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什么时候过春节(在台湾过年)

分类: 旅游信息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316147

台湾过年习俗

  台湾过年习俗有以下:   1、大扫除   传统认为每户家中都藏有福气财运,洒水、扫地与倒垃圾会将财神爷赶跑与扫走财富与好运,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所以传统习俗过年前全家会来个大扫除。   大扫除俗语说除旧布新,旧有的一年不管过得开不开心,透过大扫除将环境与自己的心情大扫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营造新的气象,让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过年期间则不可扫地,以避免把财神爷赶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过年期间必须等到初五隔日才可进行一次的清扫,扫地时要注意要"从外往里面扫",象征将金银财宝扫进来。   2、贴春联   每到过年前,家家户户总忙着贴春、福与春联。很多人的春与福是倒着贴的,   其寓意春(剩余:台语念)到(倒)、福到(倒)与好运到。   家家户户换上喜气的大红春联后,顿时之间,处处充满喜气,而春联上的字句,也大多是充满思古幽情的诗句,更添增年节的气氛。      3、拜拜(祭祖)   拜神、拜祖先传统所流传下来的习俗,一般的家庭或店家可能在农历初一、十五(有些人是初二、十六)就会拜拜(拜拜天公、土地公及家神),而到了过年这段期间,过年前为了感念神明们一年保佑人间的辛劳,会拜拜并送神,恭送神明回到天上述职与休假。   祭祀祖先与先人们,除了慎终追远,过年前人间吃团圆饭,对于自己的祖先当然也要贡奉丰盛祭品,感念一下先祖先人们的辟佑,让后代子孙可以愈来愈好,家族兴旺、子孙满堂。   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的神,又称「灶君」、「灶王」或「灶王爷」,民间传说为张单。灶神为五祀神之一,与司命、行神、门神、户神,同为司察小过的家宅神祇,负责监察各家各户人间罪恶,掌握寿夭祸福。   一般认为,灶神会在旧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家家户户的善恶,所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神,祭拜时多会有糖果等甜点,希望灶神吃甜甜、讲好话,希望灶神在天上可以为自家美言几句,为自己招祥避祸。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护神灵,是台湾民间信仰,也是台湾人、台湾本省人独特的信仰。地基主是神明位阶中官阶最小的,   台湾人常会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祭祖时(或者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与旧历每月初二、十六作牙祭拜土地神时,另设香案,以简单菜肴为祭品,并焚烧纸钱,加以祭拜。   地基主由于是位阶很小的神明,所以不设神像或神位,一般是住在家里的最后面,与灶神在一起。   一般民间送灶王爷和地基主回天庭过年的时间在一年的年尾十二月二十四日。   4、辞岁:   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和剩谐音,表示富裕有馀,另外加一碗长年菜,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义。   通常对除夕当天下午祭祀祖先的仪式称做辞年或辞岁。除夕祭祖是民间大祭,有宗祠的要开宗祠。祭祀前的门联、门神、桃符均已焕然一新,并要点大红色蜡烛,全家按长幼顺序拈香。除夕的祭祀是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来的庇佑并求来年多福。   5、 办年货   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后,因为年关已近,家家户户都十分忙碌。不论有钱没钱,都要采办一些过年时吃的东西或过年时要用的物品。包括吃的、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另外、一些应景的东西如春联、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以前因为农业社会常常都是初五以后才开张营业,所以要储存较多的食物,大过年的时候才不会食物柜乏;而近年来工商业发达,大家过年的气氛较淡,大年初一超级市场就已开张营业,所以就不必准备许多食物,而且加上营养观念的改变,健康主义盛行,食物新鲜才能吃得营养又健康。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

台湾人过年怎么过、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台湾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除夕之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伏彼起,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台湾地区称萝卜为菜头,与"彩头"谐音)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的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台湾同胞视为不吉利之日。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 从大年初五日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此后,接踵而来的"元宵节",乃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 台湾民间的春节,起源于祖国大陆,尤其是讲闽南话的台湾人,过年方式与闽南地区更为相近。

台湾过春节冷么?让放鞭炮么?

