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九节"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也称为"熬九黎"。它源于中国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九月初九又称为重阳节,既是农历三九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传统的重阳节。
熬九节与重阳节有着密切的关联,重阳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谷雨节日。据传,重阳节这天,阳气达到最强,万物生长蓬勃,故而有了熬九节的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会爬山、避灾祈福,以求吉祥和长寿。多数人会带上菊花给身边的长辈赠送,也有的登高望远,感受秋天的美景。
熬九节在中国各地的庆祝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包括爬山、饮菊花酒或饮菊花茶等活动。这个节日体现了中国人重视长寿和庆祝秋天丰收的传统观念,也蕴含着家庭团聚、尊敬长辈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熬九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与重阳节相关,人们在这一天通过爬山、赏菊花等方式祈福长寿和庆祝秋天的丰收。
熬9节的来历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
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习俗:拗九粥
煮“拗九粥”有讲究,要经过多道工序,需要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红糖板等材料。这样煮的粥色、香、营养一应俱全。
一碗拗九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子女捧给父母的一片孝心;送给邻居、送给需要关爱的陌生人,它的温暖在传递、放大,让人们从粥的芳香中品味到浓浓亲情,感受到真情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