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行社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1949年以前: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早期资本主义化进程,交通运输业和新式旅馆等设施也随之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出于各类目的外出人群的流动,客观上需要专门的旅行机构为其提供服务,我国近代旅行社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当时的中国已有几家“洋商”开办的旅行服务机构,包括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公司等,专门为“洋人”和少数上层社会华人服务,缺少专门为中国普通民众服务的民族资本旅行社。爱国民族资本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始人陈光甫先生因在外资旅行代理机构购买船票受到冷遇,因而立志创办一家中国人自己的旅行服务机构。除了爱国和维护民族尊严之外,陈光甫创办旅行社的目的还在于让“国人及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胜古迹”、“辅助工商”和“服务社会”。1923年8月15日,我国第一家民族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成立。1927年初,旅行部与银行分立,改组为中国旅行社,成为独立的旅行商业机构。其经营范围从1923年旅行部设立之初的代售国内外火车、轮船客票及旅行咨询,逐步扩大到车站、码头接送和转送、行李提取和代运、发行旅行支票、为国人办理出国及留学事宜,以及观光游览等业务,还创办了深具影响力的旅游刊物《旅行杂志》。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旅行社在客运服务的基础上又开辟了货运服务和招待所业务,分、支社增加到49处,形成了覆盖全国并延伸到境外的服务网络。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旅行社在自身资产和业务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本着爱国和服务社会的经营宗旨,将协助民众战时流动和物资转移作为其主要职能。抗战结束后,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虽然一度有所恢复,可随着国内战争的推进,旅行社的经营最终未能完全恢复。上海解放后,陈光甫离开内地去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香港。1954年7月1日,以香港中国旅行社为名向香港英国当局申请注册,后发展成为香港中旅集团公司。
中国旅行社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地方旅行社及类似的旅游组织,但均规模较小,且适逢乱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大影响,大多在战乱中消亡了。只有中国旅行社作为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典型代表,以其不凡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二、1949—1978年:行政事业导向的中国旅行社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迎接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我国在政府主导下设立了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两大旅行社系统,负责组织相应的接待工作。
1949年10月18日,福建厦门中国旅行社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同年11月和1951年12月,福建厦门和泉州华侨服务社成立。随着华侨来访人数的增加,广东、天津、杭州等地的华侨旅行社也相继成立。1957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在北京成立,并明确其主要任务是为华侨等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旅游提供方便,做好接待服务。1963年,国务院又将港澳同胞纳入华侨服务社接待范畴。1974年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旅行社成立,与华侨旅行社合署办公,统称中国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发售国际铁路联运客票。之后,在直辖市、省会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和国境口岸陆续设立了分、支社。1958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国外自费来华者接待工作和加强国际旅行社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中国国际旅行社划归国务院直属,由国务院外事办公室领导,各地分、支社归当地省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且必须接受中国国际旅行社分配的接待外宾的任务,并在接待业务上接受指导。196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和扩大中国国际旅行社为旅游事业管理局,负责对外国自费旅行者在华旅行游览的管理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并在7月22日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第124次会议上,批准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直属国务院领导,对外仍保留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名称,局、社合署办公。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局本部机构,经国务院确定为行政单位。
这一阶段旅行社业的发展,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行政事业导向,具体体现在:第一,旅行社的经营业务核心是进行外事接待,政治色彩浓厚,主要任务是“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扩大政治影响,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友谊,为国家吸收自由外汇”;第二,旅行社不仅仅是事业单位(对外可称为企业单位),还是政府机构,行使着行政管理职能,呈现出典型的“政企合一”状态。
旅行社起源和背景
旅行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41年7月15日,他组织了一个有500人参加的旅游团,从莱斯出发,到劳佛市去参加戒烟协会召开的大会。这次旅行得到了铁道部门的大力协助,英国中部郡铁路公司特地为这次旅行开出了专列。
从1844年起库克与中部郡铁路公司签订了长期合同,组织周末团体旅行。翌年,他作为旅游团的陪同,足迹遍布欧洲大陆。1892年,托马斯·库克去世后,其子梅森继承父业,在世界各地组建旅行社,创立了全球范围内的旅游业务。
法国于1945年对设在法国的托马斯父子公司实行了国有化,该公司是法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旅行社。
(2)旅行社国内背景扩展资料: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逐步完善。2009年3月,商务部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大大简化了境外投资的审批过程,给予企业更多政策鼓励。
针对中小企业,我国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搭建了中小企业境外经贸合作区平台,还出台了海外并购政策。此外,旅游主管部门还通过与商务部、财政部、外汇管理局及银监会等部门合作,引导和推动中国旅游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走出去”的旅游企业业务不断拓展包括旅行社、饭店、餐饮及景区等且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经营地区不断扩大涵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我国部分旅游企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本实力,但相对发达国家,甚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国内不仅缺乏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品牌、国际领先的专有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能力,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等创新能力皆显不足。
国际市场知识和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的瓶颈,尤其是旅游企业跨国并购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比较模糊,海外投资的需求往往并不明确;我国旅游企业在核心产品开发和分销系统建设方面也与国际旅游集团存在较大差距等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行社国外旅行社产生的背景及条件是什么?
