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天竺的路线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线: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偷渡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印度。 纯手打 望采纳
玄奘西游的主要目的是?
到天竺学习佛经。 什么中印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等等,那些都是狗屁
唐玄奘取经路线图
唐玄奘取经的路线图如下: 查看上图,会发现唐玄奘取经路线舍近求远,原因是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莫大的关系,当时唐朝并不像现在这样有着世界地图,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只是“天圆地方”,所以唐玄奘不走直线而干里诏追绕远路进入印度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在唐朝时期,西藏和云南很多地方都是未知的区域,人迹罕至,有的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当时的唐玄奘需要翻越这座山,光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的。 扩展资料: 唐玄奘现实的三个徒弟 第一个徒弟是在唐僧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记忆力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这跟孙悟空很相似,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相对于大唐来说本来就是异族人了,而且神通广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个徒弟是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窥基,出身将门,却自幼通学儒典,熟读兵书。窥基当和尚有三个条件:“不断情欲;准吃荤血之物;过午能食”。因此他最初出去讲经一般都是准备三辆车,一辆载佛经,一辆载酒肉,一辆载家仆妓女,因此被称为三车和尚,这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个徒弟,应该是圆测大师,新罗国的王子,也是个外国人,也是学术渊博,与窥基大师齐名。圆测中规中矩,从事佛经的弘扬,并且是贵族出身,跟西游记中的沙悟净也很相似。 参考资料:[sd.people.com.cn]
西游记取经路线图
南瞻部洲大唐国—蛇盘山鹰愁涧—黑风山黑风洞—黄风岭—流沙河—黑松林—乌鸡国—车迟国—通天河—西梁女儿国—毒敌山琵琶洞—小雷音寺—小儿国—玉华州—豹头山虎口洞—竹节山九曲盘桓洞—全平府慈云寺—旻天县—青龙山玄英洞—舍卫国布金寺—百脚山—铜台府—地灵县华光行院—玉真观—灵山大雷音寺。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 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手执由观音菩萨所赠的九环锡杖,身披锦襕袈裟。 扩展资料: 据《西游记》中记载唐僧取经是用了十四年之久。贞观一十三年,唐僧受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点化,在接受观世音赠予的两件宝物锦斓袈裟与九环锡杖后拜别唐太宗前往西天取经。 唐僧取经路线有十万八千里的路途,而且在地图上显示的唐僧取经路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个近乎是半椭圆形的形状。十万八千里,唐僧走了整整五万四千公里。 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出发,全程全部是靠步行,没有依仗徒弟们腾云驾雾的本领一步一个脚印的前往西天。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
唐僧取经的路线!要详细具体!~
1000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唐朝和尚,穿荒漠、翻天山、走中亚,游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19年,写就《大唐西域记》,留下无量公德……1000多年后,我们的记者在几年时间里,累计行程4万公里,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乎踏遍玄奘西游足迹的人,而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竟也有几分《西游记》中的曲折与新奇。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线: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偷渡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印度。 当时印度小国林立,玄奘跋涉数千里,经历十余国,但主要是在那烂陀寺受戒和讲学。公元643年春,玄奘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到长安。 行走在草原丝绸之路上 记者第一次有机会亲身追踪玄奘的足迹是在1999年,因为参加了联合国的一个活动,有机会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考察。在古代,丝绸之路分为陆上和海上两部分,而陆上丝绸之路又被历史学家根据地理特征,划分为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沙漠丝绸之路和帕米尔高原以西的草原丝绸之路。当时考察团的具体线路是由莫斯科飞往土库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然后在中亚走出3个“之”字,涵盖了玄奘行走的路线。 