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这两部经典的历史剧作,很多看官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认为陈道明饰演的“康熙皇帝”虽然略显浮夸,但就“千古一帝”纵横一生的霸气而言,焦晃老爷子似乎有点“沉稳有余、霸气不足”。当然,也有人认为陈道明演绎了“康熙皇帝”的一生,那是亲历“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剿灭噶尔丹”以后,历史功绩浇奠出来的霸气;而焦晃老爷子饰演的恰恰又是“九子夺嫡”期间,“康熙皇帝”整日纠结于无奈和心酸的特殊时期,帝王该有的霸气自然就应该减弱很多。
只是,焦晃版康熙真就不如陈道明版康熙霸气?仅就两部剧作的剧情演绎而言,我认为《雍正王朝》中的康熙皇帝在追缴国库欠款,安抚勋旧功臣时的霸气,要远远胜过《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霸气外露的巅峰——三杯清酒敬孝庄、敬臣民、敬死敌。
完成“江南募捐”以后,邬思道就为刚刚返回京城的皇四子胤禛分析了户部欠款的官员类型,其中“不安分而借之”的一类人,虽然人不多,但却最难对付。按照邬思道的说法,这类人都是“有资历、有功劳,讲排场、讲阔气的大官功臣,都是从小跟随皇上鞍前马后熬出来的心腹重臣”。奈何,这类人的借款都是几十万两以上,不追,完不成差事;追急了,不但会得罪这帮老臣,就连康熙皇帝恐怕也会念着旧情,下不了手。
所以,担任“追比大臣”的皇四子胤禛,为了完成康熙皇帝安排的追缴差事,为了树立自己的“孤臣”形象,必须想尽办法的拿这些勋旧功臣开刀。
于是,这些康熙皇帝的心腹重臣们便齐聚畅春园,赶来向康熙皇帝求情。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题外话,那就是《雍正王朝》对剧情演绎的细致程度:就求情官员的官服补子来看,清一色的“兽”,也就是说,这些官员都是武职官员,这就符合了邬思道对“这类人”的角色分析——跟随康熙皇帝南征北战的功臣。
这些勋旧功臣,功劳大、资格老,而且还有着康熙皇帝的特殊恩宠,自然不会将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如果这些功臣们聚在一起,就连康熙皇帝也得给予礼敬,给予绝对的尊重。
如何安抚这些欠了巨款,但也立了大功的官员们?
来看康熙皇帝的具体操作:
1、铺设谈话环境面对众多哭闹的官员,康熙皇帝说道:
“有什么话,到园子里说去,在这里哭闹像什么话!”
如果没有康熙皇帝许可,畅春园门后的侍卫能放这些哭闹的官员进去吗?
当然不能!
但康熙皇帝可不管这个,你有了难处不来找我,反倒不顾官体在这里哭闹就是你的错,说严重点,我可以直接治你们的罪。
很明显,这是康熙皇帝予以的先行压制,更是初步彰显这些功臣身份特殊、待遇特殊的理性办法。康熙皇帝的这句话换成白话还可以这样说:就你们这个哭闹法,换成别人早就被依例治罪了。
而后,康熙皇帝命三位上书房大臣离开,又转身对李德全说道:
李德全,你领宫里的人都歇着去!
李德全则给出了这样一句回应:
皇上,这儿不能没人伺候啊!
来看康熙皇帝的语言艺术:
叫你们去,你们就去,有什么事,他们就不能伺候朕了?
康熙皇帝的这一句话,就能达到三个目的:
1、充分表现出对这帮勋旧老臣的信任;
2、进一步拉近和这帮老臣之间的关系;
3、确定康熙皇帝和这帮老臣之间的“主仆”角色,以前,他们是奴才;现在,他们仍旧是奴才。
事实证明,康熙皇帝的这句话非常有效,这帮老臣纷纷表示“奴才们能够伺候皇上”、“奴才们愿意伺候皇上”。这就是康熙皇帝的霸气所在,不需要脸红脖子粗的高声训斥,不需要动辄抄家砍头的严厉惩治,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将这些勋旧功臣打回“奴才”,就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俯首帖耳。
来到园子里以后,康熙皇帝又给出了这样一句话:
“好了,现在没有外人了,咱们君臣几个坐下来聊聊!”
仅就《雍正王朝》的剧情演绎而言,康熙皇帝这样一个干巴巴的廋老头,为何能让修炼成精的皇子王公、文武百官心悦诚服,只有服从而绝不敢反抗?几十年修炼的帝王心术是一方面,罕见的历史功绩铸就的帝王霸气是 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懂得如何拉拢和安抚朝臣,懂得如何平衡朝野势力。
康熙皇帝的这句话,到底有多大魅力?