旅行社是指由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产生的条件有三:
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收入的增加;旅游需求的产生。
英国首先出现旅行社;之后欧美国家不断涌现出旅行社;20世纪初叶日本相继成立了喜宾会、日本交通公社等旅行社;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有产阶级的规模日趋扩大,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们具备了外出旅游的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以前,只有地主和贵族才有金钱从事非经济目的的消遣旅游活动。工业革命使得财富大量流向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使他们也具有了从事旅游的经济条件,从而扩大了外出旅游的人数。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1769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技术很快应用于新的交通工具,至18世纪末,蒸汽机轮船就已问世。但对于近代旅游的诞生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还是铁路运输技术的发展。1825年,在英国享有“铁路之父”之称的乔治·史蒂文森所建造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此后各地的铁路开始建设起来,并向更远的地区延伸。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有了适时逃避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的需求,产生了回归自由、回归大自然的追求。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当然,工人阶级带薪假日的获得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斗争才最终取得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旅游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在此背景下,一批具有敏锐信息的先行者首先捕捉到了市场信息,开始创办旅行代理事业。例如,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位真正的专职旅行代理商是英国的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1841年7月5日,身为传教士的托马斯·库克利用面对机器化大生产中人们产生的心理危机,以参加禁酒为号召,创造性地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团体包价旅游,包租了一列往返列车,运载570人从莱斯特到拉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第一次采用了集体折扣付费的方式,每人先交1先令,包括交通费用、乐队演奏赞歌、一次野外午餐和午后茶点。这次活动在旅游史上被认为是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活动具有后来旅行社经营活动的若干重要特征:其一,采用了集体折扣付费的方式;其二,具有团体包价的雏形;其三,将吃、行、娱等要素集中在旅游活动中;其四,初步体现了旅行社全陪的导游功能。这些特征对于后来的旅行社经营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与影响。
后来,欧洲及北美诸国和日本纷纷仿效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成功模式,先后组织了旅行社或类似的旅游组织,招募陪同或导游,带团在国内参观游览。
团体旅游的背景
旅游业和互联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展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深刻、充分地认识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消费的重大意义。总理指出,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可持续消费、多层次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网络是当今时代的联络的必要工具之一,所以网络旅游应运而生,在如今的旅游业基本是每个旅行社都一个或者多个网站
中国近代旅游业生产的背景是什么
中国近代旅游业产生的背景是:
1、近代以来的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亟待改进。
(1)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
(2)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
(3)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
(4)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
2、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有一定发展,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1)交通。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旅游住宿。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
由此可见,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端很迟,直到本世纪20年代初,上海、南京、北平等地还仅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外国公司开办的旅行社。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于1923年在该行设立了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独立,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由于创办者陈光甫等人的竭力经营,该社发展迅速,独占中国旅游业鳌头30年,拉动了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旅游业生产的背景是什么?
中国近代旅游业产生的背景是:
1、近代以来的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亟待改进。
(1)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
(2)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
(3)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
(4)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
2、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有一定发展,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1)交通。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旅游住宿。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
由此可见,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端很迟,直到本世纪20年代初,上海、南京、北平等地还仅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外国公司开办的旅行社。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于1923年在该行设立了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独立,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由于创办者陈光甫等人的竭力经营,该社发展迅速,独占中国旅游业鳌头30年,拉动了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我在写一篇中国旅行社的发展的论文,这个研究背景是什么,怎么写?
