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民俗_有关应县习俗的作文

有关应县习俗的作文

山西应县民俗_有关应县习俗的作文

  应县全年的风俗习惯很多。而且有着中外闻名的应县木塔。这里的水土养育着这里的人们。。。但是许多应县风俗一辈辈下来,得到了继续的传承和延续。   应县耍孩儿:“耍孩儿”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农民演给农民看,传统的“耍孩儿”没有专业演员,演员就是农民,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出来搭班唱戏,演出区域也是在农村,“耍孩儿”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样,“耍孩儿”在农村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赶车的、放羊的都会唱“耍孩儿”。   应县婚礼:万世之始,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议婚、纳采、问名、纳征、请期、亲迎,谓之六礼。怀邑婚姻论财者少,初换贴,次纳定,次纳聘,次通信,次完婚,防古议婚、纳采、问名、请期之礼,唯不亲迎。二月后会亲拜门,肆筵设席。而亦有乘丧嫁娶者,非礼也,宜戒之!   丧记:自疾病至含殓,殡葬,慎终之道至详且尽。《易》:小过象丧过乎哀,匍匐救之。小学父母之丧,斩衰、寝苫枕块、不脱经带,不与人坐焉。程伊川先生家治丧不用浮屠,司马温公辟天堂地狱之谬。是居丧以哀戚为本,而尚繁文作佛事,举非所宜也。怀仁丧礼,衣衾、棺椁、祭葬、茔墓、悉依古。然多不禁佛事。市商农民直延僧道于家,诵经超度,有力者或盛置幡楼,自以为孝,于亲究何益哉?   正月元旦:夙兴烧旺火,放爆竹,祀天地众神及先祖毕,家众以次拜跪称寿,而后出拜族党、亲友,饮食相招,弥月乃止。立春前一日,名为迎春。先期塑芒神、土牛,长官率僚属,农夫执耕具,鼓吹张乐,迎春东郊;次早,众官集公衙,鞭牛行礼。五日,扮纸女形,黎明送出门外,谓之送穷。天官诞辰,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闹元宵。十六日,郊游,云走百病。二十二、二十五日,炭灰布地,作窖埋五谷,名为添食。   破五:即正月初五又名“五穷日”。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有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更让人讨厌了,所以人们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在这天全家人黎明即起扫炕底、倒垃圾送之门外,名曰“送穷”,在这一天里妇女忌针线、窗户破了、必须初好,宜补不宜破、最忌打破东西。过了初五,初六人们就可以出门,走新探友办事,开市。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的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请祖宗:在大年三十下午,各家各户开始忙着做供菜。供菜一般是四个小碗,只做素菜,在家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放一个供桌,墙上挂着祖宗证,类似家谱,顶部是祖宗的名字,一直往下排列到自家的近亲父母。像金字塔一样。祖宗证下方,供有父母的遗像,两侧有副小对联“敬祖宗年年宝贵,孝父母日日平安”,横批“三代宗亲”。桌上供一盅酒,一支蜡,供上香的香炉,放三双到四双竹筷,一切安排妥当后,五点左右,由家庭男成员,拿着箩子,旧时提着灯笼,现在人们拿着手电筒,拿上炮竹、香、冥国纸钱也称“鬼钱”到村外十字路口,在地上画一个圆,圆里再画一个十字,把香点燃栽好,鸣放炮竹,接着在地上画好的圆里把鬼钱点燃、燃尽之后,还要道:“爹娘祖宗三代回家过年”。回家之后,在供桌前把香、蜡点着,再点一支香烟,倒一盅酒,把供菜放上,爬在地上磕三个头,以示长辈的尊敬,请祖宗仪式结束。据传说,请回祖宗后,不能打炭,怕打断祖宗的腿,这就是为什么垒旺火要在二十九晚之前完成的原因。   祭灶神:也称过小年。民间传说灶神原来是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帝哀怜他,派他到人间做督善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除夕日返回人间。民谣曰:“腊月二十三,麻糖嘴上粘”。所以,这一天大人小孩要吃麻糖。一是糖是甜的,灶王吃了上天汇报时可以甜言蜜语;另一意思是糖粘嘴,灶王吃了把嘴粘住,在玉帝面前开不了口,说不成坏话。为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神仪式也称“送灶”或“辞灶”,时间多选在黄昏入夜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两碟糖,一碗水等,还要替灶王爷置备轿马,其方法是穿扎一双竹筷作杠代轿子,也有的做一纸马纸轿,将稻草或芦柴剪成一寸长的几段,并摆一撮豆子作为喂马的饲料,一齐摆上供桌,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祀》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五爷)醉酒”的记载。有的还要在灶王爷嘴上涂上糖,边涂边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二十三之后各路神仙上天,除夕日民间发“旺火”再把各路神仙请回,称接神。从腊月二十四起,民间便可以开始打扫房子,用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民间歌谣:“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尘土,二十五割猪肉,二十六杀年鸡,二十七把面发,二十八春联帖,二十九垒旺火,大年三十熬一宿”。   二月二日,相传龙抬头。城乡开庙门,祭龙神,名为引钱龙。   三月三日,一名蟠桃节,设醮演戏,家各酿醋;一名寒食节,清明拜扫,祭墓,架秋千。   四月初七日起,初九日止,城乡男女于东关南阁外北岳娘娘等庙进香,入圣母庙仿古礼,仲春二月祀高祺祈佑子孙。   五月五日, 一名天中,一名端阳,一名朱明。门悬艾虎,饮菖蒲雄黄酒采百草系五色彩丝,捉蟆避毒。十三日、关圣庙演戏祭赛。   六月六日,晒书曝衣,作面合酱。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之会;童女乞巧。十五日,中元地官校籍之辰,致祭先茔,荐麻谷焚楮墓前,亦有焚于当路者,作面美人,高尺许,相傀遗。   七月十五,上坟,带祭品,纸钱等物品祭拜先人。   八月十五日,中秋。夜设瓜果、月饼售香、纸拜月,亲友相愧,己而聚饮。   九月九日,采菊蒸糕,携酒登高,饮茱萸酒。   十月朔日,墓祭略同清明,唯栽楮为衣,名曰[送寒衣]。   十一月冬至,家祀祖先,族党亲友拜贺略同年节,或举或否。   十二月八日,腊节(俗称腊八)。和五豆及米煮粥,名腊八粥,作腊醋、腌肉、藏冰。   十二月 二十三日晚(年三十,除夕),送糖饴祀灶神除夕,易门神,三十日,桃符,贴春联,修岁事,亲友拜门辞岁,老幼团饮,名为守岁,多嫁娶。   应县的老乡们,这些你们都熟悉的,是否有一些习惯,你已经淡化甚至忘却了。。

