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简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

分类: 轨道交通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207509

❶ 轨道地铁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监理细则

不知要细到什么程度,简要说明如下:
从综合监控系统合同谈判一直到系统最终验收,都需要监理的参与。项目不同阶段,监理的重点不同。
需求与设计阶段:主持各设计联络会,督促业主、设计院对集成商整理的用户需求进行确认;监理集成商进行深化设计,并督促各方进行审核确认,设计完成时,办理业主进度款支付前的集成商工作确认工作;
工厂集成制造与测试阶段:监理系统制造过程、出场验收及各类工厂测试;组织出场验收,并出具出场报告;办理到货款支付前的集成商工作及货物确认工作;
现场安装、调试与联调阶段:协调并监理系统安装过程;组织大联调,协调相关方之间的系统联调测试;控制工程进度;组织初步验收,出具验收报告;办理服务进度款支付前的集成商工作确认工作;
试运行阶段:组织试运行测试,并出具测试报告;
质保期:组织最重验收,出具最重验收报告。

❷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1、预备阶段

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为了研究通过摆式列车在中国铁路既有线实现提速至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广深铁路率先使用向瑞典租赁的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

由于全线采用了众多达到19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当时广深铁路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开端。

2、过渡阶段

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本线于2003年开通运营。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铁路第一条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中国铁路的里程碑式的建设线路,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3、快速铁路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快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4、走出国门

中国高铁具有三大优势: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中国每建设一条铁路其标准至少保证二十年不落后。

(2)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扩展阅读:

"八纵八横" 是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

“八纵”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

“八横”通道包括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❸ 什么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两级调度三级控制

两级调度指的是中心和车站两级调度;三级控制指的是中心、车站和就地三级控制。一般综合监控系统包括中心和车站两级调度、控制,就地级控制不在综合监控系统的范围之内。这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有别于一般的监控和数据采集(SCA2DA)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DCS)的最大应用特点。在实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还有可能出现管理局部几个临近车站的区域分中心。而当城市形成轨道交通网络体系以后,也可能出现管理几条线路的指挥控制中心。
OCC即操作控制中心,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管 理、调度中心,其职责是保证一条线路完整运营、统 一管理,同时负责与上一级管理的接口。通常把位于OCC的综合监控系统称为中央级综合监控系统(CISCS),把位于车站的综合监控系统称为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SISCS)。CISCS通过通信骨干网将各SISCS信息汇集到OCC,从而完成中心级的调度、控制功能,实现全线多系统的综合监控。

❹ 轨道交通 综合监控是信息化系统吗

这个可以算了的,
都是联网的,
是属于终端设备,
远程还是有监控的。

❺ 北京地铁10号线的工程概况

10号线到位列车达到了84组,基本可以满足既有线路2分30秒发车间隔不变。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获悉,10号线已经实现“O”形轨通。
2013年5月5日,从10号线巴沟站首班车启动时刻,10号线终于由“C”变“O”,成为京城地铁第二环,角门东、泥洼、丰台站三站同时开通。10号线全长57.1km,共有45个站,为目前世界最长全地下站点地铁线路。
10号线一期工程在全国首次实现了3分钟间隔的高水平开通,在奥运期间安全运送乘客960万人次,且开通至今保始终持运行零事故;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水平。
10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4.65km,全部为地下线。包括22座车站和1座车辆段,控制中心设在小营:远期日运量为110万人次,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4万人次;采用六辆编组的国标B1型车;工程的总投资约为131亿元;自2003年12月开工,于2008年7月19日通车试运营。
10号线二期工程2012年12月30日开通,其中在首经贸-西局有断点,列车按照西局--首经贸的方式往返运营,断点(“泥洼”、“丰台站”2站,以及二期通车后甩站的“角门东”)在2013年5月5日(与14号线一期一起)开通。 1、10号线一期工程是国家承办奥运会的承诺交通项目。它是连接地铁8号线(“北土城”站换乘)与其它既有地铁线网的唯一线路,在对奥运交通保障具有关键性作用。
2、10号线一期工程是半环线,与大部分已建成地铁线和规划地铁线形成交叉换乘,既能减轻环线(2号线)压力,也使北京市轨道交通步入了网络化时代。
3、10号线一期工程途径北京市中关村地区、奥运公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 CBD)三大重点发展区域,且在分别与4号线、8号奥运支线、及1号线换乘,形成三个轨道交通金十字,极大改善了上述地区的交通拥挤状况,增进了经济发展,这些地区大部分位于北城,堪称北京地铁线网中的一条经济线路。 功能特点:服务奥运、换乘点多、使北京轨道交通形成网络。
实施特点:建设周期最短、实施难度最大。
工程亮点: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运行控制系统;以3分钟运行间隔的全国最高水平开通;全面落实了与近远期线路换乘设计;周到的便民服务设施;在北京创新设计了分离岛式、10m单柱式、8m无柱式三种新型车站形式;时代特色装修设计。 主要设计(及勘测)单位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第三勘查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
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
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
都市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华创天中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深圳市利德行投资建设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目标及原则:
总体技术目标:高质量服务奥运;改善中关村科技园区、奥运园区、商务中心区的交通状况;很好地与既线路
有及规划线路实现换乘衔接,完善北京轨道交通网络:
总体技术原则:以人为本、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国产化率高;
1、线路、车辆、运营:
(1)线路:最小曲线半径350m、最大坡度29‰。
(2)车辆:采用国产VVVF交流牵引传动方式标准B1型车,DC750V接触轨上部受电。
(3)运营:初、近、远期采用三动三拖六辆编组,列车定员:1468人,远期高峰小时最大行车密度为30对/h。
2、土建:
(1)建筑:主要选择岛式站台车站,个别采用侧式站台车站;车站施工采用全明挖、全暗挖、明暗结合三种方式;区间施工主要采用明挖、暗挖、盾构三种工法。
(2)结构:地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地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下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取y0= 1.1;结构设计抗震烈度为8度。
(3)人防:地下站及相连区间按5级人防分段隔绝式防护的要求进行设计,防化等级为顶级,每个单元按战时临时掩蔽1,500人考虑。
3、设备系统:
(1)轨道:正线采用60kg/m钢轨9号直尖轨道岔,车辆段采用50kg/m钢轨7号曲尖轨道岔;正线一般地段铺设短枕式整体道床、特殊减振地段铺设钢弹簧浮置板整体道床,车辆段库内整体道床、库外碎石道床。
(2)供电:采用分散式供电;牵引网系统标称电压为直流750V,允许电压波动范围为500-900V;降压变电所输出电压为AC380V/220V,为动力、照明系统供电。
(3)通风、空调:采用了“新型闭式集成通风空调系统”,首次真正实现集成空调系统的变频节能运行。
(4)动力照明:所有负荷均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重要负荷,如消防、行车等,采用两个低压电源,末端自动切换。
(5)给排水及消防:主要包括生产、生活给、排水系统、水消防及灭火器配置、气体灭火系统。
(6)通信系统:包括专用、商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政务通信系统。
(7)信号:全国首次采用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信号列车控制系统。
(8)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接入北京市轨道交通清算管理中心(ACC),在ACC的统一协调下与其它轨道交通线路实现网络化运营;对乘客实现“一票通”、 “一卡通”;对运营商实现与ACC的清分对帐。
(9)综合监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作为信息监控的共享平台,集成了传统的电力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门系统t界面集成了闭路电视系(CCTV)。广播系统(PA),互连信号系统(ATS)、自动售检票系统(AFC)、C 乘客信息系统(PIS)、时钟(CLK)、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由中心、备用中心、车站、车辆段综合监控系统组成,并在控制中心设置了综合监控培训系统,在万柳车辆段设置综合监控设备维护系统,对电力监控、BAS、屏蔽门设备进行维修统计与维护。
(10)安全门系统:门体总高度2550mm,每侧站台设置24道滑动门,与列车车门一一对应,同步开启。
(11)乘客信息系统(PIS):提供乘客须知、时钟信息、列车到站出站时间、乘客引导信息、一般站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商业信息、发布管理公告、广告等。
(12)电扶梯系统:自动扶梯梯级宽度1m,速度0.6m/s,垂直电梯运行速度1.0m/s,额定载重1000kg。

