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简要背景说明(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及作用)

分类: 轨道交通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11288

A. 烟台轨道交通的背景

近年来我市私家车拥有量迅猛增长,统计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市机动车总量144万辆,市区保有量44万辆,其中私人小车超过18万辆,千人拥有超过100辆,年增长30%以上。私家车增长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公交服务却难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2009年底我市市区公交线路61条,总长度1758公里,车辆1389台,客流呈东西为主、南北扩张的趋势,且线网主要集中在老城内,外围稀疏,组团间联系相对薄弱。
2009年,我市居民日均出行2.47次,其中,机动化出行比例42%,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14.6%。因此,目前我市中心区交通矛盾突出:交通流高度集中,路段饱和度高,跨区交通十分不畅,干道交通负荷大,高峰小时机动车交通量均超过3000pcu。2020年,居民日出行总量将超过900万人次,2050年接近1600万人次,组团间重要通道高峰小时单向公交需求将超过5万人次,公交出行距离由7km增长1km。
2014年,我市实现GDP共计6002.0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21位,财政收入达到490.16亿元,远远超过国家关于建设轨道交通的硬性要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市市区常住人口达到222.77万人,流动人口近60万人,加之蓬莱、桃村组团,我市实际规划区内常住人口已经突破300万人,也达到了国家有关要求。
由此可见,我市十分有必要且有能力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有关部门应当早日规划,及时开展轨道交通的报批和建设工作,促进我市快速、协调发展。

B. 常州轨道交通的建设背景

近几年机动车快速增长,据交通流量调查,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容量已基本饱和。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现代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是解决常州长远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
建设轨道交通可以为沿线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机遇,从而支持、引导城市“分散组团式”空间布局,促进市中心区和外围组团的协调发展。
建设轨道交通还是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轨道交通建成后,常州市将更好融入长三角1小时、2小时交通圈中。
作为绿色交通方式之一,轨道交通能有效减轻交通污染,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带动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C. 1通过近其目前三章的学习。结合你自身生活的背景谈一谈你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认识。(不低于300字)

通过近期在生活当中的学习,那这个你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同时呢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呢又加深了对他的认识。所以你应该对他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这里面谈谈自己的感悟就可以啦。

D. 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及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可以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建设节奏与支撑能力相适应。

城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规范有序发展,坚持“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经济适用,衔接协调、集约高效,严控风险、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人民群众出行为根本目标,科学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4)轨道交通简要背景说明扩展阅读:

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政策措施落实的方法:

1、完善规划管理规定

严格建设申报条件,提高申报建设地铁和轻轨的相关经济指标,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100亿元、1000亿元调整为300亿元、3000亿元。

2、强化项目风险管控

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财政约束力度,严禁违规变相举债,对列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范围的城市,暂缓审批(核准)新项目。坚守安全发展底线,落实城市政府和企业安全责任,坚决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E.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背景简介

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6月25日在北京揭牌成立,中心由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与行业院所及企业共同筹建,将主要为我国高速铁路等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
2007年,以“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研究”为试点,教育部、财政部对北京交通大学启动实施了“跃升计划”,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一条“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路子,这也是“2011计划”的前期探索。为了解决轨道交通发展最急需、最紧迫的任务——轨道交通安全,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联合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等协同单位重点参与,共同组建了“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运营控制系统的自主可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识别、移动装备安全保障提升等三大任务。协同中心的建立将解决长期以来轨道交通安全方面的研究力量分散、效率不高、产学研脱节等问题,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中心成立后将首先针对高速铁路的运营进行技术创新,并遴选出列控系统、高速列车、行车环境等相关的三个主要先行先试创新方向。其中,在列控系统方面,将满足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高速列车方面,主要研究高速列车基础理论、高速列车技术标准、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等;行车环境方面,主要研究列车在不同线路及自然环境条件下车辆气动力诱发灾害的演化机理、评判准则,优化气动结构,实现流动控制。
据了解,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和之前成立的全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都是教育部“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项目,该计划旨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据了解,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的要求,共同发挥多年来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实质性贡献,北京交通大学及中南大学针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确立“定位国家战略急需,瞄准国际一流”的协同创新目标,经过多轮磋商,最终就建立“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达成一致意见。