还是以中国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写。尤其是旅行社的法律
旅行社产的历史背景
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子公司正式成立!!
中国旅行社 发展景况如何??谢谢 急,,,
中国旅行社业现状分析
经过20余年的市场化进程,中国旅行社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旅行社也通过市场化运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营意识和管理经验.当然,在此进程中也经历了不少失误,与国际大型旅行社相比,我们也还有诸多的不足之处.本报告对产业现状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对中国旅行社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科学的把握,从而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提供依据.通过对中国旅行社业现状的总体分析和对若干企业的具体调研,课题组认为: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规模与中国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大体上是相适应的,在部分细分市场上如商务旅行代理领域还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现象.从经营绩效的统计数据上看,全行业处于低效益运营状态,但是考虑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滞后方面的原因,课题组认为相当一部分行业利润处于企业外流失状态.从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网络构建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方面分析,中国的旅行社距离国际同类企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一,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分析
由于本报告撰写的目的是应用导向而非纯粹理论研究导向的,所以本小节的内容在于提供一个对中国旅行社业的总体态势扫描和若干定性指标的总体把握.与此相关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则由研究人员自行掌握.
1.中国旅行社产业规模现状到2000年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899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268家,国内旅行社7725家.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为365.92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170.87亿元,负债195.0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为16.43万人.2000年度全国旅行社收入总额为469.95亿元,利润总额10.44亿元,实缴税金8亿元,结汇5.65亿美元.全年促销费用3.29亿元.
2.从产业集中度看中国旅行社业的市场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三大社为代表的中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就在不断下降(杜江,戴斌,2000).1980年三大社的市场份额为79.6%,1993年首次下降至25%以下,现在不到15%.在此过程中,市场结构先后经历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阶段,现在从总体上看处于比较完全的竞争态势.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的进入,这种产业态势的分散化仍然在进行中.与此相对应,产业集聚化正在世界和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呈方兴未艾之势.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使得一些大型旅行社重新呈现出基于市场竞争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态势.
1996年,国际旅行社的前100家占同类旅行社业务总量的50%,其中,外汇结汇占84.6%,旅游利润占72.2%;国内旅行社的前100家仅占同类旅行社的1%,但是业务量占总数的10%以上.2000年,百强国际社占国际旅行社总数不到8%,但是其业务收入占全部国际旅行社的48.85%,旅游业务利润占到75.79%;百强国内社仅占全部国内旅行社总数的1.3%,但是旅游业务收入占17.7%,旅游业务利润占到129.85%.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国际社和国内社的市场份额,营利能力都是很小的.这为不少文章和领导讲话认为是中国旅行社业"小,散,弱,差"的证据之一.但是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少部分企业占大部分的比重正是集中度提高的结果,而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正是一个行业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特别是在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中国旅行社业尤其需要加强对大企业集团的培育.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中小企业都是居于绝对多数的地位,而且产业政策还要扶持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关键是如何给这些中小企业以合理的定位,比如使之成为大企业的代理商和配套供应商.
从系统结构看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1)国际旅行社依然是以老的旅行社系统为主体,三个老的旅行社系统(国,中,青)和三个新形成的旅行社系统(海外,康辉,招商).这六大系统的旅行社占产业规模的绝对比重.
(2)国内旅行社则以铁路系统为首,初步形成了包括国际旅行社所办国内社,交通,通讯,青年和工会在内的五个系统,反映了国内旅游依托交通和相关行业发展的关系.
(3)春秋旅行社以其灵活的机制,网络化的布局,科学的管理多年居于国内旅行社的领导者地位.
从数年国内旅游百强的排名情况来看,呈现以下态势:
(1)有较强的地域特色."百强"企业多数分布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如1996年广东占42席,上海占23席,此类地区由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特色,具有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双重角色.
(2)国际旅行社将国内市场作为其海外市场的重要补充和国内市场基础,如1996年国内旅游前50强中,国际旅游社就占了29席.这也反映了作为企业的旅行社自发追逐利润的行为表现.
(3)一批企业如国旅总社,中青旅控股,上海春秋连续数年居于百强前列,这也是中国旅行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表现.
