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部分地铁、公交已恢复运营
凭健康码乘车
你是否还有很多不太清楚的地方?
赶紧看看这些
关于乘坐武汉地铁公交的问答
3月28日,武汉地铁4号线、2号线等6条线路恢复运营,乘客车厢内扫码
关于实名登记
问:怎样进行实名登记乘车的“身份认证”?
答: 目前,武汉市实行了实名登记乘车制度。乘客出行前,可提前使用支付宝APP搜索“实名登记乘车”进入小程序,或使用微信APP搜索“武汉市实名登记乘车”进入小程序,按照流程进行线上“身份认证”,同时依照系统提示绑定“武汉通”公交卡(无“武汉通”用户可跳过)。
“身份认证”过程中,此前已申请湖北省健康码的,可自动获取身份信息;未申请湖北省健康码的,可在“身份认证”完成后根据健康状态提示,进入相关页面进行健康码申请;未进行“身份认证”,不允许乘车。
关于健康码
问:没有健康码,用的纸质健康证明也可以吗?
答: 根据全省健康码应用的有关规定,对于老人、未成年人,或因特殊情况无法通过智能手机申请健康码的人员,出行时可出示图片或纸质健康码。实在无法申领的,凭所在社区开具的健康监测证明出行;此类群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须持学生卡、老年卡、残盲卡等实名卡刷卡乘车。未持实名卡乘车的,须携带有效身份证明,由现场工作人员代为录入实名信息。
交通部门人士提醒,3月25日起,武汉市陆续恢复的部分公共交通,旨在无缝对接武汉三大火车站,解决外省来汉人员及复工复产人员的市内交通出行需求。为最大限度减少易感人群的风险,倡导65岁以上老人以及非必需出行人群暂时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问:为什么注册了湖北健康码,但在扫描乘车二维码后,没有出现健康状态?
答: 若已注册了健康码,在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时,扫描 “武汉市实名登记乘车二维码”后健康状态为灰色,请核对下健康码的注册渠道。若是通过支付宝申请的健康码,建议使用支付宝进行扫码乘车登记。若是通过微信申请的健康码,建议使用微信进行扫码乘车登记。
值得提醒的是,在选择公交车或地铁出行前,应先通过支付宝或微信获取并完善个人的健康码信息。
关于公交
戳视频
教你用健康码乘公交
▼
问:公交线路始发时间和收班时间是跟以前一样吗?
答: 恢复运行的公交线路的开收班及运营时间,仍按车站的公示时间实施。
问:乘车扫码登记和乘车支付有关联吗?会不会影响公交的90分钟之内的刷卡换乘优惠?
答: 乘车扫码只是登记公交车辆、乘车时间等信息,与乘坐公交车的支付方式无关,以往任何的支付方式都可照常使用,也不影响公交目前实行的刷卡换乘优惠政策。
2016年1月1日起,武汉市中心城区及跨区公交、电车和轮渡启动实施刷卡换乘优惠政策。90分钟内,在原有的刷公交卡票价折扣优惠的基础上,市民可享受三次优惠换乘:第一次免费,第二次、第三次折扣优惠,90分钟后进入下一个计算周期。持“武汉通”老年证换乘的乘客,第一次不扣减乘车次数,第二次、第三次正常记次数。
问:同乘追溯方面,请问到底是怎么界定的?
答: 公交车和BRT的同乘人员范围,按照“同车、共站”进行界定。地铁按照“同车厢、共站”进行界定。
关于地铁
戳视频
教你用健康码乘地铁
▼
问:扫码实名乘车,地铁是进站扫码?然后下车前扫车厢码?进入车厢要不要扫码?
答: 上车后下车前扫一次车厢码即可,建议乘客不要在多个车厢穿行,确需穿行要对通过的每一节车厢码进行扫码。
问:为什么恢复线路有些站点开放出入口查不到?
答: 由于现阶段恢复运营的地铁站不是所有出入口开放,所以,部分换乘站如2号线宏图大道站、4号线中南路站、7号线武汉商务区站和3号线王家湾站等,车辆会正常停靠,乘客可以从换乘站开放的出入口进出。
问:不能用地铁APP了吗?
答: 乘客进站过闸,建议优先使用“Metro新时代”APP或武汉通等无接触方式。
问:地铁一条椅凳只能坐三人,能站着吗?
答: 在地铁车厢内,乘客可坐可站,只要保持安全距离即可。列车座椅上的黄色标注是为保持乘客之间必要安全距离的一种提醒。
3月28日早上6时29分,市民之家地铁站,一位乘客用手机扫码
问:如何控制地铁人流?候车区如何安排?限制人流量吗?每节车厢限制上车人数吗?
答: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地铁将视客流情况和疫情防控需要加强站点客流管控。如遇车站采取限流等措施,请乘客积极配合,根据现场引导通行。如遇列车跳停(通过不载客),请耐心等候下一班车。
线网指挥调度中心会监控各条线路客流情况以及拥挤度情况,适时考虑运行组织方案调整;每个地铁车站均制定有详细的车站客流控制方案,细致到测温点、安检点排队超过一定人次时,会在车站通道或出入口进行客流控制,采取分批分段放行等措施。
问:各个线路之间可以换乘吗?
答: 所有恢复运营的地铁线路之间均可正常换乘。
问:一辆地铁上有几个安全员?
答: 一辆地铁列车上有一名安全员,在列车内巡视,提醒乘客全程戴口罩,请扫车厢码,人员不聚集,并帮助有需要的乘客。
资料来源 | 长江日报
责编 | 最最
出品 | 长江日报传播研究院
投稿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