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事情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这个故事还和一个民族英雄有关,他的名字叫做戚继光,戚继光的故事我们很多的人都了解,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具体的细节。
当初身在浙江一带的胡宗宪是对抗倭寇的主要负责人,虽然胡宗宪废寝忘食的对抗倭寇,但是他还是觉得力不从心,因为当时的倭寇不仅多,而且武艺高超,明朝的那些官兵们根本就不敢和倭寇作战。
尽管胡宗宪身边有俞大猷,这是一位单挑少林寺的牛人,而且俞大猷身边还跟随着很多的少林武僧,不过这些人面对数量庞大的倭寇,还是不太顶用,胡宗宪就一直想找一个人,一个能够彻底解决目前这种不利局面的人。
后来的胡宗宪找到了,这个人就是戚继光,在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之后,胡宗宪发现戚继光不仅有才华,还十分的有勇气。并且戚继光是一个宠辱不惊,心中怀有天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适合胡宗宪的。
胡宗宪把戚继光提拔为了宁绍台参将,这是一个肥缺,所以当时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名不见经卷的戚继光怎么就被提拔上去了。这一年戚继光二十八岁,从此将开启属于他的传奇。
戚继光到任后,准备一展身手,将自己以前学过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戚继光注定要失望了!机会说来就来,他刚到任不久,倭寇就进犯浙江慈溪。
戚继光知道倭寇来犯的消息后,马上传达命令召集兵马准备前往迎战,当时戚继光得到的情报说倭寇有上千人,戚继光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足足集结了上万的兵力,戚继光准备给自己来个开门红,全歼来犯的倭寇。戚继光带领着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当戚继光带领着上万的明军在慈溪东南的龙山遇到倭寇主力的时候,就赶紧布置阵型,然后做出战术安排,但是等他把这些战前准备做好之后,接下来的一幕让戚继光傻眼了,兵熊熊一窝的场景出现在了戚继光的面前。
自己带来的明军已经把他自己丢下撤退了。当明军看到倭寇来了之后,还没有交战呢?前锋就已经溃败,然后接着全部向后跑了。
戚继光在惊愕之后迅速的镇定下来,他拿起强弓,搭上箭矢,开弓出箭,一气呵成,倭寇头目应声而倒。接着再次重复上面的动作,倭寇的另一名头目也倒下了,戚继光再次拿起一只箭矢,再次命中倭寇。倭寇被吓住了,毕竟倭寇也是人,也会害怕,他们停止了追击的步伐。
刚才那些逃跑的明军也不傻,看到倭寇被震慑住,直接又杀了回来,但是当戚继光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他发现前去追杀倭寇的明军又主动地的撤了回来。
戚继光拦住一名士兵问:“为什么不追了呢?”
士兵答:“这些都是老传统了,把他们赶跑就行了,犯不着拼命。”
戚继光惊呆了!当时的戚继光心中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半天没有回过神来。戚继光第一次同倭寇作战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收场了,我们从这个故事里面完全可以看出什么是“兵熊熊一窝”。
为改变这种局面,后来的戚继光挑选了义乌等地的猛人,训练了一支活跃在东南沿海,令倭寇威风丧胆的戚家军。
兵熊熊一窝有啥典故
没有典故出处,这是民间俗话,但你写错了,原句应该是这样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意思是若是一个当兵的无能,也就他自己无能了,若是将领无能了,那么他领导的整个团队也就没战斗力了。
兵熊熊一窝有啥典故
这句话是民间俗语,正确的说法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团队中,普通成员素质差,影响不会很大;而领导者素质差,将导致整个团队效率低下。这句话强调领导者素质决定了团队的整体素质。
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俗语有“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兵熊熊一窝有啥典故
兵熊熊一窝,这句话正确的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典故,是民间谚语。
意思是指士兵怯懦、缺乏能力是其一人的事。但是若将军怯懦、缺乏能力,则不仅是自身问题,还会影响士兵,影响整个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