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在成都市,我老家在平定县南阳胜.
--------------------------------------------------------------------------------------------------
http://www.csfw.com.cn/szcs/sx/yqszcs/service.asp?id=gk
阳 泉 市 简 介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平定、盂县两县及城、矿、郊三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面积4452平方公里,2000年末人口127万人。
一、资源: 阳泉具有丰富的资源。阳泉物化天宝,是全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素有“煤铁之乡”之誉。已探明的矿藏多达52种,尤以无烟煤、硫铁矿、铝矾土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而著称于世,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全国三大铝矾土生产基地之一和五大硫铁矿生产基地之一。境内含煤面积1051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104亿吨,硫铁矿2.5亿吨,铝矾土2.27亿吨。原煤年生产能力在3500万吨,硫铁矿年生产能量在200万吨,铝矾土熟料年产量180万吨。还有陶瓷原料,高岭土、塑性粘土的储量为17740.9万吨;长石储量为4317万吨;石英储量为4320万吨;透辉石储量为5亿吨。
二、经济:阳泉具有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阳泉是山西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多年来也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改革开放政策给阳泉经济注入活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7亿元。经过50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煤炭、电力工业支柱,冶金、建材、化工、机电、轻纺、食品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体系,产品多达2400余种,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三、 交通:阳泉市位于太原与石家庄的重点,相距均为110公里,距首都北京390公里,距天津港550公里。铁路纵横交错,石(家庄)太(原)电气化铁路由东至西穿过市区,阳(泉)涉(县)铁路、阳(泉)盂(县)铁路呈南北走向经过市区,建设中的神(木)黄(骅港)铁路也途经本市。阳泉市成为连接京、津、唐、豫、冀、晋的铁路枢纽,铁路年货运量2264万吨,客运量101万人次。还有专用线24条,配线77条。公路四通八达,307国道、207国道及横穿阳泉的太(原)旧(关)高速公路在市区交叉,西到太原只用1小时,东去北京约4小时,并以此为骨架,以市区为中心,辐射所辖县区、乡镇及临近省、市的公路网,并以此形成了阳泉市“大十字形”经济布局。公路货运量5436万吨。空中交通也十分便利,距太原和石家庄机场均为100公里。市内设有若干民航售票处,购票、发货都很方便。
优惠政策
阳泉市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鼓励外商、港澳台同胞及华侨投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完善的、旨在鼓励外商、港澳台同胞及华侨投资,鼓励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的优惠政策,并且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有权威、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有力地保证了外商在阳泉的一切合法权利。
阳泉的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优越的投资环境,这些决定了同阳泉合作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阳泉将坚持“战略让利,近失远得”的方针,一如既往地执行对外开放得政策,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朋友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
阳泉是一片热土,是投资者的乐园。勤劳朴实、聪明智慧、热情好客的阳泉人民,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到阳泉考察、投资、兴办实业,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来阳泉投资,会使你得到较好的回报,会使你树立起对事业的信心,是企业家迎接挑战、谋求发展的最好机遇。
投资阳泉,你一定会如愿以偿,宏图大展。
--------------------------------------------------------------------------------------------------
http://www.yq.gov.cn/yqgl/yqjjie.htm
阳 泉 市 简 介
地理位置
