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的历史故事
旧时文化活动不多,市民除在城隍庙烧香拜菩萨外,还将城隍庙当作大众娱乐场所,凡到宁波来的人都喜欢逛逛城隍庙,所以城隍庙是宁波人气最旺的地方。平时庙内有许多摆摊的和民间活动,如有测字、看相、唱宁波滩簧、说书、变戏法、看哈哈镜等等。明代末年有一首《城隍庙》诗,也可以作为宁波城隍庙的一个写照:“城隍庙内去烧香,百戏纷陈在西(亦作两)廊。礼拜回头多买物,此来彼往掷钱忙。”清代末年开始,城隍庙又多了卖字画的活动,本地和外地的书画家现场作书画现卖,给庙市增添了文化气氛。当年,尚未成名的萧山人任伯年也在城隍庙卖过画,一天,正在城隍庙观画的宁波诗人、书画家姚燮看了任伯年的画之后,邀请他到镇海姚氏大梅山馆做客。在姚燮的精心指导下,任伯年画艺大进,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画家。
豫园的历史故事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 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 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 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 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 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鸦片战争时,豫园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 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 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 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 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 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 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 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的巨大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下豫园。 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因当时城隍庙东已有东园,即今内园,豫园地稍偏西,遂改名为西园。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国军队强占豫园,大肆蹂躏。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被严重破坏,点春堂、香雪堂、桂花厅、得月楼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满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城隍庙和豫园作为驻扎外兵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园景面目全非。 清光绪初年(1875年)后,整个园林被上海豆米业、糖业、布业等二十余个工商行业所划分,建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坍,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旧有园景日见湮灭。 扩展资料: 豫园成为城隍庙西园以后,一直免费开放,东园于每月朔望之日也对外开放。豫园是城内游览和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豫园举办各类花展历史悠久,还有重阳节登高望远活动、元宵节灯会等游艺活动,平时常举办奇石、书画展和茶道活动等。 这些传统民间活动在日军占领上海后基本上停办。1979年以后,花展、灯会、书画展等活动相继恢复。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
城隍庙的历史沿革
据《彰德府志》载,安阳府城隍庙始建年代在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至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之间,以后历代都有修缮、扩建。等到朱元璋坐了江山,这位落魄时候经常住在城隍庙里的草莽皇帝不忘旧日恩情,大封天下城隍,安阳城隍爷被赐爵威灵公,安阳府城隍庙也应当在那时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建,成为豫北地区最庞大的城隍建筑群落。其实,朱元璋封立天下城隍是有政治意图的,“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统治者可以下令将殿宇扩建,但真正让安阳府城隍庙的梁柱垣壁挺拔坚固、雕纹绘图栩栩如生的,是工匠的智慧;统治者有权给城隍爷封官赐爵,但真正让城隍庙门前车水马龙、充实繁荣,成为商业文化中心的,是民众的生活热情;统治者为了管制天下而苦心经营,但真正让惩奸罚恶等朴素道德观念在城隍老爷的一声断喝下,确凿成铜规铁律的,是老百姓的良心。 在安阳府城隍庙中欣赏建筑艺术,我们仿佛看见留影于历史的无名工匠们的身形;在鼓楼广场上品味繁华,我们似乎听见熔化于岁月的历代老城居民们的话语。
上海城隍庙建立有怎样的历史?
上海城隍庙位于黄浦区,是上海市重要的道教宫观,原为金山庙,也称霍光行祠,是汉代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的供奉之所。 明永乐年间,知县张守约将霍光行祠改建为城隍庙,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秦裕伯为上海的城隍神,庙内祀奉秦裕伯和霍光两人,俗称“前殿为霍,后殿为秦”、“一庙供二神”。 1535年,嘉靖皇帝下令改建山门,知县冯杉题“保障海隅”4字镌刻在山门的石碑坊上。后来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扩建。 城隍庙的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是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总面积达33000平方米左右。 至后来,上海城隍庙称为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在内的建筑群,总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 城隍庙的大殿正门上悬挂有“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也就是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的坐像,左右陪侍有文判官、武判官、日巡、夜查以及八皂隶。 殿内的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 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 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 用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有匾额“牧化黎民”。 第二对立柱上悬有对联,用以警示世人: 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 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 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面阔3间,为歇山顶式建筑结构。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我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个人的年运有关。 我国古代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到癸亥结束,以60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来,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的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 在民间,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这种仪式被称为“顺星”。 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慈航大士和天后娘娘3位娘娘。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中间悬有“慈航普度”4个鎏金大字的匾额。 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和财神,主管功名利禄、平安和财运,香火最为旺盛。财神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作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 城隍庙内的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 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 城隍殿中央供奉的是神红脸木雕像,城隍神正襟危坐,殿内整个布局仿照明代县衙的公堂陈设,显得仪仗而又森严。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城隍神夫人储氏,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城隍神的父母。 文昌殿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是主持文运功名的神。文昌帝君左右两侧供奉的是他的侍从天聋和地哑,文昌像双目深邃、神情和善。 关圣殿内供关圣帝君,左右供周仓、关平二位将军。关羽头戴冕旒,身着帝装,气宇轩昂地端坐在龙椅上,周仓、关平神色恭谦微谨,神像造型丰满,神态逼真。 1709年,清康熙皇帝下令在庙侧起造东园,乾隆时,由全县士商捐纳,购买潘氏豫园故址并归于城隍庙,称为西园。 之后由重加兴修,所费资产累巨万,极泉石之美,以作娱神乐神之用。府基一度称盛一时。豫园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具有浓郁的我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豫园园内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40余处古代建筑。 每幢建筑都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在老城隍庙内,还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上海城煌庙的历史由来
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 上海城隍庙(7张)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上海城隍庙有多少年历史了?
上海市老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上海的历史故事?急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又称“上海滩”,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上海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举办过世博会。江南的传统与移民带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
城隍庙名称的来历?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扩展资料: 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 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 追溯历史已有600多年,从明代开始始建到当代历经沧桑,上海的城隍庙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可谓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小旅游圈,城隍庙道观、城隍庙小吃、豫园环在周围。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
城隍庙有几年历史
上海市老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