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古早墨斗的一端是装墨汁的墨仓,里面填有蚕丝,棉花、海绵之类的材料,倒入的墨汁可以被这些材料吸附,实现短时保存而又不会溢出。墨仓的侧壁各有一个小孔,墨线从中穿过墨仓,经过墨仓时可以蘸着一定数量的墨汁。墨斗中心是一个手摇转动的线轮,用来缠绕和收放墨线。墨线的末端有一个用铁或铜制作的线锥(也称“替母”),线锥可以插在木头表面来固定墨线的一端,也可以当作铅锤使用。
木工在画直线的时候,将墨线从墨仓的细孔牵出,用线锥将直线的起点用固定下来,然后一手持墨斗,将墨线拉到直线的终点,另外一手像弹琴弦一样将墨线提起、弹落,一条直线就在木头上形成了。
那么,线锥为什么也称作“替母”呢?相传,墨斗由鲁班发明。起初,画线时他的母亲也一起帮忙,握住墨线一端,但母亲年岁渐长,牵着墨线忽左忽右,很是辛苦。于是,鲁班受到鱼竿线锥的启发,在墨线一端加上了线锥,用于固定起点。这样,线锥就替代了母亲的作用,让母亲得以歇息。因此,后世木工称墨斗的线锥为“替母”,也称“班母”。
古早墨斗的每一个部件都设计精巧,充满美感,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已经不只是件工具,可以说是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