思的是:到了民国年间,是因为时任德昌县长长张汉碧与当时德昌的傈僳族首领乡张万顺结成了拜把子兄弟了。德昌的傈僳族与汉族往来也比较密切,慢慢地跟汉区一起过今天的一年十二月的月份了。〈从那以后九月没有节日、不说亲、不办喜,冬月为“除灵” 节。

③傈僳语的直译,“阔”为年“拾”为新。”阔拾”汉语诠释为:德昌傈僳族一年十个月;应该用“拾”春节期间最富有,应该用“阔”所以德昌傈僳族的“春节”确定为“阔拾”节。

“阔拾节”节前

山顶积雪在悄悄地溶化,

枝头蓓蕾迎着寒风绽开。

当葫芦笙把丰收的欢乐撒遍村寨时,德昌傈僳族抹去终年的辛劳,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新春。

阔拾节拾节如同汉族的春节。节期从正月初一至初七,共七天。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在腊月二十五之前,住在大山深处的傈僳族家家户户砍好过年烧的柴背回房前屋后码好。各家要挑选算好一个吉利日子,做好安排:家家杀猪,”杀七,不杀八”(过了腊月二十七以后忌讳杀牲畜)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杀年猪的人户将要划一块好肉送给没有杀年猪的人户过年,没有来吃杀猪饭的邻居送一碗肉(一钵肉))。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同时,蒸甜酒、买白酒,磨酒米面,做酒米粑,以便在节日里用来献祭过世的长辈,并用作向亲友拜节的礼物 做好安排:男人们去砍来槠木树桠枝,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清除屋内尘埃,把一年的晦气病痛都打扫出去。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迎进繁荣昌盛的瑞气,驱除贫穷、饥饿的晦气。意思是祛病消灾,驱走“穷鬼”和“恶鬼”。女人们忙着洗铺盖、衣服。姑娘、大嫂们三五成群结队到村外河沟边洗衣服,晒被子。日久年长,这条山河沟被人们叫做“洗衣沟”。据说,过节时若穿了脏衣服,周年四季会有“病鬼”缠身。而且这些衣物必须拿到远处河沟去清洗,并且在野外晒干,才能把“病鬼”隔在外边带着干净的衣物回家过节,便会四季平安。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溪水清澈,衣裙鲜亮,生活原来是这样斑斓多彩,让人生出美好的憧憬。太阳落山之前,背着干净的衣物回家,这表明已经把病魔隔在村外,能保一家老小四季平安,消除病痛健康快乐一整年。节日前的忙碌成为快乐的享受,连繁重的劳动也变得轻松起来。“天上的彩虹喝凉水,地下的蚂蚱吃荞叶。“吃糠咽菜的日子不再有。傈僳人通过平时的勤劳和节俭,换得阔拾节的富裕。

阔拾节活动多

腊月三十日早上,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的娃儿都要早起,把打扫房屋时扫出去的渣滓给烧掉。大人还要对娃儿说道几句:“快去烧渣滓啊!臭渣滓的烟烟飞到天上,把天上的怪物都撵走了,我们傈僳人才吉利;老鹰的眼睛给煍瞎了,它才抓不走我家的鸡。” 长辈们事先曾教过他们让烟子飞上天去熏瞎老鹰的眼睛,保护地上的小鸡;让烟子飞上天去驱走空中的邪魔,保佑地上的村寨。

吃过早饭大人们开始赶集购买年货香蜡钱纸、对联年画、过年的生活必需品,过年拜年的礼品(挂面、杂糖、荞饼、米花、酒水及小孩喜欢的鞭炮)。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拍摄/李波

小青年们拿起长刀,背上背篓找到一片茂密松树林,左挑右选在松树林里荡秋千,寻找四季常青的松针,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拔下松针装进背篓。砍一枝三丫的青松迎接过世先辈回家过年,一枝松丫代表一位老人(亡灵)。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大年三十中午。如果,有的人户头年请 “尼扒”给主人家做法或招魂时代主人家向“土地神” 许过愿”的人户,主人将抱大公鸡到土地庙前杀鸡敬献外,下午家家户户的男子抱公鸡到山神(德昌傈僳族人家,家家供奉有一个山神,山神树兜下用石头做成“墓门形状的祭台)每年 大年三十下午用一枝三丫的青松放进门内做山神,前面铺松针,门则边点香杀公鸡,扯公鸡头上的毛沾鸡血贴于门上方;用钱纸沾鸡血放在祭台上。公鸡拔毛后,完整的公鸡用大锅煮熟,放进钵内”类似无毛的活公鸡在钵内。)先端到贴有红纸钱的家神位前用酒肉一道祭献家神、灶神、门神后再端到山神台前燃烧之前沾过的血钱纸钱祭献完后端回家砍成小块,重新放回锅內煮涨。一道端到正堂屋围坐火堂吃团年饭。

大年三十黄昏时,太阳快要落山时,傈僳族老阿妈母亲用碗装上大米、鸡蛋,抱着儿女的衣帽,再拿上三根香到屋外路边,面朝西方为儿女喊魂魄。意思是:这一年里儿女在野外游山玩水时,魂魄落在沟边河坎,做母亲的按傈僳族的习俗,召唤儿女的魂魄跟随妈妈回家,和大人一道吃鸡蛋、过新年,全家平安吉祥。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拍摄/李波

阿米纳 快回来!快快回来!

阿妈点着香火来接你,

阿妈带上白米、鸡蛋来接你。

白天太阳公公照你回,

夜晚阿妈点香引你回。

顺着河沟去,踏着小桥回;

顺着山梁去,沿着大路回。

公鸡“喔喔”啼你别怕;

狗儿“汪汪”叫你别惊。

回到大门口,门神迎接你;

回到堂屋里,家神堂神喜欢你。

回家来吃白米饭,吃鸡蛋!

阿米纳快回来!快快回来!

阿妈带着衣裳来接你,

阿妈带着帽子来接你。

白天太阳公公照你回,

夜晚阿妈点香引你回。

隔了江河,坐船回来;

隔了大山,沿着大路回来。

公鸡“喔喔”啼你别怕;

狗儿“汪汪”叫你别惊。

回来跟着阿妈守家园,

回来穿新衣裳戴新帽,

回来跟着全家人过新年!

