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车辆在轨道交通产业链中的地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如何)

分类: 轨道交通 时间: 2024-11-02 22:30:56 作者:2769

Ⅰ 我国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那么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地位与作用又如何呢

作用:
1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专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属要的方面.
2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污染、节土地资源和能源的重要手段,
4对增强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位: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对城市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影响.推动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是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曾今参加政府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座谈会给出的讲解

Ⅱ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特点

(1)载客能力强。大型地铁车辆可达350人/辆。
(2)动力性能好。速度快、加速能力强、制动效果内好。

(3)安全可靠性强容。设备先进,故障率低,稳定性可靠性强,突发情况下适应性强。

(4)环境条件好。照明、空调、坐椅、扶手等。

(5)灵活的牵引特征。根据不同的线路特征,可采用不同的牵引方式,即动力集中牵引和

动力分散牵引。

(6)节能环保。车辆牵引动力常用电力牵引。

Ⅲ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状怎样未来发展前景怎样

就世界来看,城市轨道交通是有发展趋势的,但是就目前来说,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是亏损的,就中国几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行来说,除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外,其他城市都是处于亏损状态的,而且现在二三线城市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就现在来看是没有不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来说,尽管现在亏损,但是绝对是必要的。千万不要只看见眼前的一点利益,等需要时再去做就已经晚了。

Ⅳ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作者:李枫(上海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依托轨道运行,借助电力驱动,以列车编组方式在城市区域快速行驶的交通工具,是一种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城市人口(包括居民与流动人口)提供大众化的出行服务。由于它具有速度快、容量大的基本特性,因而特别适用于市内和城郊之间大规模的、集中性的、定点、定时、定向的出行需求,成为现代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的骨干,起到客流组织的主导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1)设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设施,如线路、车站、车辆段、环境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信号、联锁、闭塞系统)等;另一类是移动设施,如动车组、自动停车装置等。系统为乘客提供出行服务时,与顾客直接接触的是车站内的各种设施(如上下扶梯、自动售检票系统、座椅等)和车内的各种设施(如座位,各种信息设施等),这些设施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乘客出行的方便性与舒适性。(2)人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乘客,即被服务者。他们的出行需求各不相同,要求各异,因而对系统的运营带来较高的要求;另一类是系统内部的职工,包括第一线的基层职工和后勤、管理人员等。他们是服务的提供者,要求具有较高的素质。(3)技术与管理。包括各种作业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属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能够高效、可靠地运行,见图1。

图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其环境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环境。狭义地讲,是指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与其它交通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包括其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广义地讲,则是指整个城市系统的形态,即城市土地与空间开发利用的强度及其分布,包括居民人口的分布、商贸网点的分布、工业区的分布、文化娱乐业的分布等。他们是交通需求之“源”,决定着城市人口出行需求的强度大小与空间分布,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分布与运输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层次结构。就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言,包含市郊铁路、地下铁道、轻轨交通、有轨电车、高架导轨电车等几种方式。根据其运能大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主要是地下铁道和市郊铁路,适合于市中心区和市郊有大密度客流的地区与方向;二是中等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主要是指轻轨交通,适合于市郊间、市区次中心之间,甚至市区(主要是中、小城市)等有相当客流量的方向与地区;三是低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主要是指传统的有轨电车和单轨系统等,适应于较小运量的地区或方向。上述三个层次与常规公交汽、电车互相有机配合,可高效、快速地完成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如图2所示,从系统的层次性分析,城市社会经济大系统、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三者之间是递阶包涵的关系。

图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1——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2——城市综合
交通系统;3——城市社会、经济大系统。

首先,城市是相对于乡村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从某种意义讲,其本质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城市必须保持充分的活力和相当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一个城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作支撑。这是因为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提出相应的交通需求,需要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持;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城市土地的利用与开发,引导城市形态向一定方向演化。二者的关系可表示如图3〔1〕。因此,城市要科学合理的发展、演化,除了要做好城市总体综合规划之外,还应该规划好城市交通子系统。

