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影响北大科研(北京几号线地铁可以到清华大学)

分类: 北上广深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29975

❶ 北京4号地铁线能否到达北大,清华

4号线将经过中关村北大街
有中关村站,北大东门站,圆明园站
北大东门站就在北大东门啦
圆明园站在圆明园南门,也就是清华西门往西200米的地方

❷ 北大科研人员说自己被打击报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举报人李潇称——猴B病毒属于生物安全4级病原体,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且该实验动物中心也版不具有相关设权施与防护条件,因此认为是打击报复。但原主任却表示并不是这样,举报人根本无须接触病毒,还称道,那是最简单的工作。此话孰真孰假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❸ “北京大学自称在半个月内完成680项科研项目,超过了过去三年科研项目的总和,其中100多项是尖端技术科学

C

❹ 北京几号线地铁可以到清华大学

地铁4号线北京大学东门站下,往北走一段距离是清华西门。

地铁13号线五道口站下,往西走更一段距离是清华南门。

地铁15号线清华东路西口站下,最靠近清华大学东南角的门。

❺ 坐北京地铁4号线有北大大学或清华大学的站么

有北京大学东门站,北京大学东门到清华大学西门很近可以步行去。

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什么比不上北京大学

因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地理位置没有北京大学好,而且声望没有北京大学大。回
中国科大在答全国大学中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先后选派教师近万人次赴30多个国家与地区访问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聘请上百位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截至2014年7月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特藏、再造善本等。图书馆通过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文献体系来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已引进和共享135个中、外文数据库(平台)。

❼ 北大的 我为什么放弃科研 对应贴

首先抄,明确自己的观点,是支持这袭些人的决定。可以先陈述一下这几件事情,在表示传统的思想,然后提出你自己的看法,你是支持他们做出的决定。在引用鲁迅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大多数人不支持这种看法,是因为受到近千年的儒家中庸思想影响,什么样身份的人必须做什么样的事,这样才符合大家的观点。这些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觉得这些人是开拓者,具有创新精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清华博士放弃科研当中学老师,虽然,不能在科研上成功,但可以在教育上做出贡献,科研上成功那只是小部分人的,培养出很多成功人士,教育乃百年大计,是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小学跳级,这样的人只是在学习上有天赋罢了,其实这些人只是某方面突出罢了,小学跳级,正读初一的十岁神童,欲放弃学习不愿成才。品学兼优的他直言自己的理想是:和心爱女孩一起生活,哪怕以砍柴、捡破烂为生,这个神通对爱情的忠贞,自古以来,有好多人宁愿放弃江山,而追求爱情,再说了,难道这个人只能在学习上成功吗,未来的事谁也说不清楚只有这个了

❽ 没有本科生科研成果考北大研究生是不是很没竞争力

不是,主要看你初试分数和你的英文水平,以及你在复试时候的表现,哪些成果只是内考核的一容个小小部分,就是作为参考的,就好比说你本科所读的学校是一流大学,那么去考北大的时候,复试时肯定可以提升你的映象分,但是不能说,你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北大就不招收你吧。所以不用担心,本科时候能有几个人有成果的,如果真是有成果,就不考北大了,直接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北大清华的本科生毕业都不会考本校的研究生,都是直接申请国外研究生。

❾ 离北京几条地铁终点站近的北京高校有那些

1号线:木樨地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复兴门站,中央音乐学院;大望路站,首版都经济贸易
大学;传媒大学站,权中国传媒大学;
4号线:北宫门站,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站,清华、北大、地大、林大、农大;人民大学
站,人大、北理工、民大、中央财经、交大;陶然亭站,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南站,
首都医科大;
10号线:西土城站:科技大、北航、惠新西街南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化、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❿ 北京地铁振动蝴蝶效应能影响精密仪器吗

北京地铁4号线列车在13.5米深的地下呼啸而过,100米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楼中,一台电子显微镜内“仿佛刮起了一阵飓风”。

用肉眼看,这台1米多高的白色金属镜筒安稳立在桌上。将它调至最高精度却会发现,显示屏上的黑白图像长了“毛刺”,原本纤毫毕现的原子图案因为振动变得模糊不清。

地图上与地铁线路相邻的北京大学校园。

两败俱伤的妥协

同许多外界学者一样,雷军原本也不知道地铁振动对精密仪器有影响。在中国,北大与地铁的激烈抗争,头一回让这一问题浮出水面。

2003年,北京市地铁4号线方案公布,将贴北大东门一路向北。地铁线两边紧密分布着北大几大理工科学院及众多重要实验室,北大相当一部分精密仪器集中在这些科研楼中。有学者提醒北大,得研究下地铁对精密仪器是否有影响。

雷军此前研究建筑物抗震,都是较大级别的振动,没怎么关注过微振动的影响。着手采集北京市其他地铁线的振动数据后,他才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比想象的要严峻得多”。

因为他和同事的报告,北大反对4号线经过。当时北大和地铁公司为两个方案反复争论:要么北大整个搬走,要么地铁4号线改线。

直至最后一次研讨会,双方仍僵持不下。那次会议由北京市一位副市长主持,邀请了一位院士和多位北大校外专家。

那位院士在会上表示,轨道隔振方案可行。他拿自己做过的一个方案打比方,“用手一摸,振动感觉不到了。”

北大一位代表当场反问:“人的手这种传感器灵敏度有多高?”北大对振动最为敏感的那台电子显微镜,敏感度是人体的成百上千倍。

会上最终形成决议,采用一个折中的方案——4号线经过北大的789米轨道段,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轨道减振技术,也就是在钢轨下铺设钢弹簧浮置板。这种浮置板由一家德国公司发明,上面是约5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板,下面是支撑着的钢弹簧,能将列车的振动与道床隔离。

