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外地人眼里比成都更具川味的城市 外省人眼中的成都

原以为现在重庆的气温比较高,没想到在四川还是艳阳高照,重庆却是冷雨霏霏。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本来就是写老川东一带,古蜀地和楚地的交界处,蜀雨楚晴的奇特景观。这几天,川西都放晴了,重庆却还保留着四川盆地一如既往的雨雾天气。

坐车到重庆,一路上山丘连绵不断,偶尔过桥,桥下不知是嘉陵江还是涪江,在山间峡谷里蜿蜒远去。唐人说“蜀国少平地,方思京洛间”,真是这里最好的写照,连“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都形容得那么贴切。其实,由于是在平坝上长大,我一度以为,四川平地总比山多,后来才知道天地之大,不是我所想象,四川是个多山的省份,大部分地方都是起伏不平的。最有代表的平原城市当然是成都,而最聚集山地特征的城市,则是已经直辖了的重庆。

仅仅一个多小时,天地山川,植被屋宇,没有任何风格的改变,但我竟不知不觉出省了,我从蜀之腹地来到了巴之一隅,来到了这个仍属巴蜀却已是外省的地方——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

外省人眼中的成都(一座外地人眼里比成都更具川味的城市)(1)

多年前,我在火车上听一个东北人唠嗑,他在四川生活过几年,很喜欢四川的生活。他有个观点让我吃惊,他说:“其实重庆比成都的川味更浓。”

他说那话的时候,重庆已经直辖了,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去四川化”,以证明自己的人文独立性。可是,在外地人心目中,重庆那街头的黄桷树,那江边的吊脚楼,那背背篼的山民,那正宗的川东话,那上坡下坎,那夜雨晨雾,那火锅,那市井,真的太四川了!当然这也是因为川东离东部中部较近,川东的习俗容易被外人当成整个四川的风物。而平原成都则相反,正如南宋苏州人范成大的《吴船录》写成都新津“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反倒不那么像人们心目中那个山高水深、火辣奔放的四川。

就这样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踏上了重庆的土地。相信每一个四川人到这里都会觉得有几分亲切,但同时又有些许陌生。曾经的一家人,现在分道扬镳;依然同属一个盆地,却又是两个行政区。在大江大山之间,矗立着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气势恢宏,景象壮观,这一片冷漠静穆的钢铁森林,尽情展示着重庆的现代化都市气息。而街道的整洁也出乎我的意料,也许是刚下过雨,清新如洗,加上建筑物的崭新与别致,无论是密集的巷陌,还是疏朗的车道,雅致的小店与豪阔的商场各擅胜场。不得不说,以城市建设而言,重庆确实跑在了四川前面,放之于东部,亦无愧色,甚至应该有得色,因为在东部城市里,能和重庆一拼高楼者屈指可数。

外省人眼中的成都(一座外地人眼里比成都更具川味的城市)(2)

范成大说成都极似江南

重庆在川东,成都在川西,但奇怪的是,在我川西老家的亲朋好友中,很多都选择去重庆上大学,原因也许是人们总是向往远处的诱惑,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老四川的院校布置中,成都多综合性大学,重庆的专业类学校更好,如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都在重庆,并且至今未改名,因为几十年的积淀,品牌效应已经形成,不敢轻易换名。只是在每年高考后,全国各地多少考生都会收到来自重庆的川外、川美的录取通知书,无疑一次次强化世人心目中“重庆属于四川”的意识,让重庆十余年孜孜不倦的“去四川化”又情何以堪?

重庆的城市很分散,因为地形原因,城区被山地和江河分开;重庆的大学校园也很大,也是因为地形原因,山上的土地多,随便用。以西南大学为例,整个那片山丘都属于它的校园,据说光是校本部就超过九千亩。正因其大,所以校园里不显拥挤,放眼望去,绿树森森,楼宇点点,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

西南大学的校门进去,有一段长长的石阶,石阶已经被岁月磨得有些破损了。上去是一座民国风格的大楼,旁边竖着牌子:原川东行政公署。站在大楼前,脚下是校门,校门外是漆黑路面的马路,远方,是莽莽青山,连绵起伏,伸展不绝,如黛,如云,如涛,如海。

自晚清以降,水路开埠,重庆的经济地位日益上升,加上抗战内迁,更是成为万商云集的工业重镇。建国后也是四川乃至西南第一大城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凭借其传统优势以及积淀了两千多年的商业文化,实力超过了老厂众多而步履蹒跚的重庆。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重庆抓住机遇,成功直辖,再度扶摇直上,西部大开发成了只是重庆大开发的闹剧,国家不遗余力的扶持政策一个接一个,势头又凌驾于成都之上。也导致了成渝两地滔滔不绝的口水仗,以及潜流汹涌的明争暗斗。

重庆的路,弯道和坡度是最常见的风景。据说重庆建一公里路的成本,在平原地区可建8公里,所以在山上建成这样一座大都市,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同时,重庆的城市风光也是别具一格,且不说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楼群,也不说弯弯绕绕环环转转的桥梁,单是在寻常街道上行驶,感觉也很新奇。那些高架桥路,往往穿梭于座座高楼的中间而不是底部,就像坐着童话中的飞毯在城市森林半空中掠过一般,那是在平原城市所无法感受到的体验,让人兴奋而恍惚。

更让人恍惚的感觉,是那一份若即若离的熟悉与陌生。重庆已经找不到多少带有四川的字样,新兴的直辖市不愿意再和西部大省扯上关系。但城市又有很多以四川某地地名为标识的店铺,并且店主不加上“四川”,直接标上某地,似乎想告诉重庆人“反正你也知道在哪里”。那满街麻辣的气息,俨然就是正宗的四川味道,而街头的字句却提醒到:这不是巴蜀,而是所谓的“巴渝”。

接待我们的某位人士,一口地道的重庆口音,并且言谈间严格区分四川和重庆,孰料却被人泄了底,原来其不是重庆本地人。其实,在接触中,重庆八零后之前的人,还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四川的感情,而九零后的,四川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彻底的外省了。当然,对于四川的年轻一代来说,重庆也是如此。于是我们看到,你有你的“两江新区”,我也搞我的“天府新区”,各走各路,冷暖自知。而这几年炒起的双城经济圈,让人又不禁迷惑——川渝分治,已经人为地形成了行政壁垒。既然要整合,当初分家岂非多此一举?

点检行囊,赋归在即,梁园虽好,但不是我的故乡。再见,重庆;再见,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你的突飞猛进,你的日新月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两江群山之间的城市森林里,我更加怀念我的四川,那个正宗的、永远不会抛弃巴蜀文化的四川。纵然你是国家千娇百媚炙手可热的宠儿,我依然相信历经百世风雨仍旧气度从容的天府之国。因为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史所检验的真理面前,任何人为的影响,都只是喧嚣一时的浮云。

外省人眼中的成都(一座外地人眼里比成都更具川味的城市)(3)

,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