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变化(旅游消费需求变化)

试分析国内游客旅游的需求变化趋势

  A、地点,注目新鲜与稀罕   人们常常把旅游活动目的称为“求新,求逸,求知”。这种说法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却可以简单而概括地指明旅游者的目的特征。最近几年,北方地区冬季(曾经是旅游淡季)的冰雪旅游的走热,就是这种“求新”的最好见证。旅游者对新鲜目的地的向往,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除了冬季北方冰雪旅游的继续走俏、乡村旅游的继续升温外,新辟旅游目的地旅游、西部旅游(包括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台湾旅游等,都将逐渐成为新的热点。而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开通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宁、兰州至拉萨的旅客列车,便是更加平民化的西部旅游的极佳机遇。此外,还有正在兴起的探险旅游,也正是这种注目新鲜目的地旅游的一个反映。     B、近地,热衷自驾与亲朋   由于时间和道路的便捷性,近地旅游常常是居民出游的第一选择。这些年我国国内旅游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随着私有轿车陆续进入中国百姓家庭,自驾车旅游也开始成为中国城镇居民的爱好,2005年三个黄金周的自驾车旅游潮,就是有力的证明(有消息甚至说,2006年春节,北京、天津、苏州、成都和三亚等一些大中城市的信息显示,自驾车出游已经占了短途旅游的2/3分量)。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自驾车游将进一步向城镇周边地区扩散。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截至2004年底,我国1.82亿城镇居民家庭中,每百户平均拥有家用汽车已经达到2.18辆(近5年,我国消费的轿车已经达到930多万辆,其中公务和商用约占三分之一,其余600多万辆轿车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使他们圆了家庭轿车梦)。至2005年底,云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辆;截至2005年7月底,浙江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43辆;至2005年底,广东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9.7辆。在大城市,2004年,上海市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3辆;至2005年9月底,广州市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6.3辆;至2004年底,北京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2.64辆。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的比例就更高,如温州,至2005年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20辆;东莞,至2005年11月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竟高达42辆……自驾车旅游,既满足了旅游者休息旅游的需求,又带来了亲朋知己聚会和驾车的乐趣,形成潮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们为此做好准备的同时,还必须对已经兴起的“自驾发烧友”的中长距离的跋涉旅游给以及时的关注。   C、观光,讲究主题与深度   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也在消费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加之消费思潮的日新月异,因此旅游萌芽期的走马观花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已经注意到了旅游的主题和深度,即使是观光旅游也是如此。2004和2005年,出境旅游的这一倾向已经有了相当的显现,可以预见,这一倾向在今后国内旅游中也必将越来越明朗。关于这一点,不仅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广告中已见端倪,而且在各省市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中也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D、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   虽然全面个性化的旅游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个性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显现。最引人注目的,是目前不少旅行社已经开始了面向自驾车旅游的自选式“菜单”服务。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的旅行社的团队旅游也已经开始出现由旅游者自己组团、自定时间、自定线路、自定日程、自定标准的“五自旅游”业务。即使旅游者不是自己组团,一些同路人也相约一起试着要求旅行社部分调整原来的行程“套路”。加之近......