新年的火塘应该更加炽烈。傈僳男子特地抬来大树蔸用它烧起旺旺的火来烧猪头。是祈福来年喂养比这个树子蔸还大的肥猪。三十晚上吃过晚饭,炖好猪头,找三桠枝的青松做过世老人的“亡灵”位,(每个亡灵供奉一个)。供奉好“亡灵”位,摆放好洗净的茶杯、酒杯、碗筷。准备好柴火、划好松明,用青松桠枝盖上衣柜、粮柜,等所有家什,备足初一早用的水、柴火等的用品(正月初一以后,祭祀生产生活用具,祭祀所有弩弓、刀枪、农具之前不得动用所有的农具)。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所有这些地方的家物(包谷楼、畜圈、蜂桶、大门、柴堆等)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自然被主人列入拜节的名单,向这些家什盖上青松,贴上红钱纸,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青松直到初七再次补撒松针,祭过“亡灵” ,全家人吃过早饭再大扫除,(祭祀用过的松枝过年期间撒在屋内外的松针)全部清扫干净。

他们会接受这真诚的祝福,让主人们来年衣食丰足吃穿富裕,节前在房上和屋顶撒上青青的松毛,显然有除旧布新的含义。让屋内清洁、平安,让屋外四季常青。这样的活动正月初七还会重复一次。撒松针意思是给地里庄稼播种,撒得越厚寓意着庄稼苗子越绿越好越壮,多种多收。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新年的黎明不时传来鸣枪放炮声,那是在迎接过世的长辈们回村寨,与家人们一起分享阔拾节的欢乐。

大年三十的“偷聪明”活动

傈僳族俗语:

土匪抢人富三年,

① 傈僳抢人穷三年。

土匪娃娃偷人饱一天,

傈僳娃娃偷人饿一天②。

傈僳族用这种方式教育小孩,但是到了大年三十又要鼓励小孩去偷别人家的葱、蒜、青菜、白菜、萝卜。(但是,限定只能偷大年初一祭献老人过后,全家人用餐时有一点偷来的葱.蒜.菜蔬都算数,如果偷多了一餐吃不完有剩余的,偷来的聪明将会跑回主人家)。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傈僳人认为:大年初一吃了从别人家偷来的紅皮大萝卜,这年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吃了别人家偷来的青菜、白菜,这年日子会过清清白白,吃了别人家偷来的葱这年会更比别人聪明,吃了别人家偷来的蒜,好比偷得了别人的心计,(这年更比别人能说会算)。

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这天,东方刷白以前,大家静悄悄地起床。男家长煮好饭,端来茶、酒、饭、酒米粑、猪耳朵和草烟,摆在堂屋左边用松桠枝插有三根香铺着青松毛的“灵位”上,然后在屋外放火枪,放鞭炮,真正的迎接过世的长辈回家来过新年。献过长辈后,再祭,长矛、弩弓、弹弓、刀、枪和媒山菩萨。 据说:解放前,德昌傈僳族首领张万顺在”阔拾”节期间 祭献守猜.防护用具做得很全面,感动了驽弓神、刀神、枪神。这些神灵保全了德昌傈僳人。在旧社会,野生动物满山跑,土匪满地跑的时候,背弩、上山射野生动物,放弩猎物倒地,背枪 出门,放枪土匪倒地。 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傈僳人受到老虎、豹子咬死。没有一个傈僳人死在土匪的刀枪下。 所以,阔拾”节期间,民国 的时任县长张汉碧都要坐滑杆到小南山参加张万顺一年一度的”阔拾”节生产生活用具活动。 (祭献刀枪 )。

祭献完毕,将肉、饭和酒米粑拿给狗吃,意思是说:“我家的狗啊!你在家里是守门看屋的,你在外面是追猎撵山的。这新年饭,已献给过世的长辈了,现在让你先吃,让你先喝。”传说谷种是狗从九江之外带回来的,以前有功劳,今天又帮着守家门、撵山,也有功劳。所以,傈僳人家家都有养狗的习惯,并且用大米饭喂养它们。除遵循尊敬老人的古训外还不能在前三碗内泡汤,否则这一年的雨水会过多,影响地里庄稼生长,至于年初一吃猪头肉那是象征阔拾节开始初七吃猪脚肉则是表示节日已近尾声,关于谷物起源的神话揭示了狗与原始祖先明的特殊关系,狗参与守护庄稼,牧羊看屋,灵性十足。傈僳人几乎节俭养狗,逢年过节,当然不会忘记盛待它们。很有意思的是:(大年初一和初七的早餐,先喂狗,大人们会安排小孩们守在狗则旁边,观察狗先吃大米或鸡肉猪肉?据传说:大年初一和初七这两餐的早饭狗先吃的食物是本年市场上的物价会最皍贵)。喂过狗家里的男人再向锅里舀一钵煮好的猪头肉给寨里没有杀年猪的人户,(大年初一至初七早上忌讳女人先进别人家门)。

大年初一,全家吃年饭也有一定之规,饭前把青松毛撒在屋顶上和满屋的地上,表示旧年已平安地过去,迎来了新的一年,唯愿年年像松毛那样四季长青。另外一个意思,表示庄稼播种也很及时。撒完青松毛后,饭、菜酒肉摆放在铺好的青松面上,全家围着火堂开始吃早饭,长辈先端碗,晚辈后端碗。这一顿饭有个规矩:要吃过三碗饭才能泡汤,实在吃不了三碗,也要吃下三个半碗,才能泡汤。据说,如果头一碗饭泡汤,就会雨水多,当年庄稼不好。大年初一串门时需要男同胞先进门表示一年财源滚滚,狩猎、生产劳动风调雨顺,女同胞串门要先问主人家是否有男同胞先进门了才去串门。

傈僳族信仰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石有石神,树有树神。德昌傈僳族人的观念中奉信万物有灵,山川、河流、岩石、树木都是祟拜的对象。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岩有岩神,并产生了植物图腾。如傈僳族的姓氏许多来自于植物图腾,像李子(李姓)、梨(黎姓)。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又产生了其他姓氏,有了动物图腾:熊(老熊)、张(獐)、纪(麂)、羊(杨)、顾(绵羊)、马、贺(耗)、吉(猫头鹰)、魏(老鹰),植物类姓氏进一步拓展:谷(家什类)、兰(背篼)、罗(篼篼)、黄(鸟类)氏族等,由此构成了德昌15种特殊姓氏。

大年初一没有人干活。吃过早饭,以前男人们带上猎枪、猎狗去撵山,狩猎 传统的生存技能。狩猎民族傈僳人过去主要居山林,要生存须获取食物,就需要狩猎。在漫长的岁月里,傈僳人狩猎技艺非常高超,非常独特,是中国56个民族中有名的狩猎民族,是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之一。

迁入德昌300多年的这支傈僳族人,由于德昌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多,族人保留并且发扬了狩猎技艺。自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后,狩猎术淡出,许多狩猎技艺失传。

过去德昌傈僳人没有文字,古老的傈僳文化记忆全部用刺绣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沿续,至今还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妇女依然传承着刺绣文化。

傈傈人的谚语说:土琴蜂没有蜂蜡,傈僳没有居住地。他们一路迁徒一路走走停停, 他们在大山里, 在江河边,在田野里沿途看见大自然里有很多动物、植物美丽奇观,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聪明的傈僳族先辈妇女们利用绣纹做记载。

