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轨道交通施工将覆盖防尘隔离棚(智能交通的数据采集)

Ⅰ 北京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绿色奥运,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是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煤烟型污染治理。
中心城区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天然气供应量从2000年的11亿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47亿立方米。完成了四大燃煤电厂脱硫除尘脱硝治理和400多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治理。
二是严格新车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分别于2002年、2005年、2008年执行国Ⅱ、国Ⅲ、国Ⅳ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组织按照“绿标”与“黄标”两种标志,实施机动车分类管理。对黄标车实施道路限行,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累计更新淘汰了5万多辆出租车、1万多辆公交车。2008年6月底前,公交、出租、邮政行业黄标车基本完成淘汰治理。
三是调整工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控制。2001年以来,调整搬迁了市区144家污染企业,关停了郊区所有水泥立窑、砂石料场和粘土砖厂、东南郊地区所有化工企业、二热和三热的重油燃煤发电机组,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四是严格施工管理,加强扬尘污染控制。针对北京市近年来每年城市建设规模在1亿平米左右,施工扬尘污染突出等问题,我市制定了施工工地环保标准,建立了环保、建委、城管等部门的扬尘污染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全市所有施工工地的执法监管,有效地控制了施工扬尘污

Ⅱ 寻求电动遮阳蓬机械结构设计相关资料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式遮阳篷架收放结构,该结构由许多组呈n形可伸缩长、宽的支架杆,以其两侧边杆末端铰接在呈L形的固定座上,铰接点呈斜阶形排列,并以两个绑线截取适当间距固接于支架杆的转折处,并于各支架杆横端设有穿孔,以供拉线由最外侧逐一穿贯;该拉线的末段可绕过位于最内侧支架杆所设横杆的滚轮,再进入电机轴心所支承的卷轮中卷绕定位。
主权项
一种电动式遮阳篷架收放结构,该结构许多组呈n型可伸缩长度和宽度的支架杆,以其两侧边杆末端铰接在呈L型的固定座上,铰接点呈斜阶形排列,并以两个绑线截取适当间距固接于支架杆的转折处,并于各支架杆横端设有一个穿孔,以供拉线由最外侧逐一穿贯,其特征在于,该拉线的末段可绕过位于最内侧支架杆所预设横杆的滚轮,再进入电机轴心所支承的卷轮中卷绕定位。
http://www.patent-cn.com/E04F/CN2109419.shtml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遮阳伞。其目的是:为了克服大尺寸遮阳伞启闭之不便。提供一种电动遮阳伞。技术方案是:包括伞杆、伞骨、伞盘及伞面构成,伞骨分为三组,分别称短伞骨、长伞骨和伞面骨;伞盘分为上伞盘、中伞盘、下伞盘;伞杆上端内部设有可上下运动的活动伞杆。其特征是:在伞杆的内部设有一直流电机,活动伞杆的下端设有带内螺蚊并与螺杆螺接的连接头;螺杆与直流电机之间固接。优点是:实现了遮阳瑟启的自动控制。
主权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电动遮阳伞,包扩伞杆2、伞骨1、伞盘3及伞面4,所述的伞骨1分为三组,分别为短伞骨1-1、长伞骨1-2、伞面骨1-3;伞盘3有上伞盘3-1、中伞盘3-2、下伞盘3-3三种;伞杆2上端内部设有可上下运动的活动伞杆2-1;所述的上伞盘3-1固定在活动伞杆2-1的顶端,中伞盘3-2固定在伞杆2的上部,下伞盘3-3与伞杆 2套接,;所述的长伞骨1-2一端与下伞盘3-3活动连接,另一端与伞面骨1-3的中段活动连接;所述的短伞骨1-1一端与中伞盘3-2活动连接,另一端与伞面骨1-3的上部活动连接;所述的伞面骨1-3上端与活动伞杆2-1上的上伞盘3-1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在伞杆2的内部设有一直流电机5,活动伞杆2-1的下端设有带内螺蚊并与蛔杆 6螺接的连接头7;蛔杆6与直流电机7之间通过联轴万向节8连接。
http://www.patent-cn.com/A45B/CN2482841.shtml
建议:和专利申请人联系

阳篷配件(图)
http://gb.shmyco.com/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CategoryList.html?ProctMultiCategoryPicker210_action=Searchcategory&ProctPicker_action=Searchcategory&CategoryID=c373e905a471acb78fff8
阳篷面料(图)http://gb.shmyco.com/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ProctInfoExhibit.html?ProctInfoExhibit_ProctID=&ProctInfoExhibit_isRefreshParent=false#

