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铮16岁进入警校,19岁当警察,23岁开始写小说,至今仍一边做警察一边写小说。今年,他四年前创作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三叉戟》在多家卫视播出,腾讯播放量6.6亿次。一位公安院校的老师评价《三叉戟》,是“近年来最像警察的一部电视剧”。
《三叉戟之纵横四海》吕铮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近日,吕铮出版了《三叉戟》的前传《三叉戟之纵横四海》,叙述了三位老警察“大背头”崔铁军、“大棍子”徐国柱、“大喷子”潘江海年轻时候的故事。电视剧《三叉戟》的成功引发了观众期待,目前,吕铮正在和老搭档沈嵘一起改编《三叉戟之纵横四海》电视剧剧本。
《三叉戟》播出后,吕铮切身感受到生活的变化,此前他为了采访警察同行挖掘故事绞尽脑汁,很多警察不愿开口。剧播期间,吕铮的电话竟被“打爆”,为此他不得不晚上八点半就将手机关到无声。同行们纷纷分享讲述经历。对这一转变,吕铮烦恼一阵后,更多的是开心:“这是素材的富矿啊!”虚构的背后有千万现实支撑,每个警种跟每个警种的差别,只有警察才能写出来。
“有一个信念支撑我在写,就是我想让老百姓看到什么是警察。”
陈建斌、董勇、郝平主演的电视剧版《三叉戟》
狮子座、O型血,属猴,吕铮精力旺盛。下班后,吃饭时,他就采访同行。晚上八点到凌晨两点是他创作的时间,周六周日,五一十一,只要有假期,他就用来写作。一年两部长篇的吕铮属于极其高产的作家,但他却觉得“素材都淤出来了”,动不动就攒六七万字。这是个沙里淘金的过程,吕铮说到这,拿出手机打开备忘录给笔者看,一篇篇全是用零碎时间收集到的素材,每一条都记录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件,刷不到头。素材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吕铮清楚虚构也需要有现实的影子,“要往里边攘细节,越是传奇,越得有细节的东西”。吕铮不满足,他想创造自己的“警察宇宙”,时间紧迫。“要是三年写一部小说,写到死都没戏。我打算明年再写两部长篇。之后把速度放慢,一年一部。我后面计划有九个长篇,都写完就四十五六岁了,很残酷的。”
23岁的吕铮第一次任主办侦查员的案子就是轰动一时的女扮男装诈骗案,一时京城媒体都来采访他。一位记者要给他钱,买独家素材写纪实文学,他拒绝了。他想,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写呢?以塑造人物为重心,靠事件来推动展现,吕铮开始写第一本小说《黑弈》,之后的十几部作品都延续了这样的风格。
写《三叉戟》的时候,无数人告诫吕铮不能这么写:三个主人公年龄太大,演员不好配,对白还得是京味儿。他没妥协。此前市场不看好这些剧,但情况似乎在变化,“市场正在向我们妥协”。吕铮问过许多人警察意味着什么,忠诚?坚定?“我反感许多编剧脑海中那种警察,特别是穿着中国警察的衣裳,体现出来的是美国警察,老照着漫威写。”吕铮看来,只有警察才能写出真正的警察生活,“警察也是人,不是加里森敢死队。有一个信念支撑我一直在写,就是我想让老百姓看到什么是警察。”
“ 警察也是人,不是加里森敢死队。”
【书乡对话】
■既有灵感又有技术
书乡:《三叉戟之纵横四海》的创作过程是什么样的?
吕铮:《三叉戟之纵横四海》是升级。《三叉戟》毕竟是四年前写的,代表我36岁的水平,现在我无论是写作、采访量还是经验都大大超过那时。这部小说我写了三遍,第一遍发自本心,放飞自我;第二部把所有的台词删掉六万字,无用的情节合并,保证每场戏都有两个因素。我特别喜欢《亮剑》编剧江奇涛老师的戏,他往往同一个场景至少有两个信息量。第三遍把所有“顺撇”的情节都摘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对白都不是顺着说的,所答非所问才是生活常态。我从23岁写到现在,这是我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书乡:您写了这么多刑侦小说,有什么“套路”吗?