3.从专业化程度看中国旅行社业的企业行为1970年,美国学者赖利(L.Wrigley)提出专业化率的概念,即专业化率=企业最大经营项目的销售额/企业销售总额.据此,他将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专业化经营企业,其专业化率大于95%;第二类:主导产品(或低度多元化)经营企业,其专业化率介于70%至95%之间;第三类:相关多元化(或中度多元化)经营企业,其专业化率小于70%,企业经营扩张到其他相关领域;第四类:不相关多元化(或高度多元化)经营企业,其专业化率也小于70%,但企业经营扩张到其他没有任何技术,经济关联的多项不相关业务领域.照此公式,我们可以用"旅游收入/总收入"计算出中国旅行社业的专业化/多元化程度是逐年升高的:1996年为75.5%,1998年为89.0%,1999年为92.5%,2000年为94.5%.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多数中国旅行社是主导产品经营型企业,并且正在日渐强化这种专业化经营的色彩,表现在现实中就是旅行社横向扩张的冲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率先试办出境游,80年代中后期各地旅行社要求入境旅游经营权,90年代兴起的国内旅游以及90年代中期广东国旅,广东中旅和广之旅在所在地大规模开设营业门市等均为实践催生政策的企业横向扩张行为.上市公司的中青旅控股和首都旅游集团属下的神舟国旅等旅行社自设销售网点的市场行为也是这一特征的明显体现.多元化是旅行社集团化发展的常用路径之一.
一般来说,企业在发育期宜采用专业化导向的发展模式,在成长期,特别是产业利润率平均化的时期则宜采用适度的多元化导向的发展战略.在产业体系中,选择纵向一体化,还是横向一体化,或者是混合一体化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但是如果整个产业呈现出整体性的战略趋同化,特别是横向扩张的战略趋同化,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产业的行业分工体系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这种全局性的专业化水平上升的趋势一方面可能带来产业和企业的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的降低,另一方面这种表面上的市场有序性很可能隐藏发展战略的无序性.
二,从实地调研看中国旅行社业的竞争力结构
2001年7至8月,课题组分成西南,华南,西北,华北和华东5组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地调研工作.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国有企业转轨与变革,企业集团建设,网络化与多元化发展,改制上市,民营经济,特区与沿海地区管理体制,出境旅游,信息技术应用,品牌发育与成长,旅行社业产业与经营创新,以及中小型旅行社,中西部旅行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国旅行社竞争力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调研的反馈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1.全国旅行社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区非均衡态势经济环境是其中主要影响因素,而对于那些"改制"取向的国有旅行社来说,以企业改制方面的经验,人力资源及政策支援为代表的制度环境的优劣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2000年度,全国国际旅行社100强中浙江有5家,上海有8家,江苏有4家,三省国际百强社数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7%;全国国内旅行社100强中,浙江有15家,上海有25家,江苏有3家,三省国内百强旅行社数量占到全国总量的43%,其中仅上海一地国内百强社数量就占到全国总量的1/4.而地处西部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旅行社业起步晚,底子薄,普遍规模较小.1999年之前,宁夏只有十几家旅行社,为寻求发展,宁夏旅游局调整思路,本着"先发展再规范,同时加大整顿力度,保证旅行社业健康发展"的原则,旅行社迅速发展为现在的45家,其中国际社7家,国内社38家.
这种区域性特征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也同样存在于省市区内部的空间分布上.如云南省共有16个地州市,虽然每个地州市都设有旅行社,但多数却集中在省会昆明,该市有旅行社270余家,占全省总数的一半有余.究其原因,旅行社业的区域性非均衡发展态势与东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经营管理观念存在差异密切相关.例如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加之该地区的交通网络发达,相关产业结构完善,使得上海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两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而为上海市旅行社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相比之下,宁夏回族自治区航班少,价位高;火车少,条件差,只有宁夏铁旅开通了专列;旅游大巴是1985年从北京淘汰下来的超标车.新疆航班垄断,价位很高,夜航给客人带来很多不便;火车少,软卧无法保证,旅行社经常由于外在条件无法履行与游客之间的协议.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行社业的发展.
