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申建背景介绍
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着眼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回验室的设想。答围绕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迫切需要,凝练轨道交通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结合铁路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方针,西南交通大学于2004年5月正式提出了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申请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提出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申请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铁道部、学校主管部门教育部以及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多次致函并会商科技部,希望科技部支持西南交通大学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按照科技部2006年12月下发的《关于组织填报国家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的通知》(国科基〔2006〕42号),经铁道部会商科技部、教育部,决定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2007年3月,由铁道部、教育部联合向科技部报送《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铁科技函[2007]780号)。
❷ 连云港轨道交通的背景
希望连云港早点能够建好地铁,希望中央能够早点重视起来连云港。
❸ 常州轨道交通的建设背景
近几年机动车快速增长,据交通流量调查,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容量已基本饱和。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现代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是解决常州长远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
建设轨道交通可以为沿线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机遇,从而支持、引导城市“分散组团式”空间布局,促进市中心区和外围组团的协调发展。
建设轨道交通还是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轨道交通建成后,常州市将更好融入长三角1小时、2小时交通圈中。
作为绿色交通方式之一,轨道交通能有效减轻交通污染,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带动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❹ 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的建设背景
武汉轨道交通网络共由7 条线路组成,线网总长度222.8km,线网总体结构分为“镇版间骨架线路、镇权内线路和线网辅助线路”三个层次。2020 年规划线网由1、2、3、4、5 共5 条线路构成,全长138.6km,基本建成线网骨干线路,形成覆盖武汉三镇的轨道交通基础网络,解决客流主流向的交通,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骨干作用。2012年规划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工程,全长约70km,形成武汉城区“工”字型基本骨干网,有机连接武汉三大铁路客站等重要对外交通枢纽、沟通大江两岸南北交通,较好地发挥出轨道交通的规模效益,改善人民的出行条件。
❺ 武汉地铁29号线的相关背景
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适应城市总规确定的“主城+新城组群”空间拓展结构,支撑新城区“十二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市发改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武汉市新城区轨道交通(地方铁路)线网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建设规划。该规划2012年6月获市政府批准。
根据规划成果,远景年市域轨道交通线网由中心城区轨道线(共计415km)和新城区轨道线(共计445km)两个层次组成,线网总长为860km。其中新城区轨道交通(地方铁路)建设规划由8条线路构成,分为延伸线、接驳线和辅助线,涉及到6个新城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线路总长157km。“十二五”期间,确保每个新城区有1条线路开工建设。
按照武汉市新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新汉阳至鲁巷)为中心城区轨道线,29号线(鲁巷-左岭东)为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的延伸线、武汉轨道交通24号线(蔡甸至新汉阳站)为新城区轨道线中的接驳线,分别纳入武汉市“十二五”新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范围。
2013年1~4月份,市发改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第二轮建设规划修编,确定本次建设规划在《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7年)》总长215.3公里的轨道网基础上,新建武汉轨道交通5号线、武汉地铁机场线、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东段(左岭线)和西段(蔡甸线),到2020年轨道建设规模达到289.4公里,其中新增线路长度75.4公里。
