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如下:
“艾特莱斯”因其古老而精湛的技术特性、鲜明的维吾尔族特性以及和华夏丝绸文化的接近性而获得了民族知识分子、地方政府和国家的共同推动。进言之,维吾尔族民族知识精英将其作为消解身份焦虑的文化标识,地方政府将其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文化资源,国家将其作为彰显多元一体的历史证据
艾特莱斯的由来
艾特莱斯丝绸(又名艾得莱斯丝绸)起源于汉代,史书记载和田有“商胡贩客”、“归款于时月”。和田的古丝绸之路久负盛名
艾特莱斯的由来
艾特莱斯绸产于洛浦县吉牙乡,位于洛浦县西北部,玉龙喀什河中下游东岸。古代和田,是丝绸之路南路的交通枢纽,是重要的丝绸集散地,是西域三大丝都之一。
公元前二、三世纪和田的丝绸贸易就已兴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贸易更加繁荣,唐代进入鼎盛时期。
据记载南北朝时期一批过境商人,一次就运输丝绸4300多匹。大批的中国丝绸主要经丝绸之路南路运往中亚、中东直到地中海沿岸国家。"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不绝于时月"。
和田在丝绸交易上的历史地位久享盛名。
唐代和田地产的"施绸"多销往中原,为中原王朝的王公大卿所抢购。
艾德莱斯又在不同地区不同名字,阿德里亚斯、阿斯特拉这与现在的乌兹别克有很大的关系,蒙古西征的时候,术赤带领西征的大部分人是古突厥葛逻禄人,这部分人在完成西征后,生活在伏尔加下游,随着西征的金帐汗国势力变小,其中一部分葛逻禄部落脱离金帐汗国而独立,成立阿斯特拉汗国,这部分人早在唐朝时期最先掌握了丝绸的编织,他们编出来的丝绸就叫阿斯特拉绸,最后月既别.昔班尼从带领余下部落东迁,形成了乌兹别克人,阿斯特拉绸也就带了过来,突厥语和印欧语汇集的阿斯特拉演变成维吾尔语艾特莱斯,乌兹别克的安集延部东迁时成立叶尔羌王朝,就带来了艾特莱斯绸的编织,艾特莱斯绸的演变也间接反映了葛逻禄人到乌兹别克人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