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故里
濂溪故里,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里,位于道县清塘镇楼田村,距县城10公里,景区内主要有周敦颐诞生故居、濂溪祠、道山、道岩、圣脉泉、圣脉矿水厂、濂溪风光、濂溪河、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用火薰死数百人)、太极厅、观音洞、安心寨、石臼、圣人相会、一洞天、古寨门、莲花池、小月岩。道岩中有:掣天柱、龙宫洞、石象戏珠、莲花等二十四个景点。故里景区曾在古道州八大景中占两景(即道山和濂溪风光)。
红军墙
红军墙在道县县城西州公园内,原在县委招待所前,近临濂溪河,旧制为文庙照墙,墙高10米,面阔45米。红军墙含有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双重价值,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不可多见。197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家峒
千家峒是瑶族先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聚居地之一,只有一个石洞入内。峒的四周有高山、森林、怪石、瀑布;峒内宽广,土质肥沃 ,有一条大河贯穿峒中。
道县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香零山:
香零山,位于永州市城东5华里的潇水河心,系天然石矶组成的小岛。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15米。当春流荡荡之季,有如贴水芙蓉,随波明灭;秋高水落时,亭亭孤寺,不可攀跻。雨后日出,烟锁山脚往来舟楫,若隐若现,与两岸的烟云竹树相媲美。云消雾散,风平浪静之时,又别有一番风韵。由于它风景秀丽,因有“香零烟雨”之称。
一说零陵之名,就是由于这个石岛演化而来的。传说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始建立零陵郡时,香零山景色秀丽,盛产一种名贵的香草,形状很象芳香的“罗勒”.清香四溢,胜于椒兰。皇帝知道了,便定为“贡品”;年复一年,贡品数量逐年减少,香草采尽,仍满足不了皇宫的需要。采集贡草,终于成了百姓的苦役,不少人只好背井离乡。到了唐代,郡守韦宙,将香草采尽的实情奏明皇帝,方获免贡。传到清代,香草就已经绝迹了。
柳诗“双江汇西奔,诡怪潜坤珍。”写的是香零山的险峻。这是由于小岛位于河心,并有暗礁,从前每逢春夏水涨,木排误触礁石,木漂人溺,惨不忍睹。为了“镇邪驱妖”,清同治二年,就在这个孤岛上修建了一座观音阁,招幕和尚住在阁中,还设了救生船,雇有专人管理。每逢涨水,白天鸣钟,晚上点灯,使人知警。这不但减轻了凶险,还增添了小岛的秀色。如今,人们到岛上,远眺,层层峻岭群峰美;近看,粼粼玉带潇水清。特别是小雨初淋,氤雾乍起,小岛忽隐忽现,静静地耸立在烟雨之中,让人感到神密莫测,久久难以忘怀。
朝阳岩:
朝阳岩又名西岩,这里岩石峭拔雄浑,岩洞幽邃深旷,怪异多姿.每当旭日东升,红霞映照亭阁,雾霭笼罩苍林,飞舟南下,激流飞湍,景色变幻,绚丽旖旎,所以有“朝阳旭日”之称。据说,唐朝诗人元结任道州刺史时,系舟岩下,见岩石东向,洞口东开,遂命朝阳岩,并作诗赞其胜:“朝阳岩下湘水深,朝阳洞口寒泉清;零陵独有先贤传,水石为娱安可羡,长歌一曲留相劝."朝阳风光,从此闻名。
柳宗元在永州10年间,常来游岩赏景,赋诗述怀.现在岩左小岩口的石壁上还有他的《鱼翁》诗的摹刻:“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洞口石壁上有宋嘉右五年(公元1060年)二月五日张子谅题刻“朝阳岩”三个大字,岩洞左右壁互抱,形成天然的拱形,壁上自唐以来,文人题刻甚多。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明代地貌学家徐霞客,清代诗人兼书法家何绍基,革命的老前辈林伯渠等,都在这里留下了游迹和著述。
朝阳岩的洞腹有石泉,清澈刺骨,前人傍岩壁下凿石为“回曲”,泉水沿“回曲”流入潇水,淙淙作响,冬夏不息。岩顶有亭,面水依山,木质结构,上盖琉璃,雕梁绘彩,修复一新;岩后有寓贤祠,内设花圃;洞通后山“青莲峡”,出口处的“听泉亭”正在恢复.朝阳公园正在修建,新栽的梧桐、樟树,枝叶繁茂,已经绿树成荫,正与参天古木竞美。“江上朝阳洞,无人肯暂过”,凡到过永州的人,都以能畅游朝阳岩为乐。
潇湘:
“潇湘”是潇水和湘水的简称,二水在永州市北苹岛汇合。