从文化角度说,陆上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海上丝绸之路。因为这条商业动脉不仅沟通了人类文化核心区的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也把罗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波斯的摩尼教和拜火教做了一次最彻底的文化联结。不过,从公元300年开始,丝绸之路已经开始衰落,到了玄奘经过这里的公元7世纪初,丝绸之路已是形容惨淡,不复当年的辉煌。 我们行走的地域虽然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但其地貌其实还是以荒漠包围绿洲为主。远望高山上是白雪,白雪下面是绿色,从绿色深处涌出来的是黄色。远处的蒸腾热气在光线作用下如同一块皱巴巴的塑料布,悬垂在荒日里,人影成了沾在上面的小泥点。遥想当年沙漠中玄奘一个人行色匆匆的身影,真是感慨万千。 记得西安慈恩寺保存着玄奘取经石刻图: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佛珠,很有些帝王圣人之相。他脚蹬草鞋,腰间的小包裹里放着衣服,左手拿着经书,右手持拂尘,背着经书箱,书箱顶上的圆盖是伞,伞前挂着一个小油灯。这大概是玄奘取经徒中,夜晚边赶路边读经书的情景。这位宋代石刻作者看来没有多少旅游经验。在茫茫荒野上,一个人根本不可能边看书边行走。 沙漠中最难得的是绿洲,每到这样的地方,我们会特意停下来,看看古代商队后代们的生活。而当地尊贵的长者会用面包和盐来欢迎我们,这是丝绸之路的遗风。他们在这里过着安静、淳朴的生活。周围沙漠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基本上还保持着100年前的生活习惯。他们拿出了最好的食品招待我们,每个人可以得到两片黄瓜、三片西红柿和一碗羊肉汤泡馕。这里的一位长者告诉我,他的先祖主要从事长途贩运。从中国哈密走到这里时,传说另一个绿洲里出现了瘟疫,他们没敢往前走,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乘飞机俯瞰帕米尔高原 玄奘一路行来真是艰辛无数。不过比起当年前往印度取经的其他僧侣,他还是幸运得多。当年立志西行的中国僧人很多,但除了法显、玄奘、义净等几个人外,其余的都在中途冻饿而死或者被盗贼杀害。所以每次凝望玄奘的形象,记者总感到那是无数中国古代僧人的影像累加在一起。 玄奘在荒无人烟的800里沙漠跋涉、翻越凌山后,一定有一个回望天山的动作,因为这里真是“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天山南侧就是帕米尔高原,是中国迈向中亚的门槛。中国古书称这片高原为葱岭。《大唐西域记》中玄奘不仅勾画出了它的地理位置,还准确地描述说,这里“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由于跟随联合国的考察团,记者有了从空中俯瞰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壮丽景色的机会。 由于天山西侧有众多苏联的军事基地,记者乘坐的直升机只能很快掠过天山、贴着山崖飞行,不过俯瞰一下“世界的屋脊”———帕米尔高原还是很给人震撼的感觉。这里是天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交会扭结而成的一个“结”,岩层深处的巨大能量在这里相互抵消,在海拔4200米形成了一片平缓的山峦。从直升机上可以看到沟谷中有清澈的溪水,旁边长满了绿草,小黄花点缀其中。一头不知名的动物此时好像嗅到了什么,机敏地闪到岩石后面。当地向导说那是一头雪豹,这种雪豹在海拔1800米到5500米之间的地带活动。向导还说,帕米尔高原一带还有传说中的“雪人”活动呢。 在中亚找寻汗血宝马 出了帕米尔就是中亚。中亚的四邻都是古老文明中心,所以这块地方就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汇处,一个永远的十字路口。翻看历史就会发现,中亚早期历史上的一个个王朝,如同短暂的龙卷风,以自我为中心嚣张一阵子,最后无一例外地瘫倒在沙漠中。直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进入中亚后,中亚才逐渐有了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玄奘路过这里时似乎行色匆匆,对这里屹立的两座古城———布哈拉与撒马尔罕都着墨不多。不过在玄奘进入西域时,中国与西域已经有了至少8个多世纪的交往。从土库曼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我们经常听到当地人讲起两种动物,一种是中国的蚕,另一种就是西域的马。我们参观土库曼斯坦的科莫索尔养马场时,这里的主人就津津乐道地说着中国的皇帝如何喜欢他们的“天马”。他嘴中的天马的确不同凡响,优雅高贵,栗色的毛如同缎子一样柔和明亮。不过当记者询问这种马是否就是中国古书上描述的汗血宝马时,马场主人说,他平生只见过一次肩膀部位流汗血的马,但是这匹马很快就死了。 走近巴米扬大佛 玄奘当年经过的地方中,巴米扬算是近年来最扬名的一个了,可悲的是这却是与一场震惊世界的文化灾难联系在一起的。记者踏上巴米扬的土地是2002年,美国向塔利班动武,促成了记者的阿富汗之行。 从飞机上看,阿富汗是绵延起伏的荒凉丘陵,星星点点的绿洲里挤满了蜂窝般的土坯房。河流从一个绿洲流出来,只泛起一道光波就蒸发在了沙石里,让远方的树苦苦等待。在喀布尔市里,人们从战争废墟边缘匆匆走过,好像这些与他们毫无关系。 然而这里,阿富汗,就是曾经仅次于印度比哈尔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贾拉拉巴德、马扎里沙里夫,这些由于美军轰炸而为世人熟知的地方,都曾是佛教圣地。玄奘从中亚进入阿富汗境内后,他的行走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身感当时的佛教已经相当衰微,他不时感叹:“伽蓝虽多,僧徒寡少”;“庭宇寂寥,绝无僧侣”。不过山崖上有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巨大佛像的巴米扬还是给了玄奘莫大的惊喜,大佛在他笔下是“金色晃曜,宝饰焕烂”的辉煌。但等到记者拜访这里时,巴米扬佛像群已是一片凄凉,石窟里是佛像的残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黄土块应该是大佛的“尸体”。