如翻山越岭就在男子衣服高领上绣一排排山尖做记载; 渡江来德昌她们就在女子裙脚边绣水波浪;一路艰辛迁徙,她们便在裙脚边绣上曲折纹路;在迁徙路上看见可怜小昆虫也和傈僳人一样成串迁徙,便在男人的裤脚边绣上路路花、跳三针、毛毛虫花;在花丛里看见蝴蝶偏偏飞舞便在挎包表面绣蝴蝶花;生活困难了拾蕨苔充饥,她们便在垮包外面绣蕨叶花;猎人撵山打猎带猎狗上山为分辨脚印,她们便绣狗脚印;背着麻布挎包在山上放羊,羊群走散了经常觅脚印找分散的羊,她们便绣上羊蹄花做记载;看见蚂蚱吃荞叶牙齿很好看,她们便在挎包表面绣蚂蚱牙齿花;荞子成熟收割扎把竖立凉晒,她们便在包上绣荞把花;人们经常上楼下楼,她们便绣楼梯花……等。

傈僳族女们用自己的巧手一针一线地绣出各种花纹图案,傈绣最普遍的是挎包、女子服饰、裙子、衣领、袖口、男子服饰、高领、脚边、胸前、头帕边(绣狗牙齿)图案。

德昌傈绣沿续至今,下至六七岁的小女孩开始学做,上至六七十岁多的老人依然戴着老花镜做刺绣,把生活中所见到的景物,进行综合 概括、变异、夸张、绣出各种精致的图案。

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僳绣也随之大大改观,傈绣除了在乡村延续, 一批批出省农民工妇女在县城挑选布料,绣花线随身带往外地利用休息空闲做刺绣。同时,县总工会、妇联在两个傈僳族乡召集妇女邀请艺人, 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建议绣出精美的旅游产品走进市场,为傈区脱贫致富添砖加瓦。劳动,始终是历史人生活的基调。

女孩子们带上糯米粑、猪嘴巴等食品,赶着猪羊上坡去给树神爷爷拜年。选择这样的大树拜年当然是祈愿自家的牛羊牲口发展得像松果一样多一样旺。孩子们各自相邀,寻找乐趣。半截磨槽、一把石子,虽然显得土气,照样玩得津津有味。谁没有孩提时代的快乐?谁没有金色童年的渴望?快乐不会因为物质匮乏而失色,渴望将随着年龄而增长。看童心如花春,春光不朽,全都掩藏在大山的深处。孩子们用纯真和热情拥抱故土,童年,将在这里成熟。

现在大家受外来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和各族群众交流交融的融合度越来越紧密。现在的大年初一小伙伴们邀约从傈僳山寨到城里参加各种游园活动,到旅游景点游玩,到电影院看电影。走进新时代的傈僳族群众告别了以前靠脚步丈量翻山越岭满山遍野的撵山,后面骑自行车,再到摩托车、驾驶小轿车,现在可以搭上“绿巨人”高铁进行游玩,以前需要一个月的路程现在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拍摄/熊国秀

正月初一和初七两天德昌傈僳族村村寨寨的姑娘媳妇儿三个五个、十个八个聚集一块儿,举行织布比赛、梳头比赛。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拍摄/夏承政

据说谁家先梳完头辫好辫子,谁家今年的包谷就会早薅完,早收成。难怪上场的人个个信心十足,向往成功。获胜者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女伴们不干落伍,奋起直追。先梳完头的人也没忘记帮姐妹们一把。俗话说的好:“一朵菜花黄一点,一把菜花遍地金。”唯愿人人都感到快乐,唯愿家家得到幸福。

或许直接就这样在一片安宁祥和当中度过了,迎接人们的是新年明媚的春光。唱起传统的年歌:

在那遥远的年代,

朽木遭虫蛀。

穷人无住处。

汉族男子不能干,

汉族女子无衣穿。

傈僳女子不能干,

傈僳汉子无衣穿。

到了今天好时代,

汽车摩托到处跑,

傈僳人家住洋房,

傈僳山寨牛羊跑。

傈僳族儿女穿绸缎,

感谢共产党的……。(阔拾木嘎)

唱响傈僳族十二月祝福歌:

一月里来是阔拾节,

我伸手一划是一年。

我伸手一划祭祖先。

二月里来是布谷节,

我伸手一划催耕急。

三月里来是忙春耕,

我伸手一划播种完。

四月里来是百花开,

我伸手一划山寨美。

五月里来是端阳节,

我伸手一划药满背。

六月里来是二十四,

我伸手一划火把亮。

七月里来是七月半,

我伸手划一划祭祖先。

八月里来是中秋节,

我伸手一划又团圆。

九月里来是重阳节,

我伸手一划九十九①,

一年十二月圆满了,

我伸手一划九十九年②

有吃有穿过一辈子。

美酒像海边的湖水一样喝不尽,

粮食像雪山的雪白一样吃不完。

唤来四山的回应,捧起和和煦的春风,傈僳山寨将变

得更加迷人。

注:①傈僳人习惯将“九十九”比喻为最多数。

②“九十九年”比喻人的高寿,圆满的一生。故10、11、12三个月略去不唱。

【附记】每年阔拾节(春节)傈僳人聚会同跳“阔拾舞”时,由一个或几个男女歌手,在圈内或圈外欢唱此歌,以示庆祝。

从初二到初六的这几天,都是傈僳族走亲访友重要的时间节点。

大年初一以后选个日子给农村生产农具进行祭拜,拿出锄头、斧头、镰刀、犁头等用具统一摆放在一起,用三根香加一些钱纸进行祭拜,仪式结束后才能进行生产劳动。

大年初六中午家家户户小孩子们又到山上找回青青松针备用。傍晚,吃过晚饭,家家户户傈僳族汉子抬回大树干,拿出猪脚进行烧、洗等工作,处理完毕后,放在大锅里炖猪脚,为初七早饭做准备。

到正月初七天还未亮,男子们悄悄地起床做早饭祭献过世的老人时还要鸣枪放炮送亡灵离去。初七是人过年,仪式和大年初一样。祭祀家神和祖先可以说是阔拾节最为庄重的仪式,谦诚的祝福。寄托着对美好生活未来的向往。在房上和屋顶撒上青青的松毛,显然有除旧布新的含义。让屋内清洁、平安,让屋外四季常青。意思是给地里庄稼补上缺窝,多种多收。

到大年十五日,家家户户吃猪项圈

新春佳节到,

松桠陪伴傈僳人。

傈僳村寨变绿寨,

青松铺地做祭台,

青松桌子话团年。

初一接”亡灵”,

太阳冒山到“灵位” 。

祭献”亡灵”尽孝心

祭献“神灵”保平安,

初七送“亡灵”;

