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什么大专学校有轨道交通专业)

① 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的合理化建议

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的合理化建议“


1、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应该实施国家层面的“高铁外交”

  • 中国修建高速铁路所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其战略意义也十分重要,中国可以通过跨境铁路的修建及管理运营,沟通协调各方,不断增强在世界的影响力。

  • 我们应以战略眼光来看待高铁的出口.设立专门机构,设计总体战略规划指导高铁外交的开展.在国家实施“一路一带”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高铁走向世界。


2、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应该注重企业公关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 在中国高铁的海外推广上.应该重点关注如何不断提升我国高铁的国际声誉.特别是要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尽量减少争议。

  • 同时,企业需要想方设法突破海外标准壁垒.推动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完善、细化自身的技术标准规范。

  • 以实现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为目标,致力于提升高铁品牌效应.优化服务,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国高铁。


3、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中国高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对相关技术人才及理论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我国高铁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性人才十分稀缺。

  •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既需要精通技术的人员,也需要掌握外语.能与海外企业和政府有效沟通和谈判的复合型人才。


4、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应该重视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 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出口对象国国内政治环境和生态.全面分析,把握其走向。东南亚、中东欧以及非洲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点地区。其中许多国家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若我们对其地缘政治风险认识不足,则直接影响在这些地区开展“高铁外交”的效果与持续性。

  • 另一方面,要重视当地媒体、利益集团等民间力量的声音,这可能成为中国高铁能否可持续走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关键因素。


补充: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

② 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具体行动与实施路径有哪些

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具体行动与实施路径有以下这些:

1、同城化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同城化规划体系初具雏形。

2、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3条市域铁路和成都外环铁路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成资S3线可研获批、有望在年内开工,制定打通城际“断头路”行动计划并启动首批15个项目,动车公交化稳定推进。

3、先行示范区建设协同推进,初步建立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建设协同机制,上半年开工产业协作项目79个、完成投资70亿元,7个毗邻区(市)县间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方案集中发布并启动实施。

4、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构建,组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联盟,抓紧筹建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联盟,联合发布同城化城市机会清单。

5、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有序推进,社保就业建立起“4+1”同城协作体系,成都率先取消对德眉资三市的异地就医提前备案程序,成都养老服务性床位补贴政策延伸至德眉资三市,开通天府市民云资阳平台、眉山频道,组建“成德眉资一体化企业登记服务专窗”。

(2)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扩展阅读:

从地缘优势来看,成德眉资区域属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四市中心城区均位于轨道交通半小时经济圈和高速公路一小时经济圈,近年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能级不断增强,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组织中枢。

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眉山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初具规模;资阳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口腔装备材料等产业也具有较好基础。

参考资料: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聚力建成成都都市圈

③ 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何时举办CRTS China

亚洲轨道交通第一展
No.1 Rail Transit Exhibition in Asia

基本信息:

展览时间: 2011年8月22-24日
展览地点: 中国 ●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展出面积:36,000平米
批 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 办: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鸿与智工业传媒集团
协 办: 北京铁道学会 上海市铁道学会 江苏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协会
指定媒体:RT《轨道交通》杂志 RT轨道交通网

聚焦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和铁路市场-中国

Focus the Largest MetroRail Market – China

目前中国正在运营轨道交通的有北京、上海、南京等十个城市。还有40多个城市在建或筹建地铁和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国家已经批准了其中28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计划。预计到2020年,将建设轨道交通线路177条,总长度6100公里,总投资将达到11568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

《2003-2020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新调整方案: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2万公里以上(调整前10万公里),电气化率60%。其中客运专线为1.8万公里(调整前1.2万公里),到2012年达到1.3万公里;铁路建设投资总规模将突破5万亿, 客运专线需要投资2万亿元以上。

关于CRTS China

CRTS China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年会及展览会,自2005年由RT《轨道交通》杂志发起创办,是亚洲最大、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轨道交通盛会之一。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建设部正式批准主办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CRTS China成为轨道交通行业最权威的官方展览之一,并为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技术贸易和信息交流搭建最佳的商贸平台。

CRTS China 2011第七届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将于2011年9月28-30日在中国-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届时来自全球近400家轨道交通行业知名供应商将集中展示当前轨道交通领域最为领先的技术及产品,展览总面积预计将超过36000平米;展会同期将举办多场高规格轨道交通行业国际峰会。

上届回顾:

CRTS China 2010 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25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8家行业知名厂商, 展览总面积达到了28500平方米,展览期间接待海内外专业观众共计13050人次。