  台湾南北温差有一些,北部比南部要冷几度   放鞭炮的话,不是在热闹街区还是会有人放的,当然在自家楼顶放小型烟花也是允许的。   春节台湾政府也是会有政府放烟花的活动,所以其实还好,台湾的春节气氛没有大陆的浓厚。

“除夕”在台湾被称作过年日,与我们有何差别?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台湾过年的民间风俗,跟祖国大陆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台湾地区,大年夜全家大小围坐在火锅周围吃年夜饭,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不论是谁,桌子上所有的菜都要夹着吃,即使是平日里不喝酒的人,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      在除夕的前一天是小年夜,小年夜在台湾的习俗要拜天公。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说的玉皇大帝(又叫天帝)。   拜天公的仪式结束前要焚烧祭天的寿金(纸钱),焚烧寿金首先要烧长寿金再烧寿金,并把供神的茶酒倒在供桌前,每倒一杯嘴里就念一遍平安进财,三杯酒与三杯茶倒完后就代表六合。最后才燃放鞭炮,当鞭炮放完后也就代表整个仪式完成。      台湾除夕的习俗:   除夕当天一定要祭祖,选吉时祭祖,供品也是以三牲为主(鸡、猪、鱼或鱿鱼)。除夕晚上要吃年夜饭!   有些比较传统的闽南家族还会围炉,围炉就是在用餐的圆桌底下摆木炭火炉,并在火炉周围放着红色的钞票,围炉过后小朋友就跪着向长辈说吉祥话与领红包。领完红包后就开始守岁,当天就是小朋友最快乐的时间了,因为没有宵禁。在守岁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熬夜打牌,小朋友熬夜放烟火。我觉得这里和大陆还是很一样的。   台湾有些大陆北方的族群会在年夜饭时吃饺子(饺子代表元宝)。民国之前,北方会习惯在饺子馅里面放钱,所以当初国军中的某些北方族裔还保留了这个传统。在年夜饭吃到有钱的饺子就代表吃到钱,也就代表会发财的意思。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台湾人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一个月。“尾牙”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祭拜土地公,各商家行号也要在那天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清屯”,举行大扫除。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无法赶回,家人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   吃完之后,年长者要给年少者“压岁钱”,然后全家围坐在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叫“守岁”。初一这一天,信徒们除祭拜自家的祖宗神仙之外,还要到庙里烧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着新装出游,称作“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钱的意思。   台湾的风俗禁忌:禁用送人粽子。台湾居丧之家要惯用包粽子,赠送粽子会被误解为视对方为丧家;禁用甜果(年糕)、糕点送人。台湾民间逢年过节常以甜果糕点作祭品;禁用扇子送人。扇子到天凉即不用,送扇子给人意味迟早要抛弃对方;禁用手巾(手帕)送人。台湾办完丧事要送手巾给吊丧者,表示让其与死者断绝往来,称为“送巾离恨”;禁用雨伞送人。闽南语“雨伞”与“互散”同音;禁用刀剪送人。刀剪有“一切两断”、“一剪两断”的含义;禁用镜子送人。镜子易打破,破境难圆。   可以看出来很多习俗我们还是一样,由于谐音或者祖传习俗等,因为台湾和大陆本来就是一家,由于长时间分割可能在有些方面不太一样,但是都是一个中国,所以还是大同小异的。