“亡灵” 伴随太阳去。

太阳落山前牛羊归,

太阳落山前齐回家。

向父母拜年是习俗,

向尼扒拜年是传统。

向包谷楼拜年,来年粮食满仓。到了大年十五是傈僳族的最后祭献活动。将取煮熟的猪项颈肉①做“刀头”(约方正8公分左右)插九柱香(每柱香为三根)三杯茶、三杯酒、三碗饭(筷子放于碗面上)祭献堂屋神、灶神、门神、山神,后全家共餐节未饭,饭后全寨人在屋外的空坝上跳一夜的阔拾舞,每年阔拾节(春节)傈僳人聚会同跳“阔拾舞”时,由几个或几十个男女歌手,在圈内或圈外欢唱此歌,以示庆祝。

傈僳族俗语:鸡肉最安逸是鸡”趐翘”,羊肉最安逸是“胸部”肉,猪肉最安逸是“项颈”肉。

阔拾节中的舞蹈

阔嘎且:春节期间村寨里男女老少都在载歌载舞以打跳的方式庆祝阔拾节,时间集中在大年初一至十五。听见葫芦笙一响脚就痒,男女老少齐跳舞,葫芦笙、欢歌笑语声响遍傈僳山寨。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拍摄/熊国秀

德昌傈僳族舞蹈历史悠久, 他们居住在德昌二半山上和中高山地带。他们能歌善舞,习俗古朴、独特和神秘。他们居所偏僻, 交通不便, 故与外界交流不多, 相对封闭,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原始和完整。

  长久以来, 德昌傈僳族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他们族中大小事均靠口头讲述和传授。除了民族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学外,德昌傈僳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记录和见证着本民族的发展。其音乐文化包括民歌、舞蹈 、器乐等形式,这其中尤以傈僳族舞蹈最为引人注目。

德昌傈僳族的舞蹈“阔嘎且 ”节庆反映了从驻扎在德昌二半山以来的生产 、 生活情况,也将他们民族习俗的风采展示在众人眼前。由于服饰精美,舞蹈动作粗狂,步伐整齐而又富有变化,使得瓜且成为德昌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并已被列为省级非遗重点项目。

“阔瓜且”,又称 “阔拾嘎且 ”、傈僳语指傈僳族新春的舞蹈,是春节必不可缺的一项娱乐活动。每年这段时间,傈僳人就会吹响葫芦笙,人们会成群结对地在一起跳舞。该舞蹈是集体舞形式,由几人、 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舞蹈队伍,他们或拉起一个圆圈或分成两排相对着舞蹈。 队形排列有规定,“ 如 : 兄弟姐妹不能排在一起 ; 辈分不相同的不能紧挨一起。”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拍摄/熊国秀

  阔嘎且,以脚上动作的节奏及步伐变化为特色,手上动作较少,在舞蹈过程中还伴有队形 的变换。引领舞蹈队伍 的是一个或两个葫芦笙手。葫芦笙手一般在队伍前面或是在圆圈中间,先选择中慢速的曲调吹奏,引领舞蹈队按照曲调的速度和节奏起跳。一首乐曲可以反复多次吹奏,舞蹈动作跟随音乐进行,音乐不停,动作也不停。在阔嘎且中,伴奏乐器不仅限葫芦笙还可以放歌伴舞。舞者不能没有音乐而跳舞,必须要和乐而舞,葫芦笙手也离不开舞者,吹奏过程中,他们需要看着舞蹈队伍的动作进行吹奏,两者缺一不可。不同的曲调配不同的舞蹈动作,一曲一舞。

传统瓜且音乐有72首,现存 50多首,大多热烈明快,其中也包含了部分速度较为缓慢的乐曲。在“瓜且”音乐中, 除角调式较少见以外,宫、商、微、羽均较为常见。有时在五声正音的基础上适当加人各种偏音 以寻求色彩的变化。

   德昌傈僳族舞蹈非常的原始,许多动作来自于劳动的动作。傈僳服装在引人机器织布前都是用火草麻布编织而成,纺织过程中她们会跳起和纺织有关的舞蹈忙里偷闲,《捻麻 》即是反映这过程中一个环节的舞蹈。《划松柴》是模仿到山上打柴的舞蹈。傈僳族是狩猎民族,在狩猎时他们会密切关注动物的一举一动,从而产生了许多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赤目地里》是模仿四脚蛇等小动物的舞蹈。

德昌傈僳族的婚礼盛大,热闹,至今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其婚礼中的《领亲舞 》由葫芦笙手吹奏《领亲调 》伴奏,《领亲调 》情深意长,曲调耐人回味。

德昌傈僳族的舞蹈以音符为主,速度以中速为主。 音乐的速度一般由舞蹈类型所决定,舞蹈的起始也较为自由, 一般没有统一的律动点预示,舞者随乐而舞,演奏者随舞而奏,两者相辅相成。调式方面一般以五声性旋律为基础,偶尔加人的变微音或闰音常常带来转调的效果。

德昌傈僳族脱离本民族群体 4 00 多年,加上之前的居住条件,其民族民间文化受到外界影响较小,独特的民族特色得以相对完整地保存 。舞蹈 “阔拾嘎且”及其音乐是德昌傈僳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体现。

阔拾节中祭祀

给土地神拜年

上年请”尼扒”给主人家做法或招魂时,代主人家向”土地庙” 许过愿”的人户, 三十早晨, 天刚亮,男人们五个十个邀约一起各自抱一个公鸡,背上香、钱纸、烟酒、锅、碗筷、到土地庙前共同先跪拜,后给大公鸡洗脸,宰杀,用钱纸沾鸡血,扯鸡头毛沾血贴于之前挂在“土地庙祭台” 上的红布上,扒鸡翅毛插于“祭台前”。

鸡毛扒干净后用完整的全鸡煮熟,类似无毛的活鸡坐于钵钵上,摆放着各自带去的刀头肉,点燃香、焟、钱纸与全鸡共同祭献、(意思是:感谢土地神的保佑,又度过了平安的一年。趁过年前向土地神还礼,望来年再受到保护)集体跪拜祭献完毕,有的就地砍鸡肉食用,有的祭后背回完整的鸡,待下午全家共餐团年。

