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不想让孩子去学习怎么办 奶奶请不要再关心我?邻居家的女儿小土豆我家孩子大几个月她非常聪明,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奶奶不想让孩子去学习怎么办 奶奶请不要再关心我?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奶奶不想让孩子去学习怎么办 奶奶请不要再关心我
邻居家的女儿小土豆我家孩子大几个月。她非常聪明。
刚会走路就能说长句,还能跟大人说话,有时还会有惊人的表现。
3岁多的时候,她说话、精细动作、大动作都比我女儿快。
但就是什么都做不了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后我就逃跑了。
有一次,小土豆的奶奶带她去我家玩。
一进门,小土豆就被客厅里的地球仪玩具吸引住了,
用小手在哪里玩。奶奶连忙走上前去,抓住她的手:
“不要弄坏我妹妹的玩具。”
我说:“没关系,玩具就是玩玩的。”
过了一会儿,小土豆又跑到书房,奶奶马上跟着:
“不要翻你妹妹的书,不要碰别人的东西。”
后来,小土豆和我女儿一起扔海绵球,
不小心撞到了电视,奶奶一脸紧张,劝孩子,
“别玩了”。
在我家呆了半个小时,奶奶至少叫住了孩子十几次。
虽然我一再说这没什么,只是让孩子们一起玩,
但是小土豆还是被奶奶拿走了。
后来才知道,小土豆平时看动画片,搭积木,涂色或者剪纸。
往往不出几分钟,奶奶就会过来问问题,或者招呼她吃零食喝水。
我认真跟小马谈了这个问题,她说小土豆真的坐不住了。
他一直很羡慕女儿能一个人玩一个小时,安静地翻书,玩笔,自己看简单的绘本。
“你快教我一些经验。我该如何纠正?”
我的回答是:
“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我什么也没做。
你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忽略关心小孩。"
童年没能培养孩子对问题的专注,
这个问题会给他成年带来很大概率,
而且一直影响着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的专注力是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的。
你会发现孩子会做很多看起来特别无聊的事情。
例如将水从一个杯子倒到另一个杯子中,或者打开并旋上盖子,
他可以尽情地玩半天。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打扰孩子们,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专注。
因为这不仅是一个人成就的基础,
也是一种获得快乐的能力,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或者爱好。
1.不要打扰正在注意的孩子们。
人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目的的、受意识控制的注意,
比如专心阅读,理解内容;
不经意的注意是漫无目的的,比如一个突然的声音让人下意识的转头。
儿童的注意力特征与成人不同,
有意和无意的注意大部分时候是并存的。
对于更小的孩子,无意的注意更明显,
外界的干扰很容易把他们的注意力带走,但要拉回来却非常困难。
注意力持续时间被打断了。
最简单方法是:
在任何时候,
不要轻易打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
因此,我对小马的建议是:
“看动画片的时候,不一定要一直和孩子互动,或者让她喝酒吃饭。
除非他邀请你或者问问题。但结束后,可以问孩子刚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此来加强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除了打游戏、吃饭等常规活动外,还可以玩一些提高注意力的训练游戏。
比如上色,串珠,拼图等。
可以让孩子慢慢来。我们只保持动态关注,完成后给他正面的表扬。
不仅可以让孩子的专注力逐渐稳定,还可以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
2.不要同时给孩子太多选择
一些家长认为图画书和玩具。
你在孩子身边放得越多越好。
一位母亲曾经问苏泽老师:
“它把大量的图画书放在孩子们伸手可及的地方,
还是一次一两个?"
老师回答:“一两个。”
因为除了无意的注意之外,儿童的注意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不可能合理分配、适应和转移。
比如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就会忘记咀嚼。强迫你的孩子这样做可能很难。
在社区里,我经常看到许多爷爷奶奶拿着一盒切好的水果,一脸慈爱地跟在他们疯狂的孙子后面,不时地喂一块水果,一边不停地唠叨:
小心点,宝贝。
其实小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会有吃东西的心思,会听警告吗?
老人的这些行为不仅会扰乱孩子玩耍的专注力,还会让玩耍中的孩子被食物呛到。
或者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
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给孩子的不够:我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
玩具不够多,不够好...
然而,太多的选择,
只会让孩子的专注力不断被打断,分散,消耗,
形成了“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理特点调整方法,
过于急躁只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宝贵的注意力。
付出得少,孩子得到的却多。
3.以身作则,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有一次在朋友小溪家吃饭,我看到她不停地对女儿说:
“不要玩面条”和“小心烫伤”
“你看,汤又洒了。”
“不要乱动”...
但是我家小姑娘调皮,一边吃一边玩玩具。
我就跑去责怪她:
“谁吃饭的时候玩玩具?”
“你和爸爸吃饭的时候还在玩手机!”
没想到我家小姑娘反击干净利落,还大义凛然。
成年人无论是大脑生理结构还是认知都比较成熟稳定,注意力广度、注意力集中和部署能力都比儿童强。
所以能同时进行几项活动,显得三心二意。
但是孩子不一样。曾经有一段时间,
孩子有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上。
站在孩子的角度,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用心,她凭什么专一?
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三心二意的时候,也许第一反应是责备孩子,
有的家长甚至打骂孩子,但自己的行为从来没想过,被孩子看到了,也跟着做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长的路要走,父母有战略的爱和引导。
会让孩子走得更远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