台湾过年习俗

  腊月23祭灶,送灶神。   准备年货,尤其是生仁,炸江米条,年糕,发糕,面龟,萝卜糕,各种水果。生仁代表明年多生子孙,江米条则是希望多男丁。年糕代表步步高升,发糕大发利市,面龟拜玉皇大帝用,萝卜糕代表好彩头。水果之类的也是祭祀玉皇大帝用的。   鸡鸭鱼肉之类的,除了年夜饭用之外,还有祭祖用的三牲四果。   腊月29白天祭祖,用三牲(鸡鸭鱼)四果(四种水果),以及各种糖果饼干。   腊月三十围炉,看自己家里喜欢吃什么就会做什么。但是有几样菜是必备的,鸡,鱼和长年菜(北京称为芥菜)。现在的家庭,还会准备拼盘(四种到六种凉菜,鲍鱼片,海蜇,卤牛肉,熏鹅肉,乌鱼子,炸香肠),佛跳墙,龙虾沙拉,干煎白鲳鱼(北方称为平鱼,但是台湾的比较大,一条大约2斤重),炒米粉,红鲟米糕等等。菜一定要多,而且绝对不能吃完,代表年年有余。有一个重要忌讳,嫁出去的女儿,绝对不能年夜饭回来吃,否则是很丢夫家脸的事。这代表夫家养不起媳妇,连年夜饭都要回娘家吃。   围炉吃年夜饭之后,长辈分发压岁钱,都装在红包袋里。之后可能打麻将,玩扑克,看电视等等,开始守岁。必须等到子时以后才睡觉,希望长辈能健康。   大年初一,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互相拜年。现在已经比较少到处跑,多半使用电话拜年。也有的宗教信徒,要在子时一到的时候在庙里面烧头香。也就是第一个把香插到香炉里,每年都会又很庞大的抢头香队伍。   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   初三,一般不出门,习俗称为当天老鼠娶媳妇。打了老鼠一整年,也给他们放一天假。但是也有很多人趁着一天空,去庙里安太岁,点平安等火光明灯。   初四,接财神,当然也要用四果拜拜,不能用荤菜。而且一般公司都在这一天开工,只是个仪式,并不一定今天就开始工作。   初五,传统上来说,到今天已经过完年了。称为隔开,过年的一些禁忌到今天都没有了。   初六,挹肥。早期,台湾的建筑仍然传习古代的建筑与布局方式。正门是大厅,大厅面向南。西侧是厨房和浴室,东边是起居室和各房间,最东边是厕所。农业社会中,这些是要用来做肥料的。而过年的时候,不可以清理这些,必须等到初六才可以。   初七,初八没有特殊的事,而且都已经开始上班了。   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子时开始拜拜,只能用水果。   十三,关老爷生日,有的人也会拜拜。   十五元宵,办灯会,吃元宵,和大陆一样。

台湾过年到底是什么时间?

  台湾过年和大陆一样都是农历一月一号。

台湾也过春节吗?

  当然过。。。楼主搞错了一点——有些中国的年轻人都不怎么过春节了。   也许形式上过了,但是据我所知有一部分人对过春节完全没有感觉。   主要还是大环境的影响吧,近年来春节的时候确实没什么气氛了。   十几年前都很有过年气氛的。     另外,年轻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西洋化以后对春节当然就没什么兴趣了,况且改革开放以后西洋文化入侵,自然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了。   更何况台湾社会西方化程度比较高,年轻人不过春节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过的。

台湾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台湾过春节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家家户户贴春联,把象征吉祥、幸福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家家户户摆供品,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家家户户吃一餐格外丰盛的团年饭,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即食鸡起家”,以及表示长寿”的韭菜,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就是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家家户户围炉 守岁”,在台湾, 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给压岁钱”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年夜饭吃过之后,长辈们便要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给压岁钱”也有讲究,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 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桔,意即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或青橄榄,共品功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正月初二。初二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二之后几天,乡村圩镇都要组织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正月初三。这一天被台湾同胞视为不吉利之日