山神祭祀:德昌傈僳族的迁来与氏族来历不同,祭祀山神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张氏、李氏、吉氏、大年三十下午, 家家户户的男子抱公鸡到山神(德昌傈僳族人家,家家供奉有一个山神,山神树兜下用石头做成“墓门形状的祭台)每年 大年三十下午用一枝三丫的青松放进门内做山神,前面铺松针,门则边点香杀公鸡,扯公鸡头上的毛沾鸡血贴于门上方;用钱纸沾鸡血放在祭台上。公鸡拔毛后,完整的公鸡用大锅煮熟,放进钵内”类似无毛的活公鸡在钵内。) 神台前燃烧之前沾过的血钱纸钱祭献。熊氏、贺氏、纪氏、谷氏均用楮木树做山神树,树下刨平, 选用一枝三枝头的三根青松丫,前面用刀削皮,每个桠枝顶上挂长形纸条形似白旗飘飘。(魏氏族三根青松丫顶上挂红纸条形似红旗飘飘)杀鸡取为项颈毛沾鸡血贴于削平的松桠前,取鸡趐毛插于松丫枝则边,杀鸡取项颈毛沾鸡血贴于削平的松桠前,取鸡趐毛插于松丫枝则边,(兰氏族划松树析做小房屋,屋内插一屋前方选一桠三支头的青松丫枝用和木树桠枝做衬托,前面铺青松摆放钱纸、烟酒、锅、碗筷、到土地庙前共同先跪拜,后给大公鸡洗脸,宰杀,用钱纸沾鸡血,扯鸡头毛沾血贴于之前挂在“山神祭台” 上的红布上,扒鸡翅毛插于“祭台前”。鸡毛扒干净后用完整的全鸡煮熟,类似无毛的活鸡坐于钵钵上,摆放着各自带去的刀头肉、猪尾巴(寓意着一年收尾),点燃香、焟、钱纸与全鸡共同祭献。兰氏族划松树析做小房屋,小屋前方选一桠三支头的青松丫枝用和木树桠枝做衬托,前面铺青松祭献,类似张氏族的祭祀活动。谷氏祭拜山神均用红纸条,祭献过山神的的公鸡肉 (四肢与内脏禁忌女人食用)剩余的一道端到正堂屋围坐火堂吃团年饭, 思是:感谢山神的保佑,又度过了平安的一年。

大年初一早上的禁忌与忌讳

大年初一祭献过世老人前禁忌宣哗,禁忌娃娃在大年初一早上哭闹,(大年初哭了,全年眼睛痛会肿痛〉大年初一没有祭献过逝老人前到水井.水槽取水,先向取水处插(三张钱纸.三根香)忌讳不插香与线纸取水。大年初一忌讳女人先进别人家屋。大年初一早上忌讳见到绳索,寓意:大年初一见了绳索,本年到什么切地方都会遇见蛇。

附: 图腾、崇拜与姓氏

万物有灵

德昌傈僳族人的观念中奉信万物有灵,山川、河流、岩石、树木都是祟拜的对象。阔拾节期间对万物进行拜年。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岩有岩神,并产生了植物图腾。

如傈僳族的姓氏许多来自于植物图腾,像李子(李姓)、梨(黎姓)。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又产生了其他姓氏,有了动物图腾:熊(老熊)、张(獐)、纪(麂)、羊(杨)、顾(绵羊)、马、贺(耗)、吉(猫头鹰)、魏(老鹰),植物类姓氏进一步拓展:谷(家什类)、兰(背篼)、罗(篼篼)、黄(鸟类)氏族等,由此构成了德昌15种特殊姓氏。

姓氏与动植物对应

傈僳人自称:“谷”为谷子氏族,“吉”为猫头鹰氏族,“纪”为麂子氏族,“张”为獐子氏族,“杨”为羊子氏族,“顾”为绵羊氏族,“兰”为背篼氏族,“罗”姓为篼篼氏族,“贺”为(老鼠)耗子氏族,“黄”(山上的一种小鸟)氏族。德昌“贺”姓为姜子树派,与外地“贺”姓不同,其他姓氏为羊角树派。在婚礼祷告祖先与祭献家神中是不可缺少的是氏族的祝告语,要讲述其姓氏的来源。

大自然崇拜

傈僳人长期生活在山中,由此产生了众多动植物崇拜、大自然崇拜。

最多的还是树木的崇拜,比如在阔拾节(春节)期间,族人要祭拜大槠木树或大松树。

世界各民族大多石头崇拜,傈僳族也不例外,不过他们崇拜的是岩神,认为岩石是神。除了阔拾节外,族人在农历三月三或五月十八,全村男子都会集体宰杀鸡、羊祭献岩神。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拍摄/贾斌

家神树是德昌傈僳人专用于祭献家神用的硬杂木树,其中主要是槠木树,它是德昌傈僳人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树木。每当丧葬礼仪及各种祭祀活动都要砍回槠木树叶铺地,毕扒“道士”先生做丧葬活动时也用槠木丫枝做指路棍,意为给死者指引通往阴间的方向棍。

“青松”崇拜

青松是德昌傈僳人婚礼丧葬都离不得的必需品。每年阔拾节祭献去世的老人,把松树丫枝做灵位,松针铺在灵前摆放祭品祭献。初一至初七屋内屋顶撒满松针寓意为家庭发展似青松一样,四季长青,驱除病魔,家庭安康,幸福祥和。在地上铺松针当桌子放上九大碗,四方摆放劈成小块的松树柴块作凳子。松针当桌松块作凳,是傈僳人特有的家宴。其松针和松树柴块晚上便为篝火燃烧之用,为大家增添节日气氛,为大家驱寒保暖。地上覆盖上青松,似绿色地毯,并在祭祀台前摆放松针,放上祭品祭献。

从其信仰与姓氏来看,真正体现了一个山地民族特征,对山地大自然的敬畏,对动植物的依赖都呈现出来。

大年三十 给大树挂红(拜年)初一拜年

每当有大树的村寨,村寨里平常有人病痛或牛羊走失了时到大树下(大棵的杂木树) 面对大树口头许愿,”请树神爷爷保佑,如果XX病人在XX时辰前病好;或走失的牛羊XX天内自己走回来” 按照许愿的时辰病人好了牛羊回圈了,认为是神树爷爷保佑的结果。 许愿人将买12尺红布挂于大树上,每缝(润月年,挂13尺红布。愚意为:润月多保佑一个月的意思),抱大红公鸡到大树下宰杀,取鸡项颈毛沾血贴于红布上,树下点香、烧钱。意为,向树神爷爷许愿(祈福)成功,年前挂红烧纸,宰杀公鸡祭献来年受到更好的保佑。

大年初一祭祀弩弓、刀枪受到傈僳族男子的崇拜

大年初一这天,东方刷白以前,大家静悄悄地起床。家长煮好饭,端来茶、酒、饭、酒米粑、猪耳朵和草烟,摆在堂屋左边用松桠枝供奉亡灵位前每天亡灵插三根香铺着青松毛的“灵位”上,然后在屋外放火枪,放鞭炮,真正的迎接过世的长辈回家来过新年。献过长辈后,再祭,长矛、弩弓、弹弓、刀、枪和媒山菩萨。 据说:解放前,德昌傈僳族首领张万顺在”阔拾”节期间 祭献守猜.防护用具做得好,感动了驽弓神、刀抻、枪神的保佑。旧社会在,野生动物满山跑,土匪满地跑的时候,背弩、上山射野生动物,放弩猎物倒地,背枪 出门,放枪土匪倒地。 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傈僳人受到老虎、豹子咬死。没有一个傈僳人死在土匪的刀枪下。 所以,阔拾节期间民国时期的时任县长张汉碧都要坐滑杆到南山地区小南山傈僳族寨子参加傈僳族首脚张万顺每年的”阔拾”节祭献刀枪活动。