中国人旅游需求主要分布在哪几个阶层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句“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因为满足了很多人逃离当下的魅惑,一度引爆中国人的网络和微信朋友圈!随着近年在国内外的中国游客数字频繁刷新,各种与中国有关的旅游场景和相关新闻生生把“中国游客”四个字推送成了褒贬不一的网络热词!中国人的旅游现状究竟如何?近年游客的心理需求与行为方式呈现什么样的特点?过去国人习以为常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尿尿”的旅游方式今天有了哪些不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精神诉求有何变化?和互联网同步生长的90后新人类与小时候有饥馁记忆的父母爷爷辈对旅游的评价和诉求又有何不同?   “我们已经几乎快成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王国了,我们会玩儿吗?真的会玩儿吗?”著名媒体人白岩松的文艺范追问不是我们的重点,今天我们要踏上的数据之旅,是由羊城晚报智慧信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数据新闻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发布的“智慧信息大数据”系列之八——《旅游不是Play——中国人旅游需求与行为方式调查》,揭示在旅游大热的今天,国人旅游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旅途中的行为方式和选择偏好、旅游后的感受与评价等相关情况。   本报告将大数据挖掘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统计结果绘制成可视化图形,并形成三个分报告:   数说旅游——2016年国庆节旅游指数调查报告   民调报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旅游新生代——90后群体分析   数据报告结果显示:   不事生产不事研发,中国人到处走走,这里看看那里看看,迄今为止创造的财富已超乎你想像——到2015年底,整个旅游产业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超过了与民生领域关联最高的教育、银行和汽车产业。高达1.2亿人次的中国出境游让中国人在数字上又“雄居世界第一”并在全球许多国家刮起“中国旋风”,在地缘上接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2015年和2016年国庆境外游热点外,远一些的如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旅游热度也增长迅猛,成为了2016年度十一黄金周期间第3和第6热门的境外游目的地。   根据我们对搜狗、微信搜索今年国庆旅游关键词绘制的情绪指数图,可以看出: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年,中国民众大多数仍是“食色”动物,美食、美景成为今年国庆节期间人们最为关注的关键词,而让人们产生负面情绪和焦虑的,也不过是“台风、加班、景区破坏”等的影响,小Case,对一到假期就蠢蠢欲动的上亿中国人而言,这些都不算个事。   在旅游目的和心理诉求上,人们体现出了承压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典型“代偿”需求:选择休闲度假和解脱疲惫的多,选择自然风光而非名胜古迹的多。   年龄层次对人们的选择也有影响:工作生活压力大的青壮年出游主要是为了休闲和“解脱疲惫身心”,还没正式步入职场的00后旅游的最大心理诉求是“拥有值得分享的经历”,盼望旅游可以带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没有的“炫耀感”和“新奇感”。   旅游也有城乡差别。数据结果显示:城里人旅游倾向真的“休闲”,乡镇人很多是为了满足“看世界”的需要;中等收入者出游是为解除疲劳,高收入人群则更诉诸情感联络,希望通过旅游来“享受和亲友旅游的感觉”,家庭年收入较低者要求则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旅游来“炫”一下,以期获得“值得分享”的经历。事实上,收入水平也决定人们的旅游频次和旅游消费、食宿价位等的选择。从数字来看,虽然酒店住宿仍是主流,但近年民宿开始远超青旅游,成为国内新流行起来的热门选择,而且对民宿的青睐具有普遍性,并不受游客的收入高低影响。   对旅游细节的偏好也有性别差异。比如女性更小资,偏爱“感受当地文化”,更爱拍照,与男性比,更像一个分享狂人,更追求纪念价值等......

试述针对国内旅游需求的变化,旅行社应注意哪些问题

  消费群体类型的变化,旅行社应改变以往把业务重点放在单位团队方式,重点拓展社区居民,兴趣团队(如各种舞蹈队,健身队,太极拳队等),民营企业,户外俱乐部,自驾协会等;游客需求多元化的变化,旅行社应着力开发更多有特色的旅游路线,真正把性价比放在首位,同时做好旅游线路打包出售和拆分销售两手准备;游客预订旅游线路多平台化选择的变化,旅行社应顺应潮流,在网络营销中积极发展,主动参与OTA平台,积极营建网络销售平台;游客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旅行社应多研究新型传媒方式的宣传效果,微信,微博,短信,社会化自媒体的营销力不可小觑;旅游需求不断提升,旅游竞争日夜加剧的变化,旅行社应未雨绸缪,尽早从事自身品牌化的建设,获取差异化利润,避免用不合理的低价团等不当手段使自己的品牌受损。

