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百家姓?
不是谁发明的,是民间流传,然后有文人把他们编撰从成册,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百家姓》与《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被列入旧时孩童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完书于北宋初年,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的姓是赵氏,“赵”自然成为那时“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炎黄二帝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分类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 山、水、花、叶等。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 [1]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收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这些“ 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 有案可查的《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姜。 黄帝(轩辕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姬水之滨,而得姓姬。 又姜(彻吧)和羌(Qia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 “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中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后多认为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2]年:(Nia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项(闹旭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誉时担任火官,被帝答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祝融以此获罪,被帝誉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连。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系出于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以其宇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国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秦国。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吸”,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买的支子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以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时祝融弟吴回(后也称祝融氏)的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终”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 “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于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廉:颛项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乐”字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百家姓象形文字图片3 [3]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宋: 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拉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历三封少于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出自姚姓或妫姓,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据胙土命氏的之规定,称陈氏,遂名陈满,字少汤。陈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为陈氏的使用陈姓的始祖。 马:出自姬姓。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赵王封地于马服(今河北邯郸)其子孙从此以马服为姓,后去“服”为马姓。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于摩叔于卫,建卫国康叔于孙以名为姓氏。 应:出于姬姓,周武王姬发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伯爵,建立了应国。 其后以国名为姓。 蒋:出于姬姓。周公且的儿干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贿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嬴姓。伯益之后有嬴非子。非于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于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用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 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怕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戚城(今河南濮阳市戚城遗址)。孙 林父的孙以邑名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子孙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对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 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大公庶子的后代,去邑为章姓氏。 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称为毕公高。华公高有庶于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嬴姓。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于以官名为姓。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干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怕食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韦:出于累韦氏。豖韦氏在夏代居于豖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豖韦国,又称韦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苗:楚国令尹斗之于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省济源市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 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于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双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字为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上的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百家姓象形文字图片4 [4]司马: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的人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于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宇文: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部落。东晋时,字文部落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以部落名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部落名。东晋时,万俟部落进入中原,后以部落名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平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姓氏象形文字图片 [5]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 所谓“说”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于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一儿子伪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意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同:出于司马氏。西汉时司马迁因言获罪,二子为避祸出逃。长子取“马”加两点为“冯”,次子取“司”加一竖为“同”。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人有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盾王之于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掸。 刘:出于陶庸氏。尧之后有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社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上氏改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姓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汉改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族改穿汉眼,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姓的为数也不少。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像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此称,与汉族旧习俗(张王氏、李扬氏等相同。 第十六种:容易读错的姓氏。 由于汉字有许多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读错。如万俟.音为Moqi(莫其),常有人误读为“万寿”。 区: 音为ōu(欧)常有人读为“区”(qū)。 黑: 音为hè(贺), 常有人误读为“黑”(hēi)。 盖: 音为gě(葛),常有人读为“盖”(gài)。 查: 本是检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为姓氏要念zhā,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 指传授、教授之意时念jiāo,但作为姓氏时要念jiào。 