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业人士近日接受采访,深入分析济南战略规划宏观布局,刷新各界对济南城市发展的认知。
构建市域生态格局
专业人士分析指出,战略规划中“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发展思路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新趋势,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是彰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新理念的重要举措。
通过识别和梳理市域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草六项生态要素,规划划定济南市域的城市建设底线空间,确保2050年底线空间占比不低于60%,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80%——最终形成“六分林田、两分山水、两分城镇”的全域空间格局。
在全面解析济南全域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对区域内能发挥重要生态功能作用的斑块进行遴选和评价,得出济南全域生态功能强度分析结果。在此结果的基础上,战略规划构建“一山、一河、两泉、八湖、多廊”的济南市域生态格局。
具体来看,“一山”指泰山山脉;“一河”指黄河;“两泉”指南部冷泉群与北部温泉群;“八湖”分别为大明湖、华山湖、济西湿地、白云湖、雪野湖、澄波湖、玫瑰湖与智湖;“多廊”指多条由河流水系构成的生态廊道。
空间格局迎来新变化
济南城市发展进入北跨黄河、南跃泰山的时代,空间格局将迎来新变化。战略规划提出,济南整体形成“一体两翼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体”功能定位为泰山和黄河之间的济南中心城区,由主城区、高新组团、章丘组团、临空组团、长清组团构成。中部主城区定位为世界级文化魅力地区,济南的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商业商务集聚区。东部以科创大走廊和国际内陆港建设为契机,规划整合提升高新区、章丘的城市与产业功能,建设临空经济区。西部以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医学中心、央企城、长清大学城等重大项目为依托,规划在提高城市档次的同时大幅增加西部就业岗位,促进城市职住平衡。
“北翼”为黄河以北的北岸先行区,定位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样板、全国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基地、国际一流的现代绿色智慧新城。战略规划强调黄河北岸先行区与齐河的同城化发展,加强与重大交通设施的衔接,促进齐河产业转型,加快发展休闲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强黄河沿岸开发的协同管控。
“南翼”为泰山以南的莱芜区和钢城区,定位为:省会城市副中心、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南翼、带动鲁南发展的桥头堡。其中,莱芜区重点打造科技创新、高端装备、生态旅游城区。钢城区重点打造基于精品钢的生产加工与衍生品制造基地。规划莱芜-钢城区与中心城区实现规划、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生态、资源六个融合,并在雪野湖片区、莱芜科技新城(口镇)、精品钢产业基地实现重点突破。
“两翼”则具有多重价值:有利于突破地理限制,做大格局,北翼突破了黄河的限制,南翼突破了泰山(包括齐长城)的限制,让济南迈入了山、河时代;有利于动能转换,增强经济实力,北翼侧重增量扩张,以培育新动能为主(筑巢引凤),南翼侧重存量更新,以转换旧动能为主(腾笼换鸟);有利于区域协作,
体现龙头作用,北翼对接北京雄安,辐射黄河北岸,南翼对接泰安曲阜,辐射鲁中南,共建“山水圣人”中华文化高地。
“山泉湖河城”一体共生
济南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泉、湖、河、城”一体共生是济南名城的重要价值特色。
首先是构筑“山水城一体”和构建“山河通廊”。建设具有济南特色的公园城市,实现大山大河与小山小水、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和城市的有机交融,在黄河与泰山之间,依托北大沙河、玉符河、腊山河、巨野河等多条纵向水系,构建具有通风、排涝等符合功能的山河通廊。
以建设泉道泉景为契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泉水深度体验空间,彰显泉文化、拓展泉品牌。
高标准建设“大明湖、华山湖、济西湿地、白云湖、雪野湖、澄波湖、玫瑰湖与智湖”八大湖区,切实体现“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创建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二百里内涵丰富的景观长卷。弹性发展城水共融带,打造一系列以黄河为主题的文体科教及绿色经济设施。
城的规划首先结合中疏,疏解工业、物流和专业市场等功能,活化利用文物及历史建筑等资源,提升老城用地兼容性,再现老城风韵;延续文化线路与空间肌理,结合工业遗存再生,建设胶济文化创意走廊;塑造老城两纵一横多节点的特色空间结构,打造世界知名的泉水文化会客厅。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