F. 连云港轨道交通的背景

希望连云港早点能够建好地铁,希望中央能够早点重视起来连云港。

G. 苏州轨道交通的建设背景

苏州1996年开始就着手研究轨道交通的建设,当时似乎并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已经开始建设了,所以苏州市委也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一些研究。对于那个时候的苏州来讲,确实还没有那么大的需求,私家车没那么多,交通也没那么挤,而且当时国产化比较低,轨道交通的造价也十分昂贵,不是说建就能建的。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时候,在汽车发展了以后,私家车开始在苏州普及,道路开始慢慢变得拥堵,交通问题亟需解决。在2002年筹备组建班子,准备上报和建设轨道交通。 除了交通问题需要解决之外,在当时,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种潮流,北上广已经建成,很多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也开始纷纷申报建设。另外,从产业角度来说,轨道交通产业的国产化率在逐步提高,成本上也不再像之前那么昂贵。直到2007年2月份,苏州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在那批轨道交通建设得到批准的城市了,苏州排在第15位,前面14个城市全部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严格意义上来说,苏州应该是第一个被批准建设轨道交通,且是自主开工建设和运营的地级市。
截至2016年4月份为止,苏州地铁日均人流量为38.75万人次。有一座换乘站点(广济南路站)

H. 地铁与轻轨的创作背景

这两种划分方式都是不科学的,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无论是轻轨还是地铁,都可以建在地下、地面或高架桥上;虽然地铁的轨重一般要大于轻轨,但为了增强轨道的稳定性,减少养护和维修的工作量,增大回流断面和减少杂散电流,地铁和轻轨都趋向选用重型钢轨。划分两者的依据应是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的大小。地铁能适应的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为3-6万人次,轻轨能适应的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为1-3万人次。由此设计的地铁和轻轨,它们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地铁的轴重普遍大于13吨,而轻轨要小于13吨,其次,一般情况下,地铁的平面曲线半径不小于300米,而轻轨一般在100米到200米之间,另外,地铁每列车的编组数也要多于轻轨,车辆定员亦多。从运输能力、车辆设计以及建设投资等方面来看,轻轨与地铁均有所差别。其实归根结底的区别,或者说本质的区别还是运量,地铁线在高峰小时内,其单向运输能力分别达到3万至7万人次,而轻轨的运力为0.6万至2万人次。运量的大小决定了编组数(地铁列车编组可达4-10节,轻轨列车编组为 2-4节),决定了车辆,决定了轴重,决定了站台长度(很重要,牵涉到预留用地,地下车站的面积直接牵涉到造价,因此客流预测很重要)。划分两者区别的依据是所选用列车的规格,按照国际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可分为A、B、C三种型号,分别对应3米、2.8米、2.6米的列车宽度。 凡是选用A型或B型列车的轨道交通线路称为地铁,采用5~8节编组列车;选用C型列车的轨道交通线路称为轻轨,采用2~4节编组列车,列车的车型和编组决定了车轴重量和站台。地铁已经不局限于运行线在地下隧道中的这种形式,而是泛指采用高规格电客列车同时高峰小时单向运输能力在3万至7万人的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行线路多样化,地下、地面、高架三者有机结合。国内外众多城市已用“轨道交通”代替“地铁”这一传统称呼。

I. 中国什么时候出现公交车,请简单介绍其背景。

1908年3月5日 第一辆有轨电车,行驶6.04公里,从静安寺开到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它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
1922年8月1日 上海租界市内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通车,是公利汽车公司经营。
1934年1月5日 中国公共汽车公司从英国进口的双层公共汽车进行试车。4月1日,双层公共汽车正式投入1路线运行。
1949年7月1日 发售上海市区公共交通月票。公共汽车普通月票每张9元,优待月票每张6.3元,电车普通月票每张8.40元,优待月票5.88元(均折合新人民币)。
1950年6月 上海市公共交通修造厂首次自行设计的1000型无轨电车试制成功。
1956年10月25日 上海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原公共汽车第一、二车场、公私合营浦东公交公司归该公司领导。
1961年12月 上海第一条由市区(静安寺)通往郊区(江湾五角场)的有轨电车线路通车。 上世纪60年代末期 交通部门引进了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由于车长14.8米,是一般车的两倍,人们就称之为“巨龙车”。
1975年12月1日 上海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3路(虹口公园-五角场)拆除,改行93路汽车。 1990年4月30日 国内第一条隧道无轨电车线路隧道五线(淡水路-梅园新村)通车。全市无轨电车线路达到22条。
1993年年初 双层公共汽车投入运行。淮海路运行双层1路(老西门-虹桥路), 共和新路运行双层2路(上海站-彭浦新村)。 1
993年 地铁1号线部分路段试运行,拉开了上海轨道交通高速建设发展的帷幕。
1996年1月1日 上海公交月票取消。
1996年7月20日 上海第一辆空调公交车出现在46路公交线上,吸引了市民争相体验。 2000年 上海公交一卡通投入使用。
2002年底 世界第一条磁悬浮轨道线在上海浦东开始试运行。
2007年12月29日 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9号线同时建成通车,这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J. 达州轨道交通的建设背景

