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吹过牛皮,穿过牛皮制成的皮衣皮鞋,但是你吃过牛皮吗?
听到吃牛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由于食物过于匮乏,不得已才把皮带解下来煮着吃。
“牛皮那硬梆梆的玩意儿,煮都煮不烂,能好吃吗?现代人没事谁还会去吃它呀?”相信不少人的想法是这样的。
对此,来自贵州黔南州的“火烧皮”,发出了严正的抗议。
火烧皮作为布依族的特色美食,是布依族款待贵客才吃得到的上品菜肴,而它正是用带牛皮的牛肉做的。
▲布依族特色美食火烧皮
下过厨的人应该知道,带皮牛肉是非常难做的,一锅煮出来,往往肉已经软烂了,皮还是硬的,难以下咽。
而火烧皮就厉害了,吃过后你会惊喜地发现,牛肉和牛皮的软硬口感竟是差不多的!都一样软糯弹牙,多咀嚼几口还透着草木的清香!
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皮和肉软硬相似的背后,藏着布依族人的简朴的风俗与生活的智慧。
牛在布依族人心中是非常珍贵的家畜,只有在重大的日子,布依族人才会杀牛烹牛款待整个寨子的人。
由于食物稀缺,牛也非常珍贵,历来勤俭持家的布依族人,舍不得将牛皮扔掉浪费。
可是牛皮又非常难以烹制,而古老的布依族人,并没有把牛皮制成制成皮革的工艺,如何处理牛皮成了布依族人的一个难题。
于是,聪明的布依族人在一次次实践中,发明了“火烧皮”的烹饪方法——先用火来烧烤牛皮,然后将烧烤过的带皮牛肉进行炖煮。
布依族人多种植水稻,每年收完水稻后,会留下许多稻草,布依族人就利用这些稻草来烧烤牛皮。
用稻草来烧制是最合适的。一来稻草的火轻,好控制,不会过火;二来稻草的清香,也在烧烤中融入了皮肉中。
烧烤后再经过炖煮的带皮牛肉,色泽金黄,皮与肉的软硬质感相似,十分有嚼劲,寨子里的人吃了纷纷夸赞。
这种加工方法一直流传下来,逐渐成就了布依族的独特风味菜肴。
但是,随着布依族人逐渐进入城市生活,又由于加工过程过于复杂考究,正宗的火烧皮已濒临失传。
城里的布依族人想吃火烧皮的时候,只能用天然气的火烧烤牛皮,再用高压锅炖制,可这样做出来的火烧皮,总是缺了一点传统的风味。
好在这世间总有坚持传统的人。在贵州平塘,就有一家坚持制作与经营原生态布依族特色美食的农庄——清怡山庄。
▲清怡山庄
为了让人吃到老祖宗留下的最正宗的火烧皮,清怡山庄老板仍坚持用老布依族人传统的方式来制作。
清怡山庄用来做火烧皮的牛,必须是来自贵州山区的黄牛。
贵州多山,耕地少,不用担心黄牛糟蹋农田;群山阻隔,不用担心黄牛走失,所以布依族人让黄牛在山区自行觅食、自生自灭。这种近乎野生的黄牛,肉质鲜美,生态健康。
做火烧皮的肉,是精选一岁左右黄牛肋排附近的肉。一岁左右的牛能保证口感,而肋排附近的的肉不会太厚,但又不会光有肉没有皮。
处理完牛肉之后,就会在山庄的空地上,把整块带皮牛肉用架子架起来烧烤。
架子必须得是新鲜的青杠树枝做的,新鲜新鲜的青杠树在受热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香味,为牛皮的味道增添一份层次感。
火烧皮制作的关键环节——用稻草烧烤牛皮,更是一件考验厨师技术的活。
烧烤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稻草扎成小把,以便控制火力,并精确控制烧烤的部位。一边用眼睛观察牛皮的烧制成色,还要一边用鼻子检查烧焦、烧糊的程度。
耐心地控制火候,让整块牛皮均匀受热,等到稻草的香味渗入牛肉,外皮轻微烧焦,呈现出焦黄色才好。
虽过了关键的步骤,接下来的炖煮环节,一点也马虎不得。
刷子刷去牛皮微焦的表皮,用清水冲去焦糊味。再将牛肉去骨,切成大块,汆水2分钟,去腥的同时口感更加紧致。
将汆过水带皮牛肉,切成小块装入砂锅,用高汤浸没,淋入料酒、酱油,再配以贵州当地的辣椒、花椒、沙姜,耐心烹制3小时,一道地道的火烧皮才算完成。
在碟子里,将切片火烧皮码得整整齐齐,再点缀一些辣椒和薄荷,是一般人最为常见的吃法。
夹起一片火烧皮,只见外皮晶莹剔透,牛肉纹理清晰,放入嘴里咀嚼一番,一阵麻辣弹牙的口感过后,动物油脂的香气、稻草和青杠木的清香,开始嘴里蔓延。
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你似乎啊还能感受到山林间的清风,沐浴着稻田里的阳光。
而火烧皮最佳的食用方法,其实是干锅的方式——装进干锅,配以薄荷叶,放小火上边吃边煮。
小火煮干锅的过程中,薄荷的独特清香也逐渐煮进牛肉之中。麻辣的汤汁,混合着薄荷的草本香气,使得火烧皮清香而不油腻,十分下饭。
会吃的食客,还会点上一盘清炒野菜,再配上老板自家种植的红稗酿的米酒,酒饱饭足,生活的烦恼在此刻消失殆尽。
也难怪,被称为“天眼之父”的天文学家南仁东,在“天眼”望远镜选址、调研、建设的数年间,最爱吃的就是清怡山庄的火烧皮。
这位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伟大先锋,还经常带着建设“天眼”的工友来品尝火烧皮,这也成了清怡山庄的老板娘陈清怡心中永远的骄傲。
▲清怡山庄老板娘——陈清怡
所以下次来平塘看“天眼”,也别忘了来品尝这一道天眼之父最爱的美食——火烧皮。
原创: 笔耕旅行 来源: 酷鸟旅行 公号:推荐平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