刚刚赶走了三位上书房大臣,赶走了以李德全为代表的“宫里人”,康熙皇帝再给出“现在没有外人”的说法,会让这帮功臣产生何种想法?
原来,在康熙皇帝的心里,上书房大臣和近侍太监都只是“外人”而已,我们这帮老臣才是皇上真正的“自己人”。
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还命这些官员“坐下来聊聊”,如此待遇,实属难得。
有了这样的前提,这帮老臣心中自然会心生感激甚至会立马生出愧疚之情。皇上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还这样不支持朝廷的工作,有点不地道、不讲究啊!
铺设这样一种谈话环境,康熙皇帝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剩下的,就是康熙皇帝任意发挥的时刻了。
2、陈述自己的霸气人生
君臣坐定以后,康熙皇帝给出了剧中最为霸气的一句话:
“朕一生自信,自信人生一百年,会当纵横九万里。除鳌拜、平三藩、平噶尔丹、收复台湾、和俄国老毛子干,大伙从来都没怕过。朕也是,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怕。”
这种阅尽人生、看破生死的沉稳和冷静,这种历数过往功绩宛如别人所为的自信和淡定,就是康熙皇帝的“帝王之气”,就是不容任何人挑战和威胁的“霸气”。
雍正朝时期,被清流官员围攻的雍正皇帝也有过类似表现:
“朕是当了四十五年的皇阿哥,水里进、活里出、六部办差、民间闯荡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当年在黄河里,朕被洪水冲了一天一夜,我都没怕过,还怕你们把朕给淹了?”
为什么好多人在看《雍正王朝》的时候,看到20集康熙皇帝驾崩就放弃了?
因为焦晃就是康熙皇帝,而唐国强是在演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气到发疯的这段话,还不如康熙皇帝一句“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怕”更具进攻性、威慑力。这就叫自信,就是历史积淀而成的霸气。这种霸气,不需要什么长镜头的咆哮演绎,更不需要训斥朝臣的临场发挥,那叫“吓唬”,不叫“霸气”。
不怒自威,才是帝王该有的霸气表现!
当然,康熙皇帝历数过往的原因,更不仅仅为了凸显“灾民变动”的巨大危害,还有着他的原因所在:
震慑群臣,震慑这帮目空一切、对抗朝廷的欠款官员。你们什么都不怕,朕更是什么都不怕,不信咱们就试试!
有了这个让群臣乖乖听话的前提,康熙皇帝再予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才会更加有效。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可是前不久黄河发大水,决了好多个口子,一夜之间,好几个省,上百万的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一百万人,两百万人聚在一起,这支队伍有多大?没有住的,他可以睡在棚子里,睡在路边上;没有吃的,他们就会铤而走险。古往今来,为什么会有那么人就起来造反呢?没有吃的,他才造反;没有生路,他才造反。”
对于这些行伍出身的勋旧功臣而言,康熙皇帝不能用“之乎者也”的圣人之道教诲,更不能详尽陈述前朝历代的灭国教训,只需要用最浅显的道理,用最实在的威胁予以说明。
这些欠款官员都是百战余生之人,都是凭借着镇压叛乱起家的所在,他们压根不关心什么国计民生,更不关心什么王道统治,但几百万人聚在一起造反能对大清江山造成何种威胁,他们是再清楚不过。再不济,他们也懂得“倾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
有拉拢,有压制,有安抚,更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的联合冲击下,欠款官员们也只有有如此表示:
“皇上,您别说了,别说了,都是奴才们不争气,奴才罪该万死!”
只认罪,不还款,直到现在,这些欠款官员们还是未就“户部欠款”给予明确说法。不怕,康熙皇帝还有后招:
“这也不能全怪你们,连朕的儿子也不能体谅朕的苦衷!”
“不能全怪”,就是怪了;对皇子们的失望,同样是对这帮老臣的失望。一句话两样说,这就是佟国维之前所言“既要追回欠款,又要维护官员的体面”。
有了这句话,官员们自然要主动表示清还欠款,可等到官员给出明确态度后,康熙皇帝的说法又变了:
“不!朕已经对不起一个魏东亭了,朕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你们这些跟朕出生入死的人,老无所依。朕大内还有两三百万两银子,本来是准备四阿哥江南筹款不到的时候,拿出去赈济灾民的。现在朕拿出来,替你们还债。”
让一帮老臣“羞愧难当”的时候,再给予巨大恩宠,拿出自己的体己银子帮助还债,这份拉拢人心的帝王心术,堪称经典。
现在,你还认为焦晃版康熙皇帝不如陈道明版康熙皇帝霸气吗?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