图3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

其次,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各种交流活动频繁的特定空间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交通需求集中、定时、密度大,同时还要求快速、高效、安全、方便、舒适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其高效、优质的服务和节省资源、轻度污染的特性恰好满足上述技术、经济方面的要求。因而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相应地,其它交通方式(如常规公交汽、电车,出租车,小汽车,自行车等)则起到补充、配合的辅助作用。因此,一个好的城市交通系统首先要规划好、建设好和管理好其核心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它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核心,起到客流组织的骨干作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具有多层次结构。第一层次(高架或地下全隔离系统)——轨道交通、快速干道(汽车交通);第二层次(地面部分隔离)——轨道交通或公交干线、城市干道(汽车交通);第三层次(延伸至居民区及其它功能区)——公交线路、城市道路(汽车交通)。显然,第一层次是骨架与主干(大动脉),第二层次是辅助与补充(一般血管),第三层次是集疏与延伸(毛细血管)。
(2) 它是城市发展与演化的必要条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满足大运量、长距离的快速客运要求,因而可解决城市面积拓展与空间合理开发运用的客运通道问题。
(3) 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土地占用、能源消耗、空气质量、景观质量、客运质量等主要交通、环境指标方面,轨道交通可达到最优水平。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特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不仅是一个公共客运系统,而且是一个经济系统、一个社会系统。因而它不仅具有交通特性,而且表现出相应的经济特性和社会特性。
3.1 交通特性
(1) 提供高效、优质的出行服务。高效体现在速度快、容量大;优质体现在方便、舒适等。如表1所示〔1,2〕。

表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交通特性

地铁 轻轨 公交
运输能力/万人.单向高峰小时-1 3~6 0.6~2 <0.8
平均运行速度/km.h-1 30~60 18~40 10~15
时间准确性 良好 良好 较差
舒适性 好 好 较差
与地面交通的隔离率/% 100 30~80

线路的复杂性 简单/复杂 简单 复杂
运营自动化程度 最高 较高 低

(2) 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城市稀有的土地空间资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耗低,二是占地少。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采用的是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式,且采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因此单位乘客的能耗是其它任何一种城市交通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占用的城市土地空间资源也是最少的。如表2所示〔3〕。
表2 各种交通方式占用道路面积(静态)

交通方式 每位乘客占用的道路面积/m2
自行车 6~10
小汽车 10~20
公共汽电车 1~2
轨道交通 0.5(地面) 0(地下)

(3) 轻度污染——体现在噪声、震动、空气污染程度小等。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般采用电力牵引方式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式,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微乎其微,通常被称为“绿色交通”。如表3所示〔4〕。
表3 各种交通方式每乘客公里能耗与空气污染比较

交通方式 客位利
用率 能耗
/peg CO排放
量/g VOC排
放量/g NOx排
放量/g
小汽车 2.25人 60 27 4.2 1.3
公共汽车 25% 25 1.2 0.25 0.80
地铁和区域
快速铁道 21%~
25% 19~
19.5 0 0 0

注:1.Peg为汽油克当量;2.VOC为挥发性有机混合物;3.小汽车以汽油车为准。
3.2 经济特性
(1) 属巨额资金密集型系统。首先,初期建设投资需要巨额资金。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要求高、施工难度大、设备的技术标准也高,常常成为一个城市中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因此,一个城市若没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和财政基础是无法进行大规模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的。
其次,运营成本也相当高。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源消耗绝对量相当大,包括列车牵引、环境控制、车站机电设备及通信信号设备等日常运转的能耗。另一方面高标准的防灾系统的投资成本与维护保养成本也很高。同时,大量运营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开支、设备的运行费用也使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2) 企业财务收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差悬殊。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较强的公用性,强调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得运营企业无法按运营成本制定票价,因此运营企业极易亏损,即便是运营成本的回收都几无可能,常常需要依赖国家、政府、社会提供大量的补贴。
3.3 社会特性
(1)具有公用事业的性质;
(2)具有基础设施的功能。
这些特性是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观察与分析得到的,对于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体制很有裨益。