向包谷楼拜年

正月初一祭过所以生产生活用具后,向包括谷楼的四根柱子插香,(每根柱子插一根三丫枝的青松、三柱香)下面铺松针,杀公鸡血沾于包谷楼柱子上后摆放于松针面上,待公鸡没气了再包回去取净毛,煮熟,似无毛的活鸡坐于钵钵上,端到包谷楼下祭献,摆放着刀头肉坨坨肉(约8公分左右的煮熟的肥猪肉),今年在包谷楼神灵的保佑下,包谷满楼了,盼望来年更丰满。

给老人拜年

更有意思的是,新婚夫妇拜年:新婚夫妇穿新婚服装给新娘父母拜新年。(必须是逢双日子去,如路远当天不能回的要等到要隔天双子才能回来),到女方父母家进屋双双向去世的“亡灵”位跪拜、向父母、老辈跪拜后脱下新郎新娘装方可自由活动,父母接过背去的两挂(个)两块相连的猪肉、一块煮熟切成二十四片与皮相连的猪肉、二十四个酒米耙、 面条、荞饼等带两个童男童女一道回娘家拜年,新娘父母邀请寨里老人们吃饭,吃过饭,女儿女婿准备返回时,夫妻穿上新婚服,新娘父母与长辈们纷纷送“压岁钱”(包括随同的童男童女)。拜过年回家时,儿女带去给父母拜年的礼物两挂(个)两块相连的猪肉每样收下一挂,返还一挂,回去时男方走前,回来时女前方走前面。第二年拜年,不穿新婚服,只是女儿女婿去,如果有小孩了就一家三人一道回去拜年。拜满三年,背去的礼物全返给女儿女婿,同时父母要送一对带仔的母女羊,三年后拜年结束,如果女儿女婿想孝敬老一的,全部礼物背出门,走了一段路了再背着礼物返回去给父母留下来;

给东巴“尼扒”拜年

东巴即:“尼扒” 向东巴拜年:“东巴” “尼扒”拜年,头一年所有请过 X X“尼扒”做过法,招过魂的人户,(年初二到初六任选一天)背上两pai火草麻布(约十尺)、两瓶酒、两把香、两题钱纸.、一块腊肉十二、个洒米粑,煮熟切开不切段 连皮切做十二片的新鲜猪肉,如上年请“尼扒”时许过愿要送大红公鸡的,这天同时背去拜年。这几的天”尼扒”依次给来拜年的客户做法事,预看当年的吉祥与病灾完毕,“尼扒”家酒肉招待拜访者,拜年回家“尼扒”回赠两个酒米粑或加一小点酒给客人背回家。

给干爹.干妈拜年

德昌傈僳人婚后,每当有了儿女,娃娃经常哭闹或病痛时,要去找”尼扒”看看,需要找什么属相确定后,按照属相找干爹或干妈,另取奶名,取名后大年初二到初六任选一天背上腊肉去拜年三年,背上或带小去干爹或干妈家去拜年,拜了年回去时干爹或干妈送压岁钱给干儿子,拜满意三年后给干儿子或干女儿送一个大礼(送一只),从此拜年结束。

给岩神拜年:

大年初二全村集体向“岩神”拜年,每当傈僳村寨里的家禽家畜发生瘟疫或被野生动物咬死咬伤的,或家人有病有痛时请“尼扒”招魂驱鬼时,向“岩神”许愿公鸡后,病情好转了的,年初二也要一道去杀鸡祭献“拜年。”初二村里的族人都要到“岩神”(德昌每个傈僳寨子都在屋背后或屋则“岩石”脚下搭建祭献悬岩神的祭台祭台高处挂12尺红布,供村民杀鸡祭献时血沾鸡项颈毛用,祭台下供摆放祭献用品,)每个村民杀鸡扒净毛取出内脏,煮全鸡摆放在铺有楮木树桠的台上,悬崖脚下的祭台内点香烧纸钱,村民集体跪拜祭献,完毕砍鸡肉打平火。

狩猎文化在阔拾节中的体现

狩猎过程

德昌傈僳族重视狩猎从小培养。男孩从小要邀约同伴到处去找狗屎蜂、牛角蜂,找到后移回房屋周围养殖。找鸟窝逮小鸟回家喂养,既为傈僳儿童增添了乐趣又为他们带来了美味。稍长便要跟大人学做弹弓,类似弓箭形状,双弦上装小石头打鸟兽。还要学按搾板,即用石头压老鼠、松鼠的绝技。青少年男子学到狩猎本领后,便要背上猎刀,三五成群进山打小鸟及兔子、松鼠、老鼠等。春秋时节捕回的动物当天食用,秋冬时节捕回的动物剐皮或拔毛,洗净后用竹签串挂凉晒,在阔拾节期间以油炸或炸酥,增添阔拾节的美食。男子成年后向长辈们学射弩,学做熬制毒箭用的毒药。

俗话常说:傈僳男子一把刀,出门十天饿不着。就是说,男子背着一把刀便能在林中靠野菜、野果、动物肉生存。

平时男子身背弩弓毒箭套一人独自进山,安山下套或隐蔽射取猎物。

猎人发现大野兽踪迹时,便回家吹响牛角号邀约全村寨男子一起狩猎。人们便背上装有大米的皮口袋,背上炊具(铜锅),背上弩弓或猎枪,带着撵山狗一道进山追捕。进了山,功夫好的射得准的几个射手守在猎物经常通过的丫口处,追猎的人带着狗进山跟着动物足迹追踪。追捕的猎人有时吹着牛角号,满沟满山追喊猎物,惊吓的动物跑出山来, 动物将要翻过丫口的瞬间,射手便迅速准确射倒猎物。猎狗赶到时,不分猎物死活便咬住猎物不放。撵山的猎人谁最前追赶到,谁就逮住一只猎物的脚不放手,后来的猎人们一起按住猎物。猎杀猎物后,猎人们找来杂木树丫枝垫地,开肠破肚取出五脏六腑,割一小块心脏、肝子、腰子的肉,用木签穿成串用火烧熟,将猎物头朝东尾朝西上面摆放树叶叶上放熟肉祭献动物灵魂。

分配猎物规则

众人狩猎猎物分配规则:射猎者得头,猎物的头背回去煮熟切下嘴、耳朵祭献媒山菩萨。前面赶到的四人可各分得一只脚,后面赶到者只能观看,不能分享猎物的脚。上山打猎见者有份,但限烧肉祭前到来者,后来者不得分享。安耗子人得腿,打鸟人得鸟胸,撵山人得脚,打猎人得头,撵山狗得肠肚,一般是按如此规则分配。 负责分肉者不得先领肉,参加者全部领完后,分肉者得最后一堆肉。

