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岗公园四望亭子是什么型(呼兰西岗公园简介)

六年级写一处风景呼兰西岗公园350字左右作文

  我的家乡坐落于黑土地松花江畔边的小县城——呼兰。我的家乡很美,最有名气的就是西岗公园了。大家去过西岗公园吗?我去过,那里很美。如果没去过,就让我带领大家去吧!   从东门进去,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大门的两条龙,它们古香古色。走进大门,走的路是青石铺的路,路的两旁是大树,像巨人在守护着公园。   从青石路往西走,就是第一景区四望亭了,它在西岗公园的正中间。四望亭的形状是八角形的,柱子是红绿相间的。中间有一个石桌,石桌四周是石椅,这里是老人热爱音乐的地方。有很多人驻足观赏。站在那里可以望到西岗公园的一切。   从四望亭向西南方走,就是西岗公园最美的地方——丁香园。   我最喜欢五月份的丁香园了,那里的花是紫色的,五月份,我去丁香园,刚进去那里,花的香气应风吹来,好香啊!我忍不住去摘了一朵。原来,丁香花是五瓣的。有的花似乎在比赛谁吸引的人多,又有的花似乎在说:“咱们比一比,谁最美?”   从丁香园向南走,就是西岗公园的另一个景区,萧红纪念墓。   提到萧红纪念墓,就想到萧红,萧红的家乡就是呼兰。萧红是一名作家,大家为了纪念萧红,在西岗公园建的萧红纪念墓。外国人来呼兰参观萧红纪念墓的时候,都会献花。   从纪念墓像西走,是西岗公园最西面的花室。   花室里面有一个亚洲第一大的仙人掌,它的高度有三尺楼那么高,上面有几个铁链子,吊在仙人掌的叶子上面,好像一个大绿巨人在那里守护着。   从花室出来向北走,是最后一个我要介绍的了,就是休闲娱乐场地了。那里夏季小朋友们都会玩滑旱冰,老人们都会跳“健身舞”。   这下大家都认识我家乡的西岗公园了吧!

萧红 呼兰河传的简介

  萧红的《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呼兰有什么地方值得说好玩?