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西侧;位于东经112°54′~114°04′,北纬37°40′~38°31′。南与昔阳县相邻,西与寿阳县、阳曲县相连,北与定襄县、五台县相接,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径县交界。东西最狭处仅32公里,南北最长处有106公里,总面积为445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
地貌特征
阳泉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山西东部山地。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其面积为3362.1平方公里;其余为丘陵和平原,丘陵面积为62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462平方公里。从整体看,西高东低,最高点海拔为1803.6米,最低点海拔仅为350米。
关隘险要
返 回
十八盘
著名隘口。位于盂县东木口乡北部,地处白马山中段,山顶海拔1462米。因其北坡有十八道盘山弯路,故名十八盘。该处崇山峻岭,深涧险谷,地势十分险要,自古就是通往河北省平山县的重要隘口和军事要冲。由盘顶曲折而下,过县界上的东货郎头到盘底,便是平山县下口乡盘里村。《大清一统志》载,十八盘口“明正统二年(1437)筑城置戍”。古关城及盘道现已废,杨(树沟)平(山)公路(为207国道的一部分)蜿蜓其上。
娘子关
旧称苇泽关,著名险关要隘。位于平定县娘子关镇东部,地处太行山中段。距阳泉市中心45公里。它是由东西向的绵河横穿南北向的太行山形成的。娘子关村以东的河谷海拔仅350米,南岸的绵山海拔为850米,高差达500米,在高山深谷之间,一条古道贯穿东西,娘子关就雄踞在这条古道上。它是内长城的著名关隘。
娘子关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史籍很早就有记载。《魏书·地形志》:“石艾县(今平定)有苇泽关。”隋代曾一度在此置苇泽县。娘子关军事设施的建造很早。相传东汉末年并州牧董卓曾在此筑城驻兵。确凿的记载见于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承天军城记》碑,该碑详记了河东节度使张奉璋在此建承天军城之事。现存的城堡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造的。城堡有关门两座。南门石券,拱形,门额上镶嵌一块方形石匾,阴刻横书“京畿藩屏”四字;城台上有宿将楼,楼南的四根花岗岩石柱上镌刻着两副楹联:“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戍楼边塞,城外青山城下河。”东门为砖券,拱形,门额上也有一匾,横书“娘子关”三个大字,大字上方刻有“直隶”两个小字。崇祯七年(1634),又加修了三等砖城。
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人元好问《游承天悬泉》诗,该诗有“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修的《大清一统志》是首次收入娘子关这一名称的官修文献。关于娘子关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不少传说。明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凡“妇人 服靓妆”经过妒女祠时,“必兴雷电”,大发嫉妒,故为妒女,娘子关因此得名。《元和郡县志》则说,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焚死绵山,后人为之筑妒女祠。另一个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关在此镇守,并创建关城,因而把此关称作娘子关。然而这些说法皆无信史可据铁路(即石太铁路)建成通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相继修通了经过娘子关的阳井公路和娘子关至旧关的苇旧公路,并完成了石太铁路的复线工程和电气化工程,这些交通设施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86年,人民政府对娘子关关城进行了修茸,重修的宿将楼为重檐歇山顶;楼内陈列着平阳公主泥塑像,并配有壁画;楼额书“天下第九关”五字,娘子关自此面目一新,成为晋东又一处旅游胜地。
旧 关
又名故关,历史上又称为井陉关、井陉口、土门关。著名的险关要隘。位于平定县槐树铺乡旧关村,地处太行山中段,距阳泉市中心54公里,北距娘子关9公里,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旧关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籍对它不乏记载和描述。《吕氏春秋》说:“天下九塞,井陉其一。”《魏书·地形志》载:“石艾县(今平定)有井陉关。”《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清光绪《平定州志》说:“故关在州东九十五里,即汉韩信下赵井陉口是也。”旧关创建无考,复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关城今不存。在石太铁路未建成之前,这里是通往京城的大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晋冀两省间公路交通的要冲;尤其是太旧高速公路建成后,旧关更成为山西省改革开放的前沿。
新 关
又名固关,历史上又称井陉西口。东距旧关5公里,北距娘子关8公里。新关形势险峻,向为军事要塞。城堡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翼有长城,城门上有“固关”两个石刻楷书大字。城堡现保存较完好。
石门关
古称石门汛口,太行山中段的重要隘口。位于平定县马山乡七亘村东,距市中心66.5公里。因地处河北井陉县石门村西而得名。明崇祯年间(1628~1644),贡生张壁星率驻防,修汛门,上有石刻“石门锁钥”,并增筑东西两隘口。1937年10月,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曾率部在此连续二次伏击日军辎重部队,取得很大胜利,创造了重复设伏取胜的战例。