2.旅行社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呈现明显差异在完全竞争的大背景下,旅行社之间的规模,效益,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客源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经济体制变革是差别产生的主要原因.比如就旅行社的经营状况而言,国际社强于国内社,大社优于小社的特征在全国旅行社业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如在云南省的旅行社中,国际社的数量虽然不及国内社的1/10,但其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都远远超过了国内社的总和.尽管全省旅行社2000年度的营业收入总额与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的1999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国际旅行社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国内旅行社,体现了大旅行社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好于小旅行社的规律.但即使是在国际社中,营业收入超过平均值的旅行社仍不足1/3,利润超过平均值的更只有1/4略强.在国内旅行社中,营业收入在平均值以下的达3/4,亏损旅行社超过了1/4,而利润平均值仅39000元(参见表3和表4).
表3 2000年云南省旅行社经营规模一览表
营业收入(亿元)
与1999年相比(%)
营业收入平均值(万元)
超过平均值的旅行社
国际社
11.80
-19.67
3104.62
31.8
国内社
10.88
-39.05
325.9
25.75
总 计
22.68
-30.30
资料来源:《云南旅游行业管理动态》,2001年第2期,云南省旅游局行业管理处.
3.部分大中型旅行社的债务问题影响到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部分地区旅游集团组建时,一些不良国有资产和债务也同时划拨进来.在20世纪80年代旅行社利润率较高时,一些旅行社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因进入其他行业前未做深入调查研究,投资失败,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比如厦门旅游集团公司就出现了这种困境,加之旅行社业的退出机制尚未完善,导致了部分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旅行社)处于一种"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了"的尴尬境地.
4.各地旅行社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局面出境游指标的配额制引发倒卖出境游指标,过度的内部承包和门市代理的超常规发展,恶性的价格竞争,加上铁路,民航等资源垄断型产业进入旅行社后的不正当竞争,导致各地旅行社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局面.究其原因,有旅行社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旅行社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比如不少旅行社认为,目前经营国内旅游服务代理业务的政策壁垒太高;出境游市场应对所有国际社完全放开,希望国家旅游局对这一市场的管理更多地以抓质量为主.它们认为,目前实行的出境游的配额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容易造成不正当竞争.例如,西安每年接待外国旅游者的人数较多,拿到的出境游的指标也多,但陕西省的出境游市场比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出境游的市场小,如果有多余的出境游的指标,容易造成倒卖指标的情况.不少企业和旅游主管官员也都在反映市场失序的问题,特别是认为滥设门市,出境权倒卖,过度内部承包,过度价格竞争等行为扰乱了市场.还有的地方反映省旅游局与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之间的权限划分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与计划经济观念指导下的政府产业政策和行政法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5.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旅行社的网络经营按照《旅行社管理条例》,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旅行社,可在注册地点以外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但各省市更多考虑的是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壁垒森严,导致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名牌旅行社难以形成.同时,分支社的发展受到的政策限制太多,致使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旅行社的布点工作受到阻碍.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旅行社市场将全面开放,与外资旅行社相比,国内的旅行社比较脆弱.中国的旅行社如果不通过对内市场的拓展,不断积累经验真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一批优良的旅游品牌及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扩大自身的规模,形成网络化经营的格局,将很难与外资旅行社展开竞争.
6.旅行社内部产权不明晰,导致旅行社经营效益低产权不明晰使得生产关系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由于在旅行社的审批过程中,行业管理部门主要倾向于批准国有旅行社,不允许有自然法人存在,因此川滇两省的旅行社目前仍以国有旅行社为主.而国企责权利的欠明晰,使得这类旅行社内部大量存在业绩与分配脱钩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致使旅行社经营效益低下,甚至连年亏损.为改变这种局面,有的旅行社实行了承包,但由于产权的限制,这种承包往往透支国有资产,有些承包者还偷税漏税,造成国有财产的损失.目前,云南,四川境内许多的旅行社实际上已变成集体和私人所有,如何通过法规使其合法化,使企业的责,权,利真正得到统一,这将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7.旅行社战略管理人才储备不足旅行社战略管理人才,特别是能够驾驭开放经济中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发展战略人才储备不足.这体现在企业行为上,就是分工体系调整和市场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就此而言,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旅行社人员素质低下,正确的判断是结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