任 本是信任、担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为姓氏时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同志。 曾 指曾经、未曾之意时念céng,但作为姓氏时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清代名臣曾国藩,今香港特首曾荫权。 缪 本是修缮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绸缪”时念móu,但作为姓氏时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宫廷女画家缪素筠。 晟 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如广东省有大型企业广晟集团。但作为姓氏时念chéng。 单 本是不复杂、独一的意思,念dān,但是作为姓氏时念shàn,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徐庶化名就为单福。隋朝名将单雄信。 乐 是一个多音字,念lè或者yuè,作为姓氏时念yuè,代表人物有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乐毅。 员 又写成“贠”,本意是成员,读yuán,但作为姓氏时念yùn,郑码:ZSLO,U:8D20,GBK:DA4F 笔画数:6,部首:贝,笔顺编号:542534,前人在用行书和草书书写有带有“口”字的字时,由于运笔较快,“口”字常常是用“厶”一笔写成(当然手写时没有棱角,而是略带圆形的),当这些手写体被不同的印刷坊方块化以后,就形成了异体字。如“兖、兖”“滚、滚”“句践、勾践”。“貟(贠)”和“员(员)”的情况也是正是这样,“貟(贠)”字头上的“厶”,其实就是“员(员)”字头上的“口”。 仇 读作 qíu (仇读作chóu时为"讎"的简体字,与读作 qíu时不同字) 华 作姓氏时应读作huà ,代表人物华佗 尉迟 其中的尉应读作yù 万俟 作姓氏时应读作mò qí
黄河的资料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明〕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风》)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 李白《寄远》)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 杜甫《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黄河的资料
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让我们来认识我们这位伟大的母亲吧! 黄河(the Yellow River) 中国古代也称河,又名浊河、中国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长度 5464 千米 源头海拔 4800 米 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 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 源头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 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是人们熟知的歌曲《黄河颂》的歌词。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就会浸沉在对黄河的无限追忆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和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古国的文化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称长安),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 1100多年,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近千年,故称“九朝古都”。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云集于洛阳,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接连不断。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铜马、黄巾,隋末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壮的史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是中国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据地,直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水文特征 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离黄河源头还有距离。《山海经》、《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至元代人们开始对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该处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康熙帝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绘制出来。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千米,长于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注入星宿海。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说法。早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但没有被公认。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和1704年清朝的拉锡,为探求河源曾到达星宿海。因此,星宿海为河源的说法已经流传多年。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考察队,又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20多年来,虽然以错就错,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伸入河源地区实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最初水流。 汛期 黄河每年有两次汛期,大汛是夏季,来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续3-4个月。小汛是春季3-4月间,来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为期较短,因为每年都是在桃花开的时候,故又称桃花汛。 据《宋史》:说者以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自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入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两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春末芜菁华开,谓之“菜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菼乱华,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 分界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本文采取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干流水利枢纽 * 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桥梁 * 济南黄河斜拉桥:山东省济南市北侧。1978年12月开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换几次钢索。 * 济南黄河公路桥:山东省济南市北郊。1978年12月开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 * 济南黄河浮桥: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于市北洛口渡口,免费使用。 * 兰州黄河铁桥:甘肃省兰州市城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 郑州黄河桥:河南省郑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缐,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於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否则就将给流域的当地人民带来灭顶之灾,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蒙古巴彦淖尔盟西南部的磴口县,县委书记张少甫说:是从磴口开始的。在这里, 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千古洛阳话沧桑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王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后,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 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阳西50里处就有“仰韶文化”,可见当时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当发达。由此为发端,愈发辉煌。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 磴口的贡献 磴口建国前称三盛公,历史悠久,汉武帝时设朔方郡,下辖10个县,其中有3个县的古 城遗址都在磴口境内。史记记载,在汉代这里是一块水草肥美之地。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 大量开垦,过度樵采,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加之黄河数次改道冲刷,第三纪沉积 被冲击,在风的作用下荒沙被刮起,遇阻碍堆积,形成了乌兰布和沙漠。历史上,流沙曾埋 压了三座故城,逼使黄河3次改道,流沙大量注入黄河,下游深受其害,清代时,车马只能 沿着黄河岸边行走。建国时,磴口仅有2万人,比汉代时还少。 磴口是生态建设的受益者,建国以后,在完成了154公里的庞大绿色工程之后,狂暴的 风沙得以阻挡,农业连年增产,每当牧区旱灾,羊群就被赶到林带放牧,渡过难关。这里属 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是我国光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 大,4月~9月份日夜差14℃~20℃,极宜于各类农作物干物质和糖份积累。只要种出瓜果粮 食来,就是优质产品。 所以,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磴口的麻烦也就开始了,“文革”期间,由于不注重育 草封沙,全县有林面积一下由8万亩锐减到3万亩,防沙林带出现几十处缺口,没有缺口的地 方林带宽度变窄,植被遭到破坏。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4.39%,还不及全国的1/4;水土 流失面积达3182平方公里,并仍以每年2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耕地中盐碱化土地占到67% ,其中受重盐碱威胁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3.7%。 地处贺兰山与
有关黄河的资料
