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怎么去啊!今天看了快乐大本营里的驯鹿,好感人啊!
我们这离那边坐汽车就三四个小时,这头也有村村通工程,各个地方都板油路连着的,交通挺便利的,他们在的那地方是个旅游景区,是根河的一个的地方,房子都是那种类似欧洲样式的,天气冬天比较冷,现在也已经开化了,就是昼夜温差大,物价不贵,不过旅游景点的东西......全国都一个样...... 也有广场,他们平时也不穿少数民族衣服,就节日上节目啊表演啊什么的时候穿。还有博物馆,还有广场什么的。具体的也不是很清楚,没去那边玩过,不过这边不只有鄂温克族,还有别的像鄂伦春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是山上打猎的,达翰尔好像在山下种地,鄂温克在半山腰养驯鹿,都有各自特色,旅店也不贵,好的一二百一晚上,不是特好的几十块钱一宿,当然没什么豪华的酒店。 不过我没去敖鲁古雅玩过。百科也有介绍。[baike.baidu.com] 不要以为你来的是一个原始大森林,他们都住在别的什么奇怪的东西里,电视电话什么都有,你太小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了......百度地图一搜呼伦贝尔敖鲁古雅就行。不过现在来得穿棉裤羽绒服。
敖鲁古雅的民族风俗
这里奇怪的是,每人都有一个俄罗斯名字,遇到重名,就在后面加上特徽,比如乡上有三个玛利亚,后面加上大、中、小以区分,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姓。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三大直系,雅托克系,其中的一个小部落,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五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由桦树张制成的尖顶型简易房屋),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淳朴的民俗民风却使终保留着。 鄂温克猎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现在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而离此并不遥远的鄂伦春人,1996年放下了手中的猎枪,全面禁猎。 1965年,鄂温克猎民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奇乾乡搬迁到敖鲁古雅,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距离根河多远
根河到敖鲁古雅乡那里,你可以选择走着去,1个小时估计能走到,打出租车的话5分、8分就到,10-15块钱,可以讲好了再去,以前进去有熟人不收门票,现在好像不行了,得花钱买门票了,住店标间夏天死贵,来玩的人多,不一定能有地方,住个人的还行挺便宜的,博物馆收费,没见过的看着挺好玩的,见过的就再也不想去了,要是这儿有哪个领导带你去的话,可能不收费。
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怎么样?
这个季节是呼伦贝尔旅游旺季,现在去很适合,看博物馆,游萨满山和驯鹿亲密接触,吃大鹿肉串,猎民村居住和市区居住价格相差不多,感受民族文化,特色生活方式。
我想问一下明年六月份从哈尔滨到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旅游,坐火车。想知道景点及费用? 10分
先到海拉尔,游览成吉思汗广场,伊敏河。购物:友谊大厦。再到根河游览敖鲁古雅使胆部落。早上6:10坐6269次列车到莫尔道嘎(票价7元)。出站后包车游览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白鹿岛。下午继续包车走大路到室韦。 如果天气好,包车走五卡到黑山头、满洲里。如果天气不好,就在客运站坐车到拉布大林转车海拉尔,再转到满洲里。游览国门、套娃广场等。最后返回哈尔滨(2626/2624、K7058/K7060)。 呼伦贝尔地图在海拉尔客运站买。
少数民族的简介!简介!