Ⅲ 福州轨道交通的重大事件

2011年7月,福州地铁屏山站开工在即,福州市文物局得到地铁公司正式回应,同意文物部门进行勘测。
2012年5月,省考古队计划启动福州地铁屏山站的考古发掘工作,施工围挡范围刚好处在福州古城保护的“三山两塔”遗址的核心区内,地铁施工开挖前,须先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工作。
2012年12月,福州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地铁1号线屏山站工地内发掘出大量古代建筑遗物,年代在西汉到唐五代之间,其中西汉时期的遗物尤为珍贵。省内多名考古专家查看这些出土遗物以及地层后判断,这里是2000多年前闽越王城的宫殿遗址。 但由于这处遗址位于地铁屏山站工地地下,文物专家表示,若不进行考古挖掘,就被地铁站覆盖。假如要进行全面发掘,可能会占用更大的地方,将导致延误地铁工期。因此,在地铁工期与遗址保护之间,是个两难的取舍。
2013年8月,福州屏山地铁站汉代遗址考古重启,预计历时三个月。按照地铁公司安排,2013年春节后考古队员就要进场施工。但事实上,由于地铁工地需要进行防护墙施工,才能确保地下考古发掘的安全,因此2013年8月初,考古队员才开始进场。 按上级安排,屏山地铁站考古将在2013年11月30日截止。
为解决好地铁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福州市地铁公司和市文物考古队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方针,经过深入研究,参照国内外其他城市在建设地铁过程中,采取了“统筹兼顾,交叉施工”的原则,地铁建设队伍在完成破除现状路面和围护结构后,立即主动退出场地,将场地交付考古队,二者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基本实现了加快地铁建设和搞好文物保护的协调统一。
在考古现场挖掘期间,遗址是否该为地铁让路引发网民关注。一边,抢救闽越古城遗迹的呼声渐涨,另一边,针对福州市政府和地铁公司的质疑声音不断出现在网络上。
关于”福州屏山一带是福州文物核心保护区,当初在地铁站设计时到底有没有考虑避开?“,福州市政府有关人士回应称,关于屏山一带地铁线路及站点的选择设计,在线网规划、近期建设规划、1号线工可及初步设计研究阶段,始终根据国家相关工程建设规定,积极与文物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开展沿线需保护文物和建筑咨询和调查工作。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省发改委组织的多次专家评审会,都充分肯定了该段线路走向的合理性。因此,作为福州市的第一条建设线路“轨道交通1号线”沿鼓屏路—八一七路沿线走行是合理的,是符合城市现状条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
2013年11月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抵达福州,当日下午进入屏山站考古现场,开展实地踏勘,并于10日上午召开论证会,与省市有关部门及专家一起,研究发掘结束时间等焦点问题。
屏山站遇到的情况属于“路面下考古挖掘”,相关部门和文物保护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决定借鉴北京市在通州运河核心区开发和轨道交通建设中发现通州城墙及瓮城遗址后的做法,对此次屏山站发掘涉及的区域全部掏空,进行遗址切割、三维数字扫描、动静态影像纪录等,并考虑在今后将考古成果进行保护展示。
2013年12月10日,福州市考古队表示,挖掘工作进展顺利,考古队和地铁施工方配合良好,力争于今年年底前将遗址搬迁完毕。福州地铁屏山站3500平方米的施工现场被分为28个探方,两端的10个由地铁施工方继续施工,其余的18个用于考古挖掘工作。按原方案,遗址将切割搬离现场进行保存,待地铁站建成后再迁回展示。考古工作于2014年1月24日结束,在历时5个多月的考古中,共发掘出土文物标本2000多袋,发现文物遗迹241处,遗迹保护切割503块。
2014年春节,福州市博物馆推出《屏山地铁站考古成果展》,展示2013年8月以来地铁屏山站的考古成果。 随后,地铁屏山站进入车站主体施工。
2015年3月,地铁屏山站东入口启动了考古发掘。这一次考古的地点在冶山路口南侧空地上,1500平方米的面积分两期进行,一期从3月中旬启动,5月初结束,地点在冶山路口的空地上;二期计划8月启动,地点在冶山路与鼓屏路交叉口周围的人行道。本次考古虽不影响地铁主干线的施工,但只有考古挖掘后才能进行屏山地铁站东入口的施工,市民希望考古发掘适当提速,不耽搁地铁1号线通车。
2015年5月,地铁屏山站东入口一期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此次考古发掘发现,2013年屏山地铁考古发现的河道等重要遗迹都有延伸过来,并有大量的宋代文物出土,说明这一带历史上水系发达,宋时是居民生活区。
地铁屏山站东入口一期考古结束后,考古工地将交给地铁公司。二期争取8月开工,对此次围挡外的鼓屏路冶山路口人行道和围挡内的人行通道共800平方米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工期2个月左右。地铁屏山站东入口考古结束后,地铁屏山站的考古即全部结束。 福州地铁1号线达道站至上藤站区间总长度约1687米,由约200米棚户区隧道+380米矿山隧道+400米下穿闽江段+700米闽江北侧盾构软土段(含孤石)组成。2015年2月16日,该区间盾构机开始穿江掘进。这短短400米的下穿闽江段,被许多参与方案评审的专家感叹为“世界难题”,有专家甚至说:“这是全世界最难的工程,没有之一。”为此,施工方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原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调集200多人的精英队伍,以及包括两台价值超亿元盾构机在内的先进设备,共同为这段承载着榕城“地铁梦”的过江之旅保驾护航。
下穿闽江段属于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07合同段,由上藤站出发,一路从南向北开挖,将下穿中洲岛,再经江滨中大道、台江路、达江路、新玉环路、大同路,最后至达道站。
闽江地质区间内连贯出现多种地质层对盾构机考验极大通过上述的地质勘察,闽江之底的地质情况才为世人所知。闽江水之下的地质主要以一些砂层为主。地质勘探资料显示,在闽江南岸的江边,有30米左右的岩层,其中软硬不均的岩层长度在12米左右。这12米都则在隧道范围之内。而在闽江之北的18米左右范围内的隧道上面是砂层,隧道下面则是硬度很高的中等风化花岗岩。盾构机在掘进隧道时必须通过南北这两种地层。而这就意味着,闽江过江段的施工风险还是蛮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地质问题上,因为地质一下从极硬的地层马上就过渡到到软硬不均的地层里,对盾构机的考验也是极大的。
地铁隧道分上行、下行双洞,此次过闽江只单洞掘进。上、下行两条过江隧道单向开挖,是因为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同步施工的风险不可控。施工不可避免会对土体造成扰动,需要给不稳定的砂层以足够的时间恢复还原。项目经理郑世兴表示,“两条隧道常规间距要设定在200米以上,而1号线上、下行两条过闽江隧道最小间距仅有6米,考虑到风险的不可控性,所以打算先集中全力穿越由南往北的隧道后,再开挖另一条。”
难题一 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福州多山,这样的地形条件使得岩石风化的程度不一样,造成土层颗粒大小不一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条件。1号线过闽江段需要经过三种土层,分别为:约30米长的全断面硬岩、软硬交界面(上软下硬)以及长约370米左右的江底砂层。土层类型复杂多样,且变化突然,给施工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前期方案评审时,有专家指出,“这是全世界最难的工程,没有之一”。
因为这样变化多端的地质条件,让盾构机掘进时,需要频繁更换刀具来应对不同的地层,也极大阻碍了施工进度。盾构机每推进一段,都需要检查刀具的使用状况和磨损程度,且在这种土层下开仓换刀风险极高。刚掘进了半个月,就已经更换过一次刀具了。
难题二 江底砂层透水性极强
除了多变的地质条件,在水下施工,隔水也是重中之重。闽江底部基本为砂土,砂层透水性好,这又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参与1号线下穿闽江施工的团队里,有不少人曾参与过上海地铁建设,完成过黄浦江的下穿施工。不同于上海以黏土为主、透水性不强的沉积土层,在穿越闽江时,犹如在沙中挖洞。这极容易使盾构机刀片发生饼结(结成泥饼),陷进砂层,卡住刀盘。
而且由于闽江的水流急,早就冲走了黏土层,造成大部分江底没有隔水层,在高水压的情况下,加上隧道距河床覆土局部的厚度仅有8.3米,盾构机挖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喷涌、击穿等施工险情。
难题三 江底监测异常困难
穿越闽江时,沙中挖洞最怕的就是压力不能平衡,造成突然坍塌。因此,需要实时监测,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应对,保证施工的安全。
对普通水流较缓的江面,在地面进行江底土压监测比较容易。但由于闽江水流急,且潮汐大,使得在江底测量的精确度达不到要求,很难利用监测的手段来设定土压,以确保江底隧道施工顺利掘进。
为保证福州地铁1号线过闽江段顺利施工,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原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新购了2台最新型的德国海瑞克盾构机,每台价值约5000万元,加上备品备件6000万元,总共花费近1.6亿元。新型的盾构机又加装了土压平衡自动控制功能,可以应对闽江底复杂的地层条件。
为了此次下穿闽江施工,上海建工将集团内最强的盾构队伍调到福州地铁施工现场,主管技术、设备、生产的主要领导也都现场指挥。聚集在福州地铁1号线过江隧道的施工人员就有200多人。为保证掘进顺利,施工团队分成2班,24小时轮流不间断施工,每个班组都配齐施工员、技术员、测量员、电工、钳工等。为了确保精细化施工,第一个班子的人员必须等到第二班子的人员到达现场后才能离开,一下去就是12小时,饭都是送进施工现场吃的。
根据最新施工进度,过江段下行线盾构,于2015年7月底中洲岛下行线范围加固结束,随后正式过江推进,掘进到中洲岛加固区后开仓换刀,然后继续往江北岸推进,计划于2016年5月份到达达道站;2015年9月底中洲岛上行线范围加固施工后,上行线盾构即正式过江推进,同样在中洲岛换刀后继续推进,计划于2016年7月份到达达道站。