  从哈尔滨去呼兰,行程正好是一日游。呼兰位于哈尔滨北部,距市区二十五公里,交通便利,长途公共汽车十五分钟一班,流水发车。从市里到呼兰大约需要三十分钟。位于县城南的萧红故居是黑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红系中国三十年代左翼著名女作家,一九四二年一月病逝于香港,时年三十一岁,在暂短的十年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呼兰河传》、《生死场》等百万字的文学遗产,为后人所敬仰。萧红故居始建于一九零八年,青砖黑瓦,为典型的北方民居,原占地面积七千多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家人使用,西院租借他人,大门朝北,共有房间三十间。东院房后有个近二百平方米的花园,即萧红在小说中写到的后花园。萧红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除五间正房外,其余均坍塌毁坏。八十年代初,海外掀起萧红研究热,很多学者和游客慕名而来,呼兰县政府对萧红故居进行了修复。我每次回去探亲,都要去萧红故居看看。走进五间正房,迎门堂屋中间摆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模型。萧红和父母居住两间东屋,目前室内陈列着从萧红亲属和邻居那里收集来的萧红小时用过的书柜、梳妆台等器物,两间西屋陈列着所有来访过的名人照片、题字和萧红的著作。据说,现在的萧红故居仅仅恢复了原貌的九分之一。自一九八六年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十多万海内外参观者,其中研究萧红的外国友人一百三十多人次。从萧红故居向南步行五分钟,就来到黑龙江省结核病院。这里是呼兰县城里古迹最集中的地方,过去是呼兰的风景区,有钓鱼台、石公祠、孔子庙、天后宫、大仙堂、清爽亭、引杯亭。一些古迹已被破坏,文物散失,现仅存钓鱼台、石公祠、孔子庙主体建筑。建国后,这里建成了医院,很少有人问津了。石公祠是为当地军阀石得山修建的祠堂。石得山曾任绥海镇守使,长期驻扎呼兰。他病逝后,胞弟石青山接任绥海镇守使,一九二七年伙同呼兰地方官绅为哥哥石得山修建了该祠堂,后人称石公祠。石公祠为三间厅堂式结构,坐北朝南,典型的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西式建筑,祠堂前有一座水泥结构牌坊,酷似石砌,是呼兰唯一保存完好的牌坊。石公祠向南四、五十米处,是城堡式建筑钓鱼台,一九二四年由军阀石得山修建,高五米,从北侧拾阶而上,极目远眺,大地苍茫,白雪皑皑,向下俯视,便是呼兰河故道。二十年前,呼兰河改道,钓鱼台也就失去了实用价值。钓鱼台旁边有一座附属建筑,系砖石水泥结构的牌坊,其特点即有中国汉代石阙的风格,又带有西洋建筑韵味。牌坊上面用水泥雕筑“丰功伟业”四个大字。现在牌坊拱门内的“公德碑”已经被破坏,散落周围。从石公祠、钓鱼台向北步行五、六分钟,便是孔子庙,又称文庙或孔庙。孔子庙是呼兰地方官绅为祭祀中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于一九二一年修建的庙宇。孔子庙南北长一百六十米,东西宽八十米,由大成殿、崇圣殿、东西庑、棂星门、状元桥组成。日本侵略东北后,借每年举办祭孔活动之机,宣传礼教的“忠君”、“顺民”思想,遭到呼兰人的反感。一九四五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孔子庙的祭孔活动终止,庙宇开始败落。目前的孔子庙已经破烂不堪,成为医院的木工房。据说,当地政府正在募集资金修复这一历史遗址。参观完孔子庙,驱车五分钟便到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呼兰东大街第五中学校园内。该教堂一九零八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逵主持修建,主体建筑为五层双塔式建筑,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的风格相似,高二十米,青砖、土木结构,木楼梯直通楼顶,晴朗的夜晚,站在塔顶可望见二十五公里外的哈尔滨灯火。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将塔尖拆除,由于年久失修,教堂顶部已经部分坍塌,墙体也已出现裂痕,楼梯腐朽,已经不许游客入内。教堂西南侧与教堂同时修建的教......

在南京路到呼兰西岗公园坐公交车多少路

  公交线路:呼兰9路,全程约17.4公里   1、从南京路步行约660米,到达名流新城站   2、乘坐呼兰9路,经过7站, 到达保险公司站   3、步行约1.0公里,到达关岳庙(地址:呼兰区西岗公园)