4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产品概念

4.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一般交通运输业的范畴。关于一般交通运输业的性质,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说明〔5〕。一般认为:交通运输企业首先具有物质生产的性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商业服务的性质,是生产性与服务性的统一。这个论述与ISO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 第二部分:服务指南》的观点是一致的。该标准有如下一个连续系谱图(图4)表明:生产性与服务性通常共生于一个行业中,只不过不同的行业,生产性与服务性的成分不同而已。

图4 服务连续区间内的产品内容

因此,作为特定交通运输企业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首先具有物质生产的性质,同时兼有商业服务的性质。
4.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产品
所谓产品,是指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产品可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服务或它们的组合。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或是它们的组合。产品可以是预期的(如提供给顾客)或非预期的(如污染或不愿有的后果)〔6〕。
由此可见,产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四大类别,还可以是它们的任意组合。结合以上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性质与特点的分析,其产品应包括两类:一是乘客位移;一是在乘客出行过程中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二者恰恰反映了系统生产性与服务性的统一。当然,这两类产品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这里,为乘客出行所提供的服务,狭义的是指企业销售位移产品的商业性服务,体现为售票前、中、后的服务等。广义的还应包括环境服务、信息服务、购物与办事服务等。实际上,当前世界各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为快速收回巨额投资,尽量减少亏损,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无不在推行多种经营的政策,以争取主业和副业的相互促进。

5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管理的基本内容

任何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线到网、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可经历三个阶段——规划、建设和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就是指对上述三个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因此,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规划管理
规划就是指对未来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安排。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系统自身内部的协调、系统与环境的协调,以发挥系统效率、体现系统的效益〔7〕。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就是要做到系统内部线路网络的合理分布、运输能力的合理分配,做到与其它交通子系统(如常规公交、自行车等)的相互协调,进一步与城市社会经济大系统相协调,以满足现代城市人口迅速、舒适、频繁的出行需求。
规划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方案的设立与选择。这方面要求进行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借鉴已有的成熟经验,采用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和最新的规划理论与方法。通常委托权威机构进行规划研究。二是规划方案的实施,包括建设用地的控制、建设计划的拟定、资金筹措的管理等。
(2) 建设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工程技术比较复杂,设备也比较先进,要耗费巨额的资金,这就成为一个城市最大的公益性投资项目之一。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建设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设计划的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一般采用逐线、甚至逐段的建设方案,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有计划的建成和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援助计划、资金筹措计划等,同时进行最佳建设时机和建设顺序的研究。二是建设过程的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过程如图5所示。

图5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建设过程的管理,就是对上述整个过程的每个分过程、每个环节的全面管理,包括投资、进度和质量三个方面的计划、控制与管理。
(3) 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是指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类要素(包括人员、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系统的效率、确保乘客出行的质量。主要包括生产调度、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

6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体制及其经营管理特点

6.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体制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资金密集的经济特性。因此,在早期资本市场并不发达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铁)一般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企业财务收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差悬殊的特性,使得运营企业即便是运营成本本身也没有能力收回。因此,早期一般由政府来组织运营,亏损由财政负担。总之,无论建设与运营均由国家经营。
国营的缺点是产权不明晰,经营者不负责其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因此,后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逐渐转向民营。
民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建设融资上,大量私有资本通过发行券、股票等进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领域;二是在经营管理上,企业一般是在一定的政府优惠与支持政策及管制与约束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的优惠与支持主要表现在税收、折旧等方面,其目的是要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积极性;政府的管制与约束主要体现在规划安排、投资限制、定价约束等方面,其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6.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特点
首先,企业实际上进行的是非完全的市场经营。一方面政府给予企业相应的支持与优惠政策以确保经营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其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又对企业制定各种管制政策和进行一定的行为约束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可以说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企业经营是市场经营成分和协议(与政府)经营成分的综合。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企业一般采取多种经营的战略,综合开发其土地空间资源,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总是首先抓好主营业务——运营生产的经营与管理,以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大量的乘客为其它辅营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重视辅营业务,如房产物业的经营、商业的经营、旅游业的经营等,以充分利用客流密集的优势,有效开展多种经营业务。这方面以香港地铁的经营最为典型。