Ⅳ 智能锁选择什么品牌的比较好

首先说下指纹锁的成本问题。一把指纹锁大概由外壳、芯片、指纹头、电机、电路板、锁芯、配件及包装组成(和手机差不多)。外壳的材质一般以不锈钢为主,高端的指纹锁使用的是锌合金材质,硬度更强,耐腐蚀性更好。芯片、指纹头、电机、有国产和进口之分,电路板和锁芯配件外包装基本都是国产,低端的指纹锁这几项的成本大概在550元左右,这其中不包含人工费、场地费、机器费和开模费等等,如果加在一起,低端指纹锁成本大概在600元左右,中端的成本大概在1000元左右,高端的大概在1500元左右。这个是中高低端指纹锁的普遍成本价格。

我们知道了一把指纹锁中高低端的成本价,那我们就能知道了厂家的利润和经销商的利润。厂家利润一般在10%-20%左右,经销商利润一般在80%-100%左右。所以低端的指纹锁出厂价格大概在700元多,零售价大概是1200元左右。而中端的出厂价格大概是1200左右,零售价大概是2200多左右。高端的出厂价大概在1800元左右,零售价大概在3200元以上。我说的只是大概范围,不代表所有指纹锁价格都在这个区间,采用的元器件或做工材质不同,价格肯定也会有所不同。
1、不差钱就选大品牌
众所周知,很多大品牌无非都是靠广告砸出来的,每个产品都是如此,每年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广告费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还有很多企业斥巨资请明星代言,为的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化身成所谓的“大品牌”。而大品牌所伴随的就是高价格,因为广告成本高,所以产品价格肯定也要高于普通品牌,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大家都懂,本身10块钱的东西,经过包装之后马上就可以卖到10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而且“大品牌”并不等同于“高质量”,近年来明星代言的问题产品层出不穷,网上一搜一把。所以大品牌未必就是好品牌。但是总体而言大品牌虽然性价比最低,不过大多数质量还都是靠谱的。
2、图便宜就去找某宝
某宝假货泛滥,这点大家都有耳闻,某东刷单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就像店主们总结的一样:“十家网店九家刷,一家不刷是傻瓜”。由此可见,90%以上的好评都是店家自己刷出来的,如果你真的信了,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就中套了。而且网店监管并不严格,很多小作坊生产的产品也能通过刷好评,雇水军堂而皇之的成为“高销量”店铺。所以说网店买东西看好评的朋友们还是省省吧,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但是想要图便宜的朋友可以去某宝,万能的某宝产品质量不敢恭维,但是绝对会遇到最低的价格。

Ⅳ 智能交通的数据采集

从各种交通场景中,按照需求采集图片、视频以及传感器数据,并可进行后期加工制作:

1. 采集:从道路摄像头、GPS装置、线圈等交通传感器中采集视频监控数据、环路微波数据、道路交叉口数据、浮动车GPS数据、公交流量数据、地铁流量数据、公交一卡通数据等。

2. 加工:包括车型标注、车辆统计、异常行为标注、轨迹标注等。

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范围:包括机场、车站客流疏导系统,城市交通智能调度系统,高速公路智能调度系统,运营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机动车自动控制系统等。
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它通过人、车、路的和谐、密切配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阻塞,提高路网通过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
1、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人工输入、GPS车载导航仪器、GPS导航手机、车辆通行电子信息卡、CCTV摄像机、红外雷达检测器、线圈检测器、光学检测仪等等。
2、信息处理分析系统:信息服务器、专家系统、GIS应用系统、人工决策等等。
3、信息发布系统:互联网、手机、车载终端、广播、路侧广播、电子情报板、电话服务台等等。