应县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山西省应县是当时哪些民族的主要聚集地?

  山西应县应是回族的主要聚集地,他是穆斯林,信奉行斯兰教

应县过春节的习俗是什么?我要写作文!!求大侠!!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应县的文化品味和历史沿革

  应县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东部,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30万(2012年)。县政府驻金城镇。地跨东经112°58’—113°37’,北纬39°17’—39°45’之间,全县平面图呈平行四边形。东邻浑源县,西向平朔邻山阴县,北邻怀仁县,南毗繁峙县、代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年均气温7℃左右,年降雨量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   应县县城北部有世界著名的木塔。应县木塔也叫佛宫寺释迦塔。它和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山西应县有什么特产?

  产于恒山脚下应县小石口一带,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衣紧。如果把紫皮蒜放在大马车轮胎下轧过去,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蒜头在轮胎刚碰着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便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射出去,决不象一般蒜被压碎。紫皮蒜做的蒜泥和一般蒜的蒜泥不同,一般蒜泥隔夜变色变味,而应县紫皮蒜泥却可以放二、三天,色味如初不变。 紫皮蒜品质优良,每到秋季上市,人们便争相购买,或编成大挂吊在屋檐头,或携带它乡赠送亲友。如今的应县紫皮蒜,已成为出口的土特产品。当地谚语说:“应县紫皮蒜,马车轧不烂”,就是形容它的品质高超。

山西的民俗都有些什么?帮忙说一说,越多越好!!!