Ⅳ 行车组织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性是什么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是各岗位密切合作,共同 完成对乘客的运输任务,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非 常重要的环节,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 根本。

Ⅵ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1、城市公抄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污染、节土地资源和能源的重要手段。

4、对增强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轨道交通车辆在轨道交通产业链中的地位扩展阅读:

在战争(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地下铁路亦会被用作工厂或防空洞。不少国家(如韩国)的地铁系统,在设计时都有把战争可能计算在设计内,所以无论是铁路的深度、人群控制方面,都同时兼顾日常交通及国防的需要。

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亦被用作展示国家在经济、社会以及技术上高人一等的指标。例如前苏联的地下铁路系统便以车站装饰华丽出名,而朝鲜首都平壤的地下铁路系统亦有堂皇的装饰。

Ⅶ 车辆(汽车)制造技术在现代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竞争环境与对策

铁路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命脉,深刻影响着所在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土安全、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地缘政治的深入发展,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凸现铁路产业的比较优势。全球范围内对铁路运输需求的上升,促进了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分析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环境,研究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而提出提升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环境分析

(一)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需求分析
近年来,各国政府加大了对铁路产业的财政资助和政策扶持力度,国际铁路市场出现了可持续的复兴态势。以日本、法国、德国为代表的高速列车技术和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重载列车技术,体现出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的铁路发展趋势。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市值分析
全球铁路市场的年产值为1033亿欧元,按市场范围划分机车车辆市场居第二位,为280亿欧元。按地理位置划分,西欧是最大的机车车辆市场,每年可达到的总量约为95亿欧元,亚太地区紧随其后,为89亿欧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NAFTA)位居第三,市值约为45亿欧元。

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增幅预测
今后十年,全球铁路市场年增幅为1.5%到2.0%。非洲/中东地区的年增长率预计是3.7%,东欧地区的年增长率预计是3.5%,独联体地区约3.3%。其中东欧的机车车辆增幅最大为8.2%,独联体各国为4.0%,非洲/中东地区为3.0%,亚太地区为2.5%。
3.国际机车车辆产品结构分析
2003年,世界铁路设备市场总值约为567亿欧元,机车车辆市场的交易总额为222亿欧元,其中动车和动车组交易额为53亿欧元,占24%,货车交易额为46亿欧元,占21%,客车交易额为20亿欧元,占9%。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全球动车和动车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年增长率约为5%,从而导致传统的客车市场实际上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境况。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中,预计高速列车增幅最大;同期,地铁列车、轻轨列车市场将成为东欧、独联体和亚洲市场的重点,值得关注;截至2003年全世界约有480万辆货车,预计亚洲、独联体及拉美市场将成为货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区域,而作为全球最大货车市场的美国、加拿大货车市场则预计将以每年2%的速率递减。
(二)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经营现状
1.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供求关系
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总体形势是供大于求,据有关资料显示,1994—2009年间国际机车市场供求关系约为1:0.47。目前,跨国公司垄断大部分的国际机车车辆市场,并不断拓展新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在此市场上,跨国公司之间、发展中国家机车车辆企业之间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国际竞争复杂激烈。
2.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主要供货商
庞巴迪(Bombardier)、阿尔斯通(Alston)、西门子(Siemens)和通用电气(GE)、通用汽车(GM)是当今世界铁路设备市场的五大供应商,占据了全球市场约75%的销售份额。
(1)加拿大庞巴迪
收购Adtranz公司后,庞巴迪运输(集团)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与轨道设备生产商,其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目前努力向亚洲、非洲扩展,200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23%,年销售额约为70亿欧元。
庞巴迪在中国建立了三个合资企业:
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P),主要从事高档客车、普通客车车体、电动车组、豪华双层客车、高速客车及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制造。目前运行中的直达快速列车80%的车厢由BSP提供,BSP还为青藏铁路提供了361辆可适应高原环境的列车。
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CBRC),主要从事铁路客车、地铁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和生产。现已获得广州地铁1号线156辆地铁车辆,深圳地铁一期132辆地铁车辆以及上海地铁1号线60节地铁车辆的追加合同。
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BCP),主要从事铁路车辆牵引设备的制造、销售和维修。
(2)法国阿尔斯通
作为高速列车和摆式列车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第二的阿尔斯通交通运输系统部,以欧洲市场为中心,向北美、亚非扩展,2004年其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18%,年销售额约为51亿欧元。
阿尔斯通已在中国成立了11家合资企业(在香港设有2家分公司),并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比如,为香港地铁公司和九广铁路公司提供1100辆地铁车厢;2004年与长客股份合作,获铁道部60列200km/h动车组合同;与大同电力机车合作,获铁道部180台电力机车合同;在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SATCO)生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阿尔斯通交通电气有限公司(SATEE)生产推进设备,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CASCO)生产信号设备;在青岛铁路设备公司生产DISPEN减振器等。
(3)德国西门子
通过并购铁路装备制造企业,西门子运输系统集团公司成立于1989年,主要产品包括高速列车、机车、动车组、摆式列车、客车和地铁轻轨车辆,2004年其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14%,年销售额约为43亿欧元,居世界第三位。
西门子与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于1999年合资成立株洲西门子牵引设备有限公司,已获得上海地铁4号线(明珠线二期)168辆、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120辆地铁车辆的合同订单;2004年12月起,与株洲电力机车厂合作,拟为中国铁路提供180台DJ4电力机车,合同额约8.8亿美元;2005年11月,与唐山机车车辆厂签署了60列300km/h的高速列车采购和技术转让协议。

