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绊马索_虎牢关有哪些景点?(虎牢关绊马索)

虎牢关有哪些景点?

  虎牢关为历史上的古战场,是通往关中的要道,素有“锁天中枢,三秦咽喉”之称。帝王的争地图疆留下了很多可供观瞻的历史遗迹名胜。   虎牢关有“吕布城”、“跑马岭”、“饮马沟”、“绊马索”、“张飞寨”、“三义庙”、“华雄岭”、“王莽洞”、“玉门古渡”、“玄武灵台”等景点。

三国时代虎牢关五虎介绍

  虎牢关   虎牢关旅游区位于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这里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震。目前,该景区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历史上许多军事活动均发生于此。春秋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郑败燕师于此;鲁襄公二年(前571年)晋悼王会诸侯于戚以谋郑,用孟献子“请城虎牢以逼郑”之计,开始在此筑城;楚汉争霸时(前203年),刘邦、项羽在此争城夺关,特别是东汉末年,吕布在此大战刘、关、张,更使虎牢关威名大震;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代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战纷繁,时闻杀声。虎牢关为历史上的古战场,帝王的争地图疆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可供观瞻的历史遗迹名胜。景区内有吕布城、跑马岭、饮马沟、绊马索、张飞寨、三义庙、华雄岭、王莽洞、“玉门古渡”、“玄武灵台”景点。再建古战场文化雕塑苑、千亩鱼塘、千亩荷塘、野禽湿地保护区、黄河农家乐、文化广场等。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武将莫过于五虎大将军关张赵马黄等五人了。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甚至娱乐价值都是不容质疑的,但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虽然大约不甚违背史实,毕竟大部分内容仍然出自于作者所杜撰。而后人不察,往往有错把小说情节当史实的情形发生。   五虎上将   更甚者,现代人的悲哀之一,是许多人对于本国历史的认识竟然全然仰赖日本的漫画及电玩。好比「关羽早年为私塾教师」、「赵云曾经挫败文丑」、孙夫人「弓腰姬」的称号......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不少国人却误以为出自于演义、甚至以为出自史实,令人嘘唏不已。又如日人所谓「关羽为刘备早期的军师」,于演义虽非无稽(如关羽自请留守徐州时,刘备因早晚要与关羽议事而犹豫),却是史册所无,宜明辨之。谨作此文,望能稍稍还原这些历史人物在史传中真实的面目。并杂以一些小说内容、说部野史及民间的戏曲传说以兹参考。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孰不知,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演义,平话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合;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合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坡(注1),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人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奈何这些事迹,泰半都是子虚乌有。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于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   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大概在周瑜心目中,孔明这个刚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只是蒋干那类言利辞倒、长袖善舞的辩士吧!至于赵云,周瑜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算有,也不会放在心上吧。   今人大都知道演义中周瑜因为孔明的关系而被丑化不少,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赵云而被演义贬抑的人。演义安排张合遭逢赵云在先、遇孔明于后,真不知道该说是张合的悲哀抑或是荣幸!演义中张合屡受挫于赵云,史传中张合却从来没有跟赵云对垒过。我甚至怀疑张合知不知道世界上有赵云这个人。   刘备领汉中王,演义说他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将,实情却是刘备擢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将军,赵云则仍然担任入益州时因功升任的翊军将军。