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收入水什么样:
夏商周时期是用贝币,然后出现金属贝币,春秋时期各国开始铸钱,战国有刀币、布币等各种样式的金属钱币,因为秦国是用圆形半两钱,所以灭六国后就统一使用铜钱,汉朝一开始使用三铢钱,私人可以铸钱,汉武帝时桑弘羊搞经济改革,废三铢钱改铸铢钱并规定只有国家可以铸钱,那时候主要货币是铜钱,法定一斤金子=10000钱,银主要做为贵金属,但与铜钱的比例不详,以后历代也把铜钱当作一般等价物,金银只是辅助货币,但宋朝开始银子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了,“澶渊之盟”中宋每年输辽岁币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但直到明朝才采用银本位制。
搂主“看电视剧发现黄帝动不动就赏银几万两,又发现老百姓对几十两都视为巨资”,这些都是合理的。
《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明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要请私塾先生“夏总甲果然替周先生说了,每年馆金十二两银子,每日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一个乡村教师一年收入十二两银子,乡村教师的收入总比普通种地的多,那几十两银子是他好几年收入,确实是不小的数字了。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中牛玉圃在南京燕子矶吃午饭“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一碟子芦蒿炒豆腐干、一碗汤、一大碗饭,一齐搬上来。牛浦问:“这菜和饭是怎算?”走堂的道:“饭是二厘一碗,荤菜一分,素的一半。”牛浦把这菜和饭都吃了,又走出店门。”那时的南京郊区消费指数应该不低,一荤一素一碗饭合计一分七厘银子,现在大城市这样的盒饭总要5元,换算起来1两银子值现在的300元(1两=10钱=100分=1000厘)。那乡村教师的薪水一年12两,即一月1两,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的消费水平肯定远远低于南京燕子矶,现在农村山区一月300的收入也差不多,那个乡村教师一天的伙食2分银子,只够在南京燕子矶吃个不错的盒饭。当时是农业社会,工业、第三产业不发达,所以中产阶级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穷人。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中文人搞活动“谨择本月十五日西湖宴集,分韵赋诗。每位各出杖头资二星。匡超人看见各位名下都画了“知”字,他也画了。随即,将选金内秤了二钱银子,连传单交与那小使拿去了”,按上面的换算大约60元,上次我同学聚会花了50元,可以验证这是合理的。
那皇帝一赏几万两银子,假设是5万两,就相当于1500万,也就是北京的一做高级别墅,还不够顶级呢,所以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