“君不见,文家梁上且行且走愁断肠;君不见,通川桥头车来车往难通畅……”在达州,无论是从市中心前往南外,还是市中心开往北外,拥堵的交通随时可能让你在路上“搁浅”,改善城区交通已经刻不容缓。达州市审定了中心城区交通改善规划方案,在增加人行天桥、建设环城路的同时,沿州河高架道路也将设计规划,不仅如此,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和规划设计也将提上日程,拟在“十三五”期间动工。 2014年11月17日下午,市民罗先生在达州市西外打车前往北外汽车北站,还没送到指定位置,司机就开始和罗先生商量。“能不能多走两步,前面去了就要遭堵起。”出租车司机开始不断给罗先生说好话,因为北外汽车北站外就是一个堵点。
在达州,这样的堵点在市中心通往西外的文家梁,在去往南外的通川桥,都可以找到,可以说是“一车当关、万车莫开”。
“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主要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昨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从达州市交通运输部门了解到,因为城市道路现状和基础配套设施的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机动车的需求。
据了解,从2008年到2013年,达州市的机动车年均增长34%,从由3.2万辆增至14万辆,在机动车超常规增长的同时,城市主次干路增长缓慢,车均道路长度由9.7米/车下降到2.1米/车,而且停车泊位也供不应求。
此外,达州市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过于集中老城区内,带来交通需求压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市中心无法提供充足的停车泊位。 老城区与西外、南外进出主要通道成为拥堵路段,桥头、交叉口、骨干道路转换节点处成为拥堵节点。在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上,达川区南外三里坪的环形过街天桥、通川桥头的人行天桥陆续竣工。然而通川桥为什么还是堵车依旧?
“治理交通拥堵需要进行系统研究,不能见子打子。”据介绍,通川桥北段人行过街天桥位于通川中路南端、柴市街步行街口,横跨通川中路,力图通过人车分流,缓解通川中路交通拥堵状况,“然而,这个点的问题解决了,梧桐梁那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堵点。”
为此,达州市邀请了高水平的专业机构编制了中心城区交通改善规划,系统分析了城区交通拥堵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短期、中期、远期的解决方案。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流线组织、秩序管理和重要交通节点改造等多种措施,充分挖潜既有道路交通设施,改善交通状况。 受制于地形的原因,达州市主城区跨河大桥能力饱和,成为制约组团间交流的瓶颈,在既有8座大桥(含金南大桥)基础上,达州市将规划建设2座大桥。
“而达州市的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主要集中在州河大桥、红旗大桥、通川大桥上。”据介绍,这3座主要跨河桥梁的负荷度均超过1.0。“通川桥和红旗大桥的车流量是设计流量的3倍”。
据介绍,因为达州自然限制条件和空间结构特点,城市跨河通道拥堵 跨河进老城核心交通占到进出交通总量的43%,达州市将规划两条大桥。
达川区河市镇将建城都山大桥,该处位于规划的“中纵”主干道跨州河处,是城市交通主框架上的重要桥梁,同时又是联系化工园区和河市物流园区的重要通道。 野茅溪大桥在野茅溪跨州河是完善区域路网的重要桥梁,是联系北外胡家坝片区和南外三里坪新区的又一通道。北接野茅溪路,南跨仙鹤路、同安路接规划道路,双向四车道。 立体互通的交通格局将在达州逐步实现,沿州河北岸高架形成快速路也将为城市的缓堵保畅出力,这条规划起点为小河咀,沿河边高架至凤凰大道与朝阳东路交叉口结束,全长6.5km,让城市交通更加流畅。
在公共交通这块,今后的方向还是发展轨道交通,随着达州城市的扩展和人口的增长,轻轨等交通工具出现在达州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发展轨道交通必须提前谋划”。据了解,在远期规划中,达州的轨道交通已经做出了线路规划,打通城市的“经脉”。据介绍,按照规划,达州市的交通状况将力争在三到五年之内,取得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