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于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于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于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益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益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   史实中的当阳长坡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让关羽由水路赶往江陵,自己带着十万百姓南逃,百姓脚程缓慢,一天只能走十余里路程。曹操大军开到襄阳时发现刘备已经远离,于是曹操点了乐进、曹纯等将,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终于在当阳长坡追到了刘备军。刘备留下二十名骑兵给张飞断后,自己带着孔明、赵云等人在三十余骑的护卫下逃走。按照往例,刘备每次仓皇逃跑无不抛妻弃子,此时也不例外,惟独这一次刘备身边多了一个胆大心细的赵子龙,甘夫人和刘禅才没有被曹军俘虏。   史册中关于赵云当阳救主的记载,就只有蜀书赵云传:「......(刘备)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和蜀书二主妃子传:「....(刘备)弃后(甘夫人)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这样两句话而已。既没有百万曹军,也没有夏侯恩先送性命再送宝剑,更没有糜夫人投井自尽......。然而,现实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十万慌乱的人群中、背后又是五千名号称曹军精锐中的精锐的虎豹骑,要怀抱一个婴孩并且保护一名女子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足可证明赵云的胆大、心细、武艺超群。反倒是如果赵云面对的真的是八十三万大军,他还能够「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那何只是神勇而已,简直就是神话了。   史册对赵云的记载大抵如是,没有力斩五将的英勇,没有力敌万人的壮举,也没有担当过什么显赫的职务。但从汉水空营退敌(注3)中,我们看到了赵云的胆识和急智;孔明兵败街亭,赵云率领佯攻箕谷的军队撤退,「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又是一次胆大心细的表现。凡此种种,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其灌、滕之徒欤   景耀四年(公元二六一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据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绩既着。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法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祸定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相对于关张死于个性上的缺失、马超祸及全族,陈寿对黄忠、赵云的评价是:「强挚壮猛,并为爪牙,其灌、滕之徒欤!」灌指灌婴(注4),滕指滕侯夏侯婴。夏侯婴和刘邦是交情绝佳的老朋友,刘邦起兵之后夏侯婴便一直担任为刘邦驾车的工作;刘邦在一次大败之后,眼见背后追兵甚紧,于是将子女抛下车以求减轻车子的负担,夏侯婴却勒马停车抱回两个孩子,同样的情形连续发生三次之后刘邦才作罢。陈寿或许因而以夏侯婴比拟赵云。而灌婴、夏侯婴的另一个共同点则是并未遭到刘邦猜忌,一生隆宠,死于文帝之时。   比起有些人喜欢拿典韦、张辽来比拟赵云,陈寿的比喻实在恰当多了。赵云的忠义固然和典韦相仿,但典韦拼死护主、力战身亡的悲壮勇绝几乎是三国志中仅见的,赵云不免相形逊色,而赵云的智略又显然胜过典韦;将子龙比作文远,赵云的功绩、声威却都远远不及。如果一定要拿曹魏人物来比拟,个人觉得韩浩毋宁是最恰当的。   韩浩,字符嗣,颇具智略,大半生都担任中护军一职典掌曹操的禁卫亲兵,死于任内,以忠勇闻名于世。他是最早向曹操提出屯田方案的人之一。据裴松之注引魏书:「议者以(韩)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曹操)曰:『吾安可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   如果问起黄忠是谁,对三国故事稍有认识的人心中大概马上会浮现一位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吧。孰不知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家所赋予的。   神射无据,大战关羽无凭   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连关公都差点死在他箭下,可以说是演义中跟吕布、太史慈并列的三大神箭手。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在史书中是有根据的:「....(吕)布令门候于门营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魏书吕布传)太史慈的善射也可以在史传中找到记载:「....