❻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是一种大型的SCADSA监控系统。它基于系统骨干网,通过专业接口装置,在SCADA系统软件平台上实现多专业、多系统的数据采集、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为城市轨道交通科学和高效的运营组织和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利时公司的MACS-SCADA系统是专用于大型监控应用的系统,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具体应用需求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支持诸如PSCADA、BAS、FAS、ATS、ACS、AFC、PIS、PSD等专业系统的监控功能。

1、 应用需求

应用需求是构建大型监控系统的基础。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以PSCADA和BAS等专业子系统为基础,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需求,横向集成多个专业信息,实现综合监控功能。应用需求直接体现在监控系统数据展现层,即各级操作员工作站的HMI,通过HMI,监控系统提供丰富的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支持运营人员对日常特别是紧急工况的监控,并通过多个项目的积累和对运营模式的深入研究,探索并形成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满足运营所需的应用功能。

2、 系统软件平台

系统软件平台是位于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程序系统,采用各种系统技术来提供SCADA系统的基础软件服务,包括实时数据库、通用HMI、通信和数据流管理、输入输出子系统、命令系统、报警/事件管理、日志系统、历史库、诊断、校时、冗余和应用开发工具等。大型监控系统是一个具有开放架构的软件体系,具有支持多层平台的模式,每一层均具有设计独立性、逻辑相关性以及可扩展性,系统的开放度可持续扩展。能够容纳不同功能、不同平台的产品,强调应用设计、运营经验和工程经验的重用。采用积木化结构和部件重用方法,提供面向对象的实时数据库和HMI。重点解决的技术包括开放的体系结构设计技术,构件重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编译技术,可靠性保证技术等。

3、 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包括系统级接口、设备级接口和管理级接口。接口技术体现在监控系统软件平台的数据接口层,专用于数据采集和与外部系统或设备的数据交换,执行必要的规约转换和信号量程变换。接口技术是实现大型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点之一,不光要解决纯通信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通信协议标准/规范的掌握、驱动开发的经验积累和开发流程的规范。

和利时公司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自主创新出“深度集成的综合监控系统”,它克服了其他类综合监控系统的缺点,采用同一软件平台将多个被集成子系统完全融入系统之中,构建起城市轨道交通的数字信息共享平台。

深度集成的综合监控系统是采用同一软件平台将被集成的子系统完全集成在一起。被集成子系统的中央层、车站监控层和控制层被集成在综合监控平台上,它们的功能都由综合监控软件来实现。以数个被集成子系统的集成平台为基础再将被互联子系统接入,构建起一个功能强大,体系结构完整的综合监控系统。

深度集成的综合监控系统既保证了被集成子系统的性能指标的实现,又可实现完整的综合监控功能。由于此类系统以被集成子系统的实时数据为基础,所以可建立起坚实的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又因为它的平台完全包含了被集成子系统,所以在进行联动时,可靠而迅捷。同时,此类系统不存在平台对接问题,调试方便、维护方便,系统扩展性好,从根本上保护了用户的投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