打山匠、安山匠们获取獐子、麂子时,将獠牙取回赠与心爱的女子做饰品。为纪念猎人英勇,猎狗勇猛,女人们又将猎人头帕边缘刺绣上狗牙齿,代代相传至今。

狩猎方式

猎人一般用弩、弓、弹弓,或弯弯火药枪射猎物,火药枪射出无数细粒铁珠,散弹一般射向猎物。

傈僳人用毒非常有特色,其熬制毒箭过程是:1、削尖黄竹签凉晒干,2、挖回川乌、草乌,洗净熬制成黑胶状,取兰花烟叶子烟油再取土琴蜂毒、马蜂蜂毒按比例混合调配好, 再用事先削尖凉干的竹尖泡熬制物品,然后再逮蟾蜍做试验,蟾除中箭三步以内抽筋死亡为佳。此绝技解放后全部失传。

下套是傈僳人非常有特色的狩猎方式,根据动物经过的路线和高低胖瘦,设计机关套住动物。陷阱与毒签也是傈僳人擅长使用的绝活。陷阱下设毒签,表面进行伪装处理。毒签也可设在地表上,甚至设成毒签阵。还有用罗汉松树寄生包果汁制作粘鸟儿的胶,然后用棍子一端固定胶,爬到树上粘鸟儿。

猎狗崇拜

猎狗是狩猎工具,为傈僳人生存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傈僳族有猎狗崇拜。族中有传说:族人吃的大米饭的种子是狗从大海那边带回来。带谷物种子肯定是神话了的传说,但反映出傈僳族人把粮食的来源,传说成猎狗所赐,把猎狗对族人的贡献提升到相当的高度。

狗嗅觉灵敏勇猛异常,是猎人猎取野生动物的得力助手,是看管家的得力干将。从前,再穷的傈僳人家至少也要喂养两只狗,带了一只出门上山追猎。狩猎传统的生存技能傈僳人过去主要居山林,要生存须获取食物,就需要狩猎。在漫长的岁月里,傈僳人狩猎技艺非常高超,非常独特,是中国56个民族中有名的狩猎民族,是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之一。迁入德昌300多年的这支傈僳族人,由于德昌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多,族人保留并且发扬了狩猎技艺。自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后,狩猎术淡出,许多狩猎技艺失传。

狩猎过程

德昌傈僳族重视狩猎从小培养。男孩从小要邀约同伴到处去找狗屎蜂、牛角蜂,找到后移回房屋周围养殖。找鸟窝逮小鸟回家喂养,既为傈僳儿童增添了乐趣又为他们带来了美味。稍长便要跟大人学做弹弓,类似弓箭形状,双弦上装小石头打鸟兽。还要学按搾板,即用石头压老鼠、松鼠的绝技。青少年男子学到狩猎本领后,便要背上猎刀,三五成群进山打小鸟及兔子、松鼠、老鼠等。春秋时节捕回的动物当天食用,秋冬时节捕回的动物剐皮或拔毛,洗净后用竹签串挂凉晒,在阔拾节期间以油炸或炸酥,增添阔拾节的美食。男子成年后向长辈们学射弩,学做熬制毒箭用的毒药。

俗话常说:傈僳男子一把刀,出门十天饿不着。就是说,男子背着一把刀便能在林中靠野菜、野果、动物肉生存。平时男子身背弩弓毒箭套一人独自进山,安山下套或隐蔽射取猎物。

猎人发现大野兽踪迹时,便回家吹响牛角号邀约全村寨男子一起狩猎。人们便背上装有大米的皮口袋,背上炊具(铜锅),背上弩弓或猎枪,带着撵山狗一道进山追捕。进了山,功夫好的射得准的几个射手守在猎物经常通过的丫口处,追猎的人带着狗进山跟着动物足迹追踪。追捕的猎人有时吹着牛角号,满沟满山追喊猎物,惊吓的动物跑出山来, 动物将要翻过丫口的瞬间,射手便迅速准确射倒猎物。猎狗赶到时,不分猎物死活便咬住猎物不放。撵山的猎人谁最前追赶到,谁就逮住一只猎物的脚不放手,后来的猎人们一起按住猎物。猎杀猎物后,猎人们找来杂木树丫枝垫地,开肠破肚取出五脏六腑,割一小块心脏、肝子、腰子的肉,用木签穿成串用火烧熟,将猎物头朝东尾朝西上面摆放树叶叶上放熟肉祭献动物灵魂。

分配猎物规则

众人狩猎猎物分配规则:射猎者得头,猎物的头背回去煮熟切下嘴、耳朵祭献媒山菩萨。前面赶到的四人可各分得一只脚,后面赶到者只能观看,不能分享猎物的脚。上山打猎见者有份,但限烧肉祭前到来者,后来者不得分享。安耗子人得腿,打鸟人得鸟胸,撵山人得脚,打猎人得头,撵山狗得肠肚,一般是按如此规则分配。 负责分肉者不得先领肉,参加者全部领完后,分肉者得最后一堆肉。打山匠、安山匠们获取獐子、麂子时,将獠牙取回赠与心爱的女子做饰品。为纪念猎人英勇,猎狗勇猛,女人们又将猎人头帕边缘刺绣上狗牙齿,代代相传至今。

狩猎对象与保护对象

傈僳族小孩猎取的鸟类有:牛眼晴鸟、丁丁雀、山雀、麻籽雀,各种小蜂鸟,各种鼠类达二十余种。打山匠(用弹弓、弩、弓箭、火药枪、子弹枪的成人猎人)猎取的鸟类有: 小斑鸠、大斑鸠、绿斑鸠、黑斑鸠、野鸽子、秧鸡、竹鸡、野鸡、毛草鸡、娃娃鸡……等十余种。安山匠(用圈套和陷阱毒签等的成人猎人)猎回的野物有:豺狗、刺猬、巩猪、猥子、獐子、麂子、岩羊、山牛、豹子、老熊、野猪、穿山甲……等十余种。受到傈僳族保护的鸟有:阳雀、布谷鸟、布谷马、燕子、戏班子鸟、喜雀、乌鸦。

狩猎方式

猎人一般用弩、弓、弹弓,或弯弯火药枪射猎物,火药枪射出无数细粒铁珠,散弹一般射向猎物。傈僳人用毒非常有特色,其熬制毒箭过程是:1、削尖黄竹签凉晒干,2、挖回川乌、草乌,洗净熬制成黑胶状,取兰花烟叶子烟油再取土琴蜂毒、马蜂蜂毒按比例混合调配好, 再用事先削尖凉干的竹尖泡熬制物品,然后再逮蟾蜍做试验,蟾除中箭三步以内抽筋死亡为佳。此绝技解放后全部失传。下套是傈僳人非常有特色的狩猎方式,根据动物经过的路线和高低胖瘦,设计机关套住动物。陷阱与毒签也是傈僳人擅长使用的绝活。陷阱下设毒签,表面进行伪装处理。毒签也可设在地表上,甚至设成毒签阵。还有用罗汉松树寄生包果汁制作粘鸟儿的胶,然后用棍子一端固定胶,爬到树上粘鸟儿。