《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方案调整(2013-2020)》对新城区线网规划中的武汉轨道交通24号线、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29号线重新进行了整合,形成新的11号线,西起于柏林,东止于左岭未来城,全长约70km,设站34座,其中柏林至新汉阳站,即24号线属11号线西段,流芳至左岭未来城,即29号线属于11号线东段。
29号线功能定位:29号线为武汉市域快线11号线的组成部分,与武汉轨道交通24号线、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共同连接西部与东南组团,实现主城区与新城组群的快速直达,是市域骨架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29号线是连接主城区与东湖高新区的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缩短了新城与从主城区间的距离,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武汉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东湖高新区东西向发展主轴线,对于引导新城区带状拓展具有支撑作用。
❻ 拉萨轨道交通的建设背景
道路交通压力大 难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拉萨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交车和出租车,回但答出租车行业存在很多类似拼客、拒载、甩客等违法违规行为,加上每到出行高峰期,市民想要乘坐公交车都很难挤上车。尽管运管等部门加大了对出租车的整治和检查力度,并新增了200辆出租车来缓解市民的出行压力,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拉萨市区居民乘坐公交车出行主要集中在三个高峰时段,即早上8时至9时,中午12时至1时,晚上6时至7时。但由于部分公交线路比较长,会出现准时性差、居民候车时间过长等情况,加上拉萨市的道路状况不好,在一些路段经常发生堵车的情况,从而导致公交车不能及时进站,大家总感觉拉萨公交车的发车密度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为了出行更加便利,不少市民选择了购买私家车,这样一来,拉萨市区道路的交通压力就更大了。
此外,随着西藏开始进入旅游旺季,大批游客开始“涌入”拉萨,由于对拉萨不熟悉,游客们出行时更愿意乘坐出租车,出租车运力压力又进一步增大,按照当前的公共交通设施来看,市民的出行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❼ 吉林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背景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东北地区新兴产业基地
和宜居城市。作为长吉图发展轴的经济中心,吉林市正如双翼展翅的雄鹰,飞向璀璨的明天。
随着人口密度增大和私人汽车拥有量的提高,“交通拥堵”这个现代“城市病”已经在吉林市显现并有加剧趋势。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加强吉林市城市周边区域同中心区域的联系,构建快速交通系统,吉林市决定要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下大力气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吉林市有‘铜帮铁底松花江’之称,其地下多花岗岩、风化岩等,岩石结构复杂,不太适合建设地铁。另外,建设轻轨也是适合的,但是其噪音较大是无法改变的弊病。而且,考虑到造价方面,吉林市最适合的还是单轨交通系统。”
❽ 达州轨道交通的建设背景
“君不见,文家梁上且行且走愁断肠;君不见,通川桥头车来车往难通畅……”在达州,无论是从市中心前往南外,还是市中心开往北外,拥堵的交通随时可能让你在路上“搁浅”,改善城区交通已经刻不容缓。达州市审定了中心城区交通改善规划方案,在增加人行天桥、建设环城路的同时,沿州河高架道路也将设计规划,不仅如此,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和规划设计也将提上日程,拟在“十三五”期间动工。 2014年11月17日下午,市民罗先生在达州市西外打车前往北外汽车北站,还没送到指定位置,司机就开始和罗先生商量。“能不能多走两步,前面去了就要遭堵起。”出租车司机开始不断给罗先生说好话,因为北外汽车北站外就是一个堵点。
在达州,这样的堵点在市中心通往西外的文家梁,在去往南外的通川桥,都可以找到,可以说是“一车当关、万车莫开”。
“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主要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昨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从达州市交通运输部门了解到,因为城市道路现状和基础配套设施的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机动车的需求。
据了解,从2008年到2013年,达州市的机动车年均增长34%,从由3.2万辆增至14万辆,在机动车超常规增长的同时,城市主次干路增长缓慢,车均道路长度由9.7米/车下降到2.1米/车,而且停车泊位也供不应求。
此外,达州市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过于集中老城区内,带来交通需求压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市中心无法提供充足的停车泊位。 老城区与西外、南外进出主要通道成为拥堵路段,桥头、交叉口、骨干道路转换节点处成为拥堵节点。在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上,达川区南外三里坪的环形过街天桥、通川桥头的人行天桥陆续竣工。然而通川桥为什么还是堵车依旧?