尝从(孙)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援楼上行,以手持楼棼(楼阁的栋梁),慈引弓射之,矢贯手着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吴书太史慈传)然而遍览三国志一书,却连黄忠弯弓射箭的字句都找不到。可见黄忠的神箭只不过是小说家的妙笔,为的是让同样万夫莫敌的五虎大将军各有其性状、各有其特色。事实上也的确很成功,不是吗?今天黄忠神射的名声只怕更在吕布、太史慈之上。   关羽引五百校刀手攻打长沙、跟黄忠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的故事,也是小说家虚构的。史传中关于刘备取得荆南四郡的记载就只有:「....(刘备)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蜀书先主传)蜀书黄忠传:「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盘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刘备)南定诸郡,忠遂委质....」当时纳降敌军,有留下人质的惯例,后来投降敌方的将领也美其名称为「委质」。   史传中既然找不到黄忠跟关羽交过手的证据,「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当然也就只是小说情节罢了。   勇毅冠三军,力斩夏侯渊   黄忠的神射也许是虚构的,但他的勇猛却是货真价实的。   黄忠投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甚是器重黄忠,跟刘璋开战时便让黄忠担任先锋大将。黄忠也没有让刘备失望,每次作战,「忠常先锋陷陈(通「阵」),勇毅冠三军」,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于是在益州平定之后,刘备封他为讨虏将军,位阶虽然还不及关张马超,却也已经是众将中前几位的了。   待汉中攻防战展开,黄忠立下了一生中最显赫的功绩:斩杀了曹军名将夏侯渊。蜀书黄忠传:「....(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这一战当中,黄忠非但展现出无比的勇猛、主导战役的胜败、为自己挣得了征西将军的位子,而且几乎决定了汉中的所有权。主帅夏侯渊一死,副将张合等人被迫后撤,刘备军掌握了汉中天险。后来曹操虽然亲自来到汉中,也已经无力挽回,汉中终于落入刘备手中。   刘备即汉中王位,又任命黄忠为后将军、封关内侯,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刘备阵营四大将。   黄忠升任后将军一年之后便去世了,史传中没有记载黄忠曾经参加刘备伐吴之战。也许是觉得黄忠死的不够壮烈,演义将黄忠的死改写成壮烈捐躯于东征途中。这样一来,壮烈是壮烈了,却不免有些悲凉。能够死于事业的颠峰,不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吗?   蜀书后主传:「(景耀)三年(公元二六零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关羽谥壮缪侯、张飞谥桓侯、马超谥威侯、庞统谥靖侯、黄忠谥刚侯,时人莫不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   「老将」黄忠?   一般人称呼黄忠,常常不忘加上「老将」两个字,其实这是满值得玩味的。   演义里黄忠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关羽请缨率兵攻打长沙时,孔明警告他:「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盘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出场就已经年近六旬,果然是一员老将。第七十回里黄忠、严颜领兵去取张合把守的天荡山时,赵云也说:「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演义还真是有心经营黄忠老骥伏枥的形象。   按史传中从来没有提到黄忠是老将,却也没有记载黄忠的年龄,黄忠唯一的儿子黄叙又「早没」,于是史实中的黄忠究竟是老是少就成了一个悬案。   刘备欲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时,孔明曾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却认为无妨。后来刘备派遣费诗去荆州宣读封关羽为前将军的命令时,关羽得知刘备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果然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直到费诗以理相劝,关羽才拜受前将军一职。这里的「老兵」两字,似乎是史传中黄忠为老将的唯一依据了。问题是「老兵」却又不一定是年老的意思,最明显的证据是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年纪也已经在六十岁上下了。   据魏书刘表传,刘表平定长沙是建安初年的事,至刘备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九年)前后取得长沙,相隔大约十年。