几块塑料布盖在上面,上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字样。附近殿堂的佛龛内都是一个个空位。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现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难民栖息在这里。 徜徉那烂陀寺感受玄奘功绩 玄奘从阿富汗继续西行就进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在这两地他曾到过多处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圣地、佛教造像水平达到最高峰的塔克西拉和印度境内的鹿野苑与菩提伽耶,这些地方记者在2000年5月有幸成为驻印度记者后都曾陆续地拜访过,不过在这其中印象最深,也是必须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他取得真经的西天———印度的那烂陀寺。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是公元630年。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公元5世纪笈多国王在这里兴建了佛教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献以及哲学、天文学等科目。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期,玄奘在这里阅读、通晓了各类经论。但他仍不满足,曾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最后又回到寺里,成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据说当时有一婆罗门自恃才学过人竟然向那烂陀寺叫板,宣称寺中无人能驳倒他的观点。为了维护那烂陀寺的佛学地位,玄奘挺身而出,与那个婆罗门辩论,不过半晌,婆罗门就低头认输。围观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国和尚能讲一口流利的梵语,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到了玄奘随口旁征博引时,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玄奘从此名声大震。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辩论会为玄奘带来了更大荣誉,但他谢绝了各国的邀请,毅然携带着675部佛经起程回国。 各种宗教理学在那烂陀寺讨论了800年,然而穆斯林军队来了,公元1197年,在经过一阵烧杀掳掠后,那烂陀寺,这个佛教的思想家园从此湮没无闻。直到1861年,人们才在《大唐西域记》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这片遗址。如今,这个恢弘一时的佛教建筑已是一片破败瓦砾,被印度考古监察机构保护了起来。不过,这里几乎每个遗址旁都有一个简介,介绍玄奘何时来过这里,以及他在这里从事了哪些活动。话语虽短,却表达了印度人民对玄奘,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解读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的无限感激。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线图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线图: 具体路线为: 长安城弘福寺(出发)——法门寺——巩州城——河州卫——福原寺——刘伯钦家——两界山(五行山)——陈家——蛇盘山鹰愁涧——里社祠——西番哈咇国——观音院——高老庄——乌斯藏国——浮屠山——王家老汉——黄风铃——流沙河——寡妇之家——万寿山五庄观—— 松林——碗子山波月洞——宝象国——平顶山——莲花洞——压龙山压龙洞——宝林寺——乌鸡国——钻头号山枯松涧——火云洞——黑水河——车迟国——通天河(这是中间站,时间刚好7年,行程刚好54000里,49回)——元会县陈家庄——金兜山金兜洞——西梁女国—— 子母河——毒敌山琵琶洞——火焰山——翠云山芭蕉洞——积雷山摩云洞——祭赛国——金光寺——荆棘岭——小雷音寺——七绝山——稀柿衚衕——朱紫国——盘丝岭盘丝洞——黄花观-狮驼峰狮驼洞——狮驼国——比丘国——镇海禅寺——陷空山无底洞——灭法国(后改钦法国)—— 隐雾山连环洞——天竺国境凤仙郡——玉华县-慈云寺——金平府——青龙山慈英洞——布金禅寺——天竺国度——铜台府地灵县——灵山脚下玉真观——凌云渡——灵山——雷音寺——通天河——长安——灵山。 扩展资料: 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唐僧从长安城洪福寺出发。走一二日,到法门寺,宿一夜。行了数日,到巩州城,安歇一夜。又行了三日,到河州卫。这里是大唐的边界,晚住福原寺。出城走到双叉岭遇到老虎精、熊罴精和野牛精,被太白金星救出。 唐僧出长安,走五千余里,过了两界山,行过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观音院,并住在该院。 悟空和唐僧离开观音院,走了五七日慌路进入乌斯藏国境内,到了猪八戒的家——高老庄。 唐僧、悟空和八戒离开高老庄,西行有个月,出了乌斯藏国,来到了浮屠山,遇到了乌巢禅师,乌巢禅师教授唐僧《心经》,从此唐僧有了护身符。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
玄奘西游的故事(概括)