Ⅵ 《北京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场容卫生、环境保护及保卫消防标准》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
(2003年1月14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北京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保证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指定本标准。
第二条 凡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工程、设备安装工程以及装修工程。
第二章 基槽、坑、沟、大孔径桩、
扩底桩及模板工程防护

第一条 在基础施工前及开挖槽、坑、沟土方前,建设单位必须以书面形式向施工企业提供详细的与施工现场相关的地下管线资料,施工企业采取措施保护地下各类管线。
第二条 基础施工前应具备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设计文件。
第三条 土方开挖必须制定保证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安全的措施并经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准施工。
第四条 雨季施工期间基坑周边必须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设施。
第五条 危险处和通道处及行人过路处开挖的槽、坑、沟,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人员坠落,夜间应设红色标志灯。
第六条 开挖槽、坑、沟深度超过1.5米,应根据土质和深度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可靠支撑,并设置人员上下坡道或爬梯,爬梯两侧应用密目网封闭。开挖深度超过2米的,必须在外沿处设立两道防护栏杆,用密目网封闭。
开挖深度超过5米的,必须编制专项的安全技术方案,经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审批,由安全部门监督实施。
第七条 槽、坑、沟边1米以内不得堆土、料具,停置机具。
第八条 大孔径桩及扩底桩施工,必须严格执行DBJ 01—502—99《北京地区大直径灌注桩规程》
第九条 人工挖大孔径桩的施工企业必须具备总承包一级以上资质或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
第十条 编制人工挖大孔径桩及扩底桩施工方案必须经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签字批准。
第十一条 挖大孔径桩及扩底桩必须制定防坠人、落物、坍塌、人员窒息等安全措施。挖大孔径桩必须采用混凝土护壁,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的强度和养护时间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下孔作业前应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下孔作业。孔下作业连续作业不得超过2小时,并设专人监护,施工作业时,保证作业区域通风良好。
第十二条 基础施工时的降排水(井点)工程的井口,必须设牢固防护盖板或围栏和警示标志。完工后必须将井口填实。
第十三条 深井或地下管道施工及防水作业区,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并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特殊情况必须采取特殊防护措施,防止发生中毒事故。
第十四条 模板工程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包括模板及支撑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除的施工工序以及运输、存放的要求),经技术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十五条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拆卸过程中,必须有临时固定措施,严防倾覆。大模板施工中操作平台、上下梯道、防护栏杆、支撑等作业系统必须齐全有效。
第十六条 模板拆除应按区域逐块进行,并设警戒区,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区。

第三章 脚手架作业防护

第一条 脚手架支搭及所用构件必须符合国家规范。
第二条 钢管脚手架应用外径48~51毫米,壁厚3~3.5毫米,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的钢管。木脚手架应用小头有效直径不小于8厘米,无腐朽、折裂、枯节的杉篙,脚手杆件不得钢木混搭。
结构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米,纵向水平杆(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2米,横向水平杆(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米。
装修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米。纵向水平杆(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8米,横向水平杆(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5米。
施工现场严禁使用杉篙支搭承重脚手架。
第三条 脚手架基础必须平整坚实,有排水措施,满足架体支搭要求,确保不沉陷,不积水。其架体必须支搭在底座(托)或通长脚手板上。
第四条 脚手架施工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板,离墙面不得大于20厘米,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操作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和一道18厘米高的挡脚板。脚手架施工层操作面下方净空距离超过3米时,必须设置一道水平安全网,双排架里口与结构外墙间水平网无法防护时可铺设脚手板。架体必须用密目安全网沿外架内侧进行封闭,安全网之间必须连接牢固,封闭严密,并与架体固定。
第五条 脚手架必须按楼层与结构拉接牢固,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超过4米,水平距离不得超过6米,拉接必须使用刚性材料。20米以上的架子应有卸荷措施。
第六条 脚手架必须设置连续剪刀撑(十子盖)保证整体结构不变形,宽度不得超过七根立杆,斜杆与水平面夹角应为45~60度。
第七条 特殊脚手架和高度在20米以上的高大脚手架必须有设计方案,并履行验收手续。
第八条 结构用的里、外承重脚手架,使用时荷载不得超过2646牛顿/平方米(270千克/平方米)。装修用的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1960牛顿/平方米(200千克/平方米)。
第九条 在建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之间,应按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可靠的防护措施。护线架的支搭应采用非导电材质,其基础立杆地埋深度为30~50厘米,整体护线架要有可靠支顶拉接措施,保证架体稳固。
第十条 人行马道宽度不小于1米,斜道的坡度不大于1:3;运料马道宽度不小于1.5米,斜道的坡度不大于1:6。拐弯处应设平台,按临边防护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及挡脚板,防滑条间距不大于30厘米。

第四章 工具式脚手架作业防护

第一条 使用工具式脚手架必须经过设计和编制方案,经技术部门负责人审批。
第二条 从事附着升降脚手架施工的企业必须取得“附着升降脚手架专业承包”资质。
第三条 附着升降脚手架必须符合《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建[2000]230号)。附着升降脚手架(含挂架、吊蓝架)施工作业面必须用脚手板铺设坚实、严密,设一道18厘米的挡脚板,架体沿外排内侧用密目安全网进行封闭,吊蓝架里侧应加设两道1.2米高护身栏杆,作业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紧贴底层脚手板下方应兜设安全网。
第四条 吊蓝外侧及两侧面应用密目安全封档严密。附着升降脚手架、挂架、吊蓝架等在使用过程中,其下方必须按高处作业标准设置首层水平安全网,吊蓝应与建筑物拉牢。
第五条 吊蓝升降时必须使用独立的保险绳,绳径不小于12.5毫米,操作人员佩带好安全带。
第六条 悬挑梁挑出的长度必须使吊蓝的钢丝绳垂直地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挑梁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能满足施工安全需要。钢丝绳有防止脱离挑梁的措施。吊蓝的后铆固预留钢筋环应有足够强度,后铆固点建筑物强度必须满足施工需要。
第七条 吊蓝架长度不得大于6米。
第八条 外挂架悬挂点采用穿墙螺栓的,穿墙螺栓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满足施工需要,穿墙螺栓加垫板并用双螺母紧固,同时悬挂点处的建筑物结构强度必须满足施工需要。
第九条 钢丝绳与棱角物体的接触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对钢丝绳的剪切破坏。
第十条 电梯井承重平台、物料周转平台必须制定专项方案,并履行验收手续。
第十一条 物料周转平台的脚手板应铺严绑牢,平台周围须设置不低于1.5米高防护围栏,围栏里侧用密目安全网封严,下口设置18厘米挡脚板,护栏上严禁搭设物品,平台应在明显处设置标志牌,规定使用要求和限定荷载。

