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属于什么级别的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分类: 轨道交通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195318

⑴ 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申建背景介绍

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着眼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回验室的设想。答围绕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迫切需要,凝练轨道交通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结合铁路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方针,西南交通大学于2004年5月正式提出了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申请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提出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申请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铁道部、学校主管部门教育部以及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多次致函并会商科技部,希望科技部支持西南交通大学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按照科技部2006年12月下发的《关于组织填报国家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的通知》(国科基〔2006〕42号),经铁道部会商科技部、教育部,决定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2007年3月,由铁道部、教育部联合向科技部报送《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铁科技函[2007]780号)。

⑵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的成立过程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备于2005年,2006年5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08年2月通过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估,2008年底,实验室开始以实体化方式运作。实验室主任为“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唐涛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交通专家孙永福教授,常务副主任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高自友教授。此实验室是在整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铁道部重点实验室“运输自动化与通信实验室”、“交通运输系统模拟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国家认可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以及铁道部“GSM-R研究与应用模拟系统实验室”的基础上,依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及全国评估排名第一的“系统科学”学科而成立。

⑶ 西南交通大学有哪些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国家最高级别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内验室(容含同级别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重点实验室,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驱动节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铁道部重点实验室: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实验室,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实验室,道路及铁道工程实验室 ,交通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智能控制与仿真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信息编码与传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29个
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与工程环境控制实验室等22个
祥见网络http://ke..com/view/4877.htm

⑷ 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什么时间建成

06年申请组建2011年10月正式启用

⑸ 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国室一期建设成果

2010年7月,铁道部批准立项“轨道交通实验室建设项目”(铁计函〔2010〕944号),启动了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一期建设。按照铁道部规划,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一期定位为:以高速列车为核心,开展高速列车动力学、高速轮轨关系、高速弓网关系和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此,实验室一期工程围绕高速列车技术研究开展建设,计划投资4亿元,其中铁道部出资3亿元,西南交通大学出资1.5亿元。建设有高速列车基础研究、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和高速列车服役性能研究三大实验平台,各类实验设备共计35台套。目前,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一期建设接近尾声,三大实验平台基本建成,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高速列车数字化设计平台已全面建成。利用该平台为我国高速列车动力学参数设计提供了先进的分析计算方法及设计优化手段,完成了引进动车组消化吸收、时速380公里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再创新,以及时速500公里高速试验列车的动力学参数和头型设计、性能优化。
(二)高速列车服役性能研究实验平台已全面投运。在京津、武广、京沪高速铁路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实验,并在武广、京沪、沪宁、哈大等高速铁路进行了长期的列车服役性能在线监测,累计跟踪里程逾1000万公里,取得了高速列车在车线耦合、流固耦合、弓网耦合共同作用下服役状态的大量宝贵数据,对研究高速列车动力学服役性能的演变规律、为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养护维修及再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高速列车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已基本建成。利用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完成了我国所有高速列车、500km/h高速试验列车在直线、曲线和线路不平顺工况下的动力学性能试验验证与优化,以及“高速列车防脱轨防颠覆技术研究”的台架试验,创造了整车滚动振动600km/h台架试验的世界记录。

⑹ 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规划

实验室建设位置:
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依托连续两度(2003年和2008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结合用地特点和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如要有专用线和电气化铁路用电引入),充分考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共享。因此,将实验室建设位置选择在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九里校区内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旁边(东经104.04度,北纬30.70度),并与之形成一体。
实验室建设规模:
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总体建筑面积44200m(合既有面积10882 m,新建面积30518 m,改建面积2800 m),其中:
l 机车车辆整车试验平台厂房及办公楼6682 m(既有)
l 科研教学楼4200 m(既有)
l 高速列车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厂房(含变配电所)11300 m(新建)
l 综合研发大楼(合地下车库)19218 m(二期新建)
l 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2800 m(明诚堂改建)

⑺ 西南交通大学属于什么级别的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西南交通大学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援藏计划培养单位,为中欧精英大学联盟成员。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有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9个。

(7)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扩展阅读:

西南交大历史沿革:

1972年3月2日,交通部行文学校,从1972年3月1日起校名易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1979年7月15日,原铁道部决定,原成都铁路局所属成都铁路技术学校及原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所属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划归西南交通大学,两所学校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中专部”,设在成都。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国家计委正式下达文件,批准了原铁道部关于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扩建和成立总校的报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安交通大学