玄奘西游的故事: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 扩展资料: 近日,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壁画中现存的六幅《玄奘取经图》,画面均象征性地表现了玄奘西行取经17年的艰苦历程。这些壁画都绘制在甘肃瓜州境内西夏时代的洞窟里,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玄奘取经图。 据了解,敦煌壁画中6幅取经图都是以玄奘与悟空两个关键人物刻画的。玄奘取经的故事因神话小说《西游记》而家喻户晓,书中以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为题材,结合民间传说故事,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善于斗争,无所畏惧的叛逆者“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敦煌研究院认为,丝绸之路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必经之路,后世民间的艺术画师和当地的一些佛教信徒,为了表达对唐僧西行取经伟大精神的敬仰,即以当时流传的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为素材,在佛教石窟、寺院壁画中,创作了多幅《西游记》还没有成书前的《玄奘取经图》。 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玄奘西去取经,孙悟空就是除妖降魔、护送唐僧取经的重要使者。而事实上,中国民众印象里的玄奘和悟空却是“跨时空”携手西行取经。据史料记载,《西游记》中的悟空,是以晚于玄奘约40年的“从安西来无名僧悟空”加以想象神化而来。 玄奘取经图出现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据敦煌研究院分析,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事迹多有记载,玄奘西行取经路过瓜州时得到地方官吏和民众的冒险帮助,因此留下了一段广泛流传的历险故事。 画师们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将这段故事画上了墙壁。以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的“取经图”为例,身披袈裟的唐僧站在激流滚滚的岸边,双手合十,礼拜观音。 他身后的孙悟空毛发披肩,头戴金箍,一手牵白马,一手举额前遥望观音,并不施礼,大为不敬之态跃然壁上,白马仅露马头。画家把猴子顽皮、机敏,野性未泯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 参考资料来源:[gs.people.com.cn]
西游记取经路线图及事件
事件: 1、大圣大闹蟠桃宴:悟空管理蟠桃园,监守自盗,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2、大闹天宫: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 3、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路过万寿山五庄观,借宿观内。观主镇元大仙外出听经,嘱咐童儿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见果害怕不敢吃,两童子就吃了。八戒恰巧窥见,就怂恿孙悟空到后园偷果。悟空偷得三枚人参果,与两个师弟分吃。 4、计收猪八戒:高老汉夫妇招赘悟能为女婿。酒宴上,悟能酒醉现出真面目,吓到了大家,悟能只能将高小姐锁在后花园,不许她与父母家人见面。悟空与师父来庄投宿,悟空使用巧计,弄清了猪悟能的来历,经观音点化,唐僧收他为徒,给他取名猪八戒。 5、车迟国斗法:唐僧在车迟国要趋朝换文西行,国师不许,提出斗法,经过祈雨,下油锅,砍头三次斗法之后,三国师都死于非命,现出原形。 6、真假美猴王:唐僧因悟空打死强盗把他撵走,六耳猕猴精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唐僧,抢走行李关文,悟空跟沙僧回去验真,经过在多路神仙辨别,仍分辨不出,最后还是如来识破假猴。 7,降服黑熊怪: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观音变为道士,劝熊怪服下悟空变的仙丹,悟空在肚内使熊怪痛不可忍。只好交回袈裟皈依佛门。 8、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欲拿唐僧,并有葫芦、净瓶、宝剑、扇子、魔绳五件宝器,神通广大。悟空与之斗智斗勇。屡经磨难,才降伏二怪。 9、乌鸡国国王被狮精推入井内淹死。狮精变化国王。国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从井中背出尸身,悟空又从太上老君处讨来金丹,救活国王。狮精原来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所化。 10、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抵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菩萨降妖。菩萨降伏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 11、黑水河龙王变作艄公。诱唐僧、八戒上船,沉入水府。孙悟空请来西海龙王太子摩昂擒龙回西海。 12、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乞雨救旱有功,做了国师,国王敬道灭僧。悟空等与三法师斗法,一一挫败他们,使之现了原形。 扩展资料: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 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 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
玄奘西游走了多远?
玄奘西游,经十七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52筐.657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对照地图看看玄奘西游所经地方的地形气候有什么特征
对照地图看看玄奘西游所经地方的地形气候有什么特征? A.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高山气候 长安位于黄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高昌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那烂陀位于南亚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