黄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摇摆的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月亮已经升起。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以后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穿绸的着缎的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塔箭,只听“飕”的一声,箭像流行似的飞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一扭身子,“飕” 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连声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大家都替黄河抱不平,忿忿地嚷了起来。 黄河挤出人群来到山上,他并不是怕员外来抓他,自己从来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有射中,他觉得老大的丢脸。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练好后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把武艺练得更好了,于是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时分觉得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大鸟开口说:“好汉你不要害我,我能告诉你那姑娘的情况。”黄河一听,忙把箭从大鸟身上拔了下来。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黄河的资料
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让我们来认识我们这位伟大的母亲吧! 黄河(the Yellow River) 中国古代也称河,又名浊河、中国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长度 5464 千米 源头海拔 4800 米 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 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 源头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是人们熟知的歌曲《黄河颂》的歌词。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就会浸沉在对黄河的无限追忆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和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古国的文化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称长安),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 1100多年,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近千年,故称“九朝古都”。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云集于洛阳,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接连不断。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铜马、黄巾,隋末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壮的史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是中国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据地,直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水文特征 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离黄河源头还有距离。《山海经》、《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至元代人们开始对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该处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康熙帝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绘制出来。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千米,长于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注入星宿海。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说法。早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但没有被公认。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和1704年清朝的拉锡,为探求河源曾到达星宿海。因此,星宿海为河源的说法已经流传多年。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考察队,又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20多年来,虽然以错就错,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伸入河源地区实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最初水流。 汛期 黄河每年有两次汛期,大汛是夏季,来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续3-4个月。小汛是春季3-4月间,来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为期较短,因为每年都是在桃花开的时候,故又称桃花汛。 据《宋史》:说者以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自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入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两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春末芜菁华开,谓之“菜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菼乱华,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 分界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本文采取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干流水利枢纽 * 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桥梁 * 济南黄河斜拉桥:山东省济南市北侧。1978年12月开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换几次钢索。 * 济南黄河公路桥:山东省济南市北郊。1978年12月开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 * 济南黄河浮桥: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于市北洛口渡口,免费使用。 * 兰州黄河铁桥:甘肃省兰州市城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 郑州黄河桥:河南省郑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缐,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於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否则就将给流域的当地人民带来灭顶之灾,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蒙古巴彦淖尔盟西南部的磴口县,县委书记张少甫说:是从磴口开始的。在这里, 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千古洛阳话沧桑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王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后,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 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阳西50里处就有“仰韶文化”,可见当时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当发达。由此为发端,愈发辉煌。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 磴口的贡献 磴口建国前称三盛公,历史悠久,汉武帝时设朔方郡,下辖10个县,其中有3个县的古 城遗址都在磴口境内。史记记载,在汉代这里是一块水草肥美之地。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 大量开垦,过度樵采,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加之黄河数次改道冲刷,第三纪沉积 被冲击,在风的作用下荒沙被刮起,遇阻碍堆积,形成了乌兰布和沙漠。历史上,流沙曾埋 压了三座故城,逼使黄河3次改道,流沙大量注入黄河,下游深受其害,清代时,车马只能 沿着黄河岸边行走。建国时,磴口仅有2万人,比汉代时还少。 磴口是生态建设的受益者,建国以后,在完成了154公里的庞大绿色工程之后,狂暴的 风沙得以阻挡,农业连年增产,每当牧区旱灾,羊群就被赶到林带放牧,渡过难关。这里属 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是我国光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 大,4月~9月份日夜差14℃~20℃,极宜于各类农作物干物质和糖份积累。只要种出瓜果粮 食来,就是优质产品。 所以,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磴口的麻烦也就开始了,“文革”期间,由于不注重育 草封沙,全县有林面积一下由8万亩锐减到3万亩,防沙林带出现几十处缺口,没有缺口的地 方林带宽度变窄,植被遭到破坏。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4.39%,还不及全国的1/4;水土 流失面积达3182平方公里,并仍以每年2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耕地中盐碱化土地占到67% ,其中受重盐碱威胁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3.7%。
黄河资料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于黄河的资料
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5.2万km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 甘肃、 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00km。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为上游,其中兰州以上大部分地区植物被覆较好;玛多至青铜峡的干流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青铜峡以下为河套平原, 灌溉 发达,可通航运。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为黄土高原,植被少, 水土流失 严重,是黄河洪水 泥沙的主要来源。桃花峪到河口为下游,两岸绝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积使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多的达10m,故称悬河;沿岸多灌区,干流也可通航。河口附近,黄河入海水道不断淤积、延伸、改道,造陆作用强烈。各河段直接汇入干流的流域面积大于1万km的支流有十条,以渭河的面积与水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