第五章 物料提升机(井字架、龙门架)使用防护

第一条 井字架(龙门架)的使用应符合《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88-92)的要求,制定施工方案,操作规程及检修制度,并履行验收手续。
第二条 拆除、安装物料提升机要进行安全交底,划定防护区域,专人监护。
第三条 物料提升机吊笼必须使用定型的停靠装置,设置超高限位装置,使吊笼动滑轮上升最高位置与天梁最低处的距离不小于3米。天梁应使用型钢,经设计计算确定。
第四条 卷扬机安装在平整坚实的位置上,应设置防雨、防砸操作棚,操作人员要有良好的操作视线和联系方法。因条件限制影响视线,必须设置专门的信号指挥人员或安装通讯装置。
第五条 卷扬机安装必须牢固可靠,钢丝绳不得拖地使用,凡经通道处的钢丝绳应予以遮护。
第六条 提升钢丝绳不得接长使用,端头与卷筒用压紧装置卡牢。钢丝绳端部固定绳卡与绳径匹配,数量不少于4个,其间距不小于绳径的6倍,绳卡滑鞍放在受力绳一侧。
第七条 物料提升机应设置附墙架,附墙架材质应与架体材质相符,附墙架与架体及建筑物之间应采用钢性件连接,不得连接在脚手架上,附墙架设置要符合设计要求,但间隔不大于9米,且在建筑物顶层要设置附墙架。
第八条 当物料提升机受到条件限制无法设置附墙架时,可采用揽风绳稳固架体,揽风绳选用钢丝绳,绳径不小于9.3毫米。20米以下的设置一组揽风绳,每增加10米加设一组,每组4根,缆风绳与地面夹角在60度至45度之间,下端与地锚相连,地锚按规定设置。必须使用花篮螺栓调节拉紧钢丝绳。
第九条 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首层进料口一侧应搭设长度不小于3至6米,宽于架体(梯笼)两侧各1米,高度不低于3米的防护棚,防护棚两侧必须用密目安全网进行封闭,楼层卸料平台应平整、坚实,便于施工人员施工或行走,并设置可靠的工具式防护门,两侧应绑两道护身栏杆,并用密目网封闭。

第六章 “三宝”、“四口”和临边防护

第一条 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帽规格必须符合GB2811-1989标准。
第二条 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无法采取可靠防护措施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规格必须符合GB6095-1985标准。
第三条 施工现场使用的安全网、密目网必须符合GB5725-1997、GB16909-1997标准。
第四条 企业安全部门对安全防护用品进行严格管理。
第五条 1.5米×1.5米以下的孔洞,用坚实的盖板盖住,有防止挪动、位移的措施。1.5米×1.5米以上的孔洞,四周设两道防护栏杆,中间支挂水平安全网。结构施工中伸缩缝和后浇带处加固定盖板防护。
第六条 电梯就井口必须设高度低于1.2米的金属防护门。
第七条 电梯井内首层和首层以上每隔四层设一道水平安全网,安全网应封闭严密。
第八条 管道井和烟道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人员、物体追落。墙面等处的竖向洞口必须设置固定式防护门或设置两道防护栏杆。
第九条 结构施工中电梯井和管道竖井不得做为垂直运输通道的垃圾通道。
第十条 楼梯踏步及休息平台处,必须设置两道防护栏杆或立挂安全网。回转式楼梯间支设首层水平安全网,没隔四层设一道水平安全网。
第十一条 阳台栏板应随层安装,不能随层安装的,必须在阳台临边处设两道防护栏杆,用密目网封闭。
第十二条 建筑物楼层临边四周,未砌筑、安装维护结构时,必须设两道防护栏杆,立挂安全网。
第十三条 建筑物出入口必须搭设宽于出入通道两侧的防护棚,棚顶应满铺不小于5厘米厚的手板。通道两侧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多层建筑防护棚长度不小于3米,高层不小于6米,防护棚高度不低于3米。
第十四条 因施工需要临时拆除同口、临边防护的,必须设专人监护,监护人员撤离前必须将原防护设施复位。
第七章 高处作业防护

第一条 高处作业要遵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第二条 使用落地式脚手架必须使用密目安全网沿架体内侧进行封闭,网之间连接牢固并与架体固定,安全网要整洁美观。
第三条 凡高度在4米以上的建筑物不使用落地式脚手架的,首层四周必须支,固定3米宽的水平安全网(高层建筑支6米宽双宽的水平安全网),网底口处必须连接严密.支搭的水平安全网直至无高处作业时方可拆除。
第四条 在2米以上高度从事支模、绑钢筋等施工作业时必须有可靠防护的施工作业面,并设置安全稳固的爬梯。
第五条 物料必须堆放平稳,不得放置在临边和洞口附近,也不得妨碍作业、通行。
第六条 建筑施工对施工现场以外人或物可能造成危害的,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第七条 施工交叉作业时,应当制定相当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人员进行检查与协调。
第八章 料具存放安全要求

