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发展的意义(中国高铁的经济社会效应与战略意义有哪些)

分类: 高铁铁路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150300

① 中国为什么大力发展高铁

促进全国人民的大融合,大团结

② 高铁外交的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务实外交、互利外交、实力外交,“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
高铁涉及五大系统的技术,中国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车辆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核心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高铁国际优势的开始。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将引领世界。
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拥有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和制天权。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修到那里,国家的意志就通达到那里,国家的安全体系就建构在那里。以高铁为支柱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时代。当“海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 “陆地法”。 中国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作为传统陆上贸易强国,中国与西部邻国的贸易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来实现。然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并不是通过陆地,而是依靠海洋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高速铁路“走出去”,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广阔的地缘空间,高铁就是升级版的现代丝绸之路。高铁将把中国的商品、产业、装备、文化和思想传播出去,中国高铁将与中国航天、中国海洋深潜等战略高技术一道,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 我国高铁发展的意义

谈到建设高铁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帮助中国建立起一个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对冲。这样一种国际战略将深刻影响中国国内的发展战略,它将使中国摆脱对过去蓝海战略的路径依赖,在交通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外部环境中为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重新布局,把开发西部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把发展动力由过去只依靠海权战略的单向驱动变成同时依靠海权战略与陆权战略的双向驱动。

这将把开发西部的意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发西部将不再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自然延伸,也不再是一个单纯解决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社会政策,更不再是为了维稳而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措施,它将成为中国国际大战略的重要支柱,成为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一陆权战略将从根本上扭转过去30年来由于单纯依赖蓝海战略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由单向驱动向双向驱动转变

当初对外开放时,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经济发展严重地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大力引进外资,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最底端寻找自己的位置。这种以加工贸易为基本特征的蓝海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依附型发展。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如果继续强调自己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汇率的掩护下依靠增加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向传统市场的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中国将不仅仅在国际公关上要大大失分,而且还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弹。

通过建设高铁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作贡献,而且对中国自身也十分有利。这种向西的对外开放既能带动沿线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可以扩大中国经济的影响范围,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欧亚大陆经济圈,为本国产品开拓更多的市场。

在蓝海战略的基础之上追求丝绸之路战略等于是为中国经济装上两台发动机。位于东部的一台依托海洋,动力来自于环太平洋经济整合,而位于西部的一台依托内陆,动力则来自于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当经济的发展由单向驱动变为双向驱动,中国就可以防范因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导致发动机中的一台突然熄火对本国造成重大影响。

交通工具的发展直接带来经济活动地点、出口市场以及物流方向的变化。当中国把欧亚大陆当成开放的新方向时,西部就由原来的战略后方变成了战略前沿,新疆就变成了1980年代初的广东。

在蓝海战略下,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这导致生产要素以及其他资源向沿海地区的高度集中。其后果是中国经济这一庞然大物只站在一条腿上。这种不平衡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沿海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城市化向沿海地区的集中使农业生产上最有效率的可耕地被大量用于商业开发,人口剧增使得许多东部城市的功能已经不堪其负。生产活动向沿海地区的集中加大了能源资源的储备地与使用地之间的距离并造成极大的浪费。最后,西部人口的相对过疏化进一步发展造成国家安全方面的隐患。

在丝绸之路战略下,中国将以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为战略依托,大力推动向西对外开放。当西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极时,以上的四个趋势将被全面扭转。经济活动向西迁移将导致西部居民的收入提高,与东部的不平等程度下降。在西部发展制造业也将会大大缩短能源与制造业之间的距离,避免在长途输送能源时的浪费。非可耕地与太阳能和风能等新技术的结合将为西部带来低碳与生态的城市化。经济活动向西迁移将会引起人口的迁入,而人口密度的增加将导致国防安全的增强。

在新疆发展制造业

新疆位于中国的最西部,占国土的1/6。中国的大西北地区又占国土的2/5以上,受其战略地理位置决定,在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过程中,大西北,尤其是新疆,将出现一个外向型经济。

一个外向型经济应该以制造业为基础。它应该有生产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集群,发达的物流系统以及专业市场。只要中国把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中东、非洲以及东欧等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转移到新疆生产,新疆就变成了广东。只要中国把面向国际市场的商品通过新疆的专业市场来批发,新疆就变成了浙江。当新疆出现大批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时,新疆的经济实力就足以辐射周边国家。如果中国能以当年建设深圳和上海浦东,或者近年来建设重庆的决心、魄力和速度来建设新疆,不出20年,中国经济就会稳稳地站在以海权为基础的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以陆权为基础的欧亚大陆经济圈这两条腿上。

目前在新疆发展制造业的一大制约因素是原料,但这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如果新疆把能源产业的产业链做长,发展下游的石化工业,仅仅塑料就可以成为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原料。同时新疆也完全可以以棉花为中心建立轻纺、服装等产业链。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既可以帮助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产业实现境内转移,也可以有效地解决西部的就业问题。

来自中东的启示

最近中东的局面为今后中国如何发展新疆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非洲,中国企业大举投资当地的能源资源,这种投资为当地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中国政府通常以援建基础设施作为对这些国家的回报。由于当地政府经常要求保证工程进度,当地工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胜任这些任务,中国企业不得不从国内派来工人。其结果是尽管中国政府援助的基础设施表明中国想回报当地社会,当地的普通百姓却很难从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中受惠。当长期失业和贫穷引起政局动荡时,中国的投资并不能因为提供过基础设施的援助就能身免其害。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必须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才能维持社会稳定的时代。