从呼兰火车站座几路公交车到西岗公园

  公交线路:呼兰区4路,全程约6.6公里   1、从呼兰火车站乘坐呼兰区4路,经过9站, 到达农村合作信用社站   2、步行约580米,到达西岗公园

描写松花江的有关资料

  那本《我爱松花江》 在呼兰县城西侧,呼兰河东岸边,西岗公园的东南山脚下,有一座古朴 别致的清真寺。原寺建于 1810 年。早于哈尔滨市内的尼古拉教堂和圣索菲亚 大教堂近百年。 初建时,仅有三间草房,是一座简易的礼拜场所。1887 年进行了扩建, 占地面积 5000 平方米。 该寺为青砖围墙,四合庭院。大殿为“明三(间)暗六(间)”,交错 起伏,画栋飞檐,青灰色的垄瓦寺顶,看上去十分壮观。 寺门外挂有木刻“清真古道”和“认主独一”匾额。院内铺有青砖甬道, 对厅西面是磨砖对缝、砖砌花纹、穿枝过梗的礼拜殿,前有抱厦,后有窑殿, 三部分浑然一体。 窑殿顶端镶有重 130 公斤的银白锡,阳光一照熠熠生辉,灿烂夺目。窑 殿顶四角镶有龙形雕刻,技艺高超,活灵活现。 大殿台基很高,入殿礼拜需拾级而上。殿内可同时容纳 200 人做礼拜。 大殿西墙上,有砖雕凹壁拱形门洞状,内雕花卉经文。西北角是结构精 巧的“敏拜尔”。南北面是砖砌拱形窗口。礼拜殿的窗户、门多系剔透木雕 花卉,还有砖石浮雕花卉图案。 对厅南面西侧是一栋砖房小暖殿,为冬季礼拜场所。东侧一栋砖房为沐 浴室、厨房、帐房。对厅北西侧一栋砖房,为教长室、海里去(学生)宿舍、 讲堂。东侧一栋草房为女沐浴室、水房、女礼拜堂。西面是大门。 东北沦陷时期,因呼兰河水东浸,河岸崩塌,危及寺院。1955 年呼兰县 人民政府批准迁寺重建,现存的呼兰清真寺,就是当时重建的,其规模比原 寺小 2000 平方米。 呼兰河与萧红故居 呼兰河是黑龙江省境内的一条普通小河,小河两岸有村庄城镇,田野草 地,柳林荒泽,非常幽雅恬淡。春天草地如毯,野花片片;它也是一条水清 沙细、柳柔花香的美丽小河。夏天,柳荫成行,百鸟啼唱;秋天,凉风习习, 落英缤纷;冬天冰封雪盖,十分寂静。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到河畔野游、野餐、 踏青、钓鱼等,享受自然的田园风光。本世纪初,我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 诞生在呼兰河畔的呼兰小城。她长大后,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走上了反 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她侨居香港, 怀着浓郁的乡情,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她写了呼兰河人们 的愚昧落后,也写了呼兰河人们的觉醒抗争,悲怜沉郁,诗意浓厚,具有极 强的抒情性。从此,呼兰河蜚声海内外。 40 年代初,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 31 岁。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写下了 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自觉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之中,成为 了著名左翼女作家,受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柳亚子等文学泰斗的称赞 和广大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萧红热”。家乡人民和政府为了 纪念这位女作家,投资和捐款修复了萧红故居,并在呼兰县西岗公园内修建 了萧红墓和萧红纪念碑。 萧红故居座落在呼兰县城的西南端呼兰河畔,由 5 间青砖青瓦房和后花 园组成。故居内展有萧红的遗物、文物和萧红著作,还有学者研究萧红的论 著和名流大家的香墨题词等。萧红故居的总面积共 7 万平方米,现已恢复了 二分之一。计划在第二届萧红文化节时恢复全貌。 目前,研究萧红的中外专家已出版萧红传记 19 部,电影剧本 3 部,7 部 电视艺术专题片。40 多部电视文学脚本。