由此看来,刘备取长沙时黄忠年近六旬虽然不无可能,但就算是三、四十岁,也不足为奇。又,黄忠死于刘备称帝那年,即章武元年(建安二十五年)。古人岁寿大多不长,一般都只有五、六十年而已。   看来想把黄忠的年龄弄清楚还真的不太容易。   张飞,字益德,素来跟关羽齐名,并为刘备阵营首席大将。虽然「张飞」这个名字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了,然而一般人心目中的「张飞」,是否就是史传中所记载的张飞呢?   民间传说中的张翼德   民间传说中的张飞勇极、猛极、强极,却也愚笨至极。其强者,旧说部话本中联军才得进入洛阳还是因为吕布被张飞打败的缘故;三国志平话一书干脆直接说张飞是「三国志」里第一条枪,谓其天下第一。至于其愚,则常常有张飞被刘备、关羽或孔明用计戏耍的故事,谨举一例:   张飞欲与关羽一较高下,关羽怕动起手来会伤了和气,于是顺手拿起一根稻草,要张飞将稻草扔过河。张飞自以为就算巨石他也能扔过河,何况区区稻草?于是接过稻草便扔,但稻草太轻,试了好几次,每次都被风吹了回来。此时关羽捆了一把稻草,一下子就扔过河去,唬得张飞一楞一楞的,心想自己连一根稻草都扔不过河,关羽却能把一把稻草扔过河去,那本事岂不是比自己大上不知道多少。从此张飞对关羽心服口服。   类似的故事很多,总之是极言张飞的蠢笨。   唯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虽然同样勇猛,同样粗鲁、莽撞,动不动就要敌将出来跟他大战三百回合,但却不笨。不管是建议刘备夜袭曹操、在马尾绑树枝以为疑兵,乃至于计擒严颜、智取张合,在在都是智计的表现。张飞用的计谋虽然常常都很单纯,但演义中「百万军中取一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他其实也用不到孔明那种「近妖」的奇计,只要把敌将弄出来就够了。别说三百回合,演义中能跟张飞放对的又有几个?   不论如何,比起被神格化的关羽,张飞这种粗豪直爽的形象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也更贴近人心。就好象「张飞是屠户出身」的说法虽然在史传中找不到根据,但正所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这样的张飞毋宁是可爱的。   附带提一下张飞的字。小说野史中往往记张飞的字为翼德,想来是因为「翼」字跟「飞」字相应的关系。但史传既已明载张飞的字为「益」德,这种跟「吕布死后赤兔马就该归关羽」一样想当然耳的推论,未免蛇足。   威震千古,猛将的代名词   史传中的张飞勇武不比小说中的描述逊色,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说:「飞雄壮威武,亚于(仅次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张飞最威猛的事迹,当是当阳一役率领二十骑断后。据蜀书张飞传记载:「......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以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不过二十骑就喝退了曹操大军,这是何等的气魄!无怪周瑜修书劝告孙权软禁刘备时会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而且,张飞不但活着的时候威震天下,死后更威震千古。就如同古人常用「贲、育」来比喻勇者,「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两晋乃至李唐,关张之名可以说就等于是猛将的代名词。譬如晋书刘遐传就有「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又好比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名将张飞   史传中的张飞不仅勇猛,还善于用兵,是刘备阵营仅次于关羽的大将。   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连带麾下众将也不受重视,鲜少留下什么记载。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飞仍然在刘备被曹操表为左将军时一同被表为中郎将,可见张飞在刘备寄居曹操旗下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董昭建议曹操除掉刘备时所言「张飞为之羽翼」,也正说明了此时的张飞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了。待曹操击败张鲁取得汉中,谋臣刘奕劝曹操乘势南下:「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矣!」却被曹操拒绝了。之后张合南进意图夺取巴中,果然遭到张飞顽强的抵抗,而且被张飞「率精足万余人,从他道邀合军交战,山道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合。合弃马援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   张合,曹操手下五大将之一,一生纵横无敌,史称「合识变量,善处营阵,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据裴松之注,定军山一战黄忠虽然击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刘备却深深惋惜没能拿下张合:「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这样智勇双全的名将张合,却在张飞手上尝到了空前的惨败,而且「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的他还是被张飞利用地形击败的。