由于新疆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新疆输出的能源,在东部进行深加工受益程度有限 (只是在最近才准备改变资源税的比例)。作为回报,中央政府为新疆建设包括高铁在内的基础设施,并安排各省对口支援新疆。然而,很多项目经常是谁出钱,谁中标,谁出工人。虽然中央政府努力去帮助新疆发展,但是新疆,尤其是南疆的少数民族人口直接从这些项目中受惠的机会很少。

如果不能在新疆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以扩大就业,以央企主导的能源领域发展力度越大,其工资水平的上涨就越容易成为进一步扩大当地居民之间收入不平等的原因。通过被动的扶贫形式让当地少数民族受惠于新疆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业问题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他国发生摩擦的一个焦点。新疆发展起来了,中国才能搞定中亚、中东和非洲。如果无法解决投资地的就业问题,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早晚要受到当地政治波动的负面影响,因为这种投资本身由于加深资本受入国的经济不平等等于是在加速危机的到来。

新型城市化的结合点

东部过密的城市化已经导致大城市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远远超出一般工薪阶层的购买力。由于目前中国的经济活动集中在东部,人们不得不忍受在居住、交通以及各种社会服务方面的不足。一方面东部的城市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为了工作机会不得不留在那里。

去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凸显中国城市化的模式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城市化向东部集中把中国最好的、种植效率高的可耕地用作非农业。中国的可耕地本来就很少,18亿亩是一个不能跨过的红线。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原则应该是向沙漠与荒原要地,在不能耕田的地方住人。

发展高铁与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促进中国西部的发展,而西部的发展将为中国的城市化带来一个新局面。新疆的地理条件,特别是沙漠,为发展21世纪的新兴技术即太阳能和风能,提供了极好的场所。同时,新疆又有大量的非可耕地。太阳能、风能技术与非可耕地的结合将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在新兴技术支持下大力发展低碳和生态城市的机会。这将为国土综合利用与城市化打开一条新路。

据城建部仇保兴副部长转引的欧盟研究,到2050年太阳能将占世界能源使用量的30%,到2100年则可能达到60%。仅全球的沙漠6天接收太阳照射产生的能量就够全人类使用1年。欧盟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投资2000亿欧元建立一个太阳能发电站,它可以为欧盟国家提供15%-20%的供电量。

最近,日本的核电危机暴露了核电作为新能源隐含的巨大风险,而中东的动荡则使石油价格大幅飙升。这两者进一步凸显了太阳能与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价值。当前太阳能与风能作为新能源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能源转换效率较低,这应该成为中国能源产业研发上突破的重点。

④ 中国高铁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更有利国防建设。

⑤ 简述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成果及其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对高速铁路的设计建造技术、高速列车、运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回和关键答技术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并进行了广深铁路提速改造,修建了秦沈客运专线,实施了既有线铁路六次大提速等。2002年12月建成的秦皇岛至沈阳间的客运专线,是中国自己研究、设计、施工、目标速度200公里/小时,基础设施预留250公里/小时高速列车条件的第一条铁路客运专线。自主研制的“中华之星”电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321.5公里/小时。

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铁路通过技术创新,在高速铁路的工务工程、高速列车、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营管理、安全监控、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技术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意义:①节约能源,保护土地。②扩充铁路客运能力,大大缩短旅客出行时问;扩大铁路货运能力,大大节约物资运输成本;拉动冶金、机械、精密仪器等其他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物资交流和人员来往,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等。

⑥ 从经济生活角度举例几条中国高铁发展的积极意义

①中国高铁的“战略方向”、“合作方式”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与交流。
②有利于改善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
③通过“技术置换资源”的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④中国高铁“走出去”,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然要求,也必将对推动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挥重要作用。

⑦ 中国高铁的经济社会效应与战略意义有哪些

1、带动基础制造业发展。

高铁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可以增加钢材、水泥等其他建材的有效需求,对扩大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据经济规划部门统计,高铁每亿元的投资,平均消耗0.333万吨钢材、2万吨水泥、3.11万吨沙土、5.16万立方米石头以及0.085亿元设备,人工方面则消耗22.86万工时。按照铁路投资与相关产业1:10比例计算,其对相关产业拉动效益在10亿元以上。

2、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高铁可拉动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上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零部件生产设计核心层企业近100家、紧密层企业500余家,覆盖20多个省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研发制造产业链。

(7)中国高铁发展的意义扩展阅读:

中国高铁的战略价值

1、“区域发展”战略价值:东、中、西区域发展再平衡

区域发展失衡是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的一个重大结构性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西部大开发10年,也是西部与东部差距迅速扩大的10年。人均GDP差距从2000年7000元,拉大到2010年的21000元。

要改变区域发展失衡,需要在“全国一盘棋”意义上对整个国土资源进行再生产重组。这里,首先需要突破交通运输瓶颈,以超越地理区隔带来的空间分异效应。

2、“产业经济”战略价值:释放拉动效应和溢出效应,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由于高铁属于庞大产业集群的系统性工业,其产业链长,且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高铁对产业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和溢出效应。世行以2010年为基数,对高铁拉动和溢出效应的计算表明,京沪线对济南、德州的GDP贡献分别为0.55%和1.03%,长吉线对吉林的GDP贡献为0.64%。

⑧ 高速铁路发展的意义

发展高速铁路可以通过较长的产业链,对建材、钢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对建设提高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速铁路跨越式发展必将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城市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