已有 2 部戏剧搬上舞台。萧红故居 每天都接待大量参观拜访者,总计已接待 50 万人,其中国际客人 16000 余人, 分布在 21 个国家和地区。 补充: 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900公里,流域面积54.56万平方公里,超过 珠江流域 面积,占东北三省总面积69.32%。迳流总量759亿立方米,超过了黄河的迳流总量。 松花江流域范围内山岭重叠,满布原始森林,蓄积在 大兴安岭 、 小兴安岭 、 长白山 等山脉上的木材,总计十亿立方公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区。矿产蕴藏量亦极丰富,除主要的煤外,还有金、铜、铁等。 松花江流域土地肥沃,盛产大豆、玉米、高粱、小麦。此外,亚麻、棉花、菸草、苹果和 甜菜 亦品质优良。松花江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 淡水鱼 场,每年供应的鲤、卿、鳇、 哲罗鱼 等,达四千万公斤以上。因此,松花江虽然是黑龙江的支流,但对东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内河航运 、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都超过了黑龙江和东北其他河流。 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嫩江是比较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自北向南流至三岔河,全长1379公里,流域面积28.3万平方公里,占松花江总流域面积的51.9%;流量占松花江干流的31%。嫩江接纳了许多发源于大小兴安岭的支流,主要有 甘河 、诺敏河、雅鲁河、绰尔河、 洮儿河 、 科洛河 、讷漠尔河、乌裕尔河等,组成树枝状的水系。它在 嫩江县 以上河段,两岸高山陡峻,水流湍急,属于山间溪流性质河段;嫩江县以下,地势渐平;进入 松嫩平原 ,江面逐渐开阔。 南源 第二松花江 是松花江的正源,它发源于长白山的 白头山 ,全长795公里,流域面积78180平方公里,占松花江流域总面积的14.33%。它供给松花江39%的水量。第二松花江上游又有两源:南源头道江、北源二道江,均发源于白头山。两源在 吉林 靖宇县 两江口相汇以后始称第二松花江。北源二道江的上源又有五道自西向东排列的白河,其中 二道白河 源出 白头山天池 ,是第二松花江的正源。第二松花江上中游河谷狭窄,水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两源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交界的三岔河(属吉林扶余县)汇合以后始称松花江。松花江自三岔河附近向东北方向奔流,江面开阔、平缓、水深。沿途又接纳了 呼兰河 、汤旺河、 拉林河 、 牡丹江 等许多支流。它穿过小兴安岭南端谷地,在 同江 附近注入黑龙江。全长1045公里。由于它穿行小兴安岭山谷,夏季山地多雨,洪水暴发,流水呈淡黄色,含沙量0.16公斤∕立方米,具有明显的山区河流性质。它注入黑龙江后,形成南黄北黑水色,人们把这一河段称为“混同江”。 冬季的松花江,气候严寒,有时会降至摄氏零下三 十度 ,结冰期长达五个月。但是在丰满水电厂这一段从不结冰,据说是因为通过发电厂流入江里的水温甚高所致。这一段夹带暖流的江面,不断冒起团团蒸汽,凝结在岸边的柳丝、 松叶 上,形成一簇簇、一串串晶莹似玉的冰花,十里长堤顿时成了玲珑 剔透 、玉树银枝的世界。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树挂”奇景。 冰灯是松花江流域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每当千里冰封的季节,家家户户的屋檐下,便会悬挂起一盏盏别出心裁的自制冰灯。所谓冰灯,是真正用冰制成像玻璃一样的灯罩,可以点上烛火。根据东北文献记载,早在清代已有冰灯制作,历史相当悠久。初期的冰灯,不过是当地贫穷人家过年过节时张挂的一种简陋装饰,其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造型复杂、多姿多采的冰制艺术品。 