CRTS China 2010展览同期举办了2010中国轨道交通高层发展论坛、中国轨道交通机车车辆高峰论坛、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及配套产业采购大会、轨道交通车辆轻量化技术发展论坛、中国轨道交通安防发展论坛、中国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发展论坛、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发展论坛、中国轨道交通焊接技术论坛、铁路工程与信息化论坛、2010中国地下工程与隧道国际峰会等多场次高规格国际论坛,约2000名来自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的精英人士汇聚一堂,共享轨道技术盛宴。

历届知名展商:

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北控磁浮、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法维莱、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中铁隧道、中铁电气化局、北京城建集团、上海城建集团、GE、青岛四方、中船重工、海瑞克、ABB、通用电气、史丹利、索克曼、阿海珐、安萨尔多、欧姆龙、摩托罗拉电子、朗进、松下、日立、美国MEI、小松、陶氏化学、北京交控、鼎汉技术、爱默生、爱姆卡、四川长虹、美的集团、汉高乐泰、罗杰斯、瑞士ELAG、交大微联、易程科技、金鑫集团、康比利、雷欧电器、阿美泰克、MTZ Transmash、成都运达、科华恒盛、荷贝克电源、埃克塞德、阿特拉斯、英特沃斯、海克力斯、捷安网络、一林铝业、肯纳五金、利达集团、华遂通、艾利中国等

展品范围/Exhibits

n 轨道交通及铁路机车车辆设备及零部件: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地铁与轻轨车辆、有轨电车、直线电机列车、磁浮列车、单轨车辆、AGT 自动导向车辆等;机车配套及零部件;
n 机电设备: 车辆段设备;供电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升降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票务清分系统;屏蔽门安全系统等;

n 列车内部装饰:内饰理念 、内饰更新、更换部件、装饰服务,门、窗帘,隔断,座椅、锁柜,、面料、地面铺装材料、层压板、安全设备、涂料,手推车,洗手间,照明、车上厨房设备、舒适产品、行李架、扶手杆,WiFi 无线上网及通信系统、制冷、电子显示、餐饮服务设备;

n 基础设施建设:车站及站场设备,轨道线路铺设、养护、维修装备与技术;铁道土木工程、桥梁道路、给排水、环境工程、风景园林、公用工程等建设;轨道交通及铁路建设施工材料、装备、安全、节能、环保技术与维护;

n 隧道建设:隧道施工建设机械设备、配件、材料与技术,工程机械,安全装置及设备等;地下交通检测、勘探技术、建设材料与技术设备等;地下线路、信号、桥梁、隧道、供电网、站房等施工机械及配套设备等;

n 高速铁路技术与装备:高速动车组技术与装备;高速列车行车控制技术与装备;客运专线修建技术与装备;动车组检修技术与装备等;

n 铁路重载运输技术与装备:机车操纵技术与装备;重载机车技术与装备;重载货车技术与装备;重载线路工务工程技术与装备等;

n 机车车辆装备制造技术:列车设计;列车外围物料;喷涂设备及保护涂料;客车内装饰设计与物料;钢轨铅热焊及闪光接触焊技术,卧式发电机,燃气涡轮机技术等

专题活动展示区 / Thematic Pavilion

十一五铁路与轨道交通建设成果展区

中国轨道交通企业自主创新50(RT TOP50)展示区

④ 航天科工测评没过的话,是不是其他单位也不能收到成绩

刚刚和他们所长聊了,只要及格就行,但是过不了你就悲剧了,他们就不能录取你了,所以好好准备是必须的,但说不难,不知道什么情况

⑤ 学铁路学校什么专业最好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
报名条件:初中生起点,入学签版订就业协议权
学制时间:三年,前两年侧重技术 较后一年纳入名企培养计划
专业前景:城轨地百铁建立在近几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开展,许多城市的地铁建立也在紧锣密鼓的停止中,城轨地铁已成为了度许多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局部。与此同时,城轨地铁建立人才需求量激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前景非常宽广。
课程设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着眼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轨道交通的运营、票务、站务、管理、规划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毕业后将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及调度组织、客运组织、综答合管理工作。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高速公路运营企业、道路运输企业、客运站场、城市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等大中型国有企业

⑥ 一个差二本和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哪个更好

本科证件自然是对你更加有帮助的,不过现在社会更加强求人才注入!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所轨道交通高职院校,是江苏省教育厅、上海铁路局和浦口区政府三方共建的高职院校,也是轨道交通行业办学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高职院校之一,被誉为华东地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南京特别市立第一职业中学,2002年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成建制由铁道部划转江苏省地方管理。