“治理交通拥堵需要进行系统研究,不能见子打子。”据介绍,通川桥北段人行过街天桥位于通川中路南端、柴市街步行街口,横跨通川中路,力图通过人车分流,缓解通川中路交通拥堵状况,“然而,这个点的问题解决了,梧桐梁那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堵点。”
为此,达州市邀请了高水平的专业机构编制了中心城区交通改善规划,系统分析了城区交通拥堵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短期、中期、远期的解决方案。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流线组织、秩序管理和重要交通节点改造等多种措施,充分挖潜既有道路交通设施,改善交通状况。 受制于地形的原因,达州市主城区跨河大桥能力饱和,成为制约组团间交流的瓶颈,在既有8座大桥(含金南大桥)基础上,达州市将规划建设2座大桥。
“而达州市的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主要集中在州河大桥、红旗大桥、通川大桥上。”据介绍,这3座主要跨河桥梁的负荷度均超过1.0。“通川桥和红旗大桥的车流量是设计流量的3倍”。
据介绍,因为达州自然限制条件和空间结构特点,城市跨河通道拥堵 跨河进老城核心交通占到进出交通总量的43%,达州市将规划两条大桥。
达川区河市镇将建城都山大桥,该处位于规划的“中纵”主干道跨州河处,是城市交通主框架上的重要桥梁,同时又是联系化工园区和河市物流园区的重要通道。 野茅溪大桥在野茅溪跨州河是完善区域路网的重要桥梁,是联系北外胡家坝片区和南外三里坪新区的又一通道。北接野茅溪路,南跨仙鹤路、同安路接规划道路,双向四车道。 立体互通的交通格局将在达州逐步实现,沿州河北岸高架形成快速路也将为城市的缓堵保畅出力,这条规划起点为小河咀,沿河边高架至凤凰大道与朝阳东路交叉口结束,全长6.5km,让城市交通更加流畅。
在公共交通这块,今后的方向还是发展轨道交通,随着达州城市的扩展和人口的增长,轻轨等交通工具出现在达州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发展轨道交通必须提前谋划”。据了解,在远期规划中,达州的轨道交通已经做出了线路规划,打通城市的“经脉”。据介绍,按照规划,达州市的交通状况将力争在三到五年之内,取得明显改善。
❾ 苏州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的背景
这个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而且轨道交通是大家都愿意的。
❿ 地铁与轻轨的创作背景
这两种划分方式都是不科学的,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无论是轻轨还是地铁,都可以建在地下、地面或高架桥上;虽然地铁的轨重一般要大于轻轨,但为了增强轨道的稳定性,减少养护和维修的工作量,增大回流断面和减少杂散电流,地铁和轻轨都趋向选用重型钢轨。划分两者的依据应是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的大小。地铁能适应的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为3-6万人次,轻轨能适应的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为1-3万人次。由此设计的地铁和轻轨,它们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地铁的轴重普遍大于13吨,而轻轨要小于13吨,其次,一般情况下,地铁的平面曲线半径不小于300米,而轻轨一般在100米到200米之间,另外,地铁每列车的编组数也要多于轻轨,车辆定员亦多。从运输能力、车辆设计以及建设投资等方面来看,轻轨与地铁均有所差别。其实归根结底的区别,或者说本质的区别还是运量,地铁线在高峰小时内,其单向运输能力分别达到3万至7万人次,而轻轨的运力为0.6万至2万人次。运量的大小决定了编组数(地铁列车编组可达4-10节,轻轨列车编组为 2-4节),决定了车辆,决定了轴重,决定了站台长度(很重要,牵涉到预留用地,地下车站的面积直接牵涉到造价,因此客流预测很重要)。划分两者区别的依据是所选用列车的规格,按照国际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可分为A、B、C三种型号,分别对应3米、2.8米、2.6米的列车宽度。 凡是选用A型或B型列车的轨道交通线路称为地铁,采用5~8节编组列车;选用C型列车的轨道交通线路称为轻轨,采用2~4节编组列车,列车的车型和编组决定了车轴重量和站台。地铁已经不局限于运行线在地下隧道中的这种形式,而是泛指采用高规格电客列车同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3万至7万人的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行线路多样化,地下、地面、高架三者有机结合。国内外众多城市已用“轨道交通”代替“地铁”这一传统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