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虫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生物,有异于一般的水生生物,通常仅出现在“禾虫天”,一场白撞雨过后,潜伏在田泥里的禾虫就会随着潮涨涌现。
虽然成千上万只禾虫被捕获,犹如无数聚集在一起的蜈蚣,密密麻麻,蠕蠕而动,场面让人打怵,不过人们心中却是高兴的,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禾虫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禾虫生长的地方
禾虫,在福建福州称为流蜞,学名疣吻沙蚕,属环节动物,多毛类,是水生动物,形长似蜈蚣。每年中秋时分是禾虫的繁殖季节,禾虫会半夜从泥里钻出活动,此时的禾虫(流蜞)已经成熟,十分肥美。禾虫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由于产量少价格高,被渔民称为“江中的冬虫夏草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属环节动物,多毛类,是水生动物,形长似蜈蚣。其色金黄带红杂绿,虫身丰腴,含浆饱满,行动缓慢,样子可怕,多栖身于咸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层里,以禾,植物为食,身长3—4厘米,通体粉红色,有时又变成乳黄色或绿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禾虫生长的季节性很强,新会禾虫每年只有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才出来。
禾虫出造时,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颇为壮观。农民守侯在河涌的出口处,抓紧时机捕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时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用农艇满载而归。自从农田施用农药后,禾虫逐渐减少。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新会的禾虫有所增加,但还是不多,而且价钱昂贵。有的地方用人工养殖禾虫。分布于珠江口各地咸淡水交界处的稻田、淤泥中,繁殖时才出泥面。
《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
禾虫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受到众多食客的青睐,但要说服外省的老友吃禾虫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况且本地也有些老友不太爱吃。禾虫可以煎、煮、蒸、炖。其中以瓦钵焗禾虫最显风味。而禾虫蒸蛋、酥炸禾虫、禾虫汤等等也都滋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禾虫生长的地方
禾虫也就是疣吻沙蚕,是环节动物门沙蚕科的一种,一般栖息于沿海或者河口的浅滩上。禾虫一年之中有2个繁殖季节,分别是农历的4-5月份和农历9-10月的大潮期,而一年之中繁殖的高峰季节为农历9-10月。
2、
禾虫的群浮具有同步性,但是同步性会受外界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潮汐等的影响。雌雄配子同步成熟、异沙蚕体同步群浮、雌雄配子同步释放对沙蚕科动物的种群繁衍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