1、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4、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36、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7、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8、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9、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40、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1、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2、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3、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4、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5、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6、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47、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48、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自然和人文景观 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锡林郭勒盟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 1098 公里;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总面积 20.3 万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盟辖 9 旗 2 市 1 县和 3 个自治区级绿色产业开发区,盟内有蒙、汉、回、达斡尔、鄂伦春等 24 个民族,总人口 92 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9.6%。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其中二连浩特市为自治区计划单列地级市,属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连接蒙古国、俄罗斯和中亚、东欧各国的重要大陆桥。 锡林郭勒草原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其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西北部地形平坦,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零星分布其间。东北部为乌珠穆沁盆地,河网密布,水源丰富。西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由一系列垄岗沙带组成,多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海拔在800 — 1200米之间,寒冷、多风、干旱,无霜期90 — 120天。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为150 — 400毫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锡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风多风大雨量少;夏季凉爽多雨,雨量变率较大;秋季天气凉爽,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气候稳定;冬季漫长严寒,总降雪量一般在 10 — 20 毫米。锡林郭勒盟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流大多数为内陆河,主要有乌拉盖河、巴拉根河、锡林郭勒河、高格斯太河;外流河有滦河水系。全盟有大小湖泊1363个,天镶地嵌在辽阔的草原上,总蓄水量35亿立方米,其中淡水湖672个,蓄水量20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4个:乌拉盖湖、查干淖尔、白音库伦诺尔湖、浩勒图音诺尔湖。 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以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1200多种。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每当盛夏来临,风光迷人的乌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高贵的芍药花与美的山丹花争奇斗妍,片片白云在无尽的蓝天中飘游,牧人策马,牛羊游动,加上蒙古包缕缕的炊烟与缓缓行驶的勒勒车,定会使溶入大自然的游人顿感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繁花似锦的灰腾锡勒典型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锡林河九曲十八湾象是飘落在草原上的洁白哈达,足可使您留连忘返。当您步入这块神奇的土地,便可领略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历史上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由五个部落组成,由东向西为乌珠穆沁、浩济特、阿巴哈纳尔、阿巴嘎和苏尼特五大部落组成。 1958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成锡林郭勒盟,察哈尔部落也融入到锡林郭勒草原上。其中察哈尔部落是从成吉思汗开始的黄金家族蒙古大汗的住帐部落,阿巴嘎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别里古台的后裔和臣民。他们至今仍然完整的保留着草原游牧文化与风俗习惯,从服饰、饮食、民居到歌舞、婚嫁、礼仪、节庆等,在整个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如正蓝旗的奶食加工最为优秀,成为历代皇帝的贡品;正蓝旗的蒙古语被确定为现代蒙古语标准音,即蒙古语的普通语,仅从这一点也说明了锡林郭勒大草原在蒙古历史文化中的中心地位。这里有横贯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长城与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遗址,还有典雅庄重的洪格尔岩画和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玄石坡、立马峰;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与祭祀圣地白音查干敖包把宗教与蒙古族文化溶为一体,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通古尔盆地唤起您涛声依旧。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空旷幽深的壮阔美,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美;又有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牧人策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锡林郭勒盟拥有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古朴的蒙古族风情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众多的文物古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避暑气候,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并把它定为三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依托这些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锡盟先后培育开发了骑马、乘驼、射箭、坐勒勒车、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饰表演、体验牧户生产生活等旅游项目,推出了“环锡林浩特天然草原游”、“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游”、“乌珠穆沁草原游牧部落特色游”、“阿尔山圣泉康复保健游”、“草原牧羊游”、“锡林郭勒草原民俗风情游”、“草原婚礼游”、“沙源治理游”、“元上都遗址探密游”、“恐龙墓地游”、“中蒙边境游”、“草原那达慕”、“祭敖包”、“森林、沙漠、雪地探险游”,自行车拉力赛、摩托车、汽车越野赛、狩猎、滑冰、滑雪等等特种专项旅游。旅游活动项目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锡林郭勒盟有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机构和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接待环境日益改善。全盟各地区都设有旅游管理机构,有 6 家旅行社( 3 家国际旅行社、 3 家国内旅行社);草原旅游景点 40 余处,其中 AA 级以上景点 5 处;人文历史景观有贝子庙、元上都遗址、山西会馆、汇宗寺、恐龙博物馆等,其中元上都遗址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全盟现有宾馆饭店 40 多家,其中星级饭店 10 家。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称号的锡林浩特市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盟草原旅游的主要集散地,拥有宾馆 20 多家 2000 多张床位。您若有幸到此一游,优美的环境、碧绿的草原与整座城市融为一体,正所谓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全羊宴”、“手把肉”、“蒙古烤肉”、“涮羊肉”等风味餐,体现了蒙古族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再听上悠扬的马头琴,非激起您不醉不罢休豪情,其情融融,其乐淘淘。 锡林郭勒交通通信便捷,旅游购物市场活跃。目前锡盟以盟、旗所在地为中心,以国、省公路为主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通往各景点的路也基本上实现了黑色路面。锡林浩特铁路已与集通铁路线接轨正式通车,每日往返呼和浩特的旅游列车朝发夕至。锡林浩特飞机场能够起降波音 737 客机,可直飞北京、大连和呼和浩特,旅游旺季每日都有航班。 207 国道张家口至锡林浩特段加宽改造与京张高速公路的竣工,大大缩短了京津冀及以南地区的游客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旅程的时间,从北京出发陆路方面 4 个小时左右可进入锡林郭勒草原, 7 个小时左右可到达锡林浩特市,北京至锡林浩特航班仅用 40 分钟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盟内通信便捷畅通,并已建成盟、旗(县)、苏木(乡)、嘎查(村)四级农村牧区信息服务网络,其中 60%的苏木(乡)政府已接通互联网。电力供应充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旅游购物市场十分活跃,全盟利用当地产的肉类、乳品、骨、角、毛、玛瑙、植物及金、银金属等开发设计生产出各类风味食品、工艺品、纪念品 400 多种,可满足不同地域游客旅游购物需求。 锡林郭勒大草原之所以深受世人瞩目,就在于它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宝库,拥有无以伦比的草原旅游生态资源。“十五”期间,锡林郭勒盟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大对草原旅游业的投入。在此基础上,锡盟今后要以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开发国际旅游为重点,突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独特自然景观和浓郁的蒙古族风情,建设符合国际旅游标准的草原旅游景区(点)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服务设施,力争在 2010 年以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新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旅游地区。 锡林郭勒草原有最蓝的天,最白的云,最清的风,最绿的草,有最独特的风情……
敖鲁古雅的维加去世了吗
不知道是哪个理解能力有病的在百度百科里编辑的,颁奖典礼上来的是导演顾桃的弟弟,也曾经到过猎民点,他说的是“祝愿在影片里已经在天国的朋友“,比如说毛谢,编辑那个二货竟然说是维佳,让我伤心了好久,他怎么不说他自己在天国呢?