  嗜好面食,兼喜汤饭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诸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这些黄土坡的婆姨们!   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长治一带居民,至今邻里相见,开口先问“喝了没有?”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低档的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档的可款待普通宾客,高档的则为高级筵席中的佳汤美羹。如晋中一带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锦空心拌汤等,都是比较讲究的汤饭。山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干饭前先喝点汤饭,是许多居民家的“饮食规范”。这从卫生角度讲,这是很有道理的。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多要熬些米汤,或做点汤面,有条件的家庭还要熬些油茶之类的汤食。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则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喝原锅汤,化原锅食”,据说是传统饮食古训。许多农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这种习俗。如果你有机会来山西民间作客,酒足饭饱之后,家庭主妇定会给你盛来一碗面汤,请你也来用“原汤化原食”。这并非陋习,倒是很有点科学道理。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晋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能吃饭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寿终正寝那一天,最少也得吃掉150~200公斤醋。难怪外地人戏称山西人为“老醯”。山西人无论吃面条类食物,还是包馅类食物,或者烹调菜肴,都离不了醋。调和须见醋色,饭菜须有醋香,否则,就不算好饭,吃着就不香。仅观普通农家餐桌上必备的醋具,如瓶、盆、壶、碗之类,就知醋在晋人的饭食中的作用了。山区居民还有以腌酸菜汤代醋的习惯。(在旧中国,山区百姓是连买盐、醋的钱也拿不出的!)用这种酸汤调和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在山西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经验,庭院中备有一两个酿醋大缸。平川地区酿造高粱醋,山区居民酿制米醋、枣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独特风味。用以调和饭食或烹调菜肴,醋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之大。过去,许多农家调和饭菜都习惯用小盐,并有“露咸”的讲究。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人们对盐重视由此可知。如同备醋具一样,每个家庭餐桌都备有盐具,便于就餐者随时调饭。山西民间百姓喜吃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许多地方都有“茶饭赖,咸菜拽”之说,反映的是过去山西广大群众饮食的艰辛和无奈。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榆次、太谷、祁县等地的腌大头菜,平定的豆叶菜,定襄的老咸菜,长治一带的甜丝菜,太原的酱菜,临猗的酱玉瓜等,都是腌制菜中比较有名的。50年代以后,小盐逐渐被湖盐、海盐所取代,人们食用小盐的习惯始有改变。然而,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除了盐醋之外,各地居民对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比较富裕的家庭将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咸菜佐饭,居民称其为“细咸菜”。这还是款待亲朋好友的佳肴。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的习惯,将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喜食辛辣食物,晋南较普遍,晋中一带当属平遥、介休、灵石、汾阳诸县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质最佳者有晋城巴公大葱,应县小石口大蒜,代县辣椒,河津、临汾韭菜,平顺、盂县花椒等等。生姜一般由外地运入,民间需求量也颇大。   商家“庄饭”,精益求精   说到饮食习惯,有必要提及山西商人别具一格的“庄饭”。山西商人在我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他们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闭式经营到联合的垄断性经营,由纯坐商发展到专事金融的票号,反映着封建末期经济演变的轨迹。我们通过衣食住行这些活跃的事象,可以窥见他们有特色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征。   山西商家除具有民间共同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特别是大商巨贾,每顿饭都讲究干稀搭配,荤素调剂,主食以面食为主。烧(包括烤、烙)、蒸、煮、炸的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太谷县的曹家、祁县的渠家和乔家、平遥县的雷家等大商巨贾,每餐犹如宴宾,一桌饭花费几十两银子是常事。就连早晚两餐的佐餐小菜都要选择正宗名牌;酸、辣、咸、甜要求风味纯正独特;山珍海味择优而用;“八冷八热”因时而易。厨工都要聘地方名师,有大师傅、二师傅,并有荤案、面案、菜案等明确分工,还有专门掌炒瓢的、端盘的、献菜的(即执席者)、斟酒的、捧痰盂的、递毛巾的、送嗽口水的等等,讲究程度不亚于官宦之家。无怪乎民间有“财主家中一顿饭,穷人家里半年粮”之说。太谷居间还有“上有天堂府,下有‘用通五’(太谷北洸村曹氏设在县城的商业总机构)”之说,意思是:“用通五”的吃喝,可与天堂神仙的生活相媲美。仅曹氏一家的膳蒙呼和分布在全国各地商号内的厨工,最多时就有600余众,专为其采购各地名酒、名菜的人员也有百人之多,兼职备办者还不在其内。川广名菜、东北人参、津沪海味、各地山珍,无所不备。餐桌上常有熊掌、鹿筋、猴头、燕窝、莲子、百合之类的高档营养菜肴,加上多种多样的传统面食,“庄饭”层次之高可想而知。这些挥霍既反映了他们巧于理财的得意,也反映了他们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商海拚争中的逆反补偿心态。   居家食制,风俗独特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的。山西不少地区保持着这种食制。不过,由于由于地区不一,季节不同,亦有差别。北部居民一向遵循“夏秋日食三餐,冬春日食两餐”的传统食制。《山西通志》有“天镇诸地,冬春坐食,一日两餐”的记载,讲的就是这种食制。只有夏秋两季,因忙于农事,才改为三餐。而晋南和晋东南一些地方,民间则有一日吃四五顿饭的习惯。农忙季节,许多农村都习惯往地头送饭,或带干粮在地头休息时进食,民间俗称“打尖”。农村居民还有在天气暖和时端饭上街聚在一起吃饭的习惯。这一风俗的形成,大概与农村信息长期闭塞,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有关。村民利用吃饭的机会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谈论家常,有的相互交流种植、养殖经验,有的则传播时事新闻。天寒季节,农家老小盘腿上炕就餐,长辈居中央,子女坐两旁,媳妇边上坐,方便盛饭、添菜。就餐间,如果把筷子横在碗上,表示已经吃饱;放在桌上或握在手中,则表示还需加饭。主妇问“够不够?”或“还吃不吃?”而不能问“要不要?”回答“再添半碗”“再添一点”,或者“饱了”“吃好了”等等,而忌讳回答“吃够了”或“再不吃了”。书香门第之家,就餐另是一番情景:无论春夏秋冬,常年日食三餐,吃饭不得上街,合家围坐,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各就各位,不得违例。就餐时严守“食不语”的古训,餐桌上不得抛米撒面。巨商大贾主仆界限极严,就餐另是一番规矩。男女主人分别进食,一般不与他人共餐。男仆端盘、端碗,女仆一旁服侍。先酒后菜,先荤后素,先咸后甜,先饭后汤,先上什么后上什么,乃至饭菜放的位置都有规定。佣人、仆人另设锅灶,多食粗茶淡饭,或下蹲而食,或席地就餐。   还有更全面的,快看:   [www.sxpublic.gov.cn]