人们常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 ”,其实松花江水才无愧于从天上来呢。松花江是 满语 “松 阿里 乌拉”的 转译 ,就是“天河”的意思。把松花江比作从九天落到地上的天河,概括了它的宽广绵长、富饶美丽和神奇风光。 内河航运 松花江通航里程1447公里。 齐齐哈尔 、吉林以下可通航汽轮; 哈尔滨 以下可通航千吨江轮;支流牡丹江、 通肯河 ,以及 齐齐哈尔市 至嫩江县的嫩江河段均可通航 木船 。通航期为4月中旬至11月上旬。 松花江流域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促进了松花江水运的发展,运输业务十分繁忙,特别是松花江干流的运输更为繁忙。它是东北地区主要水运干线,货运量占黑龙江水系的95%左右。运输的主要物资是木材、粮食、建筑材料、煤炭、钢铁及其制品、日用百货等。 松花江主要港口有哈尔滨、 佳木斯 、齐齐哈尔、牡丹江、吉林。其中以哈尔滨和佳木斯最为重要,都设有夜航和机械化装卸设备。哈尔滨是铁路和水运的中转港,港口条件较好, 枯水期 船舶仍可满载进港。由于河流分布的影响,哈尔滨港的作用主要限于东北地区。 水力资源 松花江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上中游水量大、落差大,可以阶梯式开发,总蕴藏量约为600多万千瓦。解放前修建了小丰满水电站。现在兴修了 白山水电站 和红石水电站。已经开发的水力资源不到50%。 松花江及其支流,为松嫩平原提供了灌之利,也为沿岸工矿企业和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松花江流域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沿岸富饶,是我国北方的“粮仓”。 白山水电站 白山水电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位于第二松花江上游的桦甸市白山镇,1981年11月正式建厂。主厂房高54米,容纳了五台单机容量约为30万千瓦的立轴混流式 水轮发电机组 。 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年发电量20.37亿千瓦时,通过220千伏输电线路送往东北电网。 白山电站 大坝为三心圆混凝土重力拱坝,最大坝高149.5米,坝顶弧长676.5米, 白山 水库最大蓄水量64亿立方米。 白山水电站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 水产养殖 等综合效益的大型骨干电站。 红石水电站 红石水电站也在 松花江上 游的桦甸市,为白山电厂管辖。红石水电站安装4台5万千瓦的轴流定浆式水轮发电机组,1985年末第一台机组发电,设计所发电量4.4亿千瓦时,通过66千伏输电线路向吉林地区供电。 红石电站大坝为混凝土 重力坝 ,最大坝高46米,坝长438米。红石水库最大库容2.84亿立方米。 丰满水电站 丰满水电站建于第二松花江上,位 于吉 林市区内,是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初建于1937年,1943年第一机组开始发电,当时发电规模较小,至解放前夕又遭破坏,处于瘫痪状态。建国后经政府大力修复并加以改建,成为东北电网的主力电厂。1988年,二期扩建工程上马后共安装10台机组,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三期扩建工程完工后,总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 丰满水电站坝高91米,坝长1000多米,使湖水形成67米的落差, 飞流 直下,如 白练 悬挂,喷珠溅玉,十分壮观。坝上的 松花湖 ,即电站水库,是发电、防洪、灌溉、航运、养殖、城市用水、旅游风景区等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参考资料: [baike.baidu.com]   记得采纳啊