吕铮:先描摹人物,然后用素材将自己埋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地铁里的人物表情,街头的烟火气和人群。每天的素材都在手机备忘录,每个小说都会往里攘细节,细节都溢出来了。等我哪天发现不能再攒了,素材和碎片都足够了,我就可以动笔了。比如有一部小说,细节我就攒了11万字,这太可怕了,你别忘了,有的细节一句话就能引出三千字。所以我能凭借这个两周写一篇二十万字的小说,还能每年干出两部。
写作时,我需要一个大黑板,把所有东西列出来,抛弃同类场景、同类对白、同类人物,沙里淘金。比如一场抓捕,我已经写出六个细节了,那只能用一个最好的,另外五个不能再用。所有警匪题材都是一个封闭结构,结尾正义必须战胜邪恶。当我把一些重点细节写出来,突然发现通过一个点,又带出来一个面。还需要把素材反着用,把顺着破案的案例增加难度,用自己二十年的公安经验做基础,在小说中又当警察、又当“罪犯”,自己与自己博弈,这样才能写出新意和战斗性,才能让读者信服,才有意思。而这些年跟李小明等前辈老师学习的编剧法又让我如虎添翼,我很庆幸。这就是既有灵感,又有技术。
书乡:您采访警察的时候有什么技巧?
吕铮:有一次我采访一位扫黑除恶的英模,刚开始聊天他总是“彬”着,用常规方法撬不出故事。我开始用经侦的方式奚落他,突然他昂起头,用四十五度角斜过来看我,说,吕铮你别跟我吹,你们经侦不就是天天翻账本吗?你知道什么是刑警吗?我一听,行,来故事了!他说,你知道刑警出马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开刀!多好的台词!正好那时我正在编电视剧《三叉戟》的剧本,里边“大棍子”徐国柱就说了一句“刑警就是开刀”。我这身警服和同行的身份,能采访出真话。
■大量细节是宝藏
书乡:《三叉戟》中演员郝平饰演的“大喷子”潘江海是做预审工作的,预审的场景怎么写会精彩?
吕铮:预审警察特有魅力,审讯和抓人不一样,预审一上手就是倒计时,嫌疑人拘留37天,必须给拿下,但要是第一场审讯没拿下,那以后也没戏。郝平老师第一次演预审跟我聊感觉,我就跟他说,您是上海人艺的老演员,只要一登台,您就不是郝平了,就是戏中人了,预审是一样的。推开预审室大门的那一刻,您就要符合自己的人设,人设只要一确定,就不能变了。唱红脸还是白脸?审问的是知识分子,是企业家,还是臭流氓?郝平在电视剧里演潘江海,但戏里的潘江海只要一审人,他就是预审名提“大喷子”。
书乡:您第一次预审是什么场景?
吕铮:我第一次审人是19岁,当时在派出所实习,师父让我练手,审一个朝阳“老炮儿”。当时他眼神直勾勾瞪着我,知道我是小孩。我一对眼神儿就害怕,学校学的预审招数早就忘了。警院老师讲过,预审不能错眼神,就像两只食肉动物,稍微一躲闪,问什么问题都没用了。我问他姓名,他说,我姓什么你不知道吗?我问他犯了什么事,他嘴一撇,没事!二十分钟后,我穿着警服的夏装,后背全湿了。这里边的体态语,微表情,心理学,太好玩了。好的预审员一定不是拍桌子的,好的预审是平静地与人沟通,因为只要一拍桌子,气氛就顶到头了,下次不能再拍吧。《三叉戟之纵横四海》里,也有许多这样的预审细节。写作有个好处,原来我被动地接受很多信息,工作不顺,生活坎坷,但写东西这件事让你觉得所有经历的事情都是馈赠。昨天别人黑我一下,就成了潘江海的遭遇,今天有个人“捧杀”,就成了崔铁军的戏。这些遭遇可能是别人没有的,大量的细节是我的宝藏。
书乡:《三叉戟》电视剧哪个场景你印象最深?
吕铮:第37集有一个爆点,写的是“三叉戟”三个人的信任危机。郝平饰演的“大喷子”说,这么多年,我天天干预审,预审和谎言打交道,我谁都不相信,但咱们哥仨连信任都没有,还混什么啊?董勇演的刑警“大棍子”出来了,说,刑警讲的是道义,法律是最后一堵墙,如果这个社会什么都用法律来解决,就没有底线了。陈建斌演的“大背头”说,道义重要吗?信任重要吗?这么多年我每天都在信任我的战友,但他们好多都因为利益倒下了;警察不需要过程,能不能破案才是重要的。三位主人公说得都对,说出了执法理念中的三个层次——职责、道义和信任——这才是警察的合体。我希望我写出的警察是有层次的。
■流量在向我们妥协
书乡:您日常也看同类题材的小说吗?有什么感受?