一代名将,张飞当之无愧!   然而张飞却跟关羽一样,在性格上有着相当大的缺点,而他竟也因此而死。陈寿曾经比较关张性格上的不同:「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原来张飞督率下属极为严厉,动辄鞭笞甚至处决,刘备每每劝戒他张飞却依然故我。最后绝世之虎将竟被张达、范疆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所弑杀,令人慨叹。   正因如此,无怪李商隐会作诗感叹:「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孔明纵有旷世奇才,奈何关羽、张飞已先后辞世.....   「儒将」张飞?   其实在野史中张飞还有另一种显为人知的面貌。据说张飞文武全才,尤其工书法、擅绘仕女图,倍受后世书画界推崇。明人笔记中更有当时流行张飞的绘画、人们争相抢购的记载。   清代还有张飞的字帖传世,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蒙山铭」的拓文:「汉将军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这篇「八蒙山铭」乃是张飞大破张合之后,意气风发而书,并招工匠刻石立碑于山巅。武侠小说巨擘查良镛先生就有在他的作品「笑傲江湖」中引用这段典故,让这篇石刻化作书中人物秃笔翁的一门厉害武功呢!   所要讨论的人物——关羽,既是三国名将、后世又奉其为神明,若要详细探讨虽百万言亦不能竟,不得不尽量精简,还望海涵。   演义与史实   演义极力渲染、驰骋文墨,固然使得书中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然虚构的部分却也因而深植人心。仅就关羽的武勇及性情为例:   演义中,关羽青龙刀下亡魂无数,为人熟知者如华雄、颜良、文丑、五关六将......不胜枚举。实际上这些事迹几乎全都是演义为了渲染关羽的武勇才加在关羽身上的,好比华雄其实是死于和孙坚的战争中,文丑则是死于乱军之中。甚至其中所谓的五关六将,六个人全部都是演义所虚构的人物,史实中的关羽当然不可能斩他们了(其实只要动脑筋想一想演义中关羽走的路线,就知道所谓的千里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非得要超级大路痴才有可能做得出来)。   就关羽的个性而言,演义极尽夸饰关羽的骄矜,将关羽写成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演义中关羽不顾镇守荆州重责、要入川跟马超比武即为一例。据史书记载,关羽只是写信询问马超能力如何而已,演义实在太会写了。   号「万人敌」,声威震天下   和张马黄赵一样,史传中关羽的生平只寥寥数语,不同的是,关羽不像其它四人前半生几乎一片空白。从关羽亡命到涿郡、开始追随刘备,一直到兵败身死,关羽始终稳坐刘备阵营第二把交椅;而且他的声威远播,一直是敌对阵营所忌惮的对象。   观刘备一生,不分兵则已,每分兵必自领一军、关羽领一军,譬如:   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刘备自领小沛;   南遁时,分兵由关羽率领从水路先往江陵进发;   和周瑜联军攻打南郡,别遣关羽绝北道断曹仁后援;   西取益州,由关羽督理荆州。   可见关羽兼具政治及军事上的长才,受刘备所肯定,而倍加信任。   写到这里,不得不插句题外话。小说、漫画为求精采,动辄让大军统帅亲自率军冲杀,即使数万人的战争,胜负也常常只取决于将领的武艺高低。这跟现实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在史册之中,既不像演义满地都是「有万夫莫当之勇」的猛将,也很难找到某将领在战场上亲手格杀某将领的记载。   关羽的武勇却是名符其实的。   历史上,关羽有着「万人敌」的称号,而这称呼最早的记载是出自郭嘉的口中。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刘备寄居曹操其下的时候,郭嘉屡劝曹操除掉刘备,理由是「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而为其死用......。」据董昭传,董昭也抱持类似的看法:「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可见关羽的武勇早就被时人所认同了。   刺杀袁绍手下首席猛将颜良于万众之中,更是壮绝勇绝的表现,事见蜀书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至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遥控梁陕、陆浑群盗,令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更是关羽事业的颠峰、将其声威推至顶点。   附带一提,关羽刮骨疗毒、血流如注而谈笑自若是史有明载的,只是施术者并非华陀罢了。   个性上的缺失   关羽的能力不容置疑,其忠义之名更是传唱千古,不待赘述。但关羽和多数人一样,在人格上也有他的缺点,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骄矜护前、善待下属却轻视同侪。   常有人说关羽的性情造成荆州失守,未免将事情太过简化了。