哈尔滨市呼兰区有什么可以做野外烧烤的地方?

  太阳岛应该可以

有没有《呼兰河传》、《猫》、《红楼梦》和手斧男孩系列的内容摘要和阅读心得?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编辑本段]呼兰河传(插图版)   作 者: 萧红   出 版 社: 浙江摄影   出版时间: 2009-5-1   版 次: 1   页 数: 199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806867143   定价:¥15.00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编辑本段]作家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取名“萧红”是与萧军互相配合,合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笔锋犀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作者在写完《呼兰河传》两年后去世,具体地点不详。   [编辑本段]呼兰县简介   呼兰县,旧县名。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畔,属哈尔滨市。目前,呼兰县已经撤县划区,为呼兰区。1990年人口64.9万。汉族为主,有满、回、朝鲜、蒙古、达斡尔、锡伯、壮、鄂温克、赫哲等15个少数民族。面积2612平方千米。呼兰之名源于满语“忽剌温”,意为呼持河。清同治元年(1862)设呼兰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呼兰府。1913年改呼兰县。呼兰河至此入松花江。矿产主要有普通粘土、建筑用砂和草炭。药用植物有柴胡、玉竹、蒲公英、艾叶、车前、马前等。名胜古迹主要有萧红故居、西岗公园、石公祠、钓鱼台。   “呼兰”满语“烟囱”之意。清初于河旁设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烟囱,因而称为呼兰,县及河均因此而得名。开发较早,1862年设呼兰厅,1879年设呼兰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中下游北岸广大地区,1905年设呼兰府,1913年改为呼兰县。县境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15万多公顷耕地适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亚麻和甜菜等多种农作物。尤其是修建泥河水利工程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更促进了农业生产。白奎、莲花、石人、康金井等地是粮食高产区,南部与西南部商品农业较发达。县境邻近省会,有公路相通。工业较发达,主要有机械、轻工、电子、水泥、火柴、亚麻纺织、医药和食品等。城东建有全省最大的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呼兰镇距哈尔滨仅24公里,交通方便,人口8万余。全县工业大多集中于此。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美和追求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首先,《呼兰河传》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以一般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它不具备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有人说它是自传,因为它描写了作家的家庭及幼年的生活,但“作品是既不讲家史,也不说家庭,就连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也不谈.这是不符合‘传记’的写法和要求的。”(《萧红文学之路》208页)。   茅盾先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序言》)《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小说的后三章又可做为三个短篇,各自独立,但作者又因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一体。仿佛在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优郁的调子。   呼兰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象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   这是怎样的一幅东北农村小镇的晨景,何其生机盎然,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得得”的马蹄声,清脆的甩鞭声,打破了静寂的清晨;而那跳跃的灯笼,升腾的热气更使画面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至于那卖馒头的老者,脚踏有圆滚滚的鸡蛋大冻掌子的鞋子,背着箱子颤颤惊惊地往前走,眼睛晴挂着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至于那东二道街的大泥坑,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象粥一样,一下起雨来,则白亮亮的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呼兰河的火烧云也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檀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   从地面到天空,女作家那支神来之笔仿佛将你带入呼兰河的小镇。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历历在目。还有那黄昏之后尚未人睡的孩子的嚷叫:“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那粉房里鲜明荒凉的歌声“人家的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也声声传入你的耳鼓。在你的心间荡起一种纯朴的美感,那么实在、那么自然!使你不觉沉醉其中,置身于小镇的清晨与黄昏,感受着浓郁的小镇的气息。   这也得力于它那不似小说的小说结构。假如我们将它刻意构思,套入固有的模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打起伏笔、制起波澜,则必失这自然纯朴之美.难以使人产生“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章里开首就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读者便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的大地着眼,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到第二章,我们又顺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那全身无处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时分,那鼓打得分外地响;拥拥挤挤变得荒凉孤寂的河灯还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野台子的戏牵动着小镇所有的人们,酿造许多或许欢乐或许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没有儿子的妇女们正在给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镜;人们围拥着争着看不倒翁的表演……。