返 回
历史沿革
阳泉市历史悠久,据20世纪50年代从平定西北枣烟、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证,旧石器时代中期,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唐虞夏商时,今阳泉市境相传为古冀州之地。春秋时,今盂县地有仇犹国。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晋卿智伯灭仇犹;十六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分晋,市境属赵。秦属太原郡。西汉初,于市境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东汉,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西晋沿用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隋时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井州,后废;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唐初,市境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五代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之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金升平定州、盂州,属河东路、河东北路。元属冀宁路。明,盂州降为县,与 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民国初为平定县和盂县,属山西冀宁道,后直辖山西省。抗日战争时期,平定分置平定(路北)县、平(定)东县和平(定)西县,盂县分置盂(县)平(山)县、盂(县)阳(曲)县、盂(县)寿(阳)县;正太铁路以南的平(定)东、平(定)西二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以北各县属晋察冀边区。解放战争时期,平定、盂县逐渐恢复原建置;1947年5月4日,以原平定县的一部分设阳泉市,以后一度改称阳泉工矿区。阳泉市(工矿区)先后归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山西省管辖。新中国建立后,阳泉市(初为工矿区,1952年恢复市建置)数度由晋中(榆次)地区(专署)代管,平定县、盂县则属晋中(榆次)地区(专署)。先后置城区、郊区和矿区。1983年9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盂县划归阳泉市,阳泉市成为由山西省直辖的下辖两县(平定、盂县)三区(城、矿、郊)的城市。
--------------------------------------------------------------------------------------------------
http://www.yq.sx.cninfo.net/
http://www..com/s?ie=gb2312&bs=%D4%F5%D1%F9%C3%F0%F3%AF%F2%EB&sr=&z=&cl=3&f=8&wd=%D1%F4%C8%AA%BC%F2%BD%E9&ct=0
谁知道石家庄新火车站的消息
"聚焦火车站搬迁"(1):站在"坐标原点"向前看,向后看
(2006-06-12 02:09:48)
开篇语
火车站,对石家庄这个城市来说,其意义和分量不同与其他任何一个城市———从这个城市的一个“别号”便能看出:火车拉来的城市。因此,这个城市注定与繁忙而绵长的铁路线密不可分,不仅它的历史是这样,它的未来也应该是这样……
火车站,曾经是石家庄的城市坐标原点,这个城市的交通网布局、黄金商圈位置、货运带动的大型批发市场建设,等等,都围绕着火车站繁衍开来,也可以这样说,火车站就是石家庄的根。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聚焦火车站搬迁”大型系列报道。希望读者和我们共同关注这次火车站的大搬迁,看看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将会因此发生怎样的翻天覆地式的变化……
本报记者 孙超
新闻提示
按照铁路部门的规划,到2008年,石家庄火车站将迁移到现在的南货场附近建设新的客运站。现有的火车站或是用做辅助站,或是改做其他用途。熟悉石家庄历史的人都知道,近代石家庄的发展就是依靠铁路逐渐繁荣起来的。没有铁路的带动,可以说就没有现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因此,每个老石家庄人提起老火车站,心中都会泛起一丝丝的亲切;又有多少老石家庄人的这半辈子里,记忆中都有无数细节在这个老火车站里发生……那么,就让我们的这个系列报道,从市民的回忆开始,从对老火车站历史的挖掘开始。
■市民讲述
张宪:在火车站边上长大
出场人物:张宪
年龄:53岁
今年53岁的张宪是一名普通的石家庄市市民。张宪的父亲19岁时在石家庄焦化厂附近居住,当时焦化厂的地址就在现在的河北饭店附近。在张宪的成长记忆中,处处都留有石家庄火车站的印记。
小时候,张宪住在焦化厂附近一个叫德信里的胡同里(就在现在永安街上),从胡同出来,穿过杨树胡同、道岔街,就能来到火车站。
张宪记得,她小时候火车站附近还比较乱,“当时据说有抢劫的,所以家长平时都不让我们到火车站玩儿。”由于外婆和舅舅在北京居住,所以,每年她都会跟着母亲坐火车去北京。“当时的火车站只有一个候车室,没有广场,显得挺落后,买完票后,要过天桥上火车,当时的印象就是跟着大人提着包紧跑,挤上火车去占座位,当时车票不对号入座,”张宪说,当时到北京是6个小时,票价六元五角。那时,火车上到处都是人,连座位底下也躺着人,到处都脏兮兮的。
