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语境下的民族理念及其价值导向 民族社会学视角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民族社会学视角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金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民族社会学视角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民族社会学视角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法国语境下的民族理念及其价值导向)

民族社会学视角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金岭

编者按: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法兰西民族的建构强调“公民民族”的理念,主张共和主义的价值取向,由此在诸多层面上极力淡化自身与其民族成员的“族裔”属性,但这并不能否认其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诸多少数族裔群体及其所谓的“民族问题”。

法国官方话语几乎不承认其社会内部存在“少数民族”,以及与之相关的所谓“民族问题”。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存在民族问题的国家,不但包括本土的少数族裔,更有大量以外来移民为主体的族裔群体,其民族问题在当下还表现得甚为尖锐。

一、“公民民族”与“族裔民族”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有关“民族”的理论认知一直存在着“公民民族”(nation civique) 理念对“族裔民族”(nation ethnique)理念的排斥。纵观其建构历程,法兰西民族一直强调自己是“公民民族”而非“族裔民族”。“公民民族”的观念与共和主义价值观密切相关,它表达的含义是,认可或归属一个民族的个体的自愿联合。换句话说,“民族”构成了这些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政治框架。受共和主义影响,在法兰西民族的建构过程中,“公民民族”的概念被不断地神圣化,普遍传播并形成广泛影响,而“族裔民族”则逐步被污名化。

“共和国”及其代表的“共和主义”是法国内在的核心特质。作为一种政治建构,法兰西共和国是拥有共同意愿的众多个体之间所达成的契约。“民族”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个体以理性、自愿的方式所组成的集合,个体对某个民族的归属因此也是可以撤销的,这是契约式的“民族”理念。

共和主义原则很自然地摒弃了“族裔民族”的概念,强调一个民族的建构并不是基于语言、种族和文化等方面的标准,而是其成员的意愿。很显然,“公民民族”摒弃了“血统权”的标准,这也是它不从族裔角度对其成员进行区分、不承认诸多族群的观念基础。可以说,法国没有形成从族裔角度来认知法兰西民族及其构成的意识。

但是,“公民民族”理念占居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法兰西民族不存在“族裔”属性。实际上,法兰西民族也不例外。法国人彼此之间的关联并非仅仅是他们的政治契约及其共同的政治权利,他们还通过语言、领土、历史、信仰、风俗或思想模式等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因素恰恰是其“族裔”属性的表征。而且,法兰西民族不仅在整体上有自己的族裔属性,即便是在其内部同样也表现出明显的族裔特征,其成员不仅有本土的少数族群,还包括众多外来的移民族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非欧洲裔移民的涌入迅速增加了法国社会的族裔与文化异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共和同化”模式的整合能力。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移民难以被法兰西文化“同化”,这导致了法兰西民族眼中的诸多“问题”。

二、法国的“少数民族”及其身份

法兰西民族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掩盖国民构成中客观存在诸多族群的现实。少数族群始终存在于法国社会,并以不同方式参与法兰西民族的建构。从族裔的角度来看,当代法国的民族构成可以划归为两大范畴——本土族群和外来族群,前者较早地参与了法兰西民族的建构历程,后者则更为明显地折射出当代法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实。

法国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领土吞并后,才拥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近似六边形的本土疆域边界。领土吞并的结果使得原来并不讲法语的很多“异族”人成为了法国人,变成法国本土的“少数民族”。由于共和主义原则很好地同化了本土少数民族,所以在外来移民大量涌入之前,法国是一个民族结构相对简单的国家,在发展中也逐渐积淀传承了“单一民族”的情怀。

法兰西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属性,特别强调民族建构的公民主义原则,坚决拒绝任何从族裔角度来认知法兰西民族及其构成的做法。这也是法国至今尚未签署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的原因所在。受共和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法国对外来移民实施“共和同化”的融入政策,要求入籍的外来族裔以“公民”身份融入到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民族和法兰西社会之中,体现出强烈的“单向融入”向度。