台湾岛过年有什么习惯

  台湾生活习俗   --------------------------------------------------------------------------------   按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定义,民俗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节、娱乐及其他风俗习惯。台湾生活习俗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而且保留着更多的闽粤古风。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湾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观为台南盐水镇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龟”等。   台南盐水镇在元宵节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的鞭炮,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连结在一起,一炮点燃,万炮连响,火花四射,声光齐作,震耳欲聋,蔚为壮观。“蜂炮”已经成为台湾一个旅游景点节目。   放天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早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报平安的讯号,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澎湖元霄节的“乞龟”习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龟”,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龟”;有用线面制成的含有“长寿”之意的“面线龟”;有以面粉与鸡蛋等原料制成的“鸡蛋糕龟”;有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金龟”等。民众纷纷前来祭拜,“乞龟”,即通过祈寿获得神灵的默许后,“乞龟”人向庙方执事报账,插香,索得所乞之“龟”,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与恩赐。   台湾的婚丧习俗,与大陆也有类似之处,在今天台湾特别是农村仍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同姓不结婚在台湾依旧流行,而且“周、苏、莲”、“陈、胡、姚”、“徐、佘、涂”等各三姓,以及“萧、叶”、“许、柯”等各两姓,被认为属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礼仪式虽有改变,方式逐渐多样化,但仍较重视中国传统的婚礼。民间丧葬习俗较为繁琐,充满迷信,从临终、发丧、入殓、居丧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传统的做法。至今,台湾民间仍流行土葬,选择墓地重风水。台湾民间还有“捡骨”之俗,即俗称“捡风水”,也称“二次葬”,即在第一次丧葬时比较简单,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择吉日开墓,捡拾遗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湾西南沿海,“捡骨”属于一种专门行业。因此在台湾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即改葬次数愈多愈好。不过如今,台湾的喜庆婚丧较流行现代的“花车艳舞”。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还有一些:   台湾文化盛会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除了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於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於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区,分为: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进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   你可以在台湾的许多角落,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据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据时代的重要建筑,例如: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让台湾少了历史悲情,多了份艺术人文的浪漫风情。   这就是台湾,一场文化飨宴。浪漫、传奇、庄严、趣味……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台湾的春节怎么过?

  台湾保留很多古老的传统,由于台湾人多是闽南移民后裔,其风俗和闽南差不多。“初一场;初二回两家;   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   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   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   十一请女婿;   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闽南民谣 有人说,这年是越过越无聊了。   隔年米和九鬃芋 除夕夜里要辞年。按照闽南的风俗,辞年得摆“隔年米”、插“春枝”、供甜米果和九鬃芋。现在这种风俗也很少见了。   ,从前过除夕,供桌上得摆着“隔年米”(也称“过年饭”)、糕果、鸡蛋、红橘、柿饼、九鬃芋等各种菜肴。“隔年米”得从除夕夜放至大年初一,意为“年年有余”。   在辞年的过程中,九鬃芋算是一件重要物什。据介绍,这种芋头有许多芽,闽南人称之为“芋子芋孙”(闽南语),象征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跳火墩   按照闽南古老的风俗,除夕那天,团圆饭吃罢,孩子们便都溜出家门,有的追逐嬉戏放鞭炮,有的参加“跳火墩”。   人们把晒干的地瓜藤或其他干草堆集点燃,在熊熊燃烧的火堆上来回跳跃,还边跳边唱:“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吃勿会空;跳过西,钱银满屋内。”(闽南语)孩子们一直玩到被家长叫回,长辈们给了压岁钱后,才带着笑容进入甜甜的梦乡。   避债戏   按照旧俗,正月不宜上门讨债,因此,债主讨债须在除夕日之前。对于负债累累的穷人来说,是最怕除夕债主上门的,弄得全家连年都过不好。   为了让穷人们能够过个好年,泉州东街元妙观的道士们便在除夕夜请来戏班,通宵达旦地演戏。   由于看戏的多是穷人,债主若追债至戏场,是会惹上众怒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债主不向看戏人讨债的风俗。因此,这场元妙观主持的除夕大戏,就被称为“避债戏”了。   烧大人   一提起“烧大人”,尤世赞老人不禁扑哧一笑。那副快乐神情,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尽管已经76岁高龄,尤老先生还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拿着全家的“替身大人”跟着“师公”(道士)到处游玩的情景。   所谓“替身大人”,是一种纸扎的小假人。尽管它们一个个只有约十厘米高,制作也十分简单,却承载着将全家人的灾祸带走的“重任”。   根据古时候的传说,不仅人间要过年,天上的仙人到了年底也有仪式。   一到年底,天兵天将们就要换防了,这时候,家家户户就按着家里的人口数扎起小纸人,再派个代表———往往是家里的小孩子,拿着全家的“替身”,跟着“师公”周游铺子做法事,将全家来年的灾祸都附在小纸人上,请求天兵换防时,将纸人和灾祸一起带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