到第四章,我们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   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毫不矫饰,决没有因为它不像小说,感到斋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中心的人物.当我们看到后几章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你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其次,《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在作者童年的后园里: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真如在青天一方碧绿的草地上,我们微闭双眼,聆听着身旁一湾清澈的小溪,轻轻地默默地流过。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后园多么的动人和可爱!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审美的超越,心灵的净化,竟至于没有什么形容词,更不要谈华丽了。而语言是如此的平缓,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儿正向她的小朋友讲叙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率直,却令人神往。   当我们谈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红彤彤二三十朵玫瑰花,祖父嘴里念着: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的。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父母亲笑,祖父则笑了十多分钟,我在炕上打滚笑.祖父刚有点忘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的雨水真大呀。”和着作者童年的“搅乱整个后园”的震耳的笑声,我们也忍俊不禁。仿佛那红花正在耀眼,花香正在袭人,家人的笑语正萦绕在你的耳畔……正是作者那幽默的笔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使你丑身其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产生美好的情感。   还有那卖馒头的人跌倒后挣扎着爬起来,连馒头带冰雪拣到箱子里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后,就对那吃馒头的人说:“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吃了我的馒头了。”听着的行人都笑了。读者也禁不住哑然失笑。为书中人物的幽默,为着作者的幽默。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于是感叹啼嘘,相叹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借以炫耀,哪知道忘记了房顶已经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滚着翻着……   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凉他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   女作家萧红不仅以独特的结构布丑《呼兰河传》的篇章,以从容平实的笔触叙述呼兰河畔人们的乡土生活,风情习惯,同时又为我们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翔嵘、蜻址样样都有。栩嵘有白翔碟、黄蝴裸。   这种蝴裸执少,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蚁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国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芜芜的,红的红,绿的绿,断鲜漂亮.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果子园。祖母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嘴了。果树于是都死了。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探大精树。这偷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检树先喻,来了雨,大精树就先胃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拾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止的拜壳一样了。   这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帮忙找一下萧红的《祖父》的作者介绍,文章赏析,陌生字词的字词音译,文章背景。谢谢!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萧红,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萧红在世界上仅生活三十一个春秋,但她以炽热的生命之火,熔铸出了近百万生动清丽、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字。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剧,萧红的笔端,始终闪动着现实主义的风采。这为她在国内外读者心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丧,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得本书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   《祖父》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平实、简单而又到位的叙述,让人感觉到了爷孙俩间流动着一股暖暖的亲情。正是这种平淡的叙述,让人看到了一个慈祥、善良、有着孩童般天真的心的祖父   关于我和我的爷爷,似乎没有太多的记忆。唯一记得的是那挥之不去的伤痛和仿佛要用它尖尖的牛角把我挑上天空的大水牛。太苦、太痛的与爷爷一起的童年,让我对记忆有了选择性的记忆。融入这篇文章,就突然让人产生了一种“妒忌”的感觉。看着他们爷孙俩的趣事,似乎也想跻身于他们的行列中,一起摘玫瑰花,一起在院子里玩耍。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爱意,便在这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溢满纸张了。那般的场景,似乎是小角落里头的一点笑声,却又有着天广地阔、永远摸不着边的感觉。   其实,“我”与祖父的天地,就是整个世界。与其说文章是写祖父,不如说是通过写祖父这一形象,体现无限的亲情,缓缓流动在心间的、暖暖的情感。平淡之中的叙述,就是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正如我的祖父在我的脑海里的,更多的是离开家乡之后,我成长岁月中的祖父,祖父去城里看望我时带去的家乡小吃,以及他愈见苍老的容颜。这些在生活中悄悄溜走的岁月,平淡的时光,才是我经常温习的和祖父之间的权权亲情。

