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是哪个姓的祠堂(晋祠是谁家的祠堂)

分类: 旅游信息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267707

晋祠为什么又称唐叔虞祠

  晋祠其实现在已经不能把它统称为唐叔虞祠,唐叔虞祠依然还在,在晋祠的北侧,晋祠就是唐姓总祠堂。晋祠是晋水的发源地,晋祠在北魏前就已经开始修建了,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第二个儿子唐叔虞,而修建供奉他的。唐叔虞是唐姓的一位始祖,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因为有晋水,所以把唐国改名为晋国,所以叫晋祠,也可以叫唐祠,--百家讲坛 钱文忠

为什么王氏家族祠堂在唐氏家族太原晋祠 (唐叔虞祠)里面?

  不是这样的 首先那4个姓也分很多源头,还有支脉的后来就分出去了 汉的时候已经得加地名了 王家是在山西是豪门 这些晋祠导游都有介绍 好像是说王家给老太太还是他爹建的祠堂 当时晋祠没修 后面的都是现在复原的 王家祠堂本来在晋祠附近

以“晋川之中最为胜”宗祠祭祀建筑——晋祠为题,写一篇论文,摘要,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同处于一种既隔绝对立又浑然一体的矛盾状态,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无法窥探自然界的奥秘。便常以自己的思维去比附周围的世界,于是只能简单地把物看成是有灵的,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对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质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于是自然崇拜便产生了。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并在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北齐后主高伟,崇信佛教,于天保五年(569年)曾下诏把晋祠改名为大崇皇帝。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廿年(646年)故地重游,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 ,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建了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元佑、绍圣年间,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靠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金大定八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又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   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来源于万物有灵论。 秦汉时好神仙、尚方术之风兴盛,人们对前代神祇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祇,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于是乎晋祠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逐渐形成。晋祠也就成了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到土地神、关帝老爷至文曲星君、英雄侠女等群“仙”会聚的地方,它们无不互弃己见,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

刘大櫆的《游晋祠记》翻译,急用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游晋祠记朱彝尊译文

  游晋祠记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