当时裕华路叫南马路,还没有地道桥,只是用栏杆把铁路和道路隔开,很多小孩子就扒着栏杆看来来往往的火车。张宪说,现在想来,这也是儿时的一个美好回忆。
1970年,修建解放路地道桥(即现在的中山路地道桥),张宪从单位被抽调出来参加了一个月的建桥劳动。这是石家庄第一座地道桥。
1981年后,石家庄火车站扩建候车室。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石家庄火车站又进行了扩建,候车室明显变漂亮了。当时正好赶上张宪家拆迁,搬到了其他地方。
■剪影撷取
两张珍贵的照片
出场人物:任国兴
年龄:66岁
职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荣誉理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摄影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任国兴老人的家里,收藏着两张非常珍贵的火车站的照片。
任国兴老人今年66岁。1958年,他初中毕业后到印刷厂工作。由于喜欢绘画,他被当时的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相中,1975年被调到省新闻出版局,在《河北画刊》(《河北画报》前身)工作。由于有绘画基础,再加上1975年他还参加了摄影学习班,系统学习了暗房技术和拍照技术,任国兴从此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拿起相机拍照片不仅是他的工作,更是他最大的爱好。
到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后,他专攻摄影,为出版局下属几个编辑室拍图片。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不断有单位和个人请他拍照,他还同时受聘担任多家媒体的特约记者。
1983年秋季的一天,他应邀拍一些火车站的图片。查看了现场后,他将地点选在火车站西南角一个正在建设的酒店的脚手架上。调试好机器后,他就端着相机等,为了显示石家庄当时的建设成就,他想等有小轿车通过的时候再拍。由于当时石家庄的经济还很落后,小轿车很少,就连公交车也仅有很少的几条路线。大约等了十多分钟,终于,一部小轿车“隆重”出现在镜头里,任国兴赶紧按下了快门。
1987年的一天(具体时间任国兴已经记不起来了),他又一次来到火车站,这次是拍一个夜景。他将地点选择在火车站西北角的一个旅馆,他手里拿着《河北画报》的记者证,跟旅馆的前台打了个招呼。旅馆的老板非常支持,使他拍的火车站夜景图片顺利完成。令任国兴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和他一起拍照的还有一个派出所的民警,后来他们还成了好朋友,只可惜,当时他和这位民警朋友的合影已经找不到了。
任国兴告诉记者,当时他还拍了部分火车站图片,但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很多图片都丢失了,现在只剩这两张珍贵图片。
■探看今生
6月10日火车站前平常一幕
6月10日13时,记者来到石家庄火车站。
当时当地,这幕情景对于每一个经常出门的人再平常不过:站前的树下坐满了乘凉的旅客;广播里反复播放着一些乘车的注意事项;进站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出站口很多接站的人……
最近几天,很多媒体报道的一条消息引起了省会市民的极大关注:按照铁路部门的规划,石家庄将搬迁既有火车站和铁路货运系统,在现在石家庄编组站位置建设全国一流的新火车站,在玉村建设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铁路货运站。京广线上6条铁路正线,在城区北二环至槐安路段采用地下方式敷设,即沿既有铁路以东50米范围内采用明挖法施工,修建6条铁路正线,建成全长约5000米的地下铁路隧道。那时,来来往往的火车将从地下穿过城区到达新火车站。到2008年,新火车站有望启用。
单从这一消息的源头文件上看,我们暂时还不能确定目前的火车站将做何用途,但是无论是做新客运站的一个辅助站,还是换做其他用途,现在的石家庄火车站作为大的枢纽中心的作用将不复存在。
一位在石家庄火车站广场卖报的阿姨听到记者讲的石家庄火车站要搬迁的消息,开始还不太相信,随即她说:“火车站搬了,我们的报纸就不好卖了。”她告诉记者,虽然卖报很辛苦,但是每天这里人流量很大,总有人买报上车看,也有不少外地人会买份地图。一份地图进价是7角,她卖2元。所以,每天卖出的各种报纸和地图也不少,可以维持生活。
当记者向她介绍政府准备在这里建一个市中心大花园时,她对记者说:“那敢情好,那样来这里休息的人多了,报纸也应该更好卖了。”
■追忆前世
石家庄火车站历史变迁
★“石家庄”名称的由来
要说清楚石家庄火车站的来历,还得从石家庄这个城市的名称的由来说起。
石家庄,河北省的省会,华北重镇。像其他的省会城市一样,熙熙攘攘的人群,繁华喧嚣的商业街市,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编织成一部现代城市的交响乐。但是,如果追溯到一百多年前,这里仅仅是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庄。
相关资料显示,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一百年前,石家庄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户,六百多人。从石家庄往西不远,有一座屏风一样的山脉,它就是著名的太行山。太行山山势险峻,南北绵延800多里,成为阻隔山西和东部华北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当初,山西人虽然守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因观念和交通所限,人们仅仅是用肩扛驴驮,沿着这条坎坷山路把煤送到河北。“客货不入”、“土货不出”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清朝末年,河北重要的思想家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就希望能够通过修铁路来强壮大清。因此他在修铁路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省的人对张之洞这个观念比较支持,尤其是当时山西一些官员,主张晋铁外运。