第一条 设置模板存放区必须设1.2米高围挡,模板存放场地必须平整夯实,模具必须对面码放整齐,保证70~80度的自稳角。长期存放的大模板必须有拉杆连接牢等可靠的防倾倒措施。没有支撑的大模板应存放在专门设计的插放架内。
第二条 清理模板和刷隔离剂时必须将模板支撑牢固,防止倾覆,并应保证两模板间不小于60厘米。
第三条 砌块、小钢模应保证码放稳、规范,高度不得超过1.5米。
第四条 存放水泥等袋装材料或沙石料等散装材料严禁靠墙码垛、存放。
第五条 砌筑1.5米以上高度的基础挡土墙、现场围挡墙、沙石料围挡墙必须有专项措施,确保施工时围墙稳定。基础挡土墙一次性砌筑不得超过2米,并且要分步进行回填。
第六条 各类悬挂物以及各类架体必须采取牢固稳定措施。临时建筑物应按规定要求搭建,保证建筑物自身安全。

第九章 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第一条 施工现场临电必须按照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要求,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建立相关的管理文件和档案资料。第二条
总包单位与分包单立临电管理协议,明确各方相关责任。分包单位必须遵守现场管理文件的约定,总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落实对分包单位的有电设施和日常施工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管理,明确职责,并建立电工值班室和配电室,确定电气维修和值班人员。现场各类配电箱和开关箱必须确定检修和维护责任人。
第四条 临时用电配电线路必须按规范架整齐,架空线路必须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电缆线路必须按规定沿附着物敷设或采用埋地方式敷设,不得沿地面明敷设。
第五条 各类施工活动应与内、外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达不到规范规定的最小安全距离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和监护措施。
第六条 配电系统必须实行分级配电。各级配电箱、开关箱的箱体安装和内部设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箱内电器必须可靠完好,其选型、定值要符合规定,开关电器应标明用途,并在电箱正面内绘有接线图。
第七条 各类配电箱、开关箱外观应完整、牢固、防雨、防尘,箱体应涂安全色标,统一编号,箱内无杂物。停止使用配电箱应切断电源,箱门上锁。固定式配电箱应设围栏,并有防雨防砸措施。
第八条 独立的配电系统必须按部颁规范采用三相五线制的接零保护系统,非独立系统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接零或接地保护方式。各种电气设备和电力施工机械的金属外壳、金属支架和底座必须按规定采取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
第九条 在采用接零或接地的保护方式同时,必须逐级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实行分级保护,形成完整的保护系统。漏电保护装置的选择应符合规定。
第十条 现场金属架构物(照明灯架、、垂直提升装置、超高脚手架)和各种高大设施必须按规定装设避雷装置。
第十一条 手执电动工具的使用,依据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采用II类、III类绝缘型的手持电动工具。工具的绝缘状态、电源线、插头与插座应完好无损,电源线不得任意接长或调换,维修和检查应由专业人员负责。
第十二条 一般玚所采用武之地220伏电源照明的必须按规定布线和装设灯具,并在电源一侧加装漏电保护器。特殊场所必须按国家标准规定使用安全电压照明器,
第十三条 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和生活区应根据用途按规定安装照明电具和使用用电器具。食堂的照明和炊事机具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现场凡有人员经过和施工活动场所,必须提供足够的照明,。
第十四条 使用行灯和低压照明灯具,其电源电压不应超过36伏,行灯灯与手柄应坚固、绝缘良好,电源线应使用橡套电缆线,不得使用塑绞线。行灯和低压灯的变压器应装设在电箱内,符合户外电气安装要求。
第十五条 现场使用移动式碘钨灯照,必须采用密闭式防土雨灯具。碘钨灯的金属灯具和金属支架应良好接零保护,金属架杆手执部位采取绝缘措施。电源线使用护套电缆线,电源侧装设漏电保护器。
第十六条 使用电焊机应单独设开关,电焊机外壳应做接零或接地保护。一次线长度应小于5米,二次接线长度应小于30米。电焊机两侧接线应压接牢固,并安装可靠防护罩。电焊把线应双线到位,不得借用金属管道、金属脚手架、轨道及结构钢筋做回路地线。电焊把线应使用专用橡套多股;软铜电缆线,线路应绝缘良好无破损、裸露。电焊机装设应采取、防浸、防雨、防砸措施,交流电焊机要装设专用防触电保护装置。
第十七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施和器材必须使用正格厂家的合格产品,严禁使用假冒伪劣等不合格产品。安全电气产品必须经过国家级专业检测机构认证。
第十八条 检修各类配电箱、开关箱,电器设备和电力施工机具时,必须切断电源,拆除电气连接并悬挂警示标牌。试车和调试时应确定操作程序和设立专人监护。