读书心得200字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编辑本段]呼兰河传(插图版)   作 者: 萧红   出 版 社: 浙江摄影   出版时间: 2009-5-1   版 次: 1   页 数: 199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806867143   定价:¥15.00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编辑本段]作家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取名“萧红”是与萧军互相配合,合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笔锋犀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作者在写完《呼兰河传》两年后去世,具体地点不详。   [编辑本段]呼兰县简介   呼兰县,旧县名。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畔,属哈尔滨市。目前,呼兰县已经撤县划区,为呼兰区。1990年人口64.9万。汉族为主,有满、回、朝鲜、蒙古、达斡尔、锡伯、壮、鄂温克、赫哲等15个少数民族。面积2612平方千米。呼兰之名源于满语“忽剌温”,意为呼持河。清同治元年(1862)设呼兰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呼兰府。1913年改呼兰县。呼兰河至此入松花江。矿产主要有普通粘土、建筑用砂和草炭。药用植物有柴胡、玉竹、蒲公英、艾叶、车前、马前等。名胜古迹主要有萧红故居、西岗公园、石公祠、钓鱼台。   “呼兰”满语“烟囱”之意。清初于河旁设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烟囱,因而称为呼兰,县及河均因此而得名。开发较早,1862年设呼兰厅,1879年设呼兰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中下游北岸广大地区,1905年设呼兰府,1913年改为呼兰县。县境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15万多公顷耕地适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亚麻和甜菜等多种农作物。尤其是修建泥河水利工程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更促进了农业生产。白奎、莲花、石人、康金井等地是粮食高产区,南部与西南部商品农业较发达。县境邻近省会,有公路相通。工业较发达,主要有机械、轻工、电子、水泥、火柴、亚麻纺织、医药和食品等。城东建有全省最大的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呼兰镇距哈尔滨仅24公里,交通方便,人口8万余。全县工业大多集中于此。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美和追求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首先,《呼兰河传》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以一般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它不具备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有人说它是自传,因为它描写了作家的家庭及幼年的生活,但“作品是既不讲家史,也不说家庭,就连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也不谈.这是不符合‘传记’的写法和要求的。”(《萧红文学之路》208页)。   茅盾先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序言》)《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小说的后三章又可做为三个短篇,各自独立,但作者又因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一体。仿佛在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优郁的调子。   呼兰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象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   这是怎样的一幅东北农村小镇的晨景,何其生机盎然,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得得”的马蹄声,清脆的甩鞭声,打破了静寂的清晨;而那跳跃的灯笼,升腾的热气更使画面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至于那卖馒头的老者,脚踏有圆滚滚的鸡蛋大冻掌子的鞋子,背着箱子颤颤惊惊地往前走,眼睛晴挂着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至于那东二道街的大泥坑,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象粥一样,一下起雨来,则白亮亮的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呼兰河的火烧云也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檀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   从地面到天空,女作家那支神来之笔仿佛将你带入呼兰河的小镇。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历历在目。还有那黄昏之后尚未人睡的孩子的嚷叫:“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那粉房里鲜明荒凉的歌声“人家的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也声声传入你的耳鼓。在你的心间荡起一种纯朴的美感,那么实在、那么自然!使你不觉沉醉其中,置身于小镇的清晨与黄昏,感受着浓郁的小镇的气息。   这也得力于它那不似小说的小说结构。假如我们将它刻意构思,套入固有的模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打起伏笔、制起波澜,则必失这自然纯朴之美.难以使人产生“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章里开首就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读者便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的大地着眼,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到第二章,我们又顺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那全身无处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时分,那鼓打得分外地响;拥拥挤挤变得荒凉孤寂的河灯还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野台子的戏牵动着小镇所有的人们,酿造许多或许欢乐或许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没有儿子的妇女们正在给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镜;人们围拥着争着看不倒翁的表演……。到第四章,我们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   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毫不矫饰,决没有因为它不像小说,感到斋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中心的人物.当我们看到后几章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你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其次,《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在作者童年的后园里: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真如在青天一方碧绿的草地上,我们微闭双眼,聆听着身旁一湾清澈的小溪,轻轻地默默地流过。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后园多么的动人和可爱!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审美的超越,心灵的净化,竟至于没有什么形容词,更不要谈华丽了。而语言是如此的平缓,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儿正向她的小朋友讲叙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率直,却令人神往。   当我们谈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红彤彤二三十朵玫瑰花,祖父嘴里念着: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的。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父母亲笑,祖父则笑了十多分钟,我在炕上打滚笑.祖父刚有点忘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的雨水真大呀。”和着作者童年的“搅乱整个后园”的震耳的笑声,我们也忍俊不禁。仿佛那红花正在耀眼,花香正在袭人,家人的笑语正萦绕在你的耳畔……正是作者那幽默的笔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使你丑身其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产生美好的情感。   还有那卖馒头的人跌倒后挣扎着爬起来,连馒头带冰雪拣到箱子里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后,就对那吃馒头的人说:“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吃了我的馒头了。”听着的行人都笑了。读者也禁不住哑然失笑。为书中人物的幽默,为着作者的幽默。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于是感叹啼嘘,相叹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借以炫耀,哪知道忘记了房顶已经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滚着翻着……   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凉他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   女作家萧红不仅以独特的结构布丑《呼兰河传》的篇章,以从容平实的笔触叙述呼兰河畔人们的乡土生活,风情习惯,同时又为我们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翔嵘、蜻址样样都有。栩嵘有白翔碟、黄蝴裸。   这种蝴裸执少,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蚁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国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芜芜的,红的红,绿的绿,断鲜漂亮.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果子园。祖母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嘴了。果树于是都死了。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探大精树。这偷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检树先喻,来了雨,大精树就先胃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拾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止的拜壳一样了。   这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自己选一点抄上吧O(∩_∩)O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