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僧人(西安地铁3号线的沿途大站)

分类: 轨道交通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11805

① 雍和宫里的信徒叫和尚还是喇嘛

喇嘛是藏语,意为“和尚”。
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② 9号线高僧到广州江夏地铁路线

公交线路:地铁3号线北延段 → 地铁2号线,全程约17.3公里

1、从高增步行约10米,到达高增站

2、乘坐地铁3号线北延段,经过3站, 到达嘉禾望岗站

3、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2站, 到达江夏站

③ 广州地铁厦滘站到高僧站怎么换乘

|

地铁3号线 ------地铁3号线(北延段)

50分钟(38.5公里)| 步行13米 |8元

  • 时间短

  • 上车站厦滘

  • 厦滘(地铁站)

  • 地铁3号线(天河客运站方向)

    厦滘上车

    体育西路下车

    上车站首:06:15末:23:07约5分钟/趟6站

  • 体育西路站内换乘

  • 地铁3号线(北延段)(机场北(2号航站楼方向)

    体育西路上车

    高增下车

    上车站首:06:00末:23:30约7分钟/趟12站

  • 高增(地铁站)

④ 西安地铁3号线的沿途大站

西安地铁3号线呈半环形走向,东北方向连接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南方向经高新区延伸至鱼化寨。是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骨架网线。也是西安地铁近期规划中唯一一条有高架的线路。
西安地铁3号线,穿起浐灞、曲江、小寨和高新等重点区域。其中,最美的风光,当属高架段一段,风光尤其独特,左侧浐、灞河,右侧长安塔,美丽风光尽收眼底,堪称西安地铁的最佳“观光线路”。 来西安旅游,大雁塔是值得上去一次看看的,大雁塔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广场的喷泉很壮观。
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始建于公元652年,相传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唐三藏)自天竺国归来后,为了供奉和储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等物亲自设计并督造建成。 青龙寺,又名石佛寺,中国佛教密宗寺院。青龙寺地处地势高峻、风景幽雅的乐游原上,极盛于唐代中期。当时有不少外国僧人在此学习,日本著名留学僧空海法师事惠果大师于此,后成为创立日本真言宗之初祖。
每年的三月份,是古城西安春暖花开的日子。说到西安赏樱花之处,不得不提青龙寺,这里有最齐全的樱花品中国,最悠久的樱花种植历史,最珍贵的樱花文化,最值得大家欣赏的樱花风景。
地铁三号线开通后,赏樱花再也不怕人多找不到停车位,坐着地铁就能去赏花。 长乐公园的前身是动物园,休闲的好地方,早晨晨练的人很多,公园总体面积缩小了,但是环境还可以,不失为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对于老西安人来说,这里更是包含着几代人美好回忆的地方,至今仍有一些已经搬到别处的老居民回来园内留念,一些景点,甚至是一家几代人拍照的必选景点。一位老居民生谈起长乐公园中的景色,这样形容道:“春花,夏荫,秋果,冬景。 浐灞中心站的钢结构造型类似鸟巢,为了便于采光,后期将安装玻璃幕墙。车站框架与站台导向牌颜色相互呼应。白色的广运大桥与藏青色站台隔空相望,这段高架轨道也是西安地铁唯一的一段高架轨道,称这一段为“观光线路”毫不为过。
周围的景色非常漂亮,高架段要经过浐灞生态区,一路美景不断,在享受到便捷交通的同时,还可以隔窗观赏到浐河、灞河的碧波荡漾,以及世博园的长安塔等风光,很多在地面上看不到的风景,在高架段上却可尽收眼底。

⑤ 想到灵隐寺要坐地铁到哪一站

武林广场站。

拓展:

1、简介: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 。浙江灵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建筑格局

灵隐寺景区浏览图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寺庙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景区总体占地面积约2577000平方米[2]。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三大殿。

灵隐寺总体规划是沿中轴线形成五层格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下设法堂)-华严殿。同时向两翼布局,先后建成线刻五百罗汉堂、道济殿(现称济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阁、龙宫海藏(藏品陈列);并于原罗汉堂遗址重建五百罗汉堂,陈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铜罗汉,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铜殿(已列为吉尼斯纪录[8]),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此外,每进殿堂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先后建成了大型《心经》壁、百狮群雕等,并于五百罗汉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叠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耨达池,池边建有"具德亭",以纪念清初具德中兴灵隐之功。

⑥ 天和尚上海交通方便吗应该怎么过去

城市:上海

楼盘名称:上海天和尚上海

公交线路:沪塘专线(大叶公内路泰西容路)
江平专线(大叶公路泰西路)
南航线(大叶公路泰西路)
莘团线(大叶公路泰西路)
金汇1线(南航公路)
社区班车接驳地铁8号线沈杜公路站,上海在建首条BRT金汇站距离项目约3公里

其他交通方式:沿大叶公路行驶至泰西路口即到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买新房,就上搜狐焦点网

⑦ 我想去北京的广济寺,在西四路口西站。可是我比较方便坐地铁。请问应该哪站下,并用哪路公交车到达

阜成门经过 西四路口西 的线路: 42路 603路 846路 13路
上面的车都是1公里就到阜成门的,你不用坐地铁的。

广济寺,又称“弘慈广济寺”,座落在北京市阜城门内的西四,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于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广济寺初名西刘村寺,创建于宋朝末年。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学士万安所撰《弘慈广济寺碑铭》记载:都城内西大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莫究其兴废由,另清初余宾硕所作《喜云慧大师传》中称:“按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

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日,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这就是史书关上关于广济寺缘起的记载。元朝时,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朝末年毁于战火。

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村民耕地时,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

这以后,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复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壮观,富丽辉煌。

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

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烧殆尽。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9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

1972年和1976年,广济寺进行了两次维修。今天的广济寺,在佛像的安奉和经典文物的收藏方面,在法器的陈设和寺院的布置与管理方面,都远胜前代。使古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胜。

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观音殿)和多宝殿。

东西两侧除钟楼和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建筑物,今称三字堂”。寺内西路四合院为中国佛教协会各部门的办公场所。三学堂后为《法音》编辑部。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庄严寂静。

⑧ 距离归元寺最近的地铁站

归元寺
1步行168米至翠微路归元寺乘;401(6站)
2在武珞路傅家坡客运站下车步行827米至中南路乘;地铁4号线

⑨ 北京附近有尼姑庵吗 地址和联系方式 谢谢

1、通教寺,在北京市东城区针线胡同。

2、崇阳庵,在大石桥胡同46号,也是一座不大的尼姑庵。版

3、三圣权庵,陶然亭北里黑窑厂街14号。

尼姑这个称呼带有典型的中国味,尼在印度语是对女人的统称,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于对出家的女性。年轻女僧人叫沙弥尼,年长的叫比丘尼。姑就是中国特有的了,代表没有出嫁的处女。佛教传入中国后两种文化相融合,就有了“尼姑”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