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牧牛图与太极(大足石刻牧牛图的故事)

大足石刻宝顶大佛湾牧牛图有什么寓意?

  古代工艺匠师们在封建时代里,而又在为宗教造像,所雕的题材是要严重受到宗教束缚和限制的。牧牛图是属佛教题材,以猛虎威吓,迫使牛儿狂奔怒吼,经过牧人的驯服,最后人和牛睡下安静了,这是以“牧牛比喻修心”的方法。   这幅图由于匠师们生活于民间,对牧童生活有浓厚的感情,故在造像过程中,以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人们看后,不为宗教题材内容所惑,反而觉得是宋代牧童社会生活的一部“史书”。   宝顶山石刻牧牛图牧牛遇虎组雕

宝顶大佛湾牧牛图具体刻画了什么?

  宝顶大佛湾牧牛图画面长27米,高5多米,全图随着山岩地形的弯曲,巧妙地结合岩壁上的流水,刻出崎岖的山径,静美的林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刻出10个牧童放10条水牛。图中牧童或袒胸憩睡、或牧歌高奏、或并肩谈笑、或挥鞭打牛、或牵牛徐行,牛儿或卧、或息、或吃草、或饮水、或昂首舔食、或控勒不可遏制。这些逼真的造像,情景交融,风趣盎然,表现了宋代牧童生活,似史诗般的载入石刻史册。   牧牛图右刻“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可知此图系根据宋代大臣杨次公的牧牛颂而作。   石刻

大足石刻大佛湾造像的顺序 ,从最开始算。

  宝顶山的大佛湾呈马蹄形,长500多米,岩高15~30米。有三十多幅巨型的雕刻,依次为柳本尊正觉像、圆觉洞 、牧牛图、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猫鼠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舍利宝塔、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经变相、锁六耗图、地狱经变相、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等,其中以宋代的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极富趣味性和故事性。在每幅作品中,多数刻有经文、偈语和颂词等,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连环图。大佛湾大都为密宗造像,大部分雕刻具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和特有的蜀乡情趣,为宋代石窟造像代表作之一。

重庆大足石刻有啥子好玩的?

  宝顶石刻   大足石刻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宝顶大佛湾处有川东古刹圣寿寺,创建于南宋。庙宇巍峨,雕梁满目,坐落于势峻秀、环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侧南岩为万岁楼,这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飞檐翘角楼阁。   宝顶石刻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93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37.1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3.30公顷。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1.东西宽16.50、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法身经目塔、七佛龛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区城东南方向五华里处。山顶上原有道观,名玉皇观。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属道教造像。明清两代稍有增补。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南山摩崖石刻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又被重庆评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龛造像。作品都以道家作品为主是南山石刻的一大特点。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和宝顶山石刻同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位于大足区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区城龙岗街道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绿树环绕,山顶有一倾斜白塔,塔下有两座大佛。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15公顷。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   大足石刻图片集(3)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石门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1.06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1.3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50公顷。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石门山石窟,刻于宋代,位于大足区城东石马镇新胜村石门山巅,因其山两巨石夹峙如门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篆石刻   大足石刻石篆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0.21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7公顷。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属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石篆山以老君洞为代表作。

大足石刻的两个造型不知道叫啥,而且,急需资料!跪求啊!

     此造像位于大足宝顶山,是“地狱变相”中的“养鸡女”。   在地狱变相图中有一位美丽善良勤劳的养鸡女却要入阿鼻地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按佛教说法,吃鸡犯戒,由因果上推,养鸡也是造成这冤孽的原由。但养鸡实在是百姓中最常见的活动,或许正是这样,工匠师于心不忍,虽把这养鸡女刻在了地狱世界里,却神态端庄美丽,十分动人。整个养鸡的画面洋溢着一种清新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农家生活情趣。养鸡女被刻得传神入微,人们总被她那美好的形象和幸福的喜悦所征服。养鸡女也成为了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位于大足宝顶山石刻中的“牧牛图”,此组造像为牧牛图的第五组、第六组,即“驯服”与“无碍”并列。图中描述两个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攀肩说着悄悄话。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大家请看,左边的牛也悄悄地凑过来,竖着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听哥俩儿的秘密。右边的牛好象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在这里,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佛经说,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最终达到“四大皆空、物我双忘”的最高精神境界。      此组造像是宝顶山石刻中“大方佛报恩经变相”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 。   佛教认为父母与子女不过是须臾短暂寄住的关系,主张怨亲平等,识体轮回,认为僧尼应不事二亲,提出“沙门不应拜君亲论”,因而被儒道之人斥为“无君臣之义,无父子之情”。佛教不提倡孝,在中国这块历来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土地上,固然站不住脚,所以,佛家后来便开始逐步把儒家的观念纳入佛教之中,到唐以后,佛家就杜撰了一些佛的行孝故事来宣扬孝道了。“大方佛报恩经变相”造像就表现了佛主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行孝的故事。   “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讲述的是:一日,释迦在山中说法,弟子阿难入城化缘,于王舍城外遇见一青年男子,因供养父母家产荡尽,却仍担着老父母沿街乞讨。要得三个饼,好的供给父母,坏的还舍不得吃,而是别在腰间,留给父母充饥。阿难正看得感动,有六师外道迎面而来。他们指着这个青年男子,用讥讽的口吻对阿难说:你老师自称有大德,却舍弃双亲,丢下妻儿不顾,独自到深山修行,实在是一位沽名钓誉之徒,还不及这位乞丐有孝心!他们一边诽谤释迦,一边手舞足蹈。 光头大脑、憨厚忠实的阿难听了六师外道之言,半信半疑,神情尴尬地返回山中问老师:佛家可有孝乎?释迦道:此话非尔等之言,该从何而来?阿难道:为六师外道之言。于是,释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大放五色光明,为说《大方便佛报恩经》,以正视听。工匠师们在释迦佛像的左右两边分别刻出了释迦孝养父母的十二个本生和本行故事。