猎狗崇拜

猎狗是狩猎工具,为傈僳人生存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傈僳族有猎狗崇拜。族中有传说:族人吃的大米饭的种子是狗从大海那边带回来。带谷物种子肯定是神话了的传说,但反映出傈僳族人把粮食的来源,传说成猎狗所赐,把猎狗对族人的贡献提升到相当的高度。狗嗅觉灵敏勇猛异常,是猎人猎取野生动物的得力助手,是看管家的得力干将。从前,再穷的傈僳人家至少也要喂养两只狗,带了一只出门上山追猎。

女人们聚在屋外土坝上各自缝新衣裙;男娃儿们带上弓箭、弹弓上山打雀鸟玩耍,女娃儿们赶起家禽家畜,带上猪嘴巴、酒米粑和三根香、三张钱纸上山。她们把香和钱纸插在结有许多松果的大松树下,给树神拜年,希望保佑自家的牛羊繁殖得像松果那样多。中午,她们在坡上升起火,将猪嘴巴和酒米粑烧热后,向四处高喊:“放羊的兄弟姐妹们,来吃烧肉啊!”吃过饭,把火炭归成一堆;说:“火炭,火堆;羊团,羊堆。”意思是:生活像火炭一样红一样暖和;羊子要聚拢一起,别走单了丢失。

现在的傈僳族早就不再依靠捕猎为生了,但他们舞刀弄枪的本领尚在,翻山越岭的威风犹存。阔拾节期间傈僳族男子结伙出游投入莽莽大山的怀抱去追寻无尽的乐趣。闲不住的妇女们喜欢沐浴在温和的阳光下做针线,话家常。挎包(傈傈绣包)是德昌傈僳人的文化符号。每当你走进德昌这块土地,不管是农村还是在城市里斜挎手工刺绣包的男女老少大多是傈僳人。

附:

四川德昌傈僳族概况:四川省傈僳族分布在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全省有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盐边县箐河傈僳族乡、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共4个傈僳族乡。 会理、会东、木里和攀枝花市郊区的僳僳族多与汉、彝等族交错杂居。 据1990年7月1日统计,四川省 有傈僳族16252人(男8023人、女8229人)。其中德昌县4845人,盐边 县4401人,会东县2261人,米易县 1620人,攀枝花市仁和区1606人,会理县401人,盐源县294人,木里县 102人,其他地区722人。 据2014 年统计,凉山傈僳族有 11393 人,主要分布在德昌、会东、会理、盐源。德昌傈僳族主要集中于金沙、南山两个傈僳族乡,其他乡镇也有分布,1951年全县有傈僳族264 户1419人,1990年底人口4868人,2016年底人口6893人,为全州傈僳族人口最多的县。据传由德昌迁入的盐源县傈僳族分布在平川镇右所乡,仅数百人;会东傈僳族主要分布于嘎吉、新云、新马、火石、 龙树等地,人数为数千人;会理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畔;木里傈僳族杂居在其他民族聚居村里。德昌傈僳族在州内与与其他几支交往少,近年来才交往增多,偶有通婚。

与德昌傈僳族语言、风俗、信仰相似的族中分支有:州内有盐源傈僳族;州外有攀枝花市米易县和盐边县傈僳族;省外有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华坪县傈僳族,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傈僳族,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傈僳族,昆明市禄劝县傈僳族;泰国傈僳族也有部分相同。

德昌傈僳族迁入德昌几百年来,居于深山,除租种土地和进行商品交换外,较少与外界接触,因而在国内傈僳族中较好地保留了民族文化。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拍摄/李 燕

凉山早有傈僳人

凉山大地早有傈僳记载。 傈僳一称最初见于唐朝人樊绰 《蛮书》:“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茫都台登城(今泸沽)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新唐书•南蛮传》: "勿邓地方千里,••••••有栗粟二姓,雷蛮二姓,梦蛮三姓,散处黎、嶲、戎数州之鄙,皆隶勿邓。”这里说的是距德昌一百多公里外的泸沽曾经有傈僳人居住。

民国 《西昌县志》载:明朝以前,傈僳族即散居于德昌地区。“或三五户、或十余户, 山腰山麓,随地有傈僳耕牧焉。”

德昌傈僳族阔拾节(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尺木瓜)

李文华/提供

据《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志》载:“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 7 世纪以前,傈僳族先民们便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14 世纪,明洪武七年(1374),德昌路所辖之普济(今米易县普威乡)、 威龙(今米易县挂榜乡回龙湾)两州,已载明有傈僳族居住,分属吉、张两土司管辖。洪武十六年(1383), 部分傈僳族因参与布朗族酋长贺纳莫尔与吉土司械斗失败,沦为奴隶。未卷入者,亦被土司差派徭役, 大批傈僳族纷纷逃离,但仍有部分留居原地。

“族中传说我们祖先居住地是下到安纳河,上到葫芦坪。” 300多年前的迁入 关于现在德昌境内的傈僳族来历, 相传和史料记载,早期居住在“窝勒”(今攀枝花市郊务本乡),后辗转迁入德昌。最早的张姓迁入时间在1660年前后,已逾18代。相传张氏因战乱被迫逃亡,溯安宁河北上进入德昌,在茨达河入安宁河口处西折,再到花马河来到四方碑 (今六所镇陈所村沙沟)搭棚居住,安下身来。后因外来垦荒者渐增,又转迁老窝铺 (今六所镇新安村一组)。时,傈僳人少,势单力薄,身居山林。后,张氏将成年女儿陆续嫁与附近汉族邝、邓、杜氏人家为媳,供上香火,通过与汉族联姻站稳脚根,至今,张姓傈僳族尚有供香火与不供香火之分,源出于此。除了张姓,德昌傈僳族李姓也与汉族联姻,也供香火。此后,傈僳族人互相串连、联姻,从米易、攀枝花、盐边、乃至云南等地皆有人迁。

已故傈僳学研究者、怒江傈僳人李忠华是这样理解德昌傈僳族来历的:“也许是一场战争、一场天灾、一场瘟疫,或者是兼而有之的原因,在五百年的一天,傈僳人决定骨肉分离,各奔西东,在横断山腹地扶老携幼,举家游牧。对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战争民族,这是一次命中注定的迁徙,尽管有很多无奈、遗憾、眷顾、留恋和不舍,傈僳人还是唱着悲伤的长调离开原住地,‘五里一徘徊’,一路回望,一路走走停停,但迈开的脚步依然坚定向前,每个人的双眼直视前方和未来,包括失去笑脸的孩童。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依靠记忆嗅觉,如同追寻祖先足迹,逆流而行,固执而任性。五百年后,他们经历了族群歧视和生死轮回,如一株山崖上的松柏,栉风沐雨中坚强有力地扎根在四川安宁河谷的德昌、米易一线茁壮成长并枝繁叶茂。”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