根河市驯鹿养殖基地
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我国二类保护珍贵动物驯鹿的唯一产地,目前仅存800多头。驯鹿是鄂温克猎民传统饲养的半野生经济动物,因生长着马头、鹿角、驴身、牛蹄的奇特造型而得俗名“四不象”。最大特征是不论雌雄均生茸角,又叫角鹿。善于在沼泽塔头,枝丫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能驮运东西,是鄂温克猎民在原始森林中游猎的动力,被誉为“林海之舟”。驯鹿既是难得的观瞻动物,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从蹄到角浑身是宝,用途极广,内销外贸,驰名中外。它皮毛可穿,制革做裘,柔软耐磨;肉可食,营养丰富,据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科学鉴定,维生素B1、B2、氨基酸和其它16种微量元素含量极高;鹿茸、鹿鞭、鹿筋、鹿心血等均为珍贵中药材。 梅花鹿也全身是宝,鹿皮是皮革中的上等品,鹿肉营养价值高,鹿肉、鹿骨有极高的药用价值。鹿茸、鹿尾、鹿鞭、鹿筋、鹿心、鹿胎膏、鹿血,都是名贵的补药。 目前,敖乡的驯鹿产品、猎产品被人们当作馈赠礼品之首选,深受国内外各个层次的人们喜爱,产品行销国内外。根河酒厂采用自产的鹿茸、鹿鞭配以名贵中草药经科学酿制而成的“鹿铃春”补酒非常畅销,新开发的“鹿血酒”也已投放市场。 根河市重点培植的龙头企业——大兴安岭种鹿基地选用的梅花鹿是中国农科院特种动物研究所培育的优良品种。饲喂无任何污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碱草和大兴安岭花叶草、红毛柳等高营养价值高的饲草,所产鹿茸和鹿副产品与野生梅花鹿的营养成份相同。企业面向全国各地供应优良品种梅花鹿、种鹿、仔鹿,产仔率高,产茸率高,1——5锯单产3.1mg,易饲养,不受地区和气候限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该基地生产的鹿茸、鹿尾、鹿鞭、鹿筋、鹿心、鹿胎膏、鹿副产品均属优质品。 2004年,根河市鹿存栏总数3389头。 二、发展优势 据资料统计,全球鹿科共有九种,根河地区就占七种,这说明根河地区非常适合养鹿业发展。 (一)政策优势。为了发展林木替代产业,根河市提出了“三个基地”建设,制定了扶持政策,为鹿产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科技农牧部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工作,为增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政府还通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扶持加工企业,创立地区品牌来发展壮大养殖规模。 (二)气候优势。根河市属于低丘陵山区,海拔800——1000米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春夏日照时间长,可达17小时,年均无霜期80天左右。驯养实践证明根河的气候条件适宜鹿的生长,而且长茸季节早晚温差大,气候凉爽,生长在这里的鹿健康不得病,身大体胖,鹿茸枝头大,嘴头饱满,药用价值极高。 (三)饲料优势。根河市土质肥沃、水草丰盛,具有较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虽然大兴安岭区域内可采林木资源减少,但可牧资源丰富,多为草甸类,草质较好,无污染。林下可供饲鹿小灌木类及豆科植物资源丰富,麦秸、油菜秸秆、豆角秧、树叶等都是鹿的好饲草料
敖鲁古雅是什么意思啊?
敖鲁古雅,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是中国唯一的半野生驯鹿种群栖息地。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位于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市西郊。是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奇怪的是,每人都有一个俄罗斯名字,遇到重名,就在后面加上特徽,比如乡上有三个玛利亚,后面加上大、中、小以区分,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