试分析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是以一定城镇体系和相应的乡村背景、以及山川农田等风光组成的市域,旅游,现在对于人们也不陌生了,但人们对其的理解还多限于通过景区良好的景观建设,特别是环境卫生、安全保卫以及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等,给予旅游者正面、美好的印象和感受。这种观点仅仅是对旅游形象的表面理解,而将城市旅游形象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系统认识的新观念尚未普及。事实上,国际旅游发达的地区斥巨资研究、设计、推广国家、省(州)或城市的旅游形象的实例不在少数。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地旅游形象推广工程已经影响到我国,“无限的新加坡,无限的旅游业”、“魅力香港,万象之都”等形象口号渐渐为人所知。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悄悄地在我国一些旅游城市兴起,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及“珠三角”、“长三角”等一批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区域也都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城市旅游形象。   现代旅游实际上是背离现代城市而产生的,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发展所导致的诸如环境污染、工作紧张、身心疲惫等所谓“城市病”的传播,推动着人们逃离城市,寻找乡村、绿野、海滨、温矿泉休疗养地……,追求天然的绿色、久远的古迹、明媚的阳光、碧蓝的海水和松软的沙滩。因此,留在人们心目中的旅游地不会是高楼林立、水泥充斥、汽车喧嚷的现代城市。城市的旅游功能退居于工业、居住、商业、交通等城市基本功能之后,城市旅游只在某些特殊城市得到重视和发展,如山水城市、历史古都、文化名城等地。即使在这些旅游城市,旅游者也仅仅被其天然赋予的桂林式山水或西安式古迹吸引,而不是因为它们城市的属性而前往旅游观光。   进入90年代以来,旅游市场最突出的变化之一是,由于已经有了多样化的旅游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以单一形态出现的一般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在可见的未来必将越来越明显。即即便是人造景点都要坚持有旅游吸引力和参与性,并且必须是精致和高品位的,才能有客源市场。   来自旅游市场的种种迹象也都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仅愿意选择那些更“独特”、更“奇异”、更“新颖”的旅游景点,而且,他们特别看好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即奇异独特的自然景观能同特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从而在一次确定的旅游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同各种旅游资源在总体上不断得到新的开发,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人们休闲生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使旅游者对旅游地和旅游项目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一些新型传媒的出现,又使很多人足不出户却已能对很多旅游景点获得大致的了解。   此外,由于假日的增多,特别是实行了大礼拜制,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特快旅游列车的开通、电讯交流的便捷、城市郊区(近郊与远郊)旅游与城市周边旅游和短线区域旅游重合,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旅游区大大扩大了范围,使各界外出休闲、特别是团体、亲朋、家庭、情侣、单身汉等外出旅游日益增多。休闲生活的越来越受重视,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很多人对旅游线路旅游项目的选择都越来越“精挑细选”,传统旅游动机中以“到过某名山名水即可为荣”的心理满足已经有所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现在想要寻求的是旅游过程中的真正乐趣了。虽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乃至不同年龄、性别的旅游者,对上述满足指向会有一定的差异侧重,但希望在其旅游过程中能同时获得多重满足的需求却是一致的。此外,旅游行为的普遍化,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平均出游次数增多等,也是旅游者对综合性旅游项目的需求期待越来越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旅游行为的实施过程中,人们普遍期望在单位时间和一......

旅游休闲的需求因素分析

  一、旅游需求的概念、类别与特征

旅行者,游客和旅游者三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旅行者,一般都是自己出动在乎沿途的风景,走过很多地方。游客,大多数都是跟团。旅游者,是纯粹出来游玩的。

国内旅游总消费数据去哪查?

  国内旅游总消费数据,可以登录旅游网去查询的。登录那里的页面就可以查询。

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

  (一)在总体发展趋势上,虽然近年来遭受到世界经济不振和国际恐怖事件等种种打击,但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基础依然坚实,总体发展速度仍高于全球经济总体增长速度。(二)在区域发展情况比较上,欧美的份额在下降,东亚太地区的份额在增长,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最为迅猛,被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旅游目的地”。   

你觉得未来人们的旅游需求是什么?

  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我觉得未来最需要的首先是一个健康的身体,其次是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在大环境上需要真正清洁的空气和可以放心引用的水,这是关系到所有大众的,我相信这是大家都希望拥有的未来。

中国游客为什么消费能力比别国游客强

  中国游客消费万亿,据外媒报道,联合国下属世界旅游组织(UNWTO)周三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是中国出口旅游的又一强劲一年,中国大陆游客的境外消费总额达到261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以当地货币计算)。到2016年,出境旅客人数增长了6%,达到1.35亿。这一增长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自2012年作为全球最大游客来源地的地位。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连续第12年呈两位数增长。   2016年最新的世旅组织《世界旅游晴雨表》报道,主要出境市场的支出显示,世界各国对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中国的支出增长了12%,中国继续引领国际对外旅游,报告显示,美国仍是全球第二大游客来源地。2016年美国游客的境外消费增加8%,达到122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90亿美元。其次是德国,英国,法国等消费国。   世旅组织秘书长特雷布·里法称,关于出境旅游支出的最新数据非常令人鼓舞。尽管近年来面临诸多挑战,但旅游支出的结果与2016年上半年国际旅客人数增长了4%相当,达到了4%。人们对旅游的兴趣依然很强,这对许多国家都有好处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2016年,德国游客境外消费增加5%,达到810亿美元;英国游客境外消费接近640亿美元;法国游客境外消费增加7%,达到410亿美元。 香港也跻身前十大游客来源地行列。去年,来自香港地区的游客境外消费增长5%,达到240亿美元。   相比之下,由于经济和货币走弱,一些商品出口国的出境旅游业继续受到抑制。俄罗斯联邦的支出在2016年进一步下降至240亿美元。来自巴西的国际旅游支出也在2016年下降。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