导游词 大足石刻

  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7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石刻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景观;一处叫北山,这里的石刻造像近万,耽要集中在长约1里、名为佛湾的地段上,共编290号龛窟。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大足石刻旅游开发现状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2002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石窟艺术的圣殿--大足石刻)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大足石刻宏大、精美的雕刻艺术。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课件出示:《世界遗产名录》标志性图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生读:世界遗产名录)听说过吗?它是记录什么的?猜猜看!   它是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最高确认,算是自然文化领域的“诺贝尔奖”了。要进入这个名录,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评审。1999年,在许多参评的中国名胜古迹中,只有唯一一处通过评审。知道是哪里吗?(生答)大声的说(生重复,贴板书)对!就是咱们我们重庆的“大足石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提示学生齐读)名扬天下的大足石刻   二、观石刻。(初步感受石刻的宏大、精美)   1.“大足石刻”究竟以何魅力征服世人?请你认真听,仔细看。(课件整体欣赏,配有解说词)   2.说说大足石刻现在给了你什么印象?(抽生说)   三、讲石刻。(具体感受石刻的宏大、精美)   1.的确,大足石刻(总结学生话)有同学亲自去观赏过大足石刻吗?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里呢?给我们介绍介绍!(抽生说,有图片就展示)   A.千手观音   知道这“千手观音”究竟有多少只手吗?(1007只)你自己数的吗?大家要来数数看?(数不清)猜一猜,这一千多只手雕刻在多大的地方?(88平方米)比教室还大岩壁上,雕刻数千只手,当你站在它的面前仰望,你会有怎样的赞叹?(抽生说,很有气势•••)布局合理   让我们细细观赏这些手的姿态(课件),后面的同学能看见吗,你代表他们来看看,要看仔细哟。(学生观看后说)有的手托宝塔,有的手执兵器,有的手拿文房四宝•••真是千资百态。   每只手上还有特别之处,你发现了吗?(千手千眼)你知道千手千眼表达了什么?(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认为千手观音可以普渡众生。这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咱们再看看这一千多只手像什么?(象孔雀开屏)多么美的艺术造型! 2005年春节晚会中最出彩的舞蹈——《千手观音》,其创作灵感便来自这犹如孔雀开屏的千手观音佛像。   千手观音的美让人震撼!象这样精美的石刻,在大足石刻中数不胜数。还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B.卧佛:为什么它给你最深刻的印象?   (大)你知道偶多大吗?(31米)是全身从头到脚的长度?(只有半身)为什么没有下半身呢?(学生猜想)   只有半身的独特造型给我们无限遐想!卧佛真大呀,怪不得大足民间传颂: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我们不得不被工匠的技艺所折服!   C.华严三圣   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仔细观察。   1.85米高的七级宝塔,1.2--2米的悬空手臂,重达千斤,谁知道这千斤宝塔千年不倒的秘密?   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刻出宽袖袈裟,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支撑起千斤宝塔。   在我们重庆铜梁的邱少云烈士雕像,(课件)这冲锋枪连塑了三次都掉了,你知道最后怎么解决的吗?(雨衣)是的,这正是受三圣的启发而雕成。可见古代工匠不凡的智慧。   D.大佛湾:是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是啊,气势磅礴!)   石刻多(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长的悬崖上的连环画,前后内容连接,大佛湾主持赵智凤雕琢佛像,前后整整用了70年,为中国石刻艺术写下辉煌的一页。)   造型各异(你的观察可真仔细,这里有5万多尊雕刻无一雷同。)   E、九龙浴太子:   水对石刻是一种危害,那么在这里已被化害为利了,是工匠们匠心独运的杰作,又是因地制宜的典范。   2.大足石刻名扬天下,十万多尊石刻都是那样别具一格,引人入胜,让我们把自己所了解的小组内交流交流。(小组讨论)   小结:同学们交流得非常热烈,大家不仅讲出了宏大精美的石刻艺术,我还听到了同学在讲述石刻背后动人的故事。   四、品石刻。(感受石刻的文化内涵)   1.把你知道的故事来讲一讲。(生讲,课件展示图片)   (千手观音的故事)妙善感动了释迦牟尼,有感动到你吗?(抽生说)   2.大足石刻中还有这样一组感人的石刻。(课件展示:报父母恩)   谁来讲讲其中动人的故事?(抽生说:推干就湿•••••••)   3.你们的母亲,千千万万的母亲都曾这样做过,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课件播放)   小结:古代的工匠师把孝道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栩栩如生的展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4.生活图。(课件展示,生观看,师讲解)   (吹笛女)奏出了响彻古今的乐音。   (养鸡女)瞧,中国的蒙娜丽莎哟,多美的微笑。   (沽酒男女),卖酒夫妇酿出的美酒,香飘万里。   (牧牛图),极赋山野情趣。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