吕铮:得看啊,知己知彼嘛。但说实话,写得像的,写得好的,真是不多。许多都是一帮愚蠢的警察,追一个罪犯,但本来前几页就能抓到,但不知为什么抓了“好几百页”却还没抓到。或者就是以罪犯为第一视角,写残忍,写黑暗。但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本身是一名警察,我写的还是光明的故事,社会这么复杂、世界这么大,难免有不堪的地方,但你没必要将这些不堪聚集在一起,描写所谓的人性吧。所以我写我的,也不要把自己归到哪个类型里,要是归,我就是警察作者。
书乡:《三叉戟》第一部陈建斌等三位老戏骨飙戏十分精彩,《三叉戟之纵横四海》写三位年轻时的故事,您对演员有什么期待吗?
吕铮: 现在的影视剧市场对没有流量明星的戏很淡漠,《三叉戟》刚播出的时候没什么宣传,没有“小鲜肉”啊!没有人持乐观的态度。但郝平老师第一场预审戏播放量一下就爆了,第二场三人配合的预审戏又爆。让这么一个没有流量明星的剧,流量反而超过了很多有流量明星的剧。所以好演员是关键,无论制片方找什么演员,首先得要会演戏。
书乡:《三叉戟之纵横四海》之后还会拍《三叉戟》第二部吗?现在电影版也在拍,您认为这算成功吗?
吕铮:可能会,但还没确定。电影版已经拍摄完了,我看了样片,非常棒。我对电影版是充满期待的,但是否成功,交由观众们评判。之后还有《谜探》《无所遁形》等小说在影视化。我写的真实的警察故事逐渐在被市场认可。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起码有更多人能真正通过影视剧了解什么是真实的警察了。回忆起写《名提》《三叉戟》的时候,许多朋友提醒我,要向市场妥协。我觉得,是不是如今自己已经不需要向他们妥协了?因为踏踏实实地写好人物、讲好故事,已经成为了市场的主流,成为了应该有信心坚持的方向。下转25版
■警察就是“三叉戟”这样
电影版《三叉戟》由高群书执导,黄志忠、姜武、郭涛主演,预计2021年上映。
书乡:《三叉戟之纵横四海》您继续做编剧吗?
吕铮:我是参与编剧,主笔还是我的老搭档沈嵘老师,他是非常优秀的编剧。之所以参与编剧,是希望自己的作品1 1大于1,原来我有一本小说拿到影视公司改编,前前后后换了好几拨编剧,最后面目全非。所以后来我就想,自己的东西还得自己弄,到了《三叉戟》我不能放手了。剧本从大纲,到演员,从服化道,细到会议室该怎么弄,会议由谁先发言,怎么摆桌签,不能出现低级错误。我有一个群,是我的后援团,特警、刑警、办公室、政工,什么人都有,这极大推进了《三叉戟》拍摄的顺畅。
书乡:电影版《三叉戟》和电视剧版《三叉戟》有什么不同?
吕铮:电影更像《三叉戟》的原著,高群书导演非常尊重原作者。电影拍得荷尔蒙炸裂,拳拳到肉,动作戏很多,黄志忠演的大背头跟陈建斌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我第一次看见黄志忠老师,心里就说,这就是“大背头”。他气质又软又硬,眼神客气,又不拿你当回事儿,经侦警察就是这样。
书乡:今年夏天上映的电视剧《三叉戟》我看到有剧评认为后半部分似乎不如前半部紧凑,您怎么看?
吕铮:我现在“拉片”,自己设了五个指标,一是人物,二是构架,三是台词,四是细节,五是与同类型与众不同或者出彩之处。每个指标100分,最后看平均分。我重看电视剧《三叉戟》,给出的分数和豆瓣不谋而合,也是80分上下,我觉得《三叉戟》剧本毕竟是我的试水之作,对自己而言也是“纠错”的过程,好的方面继续延续,发现失误的地方更是馈赠。在《三叉戟之纵横四海》中,我和沈嵘会吸取经验、改进不足,最大限度发挥优势。
书乡:有网友评论称《三叉戟》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似乎力有不及,在新作中会对此有所注意吗?
吕铮:我会去学,您可以看《纵横四海》进没进步,也希望读者们先从图书看起,给我意见和建议。以前一写女性,一写情感,我就闪,后来觉得不能闪,从《无所遁形》和《谜探》开始,我的女性角色已经有提升了。新书把花姐年轻的时候还有大喷子银行女朋友都写了,通过写情感也描写了他们青春的迷茫和困顿。但这依然不是我小说的重点,我是一警察作者,也不是什么作家,我就想让老百姓知道警察就是“三叉戟”这样,每个人都不高大全,都是普通人,但只要面对罪恶,就会齐心合力,兵合一处往前捅。
(原标题:吕铮讲北京警察故事“三叉戟”火了之后)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陈梦溪
流程编辑:u01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