(4)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
美国是货运机车技术水平最高、产量最大的国家,通用电气公司运输系统部(EMD)和通用汽车公司电气动力部已成为世界重载内燃机车的主要制造商。目前其市场由欧美向亚洲拓展,200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各为10%左右。
2004年,中国铁路购买通用电气公司运输系统部422台C38-Ache型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用于青藏铁路;2005年,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与通用电气合作,获铁道部300台4470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合同。
(5)印度铁路技术经济服务公司(RITES)、韩国车辆公司(ROTEM)
印度铁路技术经济服务公司隶属于印度铁道部,其产品技术紧追世界先进水平,先后与美国GM公司、原德国ABB公司、LHB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已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高档客车和100km/h的新型货车,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已出口到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越南、塞内加尔等亚非国家。
韩国车辆公司由韩国原有的大宇重工、现代精密机械、汉津重工三大主要机车车辆公司于1999年7月合资组成,是韩国最大、最具实力的工业企业之一,技术水平居中上等。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也有部分出口到加纳、越南、泰国、缅甸、美国和中国台湾省等。
中国机车车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仅要面对庞巴迪(Bombardier)、阿尔斯通(Alston)、西门子(Siemens)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竞争,同时也要迎接印度、韩国等产品技术水平相当国家的机车车辆企业的挑战。
(三)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为以行业集中化为特征的兼并重组、战略联盟和以布局全球化为特征的研发、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的产业一体化。
1.重组兼并和战略联盟加快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机车车辆市场产能过剩,企业重组、并购速度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大。为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更加倾向于结成战略联盟来共担成本和风险,促进技术创新,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如GEC和Alston的联合属于资源重配置的战略联合;GM和Siemens合作提供交流传动机车所用的牵引电动机属于技术优势互补的联合;Alston和Siemens共同投标台湾高速铁路项目则属于共同利益促使下的战术联合。
2.产业链配置的日益全球化
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利用全球资源和战略布局,优化配置投资、开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以适应不同市场偏好,具体表现为供应商数量增加,供应链管理加强,属地化经营深化和适应性技术转移,同时促进了东道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3.技术“归核化”趋势显著
机车车辆产业链的全球性配置改变了国际机车车辆市场的竞争格局,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由于技术较量占有重要位置,世界机车车辆制造巨头“归核化”趋势显著,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重视构建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分包和“技术转让”、“生产许可证”等合作方式,将车体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和零部件生产转由低成本企业承担,体现出更大程度的专业化和灵活性。例如西门子更加专注于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通用电气更加专注于重载内燃机车。
4.配件销售和售后服务比重增加
机车车辆工业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成本较高,而竞争加剧导致整车单价逐渐降低,因此,配件收入和售后服务对机车车辆制造商日益重要。如西门子公司在重要配件电机及电气制造中遥遥领先。在机车车辆修理、改造等领域,售后服务已成为整车供货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服务业务的增长将使市场分布发生改变,服务收入所占比例将不断增加。