荆州失守源于许多主客观的因素,绝不只是关羽一个人的过错所造成的。但关羽的个性所铸下的许多错误确实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是不可讳言的。   举例来说,刘备虽然将荆州交付关羽,但关羽军阶不过荡寇将军、官位不过襄阳太守,单就官阶上和当时领南郡太守的糜芳其实是差不多的。糜芳有将才、有能力,不然刘备不会任命他接替张飞担任南郡太守,之后孙权也不会任糜芳为将出战魏国(演义却写糜芳死于刘备东征,又是小说情节)。能够从徐州就一直追随颠沛流离的刘备,糜芳也不是全无忠义之心,关羽却轻慢他,搞得两人水火不容,终于发生吕蒙袭取荆州、糜芳出降的事情,关羽难辞其咎。   有时不禁要为刘备在荆州的人士布局感到惋惜。刘备能够看出马谡言过其实,要拔擢黄忠为后将军的时候能够预知关羽不致于出乱子,却没能料到关羽跟糜芳的失和......。明知道关羽不能容人,要交扥荆州给他,为什么不给关羽适当的名位呢?也许是顾忌名义上荆州是跟孙吴借的吧?   历史却是既没有也许,也没有如果的。   在处理和孙吴的外交关系上,关羽也显得太过刚硬了。孙权派人来为他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亲,关羽不答应也就算了,竟然辱骂来使,实在说不过去。   关羽终于因为他的性情而覆亡

历史上有没有虎牢关之战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讲道,自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洛阳后,几经风险,来到陈留。他在陈留一面招兵买马,一面传檄诸侯,共讨董卓,写的十分精采。可惜这仅仅是罗贯中的小说语言。   据陈寿《三国志》和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在河南、山东一带,确实发生过众诸侯结盟讨伐董卓一事。参加诸侯会战的共有十四路人马。罗贯中所列的十八路诸侯中,孔融、陶谦、马腾与公孙瓒并没有加盟。这场宏大的讨伐战争的发起人是东郡太守桥瑁。   东汉未年,董卓在京师洛阳废少帝,立献帝,独揽朝政。挟天子,压诸侯,戮公卿,荼毒百姓。董卓的这种倒行逆施,引起天下共愤。东郡太守桥瑁“有志讨逆,但恐势孤力弱,不足济事,乃假称三公密杖”,移文众诸侯。首先起兵响应的是“日夕募兵,有图卓意”的勃海太守袁绍,继之是韩馥、袁术、袁遗、刘岱、张邈、张超、鲍信、王匡及曹操,梢后,接到檄文的长沙太守孙坚、上党太守张守也加入了反阜同盟。   14路诸侯,几十万人马,以河内、酸枣、南阳为基地,兵分三路,进逼洛阳。但是当初董卓的势力还相当强盛:众诸侯又都想借讨伐为名,扩大自己的实力,不可能结成坚固的联盟。加上盟主袁绍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14路诸侯非但没有把多行不义的董卓杀掉,反而吃了不少败仗,作为盟军先锋的河内太守王匡,被董卓部将用疑兵打败于河阳津。奋武将军曹操,还没有抵达虎牢关,就被中郎将徐荣打得一败涂地。在汴水,曹操的战马被射死,肩膀受箭伤,若不是曹洪的拼死相救,三国的历史也要重写了。   一向勇烈过人的长沙太守孙坚,也被徐荣将了一军,损兵折将,退居阳人。但是,在这14路诸侯中,孙坚并非平庸之辈。当徐孙两部再战于阳人时,孙坚出奇兵。射死了徐荣的先锋大将华雄,使所向无敌的徐荣,锐气挫尽,大败而归。董卓派陈郡太守胡轸、中郎将吕布统率大军后援徐荣,终因胡轸自恃资深历厚,不屑与吕布为伍,使吕布大动肝火,乘机作乱;当部队刚在阳人附近扎下营寨,天色已晚时,吕布大喊:“孙坚来劫寨了,胡轸不战先逃。引起一片混乱,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当胡轸收拢残部,察看敌情,并未发现有追军时,为时已晚了,他觉察到是吕布在兴风作浪后,使不战而退。孙坚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使董卓大惊。此役的胜利,迫使董卓退守长安,把一座空城洛阳让给了孙坚。   罗贯中为了塑造曹操一代枭雄,关云长智勇双全、忠父神武的艺术形象,不惜将史实篡改,如把首义之功归了曹操,把孙坚部将程普、韩当、黄盖三英战华雄改为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把孙坚设计射死华雄写作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等等。作为小说,这样处理史实是无可非议的,这有助于他刻画人物的形象、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但把《三国演义》作历史书来读,那就会闹笑话了。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26 22:19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在洛阳以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它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此处曾经发生过无数经典战斗,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和关羽温酒斩华雄为人所津津乐道(三国演义把虎牢关和汜水关误作两关)。另外在虎牢之战中,李世民也在此处打败窦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为唐朝打好基础。   现时主要风景点有三义庙、张飞寨、华雄岭、玉门古渡等。

历史上,三国有虎牢关吗 ?