⑦ 什么大专学校有轨道交通专业

1、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一所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隶属于吉林省教育厅管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8年的吉林铁路经济学校(中专院校)和创建于1958年的吉林铁路运输职工大学,2001年6月两校合并,2006年2月改建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一所具有铁道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

2、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陕西省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学校、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院创办于1973年,前身是铁道部渭南铁路工程学校。2002年由铁道部划归陕西省人民政府,2003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改制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3、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职学院、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单位、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为“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学校前身为1956年5月成立的柳州铁路运输学校;2003年8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柳州铁路运输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3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4、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前身是株洲铁路机械学校,成立于1956年,由原铁道部批准设立,中国铁路广州局主管,期间于1958年更名为株洲铁道学院,举办本科教育,后因国家院系调整恢复举办中专,2005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学院为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铁路及轨道交通产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和优秀的管理者,是广东、湖南、海南三省铁路运输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被社会誉为“湘粤琼三省铁路黄埔军校”。

5、成都铁路技工学校

成都铁路技工学校是一所公办重点职业学校,铁道部部属学校,省内唯一铁路系统内部学校,中国中铁二局唯一直属学校。学校专业涵盖:高铁乘务、站务管理、通信运营管理与服务、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电气化铁道供电、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幼师)、建筑等。进校签订就业合同,毕业安排工作。学校实行教学、就业、升学全程教育服务体系。

⑧ 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牵头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入围2011计划的可能性有多大

现在已近是进入了啊!!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现状目前已经挂牌的协同创新中心有:
1、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
2、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
3、肿瘤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4、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5、量子调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7、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9、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10、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
11、国家清洁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
12、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
13、拓扑材料科学与技术上海协同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
14、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
15、知识经济与法制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2]
16、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17、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8、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21、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
22、“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3]
23、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24、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5、生物医用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
26、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
27、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海大学、清华大学、长江三峡集团
28、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
29、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
30、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大学牵头,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31、长江黄金水道绿色和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32、阻燃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33、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空军装备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科院电子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10所、13所、14所、20所、22所、27所、38所、39所、46所、48所、55所、58所
34、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
35、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武汉大学
36、有机发光显示(OLED)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
37、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
38、山西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焦煤集团、太重煤机等单位
39、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40、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1、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罗马大学。
42、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3、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
44、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45、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46、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
47、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药科大学。
48、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连海事大学、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49、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太原理工大学组建。
50、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校协同。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共同组建。
52、世界文明与区域研究协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联合成立。
53、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牵头、台湾大学参与。
54、替代石油路线大型化工过程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55、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
56、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主导,苏州大学牵头,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
57、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农业大学。
58、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该协同创新中心由华侨大学牵头,暨南大学。
59、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天津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
60、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单位: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国家宗教局等政府部门和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社会调查组织(ISSP)、东亚社会社会调查(EASS)、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
61、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贸大学牵头,商务部、浙江省义乌市、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日内瓦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为协同单位。[4]
62、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10家单位协同参与。该中心旨在汇聚国内外电动汽车及分布式能源领域的优质资源,构建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形成一流学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建设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基地
63、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加的“共性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携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3家龙头企业组建的“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研发领域包括材料结构设计、绿色新工艺开发及化工工艺优化集成等。[5]
64、天津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依托天津医科大学在医学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及其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优势,南开大学在生命科学、药学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北京大学、华大基因有限公司及瑞典卡罗林斯卡分子医学中心(CMM)等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攻关。[6]
65、湖南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牵头的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近日成立。该中心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4个国家级平台及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为参与单位。[7]
66、网络计算与信息处理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建设。[8]
67、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共同建设。[9]
68、通航时代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10]
69、镍钴金属材料创新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清华大学、瑞典国家冶金研究所等7家核心成员单位共同建设.[11]
70、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河海大学、清华大学牵头,协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高校、水利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12]
71、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由三峡大学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将努力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形成协同攻关机制,积极构建地质灾害、水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和生态环境三个协同创新平台,着力解决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面向地方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13]
72、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国医药集团、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圣和药业有限公司
73、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74、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75、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广电总局广科院、广电总局规划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广播电视台、华为、网络、AV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76、天津现代口岸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市口岸办公室[14]

这些不都是么, 已近替代了原来的2011计划了!

⑨ 城市轨道交通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根据实际情况,多种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并举发展,如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

赞 (6)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