二、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机车车辆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和整合资源的相对优势及能力,包括整合劳动力、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的能力;掌握信息、知识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驾驭外部环境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环境、制度、能力、资源是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发展,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产品水平和品种数量基本适应了铁路运输市场需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200公里以下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系列,动车组技术引进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在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外部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一体化进程日趋明显,全球技术扩散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转移成本降低,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全球化为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展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内环境来看,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规模的路网建设为机车车辆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由于机车车辆业关联度较高,受产业链上相关行业影响作用较大,而中国铁路产业已经具备强大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强的系统集成和适应性优势,可以适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铁路市场的需要,完全具备参与全球铁路竞争的能力与实力。因此,加快建立国内铁路建筑、机车车辆制造、运营管理等行业的战略联盟,有效整合、合理配置铁路产业资源,值得探索。
(二)产业政策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轨道交通装备确定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十个重点之一,要求“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总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其中机车车辆购置和技术改造投资将从2006年的440亿元达到2500亿元。根据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将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水平。目前,中国政府在政策、体制、资金、税收等方面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

(三)内部环境
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行业集中度较高。2000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与铁道部“脱钩”,后改组为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为南、北车集团)两家寡头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成了内部的整合,总体实力相差不大。2005年末南车集团资产总额2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15亿元;北车集团资产总额26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95亿元。
从双方的核心资产来看,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是南车集团旗下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长江车辆有限公司也是南车集团的核心资产;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是北车集团的核心资产。从双方的市场结构来看,南车集团在电力、内燃机车新造和内燃机车、客车修理等方面市场占有率较高;北车集团在客车新造和电力机车修理方面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时速300公里的列车,南车集团下属的四方机车和北车集团下属的唐山机车车辆厂都有制造;货运机车方面,北车略占上风,北车集团下属的大连机车车辆厂和大同机车厂分别获得了500台货运机车协议,南车集团的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也获得了部分合同。从双方资产运作能力来看,南车集团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两家A股公司(南方汇通和时代新材)和一家H股公司(株洲时代电力);北车集团的资本运作稍逊,还没有上市公司。
南、北车集团基本形成了相对均衡的竞争态势,提高了机车车辆行业的整体水平,两大集团制定了国内市场有序竞争、国际市场携手合作的战略原则,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产品结构
南、北车集团所属公司包括机车车辆新造、配件生产和修理企业及研究所,国内布局较为合理。较高的产业结构配套要求构成国内的市场准入壁垒,同业跨国公司短期内也无法直接建立完整的产业结构,只能依托中国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已经形成不同功率各个等级的干线高速动车组、客货运大功率机车和调车机车、工矿机车的系列化,客运车辆形成了高速客车、专线快速客车、准高速空调客车、双层客车、高质客车、豪华高档客车等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客车系列,货车产品也已发展到重载化、专用化、散装化和提速增效的新阶段。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全方位向外输出的完整产品结构。
(五)技术水平
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在铁道部的扶持下,南、北车集团低成本成功引进了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四家时速200公里及300公里以上动车组技术;以及阿尔斯通、西门子和美国GE、EMD等公司的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技术。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历经仿制、技术引进结合自主研发、合资合作等形式,正处于一个技术升级换代的时期,关键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差距,逐步建立起自有技术研发和生产体系,和谐号动车组与和谐型大功率机车已经投入运营。但在高速技术、重载运输等方面与国民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能力的要求以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中国机车车辆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备、国际采标率较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中国机车车辆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引进后突破性再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信息化辅助设计开发应用不够普及,缺乏先进、配套的实验手段;尚未真正形成高效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型技术创新体系。
(六)人力资源
资源和能力形成竞争力,而人力资源是资源和能力的共生体,因此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成为了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截至2005年底,两大集团共有职工20573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55461人,约占1/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999人,也约占1/4;具有高级职称专业人员6641人。从人才结构来看,人力资源结构单一,普通人员相对过剩,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比例低,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七)国际化经营能力
与国际同行业相比,尽管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产品系列化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产品结构趋同、品种较为单一,产品模块化设计、生产起步较晚。但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已普遍提高、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明显加快,与国外同质产品相比具有性价比优势,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市场需求较为吻合。迄今,部分机车车辆整车产品和关键配件已经打入亚、非、欧、美、澳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比重逐年增加,销售领域逐年扩宽。
在整车出口方面,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已经取得了伊朗地铁、铁路客车,伊拉克内燃机车,巴基斯坦机车及机车散件,哈萨克斯坦电力机车,马来西亚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等大宗项目合同;继向坦赞铁路出口机车和向南非出口机车后,与苏丹签订机车采购合同,取得了非洲市场开发的新突破;向阿根廷出口机车和客车,使中国机车车辆首次成功进入由欧美厂商长期垄断的阿根廷市场;向纳米比亚、委内瑞拉出口动车组,标志着中国动车组首次进入非洲、南美市场;出口澳大利亚的双层不锈钢客车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机车车辆行业最大的出口项目,也是向发达国家市场的成功探索;为新西兰提供铁路轨枕货车使中国铁路车辆整车第一次打入新西兰市场;与越南签订“革新号”机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开创了中国机车车辆工业整车技术输出的先河。
在零配件领域,曲轴缸套等产品已先后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已获得为俄罗斯铁道部门生产摇枕、侧架的资格;超过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国民锻造公司,成为印度市场最大的机车曲轴供应商。
同时,通过与巴西铁路同行签署合资建立货车组装厂的协议,首次把企业办到了国外;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建立了中国机车车辆业第一个海外联合研发中心——ZELRI—MSU电力电子系统研发中心。