文化多样性在法国的政策体系内有一定的能见度,但它不是从“族裔维度”体现出来的,而是基于“公民维度”的表征。法国虽然不从族裔层面来认知和承认其文化多样性,但特别强调对其进行保护,尤其是本土的文化多样性。在此实践中,几乎涉及不到外来族裔及其文化。这种厚此薄彼的态度与共和主义原则相背离,是针对外来移民的某种歧视现象,也是共和主义价值观进行的选择性实践。更有意思的是,在此现象中,主导观念对外来移民的审视恰恰表现为一种基于“族裔”维度的姿态,并形成了对外来族裔予以排斥的结构性框架。

“公民民族”及其作为支撑的共和主义显然是法兰西民族建构的主导意识形态。在共和主义传统下,法兰西民族在根本上表现出一种“公民”属性,强调国民作为法国公民的身份。它强调民族建构的公民与政治导向,防止其简约至族群维度,甚至是原生主义属性(只强调血统关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建构的社会与文化属性。

三、法国的“民族问题”及其表征

本土族群与外来族群两大族裔范畴的存在也对应着两类民族问题。本土少数族裔问题与外来族裔问题相较,后者在当代法国社会的表征甚是尖锐,对其社会稳定具有较大破坏力。

法国本土少数族裔的民族主义运动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比较活跃,其诉求主要体现在对其语言与文化的保护、自治甚至是分离主义等方面,利益诉求是其核心。而外来族裔问题则复杂得多,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利益诉求,还包含非常深刻的身份问题——外来移民面临着身份被承认与否的政治困境。

当代法国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对族裔身份的“不承认”,其实质是共和主义价值观中“公民民族”理念对“族裔民族”理念的拒绝。可如今,即便共和主义的价值原则依然存在,人们对族裔维度的文化多样性的诉求却越来越强烈。只不过,以原先“地区主义”为代表的“内生性”族裔表征和以外来移民为代表的“外生性”族裔表征相比,后者的能见度及其对法国社会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前者。

外来移民在法国基本上是被视作“问题”而存在的。法国的“共和同化”政策在19世纪对来自欧洲诸国的移民颇为有效,但二战以后,面对多来自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地区的新移民,法国则因其文化与法国主流社会差异巨大而失去了对其同化的能力。如今,移民问题已成为法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法国的社会文化结构也正在由共和主义的“大一统”模式向多元文化社会模式演变。

20世纪60年代,受文化多元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法国社会中曾经出现过从正面讨论外来移民身份及其与主流社会的差异等议题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很快就成为极右翼用以批评外来移民拒绝融入法国社会的工具。至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术语——“国民身份”,强调的是法国国民对其民族与国家所主张的共和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很快,这一术语被诸多政党与社会团体视作一个有效的政治动员工具加以利用,进一步强化了法兰西民族的边界并激化了民族矛盾。

面对民族构成日益多元的情势,“共和同化”模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工具理性,借以维系其传统的民族主义情感与单一的民族认同。可是,这种模式在当下不但没有强化法国国民在民族与国家层面上对法国的认同,反而激化了族群矛盾,埋下复杂的民族问题隐患。少数族裔的族群认同与文化情感越是受到挤压,越是会激发他们对其原生民族身份认同的诉求,也会逐渐销蚀他们超越族裔边界去认同法兰西民族的意愿。

在“共和同化”模式下,不从族裔的角度区分民族内部的群体差异,这种价值取向在法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具有积极意义,但就其对日益多元的当代社会的适应而言,其整合能力则表现出不足。从族群关系日益严峻的对立态势来看,法国“共和同化”模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追溯,还是就当下进行观察,法国社会一直包含并孕育着明显的文化多样性,表现在族裔、语言、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共和主义一直是法国整合和治理日益多元的现实社会的基本原则。不容否认,它在法国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鉴于近些年来法国在应对文化多元主义问题上所遭受的种种挫折与教训,我们不禁要问,“共和主义”原则是否依然适合于当代法国?法国能否继续维系其统一的“单一民族”国家的存在?

(摘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2期)

,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