第十章 施工机械安全防护

第一条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包括自有、租凭设备)必须实行安装、使用全程管理。
第二条 施工现场要为机械作业提供道路、水电、临时机棚或停机场地等必需的条件,确保使用安全
第三条 机械设备操作应保证专机专人持证上岗,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的“十字作业法”。
第四条 施工现玚的起重吊装必须由专业队伍进,信号指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起重吊装作业前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划定施工作业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和专职的监护人员。起重回转半径与高压电线必须保持安全距离。
第五条 现场构件应有专人负责,合理存放,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吊装方法,起重机械及信号人员应熟知和遵守设备性能及施工组织设计中吊装方法的全部内容。多机抬吊时单机负载不得超过该机额定起重量的80%。
第六条 因场地环境影响塔式起重机易装难拆的现场,安装拆除方案必须同时制定。
第七条 塔式起重机路基和轨道的铺设及起重机的安装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及原厂使用规定,并办理验收手续。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中定期进行检测。
第八条 塔式起重机的安全装置(四限位、两保险)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第九条 群塔作业方案中,应保证处于低位的塔式起重机臂架端部与相邻塔式起重机塔身之间至少有2米的距离。配备固定的信号指挥和相对固定的挂钩人员。
第十条 塔式起重机吊装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技术交底中的要求,吊物严禁超出施工现场的范围,六级以上强风必须停止吊装作业。
第十一条 外用电梯的基础做法、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规定,安装与拆除必须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进行,认真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及安装士艺要求。如遇特殊情况(附墙距离需做调整等)应有机务、技术部门制定方案。经总工师审批后实施。
第十二条 外用电梯的制装置、上下级限限位、门联锁装置必须齐全、灵敏、有效。限速器应符合规定要求,并安装完成后进行吊笼的防坠落试验。
第十三条 外用电梯司机必须持证上岗,熟悉设备结构、原理、操作规程等,班前必须坚持例行保养。设备接通电源后,司机不得离开操作岗位,监督运载物料时做到均衡分布,防止倾翻和外漏坠落。
第十四条 施工现场式起重机、外用电梯、电动吊篮等机械设备必须有市建委颁发的统一编号;安装单位必须具备资质,作业人员持有持种作业操作业证。同一台设备的安装和顶升、锚固必须由同一单位完成。安装完毕后填写验收表,数据必须量化,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十五条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必须保证齐全、灵敏、可靠。
第十六条 施工现场的木工、钢筋、混凝土、卷扬机械、空气压缩机必须搭设防砸、防雨的操作业棚
第十七条 各种机械设备要有安装验收手续,并在明显部位悬挂安全操作业规程及设备负责人的标牌。
第十八条 认真执行机械设备的交接班制度,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第十九条 施工现场机械严禁超载和带病运行,运行中禁止维修保养;操作人员离机或作业中停电时,必须切断电源。
第二十条 蛙式打夯机必须使用单向开关,操作扶手要采取绝缘措施。
第二十一条蛙式打夯机必须两人操作。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严禁在夯机运转时清除积士。夯机用后应切断电源,遮盖防雨布,并将机座垫高停放。
第二十二条固定卷扬机身必须设牢固地锚。传动部分必须安装防护罩,导向滑轮不得使用开口拉板式滑轮。
第二十三条操作人员离开卷扬机或作业中停电时,应切断电源,将吊笼降至地面。
第二十四条搅拌机使用前必须支撑牢固,不得用轮轮胎代替支撑。移动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启动装置、离合器、制动器、保险链、防护罩应齐全完好,使用安全可靠。搅拌机停止使用时,应将料升起,且必须挂好上料斗的保险链。料斗的钢丝绳达到报废标准时必须及时更换,维修、保养、清理时必须切断电源,设专人监护。
第二十五条圆锯的锯盘及传动部位安装防护罩,并设置保险档、分料器。凡长度小于50厘米,厚度大于锯盘半径的木料,严禁使用圆锯。破料锯与横截锯不得混用。
第二十六条砂轮机应使用单向开关,砂轮必须装设不小于180度的防护罩和牢固可调整的工作托架。严禁使用不圆、有裂纹和磨损剩余部分不足不出户25毫米的砂轮
第二十七条平面刨、手压刨安全防护装置必须齐全有效。
第二十八条吊索具必须使用合格产品。
第二十九条钢丝绳应根据用途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凡表面磨损、磨蚀、断丝超过标准的,或打死弯、断股、油芯外露的不得使用。
第三十条吊钩除正确使用外。应用防止脱钩的保险装置。
第三十一条卡环在使用时,应保证销轴和环底受力。吊运大模板、大灰斗、混凝土斗和制墙板等大件时,必须使用卡环,
第三十二条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必须有专人指挥。
第三十三条严格执行“十不吊”的原则。
第十一章 一般要求

第一条 工程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
第二条 对施工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第三条 进入现场员必须使用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
第四条 从事电气焊、剔凿、磨削等作业人员应使用面罩、防目镜。
第五条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配备安全防护用品。

第十二章资料管理

第一条 总包与分包的管理协议书。
第二条 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责任制。
第三条 基础、结构、装修阶段的各种安全措施及安全交底;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审批;高大、异型脚手架设计方案、审批及验收;各类脚手架的验收手续;施工单位保护地下管线的措施。
第四条 各类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记录;
第五条 防护用品合格证及检测资料。
第六条 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变更资料及审批手续;电气安全技术交底。
第七条 临时用电验收记录;电气设备测试、调试记录;接地电阻摇测记录;电工值班、维修记录。
第八条 临时用电器材产品认证、出厂合格证.
第九条 机械设备平面图.
第十条 机械租赁合同(包括资质复印件)及安全管理协议书;机械安(拆)装合同(包括资质复印件).
第十一条 总包单位与机械出租单位共同对塔机组人员和吊装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塔式起重机安装(包括路基轨道铺装)、顶升、锚固等交底和验收记录表;外用电梯安装、验收记录表(包括基础交底验收);电动吊篮、验收记录表。
第十二条 起重吊装工程的方案、合同;
第十三条 施工人员安全教育记录。特种作业人员名册及岗位证书;机械操作人员、起重吊装有员名册及操作证书。
第十四条 各类安全检查记录(月检、日检),隐患通知、整改措施,以及违章登记、罚款记录。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一条 本标准未包括的内容应执行其他相关法规、标准。

Ⅶ 如何沉着应对,自救互救

汶川、玉树地震过去了,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无疑成为全民族的宝贵遗产。应该说,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还不可能阻止地震的发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风呼海啸,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只要大家沉着应对、科学防灾,通过震前预防、震时自救和震后救援等努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地震来临时,我们该如何沉着应对、自救互救呢?