湘江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海洋山。海洋山水向西南流向桂林的叫漓江,向东北流向湖南的是湘水,秦始皇为了制服南越,在灭楚后,曾“发卒五十五万为五军”继续南进,其中一军“守九嶷之塞”(《淮南子·人间训》,为了解决转饷的困难,命御史监禄率卒在湘水和漓之之间,开凿了一条长达30公里的灵渠,从此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湘江从东安渌埠头进入零陵地区,就象一条宽厚的碧绿线带,曲曲折折,绕丘山,越田洞,航程216公里;两岸不仅花黄苗绿,田园似锦,而且鬼斧神工的石炭岩摩崖踞岸削立,奇兀壮观。
潇湘不仅神奇绮丽,而且文人学士辈出,或谪贬永州,或落魄江南,或仕宦荆楚,或旅游潇湘。他们既讴歌潇湘胜境,又抒发思古幽情。宋朝的宋迪,于嘉祐八年春来永,画成潇湘风景平远山水八幅。《梦溪笔谈》载:“宋迪工画,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白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李宗澍集景成诗,题为《八景》云:“雨入潇湘阻夜游,月华空忆洞庭秋。帆扬远浦归心切,雁觑平沙落势遒。夕照卦村渔唱起,晚钟出寺茗烟浮。晴岚山市宜沽醉,莫待江天暮雪稠。”唐代杜牧,宋代米芾,五代张松龄,宋代柳永等等,都留下不少关于潇湘的题咏,潇湘从来就是诗化了的祖国河山,成了湖南的雅称。
萍岛:
永州城北8华里,潇水和湘水汇合的地方,有一个小岛,原名频洲,又名萍岛、浮洲。这里四面环水,高洁幽静,环绕一周,约600余米;岛上古木参天,竹蕉繁茂,风光旖旎。柳宗元写的《湘口馆潇湘二水所汇》诗,记叙了频岛风光。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个大仅一弓的沙洲。湘水从西,潇水从南奔腾而来,每当春雨瓢泼,洪水暴涨之时,便把此洲吞入腹中。皇娥女英,沿河而上寻找虞舜,路过永州时,正逢大水茫茫,艄公不慎,船只触滩摇震,女英抛下罗巾一块;龙神得报,慌忙放出三只金鸭,将洲高高拱起,从此这个萍岛,便随水浮沉。水涨洲高,满头珠翠。
这里地处潇湘二水汇合口,往来船只如梭,风帆与洲中竹林相映,橹声与洲上鸟语共鸣,诗情画意,风物宜人,故有“萍洲春涨”之称。它系永州名胜之一。潇湘八景中的“潇湘夜雨”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萍岛上过去设有潇湘祠和供发蒙读书的湘口馆,清光绪年间,王德榜等创建频洲书院于此。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湖南乡试,频洲书院学生有八人考选贡生。自此频洲书院之名益盛系永州八县的最高学府.辛亥革命后改为频洲学堂。古代建筑现大部分已拆除改建,但学校中心的石板古道,仍青光锃亮,萍岛两边金桂绿叶满枝,与吊竹古樟并茂.高楼大厦掩盖在绿荫丛中,春花秋桂,浓香远溢,沁人心肺。站在洲头望湘江奔腾北去,仰视蓝天,乱云飞渡,使人浮想联翩,留连忘返。
迥龙塔:
迥龙塔建于明代万历甲申年(1584),塔高37.25米,简体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外观七级,里面五层,塔身中空。挺拔雄伟,屹立于永州市城北潇水东岸。塔为邑人左佥都御史吕藿倡建。底层门额行书“迥龙宝塔”为钦差巡抚湖广右佥都御史闽人陈省所题,塔身腰身檐斗拱结构造型保存了宋代建筑艺术遗风,为湖南省重要的砖塔之一。
永州城北约两华里的潇水东岸,屹立着一座古塔,磴居危石,高凌碧汉。这就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迥龙塔。传说,在明朝以前,永州经常阴雨连绵,潇水洪峰瀚漫,白浪滔天。或说是孽龙兴妖作怪。洪水每年不知要夺走多少人的生命财产,老百姓苦不堪言,求神拜佛,都无济于事。因而当时永州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直到唐元和年间,据传是柳宗元写了《塑螭文》以后,灾情才有所减少;到明万历甲申年间(公元1584年),邑人钦差巡抚操江右佥都御史吕藿,捐金建造了这座宝塔,“回”住了孽龙,镇住了水患.这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现今塔的最下有钦差巡抚湖广右佥都御史闽人陈省题书“回龙定塔”四个行书大字。
迥龙塔作八角形,上小下大,高27.25米,下层宽5.67米;塔身五级,三、四两层各加腰檐一层,因而外表为七级。下层为青石造作,无斗拱饰物,仅在顶部砌出线道一层。从第二层以上均系大条青砖及砂石砌成;每方均设有卷门,卷门两侧砌有假窗,檐部设有斗拱。第一跳头上为瓜子拱,每朵之间,间作鸳鸯文手;第二跳头上置檐头,檐角徐徐翘起。斗拱或腰檐斗拱顶部有一定的空间平面,可由卷门走出塔身,沿塔绕行。塔顶置覆钵,其上置铁相轮。铁相轮上放有一宝葫芦。塔虽系明代建造,但尚保存宋代建筑手法。塔身雄伟,结构精巧,匠心独运,为我省少见的古代建筑。塔身中空,每层有石级,可绕行至最上层;登上塔顶,纵目远眺,云蒸霞蔚,山峰连绵,一碧潇水,环绕塔前;河上孤帆远影,两岸奇石嶙峋,市区全貌,及“潇湘江夜雨”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