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蒙恬在击溃匈奴之后,就开始在北边沿黄河修筑长城。这可能是秦朝最早的筑城活动。
此后,大规模的筑城活动才全面展开。
经过几十万民夫的日夜劳作,用了几年的时间,长城终于建成。
绵延万里的长城,也在历史中绵延,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修缮、改造和增修,长城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神州饱经战火的大地上。
说到这里,每一个人都会想起孟姜女,想起山海关孟姜女庙的那副有名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想起那个令人辛酸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
相传秦始皇筑长城之时,向民间派了大量的徭役,一个叫杞良的年轻燕人也被强行拉去修筑长城。
这个杞良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冒死逃跑了。
他跑进孟氏后园,爬到树上躲了起来。
恰巧,这家的小姐孟仲姿,在后园的池子里洗澡,仰面看到了杞良。
孟仲姿问他是什么人,为什么跑到这里?
杞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来历告诉了她。
孟仲姿听了后,对杞良说:请你娶我为妻,杞良开始还推辞,后来两人就成婚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修长城也是一个促进各地方相互交流的办法,如果没有修长城这件事,孟姜女可能不会遇到杞良哥,更加不会嫁给外地人。
1把各地的人叫去修长城,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交流,有利于统一万里长城的建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抵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右岸的虎山。
蜿蜒达万里,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气势雄伟万千。
古代打仗,主要靠步兵、骑兵、马拉战车,这样的城墙关隘,对防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战国时的秦、赵、燕等北方各国,为了防止匈奴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的生产不受破坏,相继在各自的北部边境修筑了三大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驱逐匈奴,占领了今黄河河套地区。
为了巩固国防,抵御匈奴南下也开始修长城!
事实上,除此之外,修长城本身也利用人口的流动和交流。
有一个外国人在自己的文中说:“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
长城经过历代千百万人的努力,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久远广阔的时空跨越来展现一个文明的伟大。
为了修长城,除了蒙恬麾下的士兵以外,又征调了大量的民工,前后耗费了十多年时间。
这些楚国人、齐国人、燕国人,他们原来都说自己的方言,哪里有机会在一起交流?
现在在一起修长城,大家干同样的活,同吃同住,估计十多年下来,如果能够活下来,可能就能够用一种语言和文字交流了。
这个工程不仅仅是军事防御,也是一种文化的统一,大家在一起修长城,可以学习秦国的文字,必须听懂秦国的语言,这样一个统一中国就慢慢地出现了。
2秦朝所有的能工巧匠和石匠聚集在一起修长城,有利于交流建筑方面的知识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时的人一定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一定死了很多人。
这么大的工程,大约需要100万人,这相当于当时秦帝国人口的1/20。
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人?
把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中青年男人都抓来修长城。
这个秦始皇,他的意志很坚定,想做什么,从来没有做不到的。
士兵们在全国各地抓人,男人们被抓走了,他们的家中只留下了可怜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他们非常伤心、悲痛,他们知道被抓去的人很难再回来,但是他们又无力反抗。
修建长城本来确实是边防的需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工程从东南和西南两头发端,这种分段修建的办法,在东西两支大军的内部也以小的规模加以实行。
方法是:二十来个民工为一小队,每队担负修建约五百米长的一段,邻队则修建同样长度的一段与他们相接。
但是,等到两段城墙连接以后,并不是接着这一千米的城墙的末端继续施工,而是把这两队民工派到别的地段去修筑城墙。
使用这种方法当然就留下了许多缺口,它们是渐渐地才填补起来的,有些甚至在长城已宣告竣工之后才补全。
事实上,修长城也是技术活,没有伟大的建筑工程师和能工巧匠是干不成的,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修长城,当然可以促进建筑技术的提升,有利于交流建筑方面的知识。
3秦始皇拼命的修长城,可能是担心秦朝的战略威胁来自胡人,才把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始皇帝三十二年,一个燕人卢生派人入海求仙后还咸阳,以鬼神事游说秦始皇,还说什么“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错误地以为“胡”即匈奴,于是,他就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并在收复地建起了长城。
之后,规模与动作越来越大。
秦朝时期,匈奴人一般都被称为“胡”,当时,秦、赵、燕三国与这些游牧民族为邻,经常遭受他们的侵扰。
以前中原人叫他们戎狄奴,他们征服了邻近的各族,统一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生产比较落后,他们缺少很多东西,比如粮食、铁器、布匹、食盐等等,他们常常南下到农业区抢东西。
匈奴的骑兵杀人、放火、抢东西,对农业区的破坏很严重。
胡人们从小就会骑马,他们抢了东西,就骑着马像一阵风那样消失了。
因此,为了防止游牧民族马队的侵扰,三国均在西北边境修筑长城,驻兵防守。
赵武灵王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甚至命人穿胡服,学习游牧民族的骑马战术。
战国末年,北方匈奴经常深入中原骚扰燕、赵、秦三国边境。
这些国家一般采取守势,修筑长城以阻挡匈奴的攻势。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于公元前215年命令将军蒙恬率军30万北拒匈奴,先后收复了高阙、阴山等军事要地,在黄河以东、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设置34县。
随后,依据黄河修筑边塞,征发全国的“罪人”前往服役,把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
总而言之,万里长城横跨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实际长度达5000多公里,合华里万里以上,故称“万里长城”。
秦始皇修长城的原因,不仅仅是防御匈奴,还有担心秦朝的战略威胁来自胡人的意思,修长城本身也促进了齐国人、楚国人等等不同地方的人的交流和流动。
有的语言能力很强的齐国人、楚国人等等,因此可能会担任修筑队长,负责联络和沟通,他们慢慢就变成了秦国人,事实上,修长城也是有利于大秦朝的语言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
因为修长城的时候,几十万人必须用统一的尺寸,统一的文字交差和交流。
一起探讨万里长城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和助力我!
作者|龚柳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