三、提升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铁路复兴、中国良好的对外关系和铁路产业的发展成果,已为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创造出新的机遇。中国机车车辆企业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合理的性价比、较好的售后服务等优势得到了国外用户的认可,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但中国机车车辆工业“走出去”仍以产品出口为主,海外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很小,国际化经营模式等级较低。因此,实现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创新,打造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铁路企业和行业标准,对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加强中国铁路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目标市场
应以全球市场为导向,抓住铁路复兴契机,加强对已有、可能和潜在市场的研究预测。通过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将细分市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化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实现从机车车辆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日本等国为代表的铁路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为世界几大机车车辆制造商所垄断,市场正趋于饱和,且技术壁垒较高,但对普通机车车辆产品和配件存在需要。应从关键零部件生产起步、以普通客货车作为整车出口的切入点,树立品牌形象。以俄、印、韩和一些东欧国家为代表的技术自我配套的国家,其机车车辆工业体系比较完善,产品基本满足本国需要,但缺乏高新技术产品。随着中国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取得重大进展,将会成为潜在的新兴海外市场,当前应加强对该区域市场的追踪调研。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形成独立的机车车辆工业体系,市场前景广阔。应充分利用中国与其良好的地缘、政治及经济关系,充分发挥性价比和适应性优势,加强售后服务,将此区域的整车市场作为“走出去”的重点。
(二)转变经营模式
与世界机车车辆巨头相比,中国机车车辆企业的企业规模、关键技术、资本运作等差距较大,国际化经营业务模式比较单一,仍以产品出口为主。
应加快资产业务重组和行业资源整合,加大供应链延伸和管理力度,加强与关联产业、支撑机构的前后向联合,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范围经济;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着力增强自营营销能力,重点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利用多双边机制,商签政府间协议,推动铁路大项目合作。
应加快建立与国际国内知名制造商、开发商、承包商和勘察、设计、咨询公司的紧密合作,将业务范围向产业链高端和项目源头转移,有效融入世界机车车辆制造体系,提高全球产业分工份额。抓住用好铁路装备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期,不断研究、探索境外设厂等业务模式,扩大中国标准的影响力。与中国铁路建设等相关行业的战略联盟,有效发挥铁路产业整体的系统集成和适应性优势,打造中国铁路区位品牌,是提升中国机车车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铁路产业竞争实力的现实抉择。
(三)自主技术创新
机车车辆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轨道交通运载装备的重要载体。产业总体技术能力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已成为制约中国机车车辆工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机车车辆企业应发挥创新主体的职能,积极开展前瞻性和适应性技术研发,加快建立海外研发中心,重点研究开发高速轨道交通控制和调速系统、车辆制造、线路建设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与原始创新相结合、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战略,对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发挥后发优势。对目标市场的市场环境和客户要求重点调研,提高定向开发制造产品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将适应性技术和产品性价比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形成可遵循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创造中国铁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促进民族机车车辆制造业的发展。