  历史上,三国有虎牢关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在洛阳以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它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虎牢关又名汜水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这里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震。     历史上许多军事活动均发生于此。春秋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郑败燕师于此;鲁襄公二年(前571年)晋悼王会诸侯于戚以谋郑,用孟献子“请城虎牢以逼郑”之计,开始在此筑城;楚汉争霸时(前203年),刘邦、项羽在此争城夺关,特别是东汉末年,吕布在此大战刘、关、张,更使虎牢关威名大震;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代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战纷繁,时闻杀声。     虎牢关为历史上的古战场,帝王的争地图疆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可供观瞻的历史遗迹名胜。虎牢关旅游区位于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景区内有吕布城、跑马岭、饮马沟、绊马索、张飞寨、三义庙、华雄岭、王莽洞、“玉门古渡”、“玄武灵台”景点。再建古战场文化雕塑苑、千亩鱼塘、千亩荷塘、野禽湿地保护区、黄河农家乐、文化广场等。

中国八大关都有哪些?

  1.居庸关: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为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旧称军都关。关隘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峦问花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迭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2.山海关: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山海关区,为我国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它建于明洪武十四(公元1381年)年,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又名“天下第一关”。城楼雄踞关上,巍然矗立,自古为交通要冲。   3.娘子关:   娘子关在山西省平定县东部,初建于唐朝初年,现存关城为明代中期所筑。关口有关门两座,关内为居民区,它当山西、河北两省要冲,地势险要。   4.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径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和偏关合称三关。现存关城为明初所建,是长城要口之一,古人称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   5.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北边境,是长城要口之一,现存关城为明代中期所筑。古道穿城而过,向来为晋北交通要道,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6.宁武关:     宁武关在山西省宁武县,为内长城重要关隘。关城筑于明代中期,是诸山汇集之要塞,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今关城已记。    7.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关城依山面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8.武胜关:   武胜关在河南省信阳地区南部,古称直辕,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信阳古名)三关”,为大别山隘口之一。今存部分古代建筑。    9.友谊关:   友谊关又称为大南关、丹首关、睦南关,位于广西省凭祥市西南,始建于明代初期,后有增建,为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10.嘉峪关: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嘉峪山东南麓,为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关城始建于明代初期,有“天下第一雄关”之誉。现关城内外遗存部分多为清代所建。嘉峪关依山而筑,居高凭险,自古为东西交通要冲。   参考资料:[www.lbx777.com]   因为三国而出名的关    虎牢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这里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震。   目前,该景区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历史上许多军事活动均发生于此。春秋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郑败燕师于此;鲁襄公二年(前571年)晋悼王会诸侯于戚以谋郑,用孟献子“请城虎牢以逼郑”之计,开始在此筑城;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驻兵虎牢关和秦国对抗,楚汉争霸时(前203年),刘邦、项羽在此争城夺关,特别是东汉末年,吕布在此大战刘、关、张,更使虎牢关威名大震;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代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战纷繁,时闻杀声。虎牢关为历史上的古战场,帝王的争地图疆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可供观瞻的历史遗迹名胜。景区内有吕布城、跑马岭、饮马沟、绊马索、张飞寨、三义庙、华雄岭、王莽洞、“玉......

雄关虎牢讲的是什么?

  在荥阳市区西北约20公里的汜水镇,有个虎牢关村。说起这个虎牢关可是大大有名。   从周朝到现在,历朝历代发生在这里的重要事件是数不胜数,虎牢关南连嵩岳,北依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虎牢雄关之称。   那么虎牢的名字是由何而来的呢?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10世纪,也就是3000年前,周穆王在郑州东边的圃田打猎,突然遇到了一只猛虎,禁卫军的勇士高奔戎生擒了猛虎,周穆王非常高兴,命令把这只猛虎,关到东虞,也就是今天荥阳汜水镇西,养起来。因此这个地方也被称为“虎牢”。从这个记载我们也可以想见当初我们郑州这一带也是林木茂盛,水草丰美、野生动物出没其中的富庶之地,想必景色也是十分优美的。   周灵王元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诸侯国里的晋国多次侵略郑国,并且在虎牢修建城池,长期驻军以威胁郑国。   在虎牢建城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秦朝的时候在这里设置虎牢关,汉朝设县,以后的封建王朝,也无不在此设防。现在这里还有有三义庙(三义指的是刘关张)、张飞寨、华雄岭、玉门古渡等。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