★石家庄火车站最初叫振头站
1897年4月,津海关道兼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同时,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正太铁路。几经勘测,权衡利弊,决定将两条铁路交会点选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因此,山西人将正太铁路称为"柳太铁路"。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将卢汉铁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从此改称京汉铁路。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因当时石家庄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镇---振头作为站名。这一站的设置,对石家庄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为了压缩开支,就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振头站(今石家庄站)。
中日甲午战争后,1903年,清政府向比利时借款修建了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1904年又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向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借款2500万法郎,由法国人勘探设计,委派当时的铁路大臣盛宣怀负责筹建卢汉铁路的支线正太铁路,以解决山西煤铁不能大量外运的现状。
1904年,正太铁路正式开工。
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伴随着刺耳的汽笛和隆隆的车轮声,煤炭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出山西,再辗转由石家庄运往全国各地。
铁路,作为一种工业文明的产物,伴随着它的轰鸣,常常会产生庞大的铁路王国。正太铁路起点南移,是石家庄由乡村向城市化迈进的诱因,但真正起基础作用的因素,还是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伴随铁路线的通车,-些与铁路相关的产业相继出现。
1925年,石家庄与附近几个村庄合并,从"石家庄"与"休门"两个村名中各取-个字,称为"石门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47年。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太原后,成立了石门铁路局管理石太铁路。
从1938年11月开始,石太铁路由窄轨改成标准轨,另按标准轨距铺双重轨两条,形成四线式线路,使之东与京汉,西与同蒲、京绥衔接,形成铁路网。1939年10月竣工,10月2日,正太铁路改为石太干线。
石德铁路是日本侵占华北后修建的,于1940年6月开工,同年11月中旬全部竣工,次年2月15日交付运营。石德铁路西起石家庄,东至山东德州,全长180.7公里,设22个车站。该路东连津浦,西接京汉,横贯华北中部平原,与胶济、石太两线贯通,连接晋、冀、鲁、豫四省交通,成为日本侵略者掠夺华北物资和调集军队的重要干线。
随着京汉、石太、石德线在石家庄的交会贯通,石家庄的铁路枢纽地位初步形成。1938年,石家庄站旅客列车分成特别快车和普通列车两种,取消坐席等级;1939年,日本华北交通公司将京汉、石太两个石家庄站合并为一个站,建成北场9股道,扩大机车场侧线为4股道,新建南货场和车辆段;1941年又新建成东调车场,建成北兵营、动力厂等专用线若干条。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门。
1947年12月26日,石门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将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末的时候,石家庄又掀开了城市建设新的篇章。今天,京汉、石太、石德铁路在此交会,使石家庄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交通枢纽。1982年,石太电气化铁路复线全线通车,煤炭运量更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时至今日,石家庄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客货运车辆编组站之一。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1987年,石家庄市列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些都是石家庄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使石家庄成为大城市崛起的根基,则是修建石家庄火车站。
回望历史,当年一个偶然的因素使石家庄成为铁路的交会点,由此带来了一个城市在上个世纪之初的重大变化,一个乡野小村被隆隆的车轮托起,并最终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