山西应县有什么好玩的?

  你要说应县有什么好玩的,我在那儿住了2年,觉得,也没什么,呵呵,就是应县木塔很高啊!63米,都是木结构的,据说当时是一颗钉子都没有用哦,全部都是用木头卯起来的,不过现在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些歪了,而且一共六层,也只开放两层吧,不过站在上边看下边,的确挺爽的,一进木塔里有很高的一个佛,特别高哦,关于木塔有很多的传说,说里边有避尘珠,避火珠,避水珠,避震珠...所以会到那么多的天灾人祸也没有毁坏,当年日本人放火烧的时候,都安然无恙呢.传说很多啦,也很好玩.要说应县只是个小县城,去年的时候又新盖了很多仿古的楼,现在全新的,挺漂亮,没事的时候骑自行车在街上逛,也不错,呵呵!看着一点点变化心里也挺高兴的啦,可惜你要是去应县玩的话,也确实没有好玩的,风景挺美的,你要是想去的话,介绍你去啊,有小石口啊,跑马墚啊,还有...呵呵,好看的地方不少啦,小石口是给我印象挺深的一个地方啦,跑马墚的草有一米那么高...呵呵,这是我去的时候啦,不知道现在成什么样子了呢.好啦,不说啦,就是跟你介绍一下我熟悉的东西,呵呵,欢迎来玩哦~~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