⑻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和大连齐车轨道交通装备是属于一个公司吗

这两个公司不是同一个公司。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始建于1922年,隶属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是一个以轨道交通动力装备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和信息服务为主的专业研究所。
大连齐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是国资委直属的中国北车集团的三级子公司。主要负责我国铁路货车、起重机的设计制造。它的上级是中国北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而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与中国北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这两者是平等关系。
所以两者对比来说,研究所比大齐公司要好一点。

⑼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学术研究

学院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铁道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5个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铁道部重点实验室: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磁浮列车与磁力应用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校企联合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Rockwell联合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贝加莱联合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施耐德共建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飞思卡尔联合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ETAP联合实验室 专业历史沿革:
1949年7月,国家在我校(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设立电机工程系。1952年,由曹建猷教授(198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等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电气运输”专业。1962年,“电气运输”专业发展为“电气化铁道供电”和“电力机车”两个专业。1981年,“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更名为“铁道电气化”专业。1985年,“电力机车”专业更名为“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1996年,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按大类培养将“铁道电气化”和“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两个专业纳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截止到2014年10月,本专业下设“轨道交通供电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传动控制”、“城轨与磁浮交通电气化”四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7年本专业获评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重点专业”项目。建设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等教学实践基地。获得了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使其具有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好的社会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研发能力,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毕业后可在轨道交通、电力系统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从事工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施工/试验、产品制造/测试、运营维护、技术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
轨道交通供电及其自动化方向专业课程: 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接触网工程、供电系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专业课程: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发电厂及其电气部分
电力电子与传动控制方向专业课程:现代交流调速系统、电力牵引系统与控制、电力电子装置与控制、牵引电机与电器
城轨与磁浮交通电气化方向专业课程:城轨交通供电系统、城轨交通供电系统监控与保护、城轨交通牵引系统及控制、电磁悬浮与线性驱动、城轨列车网络与运行控制
主要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大多就业于轨道交通行业和电力行业,工作在中铁五大设计院、铁路局、工程局和地铁公司等,从事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等;工作在中国南、北车集团及动车维修基地,从事高速动车组、城轨机车车辆和重载货运列车的研发、设计、生产与维修;工作在电力行业相关的各大电力公司、电力设备制造业、电力系统设计或咨询公司等;本专业毕业生也可在相关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和科技服务等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和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9.5%以上(2013届就业率达100%),30%以上的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专业历史沿革:
本专业建设依托电气工程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49年7月的电机系)。 1986年,本着“培养与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相配合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的最初设想,由钱清泉教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创办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并于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同期,由著名信息科学专家靳蕃教授负责创办了信息工程专业。1999年专业调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信息工程专业合并,发展为现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入选“四川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使其具有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好的社会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研发能力,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毕业后可在轨道交通、电力系统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从事工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施工/试验、产品制造/测试、运营维护、技术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
专业基础课程: 信息论与编码、数据结构、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
第I方向专业课程(电子测控技术方向): 传感器与信号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II方向专业课程(计算机信息处理方向):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仿真建模技术、铁路信息系统架构
主要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就业面较为广泛,毕业生大多就业于电子信息产业与轨道交通领域相关的行业,工作在华为、长虹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公司,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软硬件研发、制造和技术支持;工作在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公司,从事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和支持;工作在中铁五大设计院、各铁路局、工程局和地铁公司等,从事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等;工作在南、北车集团及动车维修基地,从事高速动车组和重载货运列车的生产与维修。本专业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6%以上,2013届就业率100%、读研率24%。毕业生可报考校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研究生。

⑽ 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设备简介

机车滚动振动台
轮轨滚动行为模拟试验台
高速轮轨摩擦磨损试验台
车体疲劳试验台
车—线耦合关系试验台
多功能高速列车运行模拟试验台
高速疲劳机
弓网受流电接触性试验台
弓网系统动力学性能模拟试验台
弓网载流摩擦磨损机理试验台
广义舒适度模拟试验台
高速列车基础研究实验平台
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
脱轨机理试验台
测力轮对标定试验台
转向架构架疲劳试验台
弓网电弧机理试验台
轮轴疲劳试验台
机车车辆综合参数测定台
多目标比例车体振动特性综合试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