“对列车来说,这相当于垫了一个很软的垫子,同时弹簧将振动隔开了。”北京交通大学的马蒙副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种轨道减振技术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到极限,更软的话,列车运行安全性可能得不到保证。

这种浮置板在总体上能很好隔振,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由于隔振原理,它对低于自振频率的振动没什么用,甚至很可能会放大。

2009年,4号线北大东门段开通后,马蒙和同事又作了测试,验证了这一理论。在马蒙看来,这段轨道减振措施还是有用的,保证了很多要求没那么高的仪器能正常使用,但对于一些极度敏感的设备,它反而会加重干扰。

北大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经观测发现,西南边的校医院旧址振动强度稍小。北大决定在该地盖综合科研楼,将部分受影响的仪器搬过来。但受限于场地和经费,只有约三分之一的设备能入驻。

2011年,大楼地基已经打好,低层正在施工之时,另一个消息传来:地铁16号线将绕经北大西门,离综合科研楼仅200米。

由于校内精密仪器已无处可挪,北大强烈抗议。雷军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是因为地铁公司以为减振成功了,并不知道北大正打算搬仪器。同时,他们也没将规划方案提前告知北大。

北京市拨出上千万元专项资金,让市政总院、北交大、中国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及北大联合组成攻关项目组,拿出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除了地铁轨道减振外,还包括重新设计综合科研楼,考虑在低层装减振平台,用弹簧将上面的建筑整体悬浮起来。

雷军记得那几个月,每周有两三天要开会讨论,几方经常为具体方案争得脸红脖子粗。一位电子设计院专家告诉记者,北大的要求过于理想化,而且双方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不同,导致数倍的差异。

有专家听过一句玩笑话:如果这事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北大“冲击诺贝尔奖”。

正当各方吵得不可开交之时,项目戛然而止。据说北大领导和一位市领导在某个会议碰面,双方握手言好。地铁16号退后一步,往西绕开300多米,甩掉两座车站,北大也不再提要求。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宜谦是项目组专家之一。在他看来,在这场博弈中,北大看似赢了,实则不然。这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恰恰是“两败俱伤的妥协”。

缺失的环保标准

杨宜谦认为,地铁退后一步,能减少对北大精密仪器的干扰,但这个距离往往不足以消除影响。另一方面,地铁改线后,失去了吸引客流的作用。

他当时建议,北大将精密仪器楼搬至郊区,从而完全排除干扰。但对许多北大教师来说,这样的建议难以接受。杨宜谦也能理解,毕竟北大建校在先,地铁在后,让谁搬谁都不乐意。

他和雷军都认同,避免这样的矛盾冲突,应当在规划时讲究先来后到。新规划的地铁线应尽可能避开对振动敏感的高新技术区域,新修建的高新区应尽可能选在没有地铁的郊区。

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科研单位的精密仪器往往购置在先,地铁规划方案形成时却没有考虑相关影响。

杨宜谦对国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很熟悉。日本有专门的《振动法》。美国的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中涉及振动敏感设备。

这两个国家也曾有过教训。东京大学曾将一整栋楼用弹簧悬AX起,仍无法消除振动影响。美国华盛顿大学由于轻轨穿越校园,采用轨道减振措施,并降低车速,但15栋敏感建筑中仍有5栋振动超标。

“减振是世界难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避让。”雷军常举日本筑波科学城的例子。这个集聚了日本科研人才的城市始建于1963年,直到40多年后才通地铁,且同城区相隔2.5公里。

中国尚无环境振动污染防治法,虽然环境保护标准中有关于振动对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医院、学校内的人影响的规定,却未涉及对精密仪器的干扰。这导致地铁规划方案进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时,环保部门很少考虑这一层面。

最近,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征求意见稿)》,但仍未提及振动对振动敏感仪器的影响。

杨宜谦还发现,连环保从业人员都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存在分歧。有人认为,这一问题理所当然归环保部门管,也有人斩钉截铁地认为不归。

相关评价标准的缺位,导致很多途经科研机构及工业园区的地铁方案考虑欠周。有省会城市在规划地铁时,为了方便病人出行,特意在一家大学附属医院内设了地铁站,没想到让一些医疗检查设备没法正常使用。

发现潜在问题时,往往已经晚了。一旦某条具体地铁方案通过层层审批,“往外挪个100米都几乎不可能”。

这常造成高校与地铁的对抗。15号线原计划下穿清华大学,遭清华极力反对。最终,15号线只进入清华校内120米,没与4号线相连,形成换乘站。

早在1955年,清华大学就曾让铁路改过线。京张铁路位于清华校园同侧,振动曾严重干扰科研,在清华的争取下,铁路线向东迁了800米。

并非所有大学都拥有强大的谈判能力。有985高校没经太多考虑,直接在同意文件上盖了章。有的高校遭遇了损失,不愿意公开化。

等到地铁方案已成事实,只能采用其他减振措施。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曾给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个受地铁影响的高校做过减振方案。

振动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左汉文告诉记者,目前效果最好的方案是综合减振,除了在轨道下铺设钢弹簧浮置板,同时在仪器楼修建之初装上靠弹簧撑起来的隔振支架。如果楼已竣工,只能在每一台仪器下加装减振台,成本将大大提升。

16号线开通后,北大只能采取第二种方案。北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志强估计,一个最先进的空气弹簧减振台,大约要花费一两百万元,北大需要减振的仪器“在几十上百个这样的数量级”。

见证了高级的德国浮置板、繁琐的修楼搬迁和昂贵的地铁改线,北大最精密的电子显微镜未来身下还将装上复杂的减振台。但它能否逃脱地铁振动的干扰,谁也不敢保证。

以上内容来自: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