1.紧急避震四原则

地震来袭时,紧急避震要遵循四个原则:伏而待定、因地制宜、三角空间、近水远火。

小贴士

伏而待定,获得生存机会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唐山钢厂食堂内有30多人正在用餐。地震突然来临,20多人奔向狭窄的大门,结果多数被门口坍塌的水泥板砸死。而一位年纪较大的职工没有慌不择路,而是冷静的躲到饭桌下面,幸免遇难。这个例子说明,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慌张,要就近躲避,等待主震过去后再行撤离到较为安全的地方。

“伏而待定”是古人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发生地震时要镇静,不要急着跑出室外,应寻找合适的地点,降低重心,蜷曲身体,保护头部和脊柱,静待地震过去,再迅速撤离。

地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例如,我国北方农村多是平房,院落比较开阔,地震时,应果断行动,紧急逃离。如果住楼房,最好不要离开房间,应就近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震,震后再撤离。

地震自救的目标非常明确:宁可受伤,不能丧命。我们应躲靠在支撑力大而自身稳固性好的物体旁,如立柜、桌、床沿旁,承重墙墙根、墙角,就是要利用塌落的水泥板与支撑物形成的“三角自然空间”,既保证呼吸,又便于他人救助。室内最不利于避震的场所是: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阳台、窗边、电梯等处。

此外,地震发生时,不要靠近炉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以避免失火的威胁。靠近水源是保证生命的需要。

2.抗震救灾先从家中做起

为应对地震灾害,家中要储备一些防灾物品,如维持生存物品、救生逃生工具和其他实用工具,并且要把它们放在一个固定且容易拿到的地方。别看这些东西都是常用、廉价的,大家只要平时花一点时间准备,危难时刻它们就会帮助你度过难关,等待救援,迎来生的希望。

埋压自救

如果你受伤或被埋压,不要恐慌害怕,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可以争取更大的生存希望。自救的要领包括:镇定,不要乱喊,尽量保存体力;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服捂住口鼻,未排除易燃气体泄露隐患之前,不可使用明火;用石块敲击水管等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发出呼救信号;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造成二次伤害;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如果受伤了,尽可能寻找卫生物品包扎伤口。

10.积极参加互救,挽救生命垂危

地震后,现场救人有三个原则:先救近者后救远者;先灭火并处理毒气泄露,再救人;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此外,还需掌握一些救人的要领:注意搜听被埋人员的求救声音;先确定被埋人员位置,再行抢救,不可急于行事;抢救被埋人员时,首先使伤者先暴露头部,并清除口鼻内的异物,保护呼吸畅通;对于长时间被埋的幸存者,应先补充水和食物,维持生命,然后再挖掘抢救;挖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伤害;在搬运脊髓损伤者时,应使用门板或硬担架固定;当发现短时间内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记住地点,等待救援人员到达。

小贴士

“铁军”驰援汶川地震灾区

汶川地震发生后,驻守河南某地号称“铁军”的某红军师数千名将士,昼夜兼程,以最快速度到达灾区,并迅速投入到抗震救险中去,为挽救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做出了重大贡献。“铁军”战士武文斌因过度疲劳累导致肺部大出血抢救无效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危机关头,人民解放军总是冲锋在前,不愧是保家卫国、安邦定民的钢铁长城!

11.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地震过后,人们的家园被毁了,这时往往需要搭建防震棚以作为临时的生活场所。在搭建防震棚时要选择空旷、干燥、地势较高的地点,避开高压线、危楼等危险因素。因为防震棚多为易燃物品搭建,所以要高度注意防火。

地震过后往往余震不断,因此不要随便回到地震现场,尽可能远离废墟,废墟中的碎玻璃、钉子、木茬等很容易使人受伤,由于震后医疗条件差,一点小伤害都可能是致命的。不要到处闲逛,因为环境恶劣,爆炸、毒气泄漏、水灾、火灾等都有可能发生。此外,灾后往往是瘟疫和疾病肆虐的时候,要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饮用经过卫生处理的水,不吃不洁或腐烂变质的食物。

小贴士

玉树灾后重建纪实

青海玉树地震后,5月11日,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成立;6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6月19日,青海省与北京、辽宁等省市及四大央企达成援建协议经过努力,玉树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城乡住房、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工建设249项;冬季物资、日用品供应充足,水电配套得到保障。玉树重建是全中国全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体现,是一座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不朽丰碑!

12.未雨绸缪制定防震应急预案

小贴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009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这是一部规范全社会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重要法律。它的主要职责在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救援、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同时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地震应急是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行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是在“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指导下,政府和社会在破坏性地震即将发生前采取的紧急防御措施。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应急机构,应急通信保障,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的准备及应急行动方案等。通过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政府和社会能够有目的地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有效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3.加强防震宣传 增强防震意识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地震非工程性预防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为了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面对地震自救互救能力,达到减轻损失的目的。地震灾害实践表明,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具有防震避震意识的公民,他们的行为选择往往更具有理智性和科学性,能够保护自己和他人;而不了解防震减灾知识的公民,其行为选择往往具有盲目性,容易惊慌失措,导致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

小贴士

电影《唐山大地震》

2010年7月12日,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隆重上映。该片取材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真实宏大的场景再现了地震发生时的骇人场面,极具震撼力。该片上映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引发了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讨论,对全民防震救灾意识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日本的防灾自救经验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政府和国民都高度重视防震抗震的知识普及和实战训练,积累了大量经验,在防御地震等突发灾害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日本建立了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并通过全国监测中心快速准确地发布信息。同时,也非常注重提升地震预测预警的准确性。2011年的日本地震,新启用的全球首个地震预报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抢出P波与S波之间短短几秒的时间差来预警,高速火车提早减速,电梯及时停下,关闭危险阀门等,将灾难损失降到最小。日本还建立了专业救援队,不但装备精良,技术一流,而且集搜救、救助、医疗和联络于一体。此外,日本的防灾救灾已经实现了自救和政府救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完善体系。

小贴士

日本的防灾体系

1995年阪神地震后,80%的人死于倒塌的建筑物,这使他们重新审视以往的防灾体系,并把增强建筑物抗震性能放在首位。其《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7.0级以上的地震,抗震报告书经相关部门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此外,对于民众的防震知识教育,日本也不遗余力,小学课程中就有近40课时的危机教育。

15.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汶川地震到智利地震,从云南地震到日本地震,大地震在近年频发,让人类对脚下的地球多了一分忧虑。其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忧虑。

但是,痛定思痛,我们从这几次地震中,能够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如何有效地预防震灾,减轻地震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所谓“有备才能无患,防灾胜于救灾”,科学分析,正确认识,积极应对,未雨绸缪,使地震科学知识为广大民众造福,使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以正确的方法防范灾害,以有效的手段自救互救,尽可能使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防患未然,长治久安”,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一颗敬畏的心,保护环境,探究自然,才能真正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