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故乡_郑和的故乡在那里?(郑和故乡)

郑和的故乡在那里?

  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

郑和的原籍和寄籍分别是哪里?

  明朝宦官、航海家郑和,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本姓马,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一个回族家庭。云南回族的马、纳、赛、哈、沙等姓都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赛典赤?赡思丁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元世祖忽必烈时,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任平章政事,遂定居于此,到郑和已是六世。所以,郑和的原籍应是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县昆阳镇)。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入滇,11岁的郑和被掳入军中,从此,他离开原籍,一直在明军中服役。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35岁,即开始航海生涯。从此,南京便是他的第二故乡。   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当他六下西洋归国后,已54岁。这年,仁宗朱高炽即位,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   郑和从六下西洋归来(1425年)到七下西洋(1435年)的10年间,一直居住在南京马府街,相传有77间房屋。郑和无后代,长兄马文铭的一个儿子给他立嗣。从此,南京有了他的后人。   郑和死后,葬于南京牛首山麓。所以,后人认为郑和的寄籍是南京。

郑和一个中亚回族人,有着王族的显赫地位,但为什么成了太监?

  是的 就是三宝太监 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着郑和的一支后裔。有人不禁会问:郑和是太监,怎么会有后代呢?据南京的郑和十九代孙郑自强介绍,郑和幼年即被阉入宫,无子, 只知他的养子叫郑恩来,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郑自强告诉记者,他通过报纸和互联网寻找郑和后裔,新年期间在南京和苏州同时举办明成祖赐郑姓六百周年纪念活动。 据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郑自海透露,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何来子嗣?这曾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争议。江苏作家朱芳进在《郑和》一书中虚构了“为郑和找老婆”的情节,说郑和老婆名叫妙云,原是明成祖身边的侍女,并生有儿子。郑和后人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郑自海介绍说,在郑和的故乡云南发现的《郑和家谱》称:“马文铭长子立嗣(郑和本姓马。马文铭是他的哥哥,其子被郑和收为养子),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由此可见,郑和的后裔是由其养子繁衍下来的。 他表示,郑和在故乡云南的一支后裔,系由郑恩来的长子所繁衍。其中一部分在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而逃往泰国。当时郑和第十七代孙郑松林跟随马邦来到泰国北部的清迈省,并娶了当时管理清迈的士司的女儿,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泰国后裔已经不会说中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来历。现今泰国的一支后裔大约有一二百人;而生活在云南的一支后裔现在约百余人。 南京的一支后裔系由郑恩来的次子所繁衍。郑和家谱《首序》的后面原有单独一页用毛笔正楷书写的二十个大字“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这象征郑家兴旺发达的诗句,也是南京郑和后裔的排行字辈。因郑和曾任南京守备,一生定居南京,部分舰队官兵也随郑和居住南京,并逐渐改姓郑,故在南京牛首山山南村形成了郑村。当年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一名留在云南老家,一名跟随郑和到南京,其后代也可能作为郑和的后裔。 经过郑自强的寻访,查到南京有五百四十四人,除已死去的一百五十四人和从南京调往外地或在外地出生的一百十人以外,目前南京还有二百四十二人,在苏州的后裔估计有二百人,在云南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的石狗头、大营、东营居住着郑和的后裔。 居住在云南玉溪、江苏南京两地的郑和后裔,都各有自己的家谱。郑自强说,碑刻是了解历史,寻觅祖先足迹的瑰宝,原在玉溪龙门村(今大营)旁的《建龙马桥募化引》碑,碑文中的郑溥为郑和后裔九世孙。《媲美后先》碑现存于玉溪市红塔区东营清真寺内,碑文列郑居正、郑居广、郑有法、郑有才等人,系郑和十世孙、十一世孙。至今东营还居住着郑和的后裔郑云章、郑云良等。 有关专家认为,玉溪的郑和家谱与碑刻,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以及其后裔在玉溪的发展历史,是研究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及其后裔发展的珍贵文献资料。

郑和下西洋最后死在哪里?

  死于印度古里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所撰(佚名)《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一文,其中明确记载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归国的途中,于宣德八年(1433年)在古里逝世。文字中有一段话:“时有太监郑和等,黍礼亲炙,求决心要,企仰至矣。……盖其遗嘱,有本族户侯郑均曰义,有侄曰珩,皆目击耳闻哉。不期宣德庚戌(宣德五年,1430年),钦承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岁(宣德八年,1433年)卒于古里国。”   古里国,又作“古里佛”,是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南部的一个古代王国,曾为马拉巴尔地区的一部分,其境在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zhikode)一带,为古代印度洋海上的交通要冲。

家乡的名人作文500字郑和

  我们村的名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俗话说得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辛苦勤劳的农民。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业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王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化。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   种田虽然让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阵子。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

郑和家乡的英文介绍

  Zheng He was a Hui Chinese mariner,explorer,diplomat and fleet   admiral,who made the voyages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travels of   "Eunuch Sanbao to the Western Ocean" (Chinese:三保太监下西洋) or "Zheng He to   the Western Ocean",from 1405 to 1433.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