政府应以积极的产业、金融政策为保障,继续协调科技、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相关部门,在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结构优化、国际市场开拓、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机车车辆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欧洲铁路工业联合会(UNIFE):《全球铁路市场研究——现状与2015年展望》,2007年。
《2006中国北车年鉴》,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2006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年鉴》,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国家统计局:《中国铁道年鉴》(2002—2006年),中国年鉴社。
《铁路“十一五”规划》,http://www.china-mor.gov.cn/tllwjs/tlwgh.html。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主要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及经验》,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资料。
蔡毓国:世界铁路设备市场年增长百分之四,《国外内燃机车》,2005年第1期。
陈春阳、李学伟: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2期。
郑昌泓、刘凯: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的策略,《综合运输》,2007年第2期。

Ⅷ 城市轨道交通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地位抄:城市轨道交通是城袭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具有节能、省地、运量大、全天候、无污染(或少污染)又安全等特点,属绿色环保交通体系,特别适应于大中城市。

作用:轨道交通覆盖主要廊道与中心体系,至少成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骨干网络,在一些城市,更是成为客运体系中的主体网络,因此,轨道交通的发展不能仅关注其自身的特性,作为相对固化的运输方式,其与相对灵活的地面公交、步行、自行车、私人机动化方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其运输效果能否完整的实现。

(8)轨道交通车辆在轨道交通产业链中的地位扩展阅读:

轨道交通联系着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这些点是城市空间的锚固点、是城市产业的锚固点,按照TOD发展的思想,轨道引领的城市的完善,轨道交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成为轨道上的城市,处理得不好,就成为城市上的轨道。

从轨道交通的三大功能来看,轨道交通发展的是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轨道交通本身的运输效果如何,而是需要从更综合、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Ⅸ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如何

轨道交通度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城市地下铁道、轻轨及大型厂矿企业的轨道交通运知输部门,从事轨道运输基层部门的运输设备操作、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
选择学校建议你还是到学校去亲自看看

Ⅹ 了解世界上各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技术发展的现 况如何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起步较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都已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在2000年之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已经开通运行轨道交通的城市12个(含香港、台湾地区),其中大陆10个城市通车线路总计达30条,通车总里程729公里。截至2008年9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从1995年的43公里增加到775.6公里。全国“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1500公里左右轨道交通,总投资额在4000-5000亿左右。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步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政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大批城市开始筹建轨道交通。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至2015年的规划线路长度是2400公里,投资规模近7000亿,截至2008年11月已完成了1000亿元投资。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在全面建设初期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扩大。自从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以来,中国城轨车辆国产化成绩斐然,国产城轨车辆不断涌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当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国产轨道交通设备的市场需求大幅提升,广阔的市场空间将有力拉动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长足发展。总体来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机制仍不够健全,但各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日渐高涨。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断在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为缓解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困境,政府已大力号召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目前,外资主要以设备供应和技术提供的方式活动于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民营资本则因投资额过大而暂时难以介入。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外围转移速度的增加,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根据各城市近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到2012年,其中,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将全部覆盖中心城,运营里程将达到440公里;上海轨道交通将形成13条线路、300多座车站、运营总长度超过500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超过45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