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是什么
随着多个城市交通状况的恶化,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已得到各级政府重视。根据现有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城市公共交通平均出行分担率要比“十一五”末明显提高,并鼓励有条件的大城市发展高效铁路。
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伴随投资额度的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成为继铁路大规模投资之后新的投资热点,成为“十二五”基础建设投资新增长点。随着中国轨道轨道交通正逐步进入稳步、有序和快速发展阶段,轨道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研究显示: 2009-2013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逐年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24.23%。2013年,为2408公里,同比增长17.01%。
且单条线路的平均长度整体呈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27.76公里增长到2012年的29.83公里。2013年,平均线路长度为29.73公里,较上年有所下降。前瞻产业研究院轨道交通行业报告分析显示:在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地铁建设占主导地位。
2010-2013年,我国地铁运营里程逐年增长,占城轨交通的比重有所提升。2013年,地铁运营里程为2050公里,占城轨交通的比重达到85.13%。在客运量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市场份额也有所上升。
2009-2013年,我国城市客运量中,公交客运量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市场份额始终在60%以上。出租车客运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2013年为31.32%,但下降幅度较小。而轨道交通的客运量占比呈上升的趋势,2013年达到8.51%,但市场份额仍然较小。城市客运轮渡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且逐年下降,2013年仅为0.08%。
Ⅱ 如何借鉴国外轨道交通发展经验
1、国外轨道交通运营概况;
2、国外运营管理方法;
3、安全、服务方面的现状。
Ⅲ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目前国际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用地省,运能大,轨道线路的输送能力是公路交通输送能力的近10倍。每一单位运输量的能源消耗量少,因而节约能源;采用电力牵引,对环境的污染小。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达5000公里,总投资估算将超过8000亿元。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作为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也在快速发展。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拥有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全国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网络的城市则已有25个。
城市轨道交通是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行业。目前中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还不足以对项目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引导和控制;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法制建设、技术控制、标准化体系尚未形成。为使中国城市轨道行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应尽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促进国产化设备的发展。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投入大,建设期长,退出成本高,要保证有足够的客运量,才能盈利,因此投资建设应相当慎重,谨防盲目上马。
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在全面建设初期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尤其是一些通过国外贷款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限于贷款条件规定,必须要用相当一部分贷款用于购置贷款国的设备产品。自从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以来,中国城轨车辆国产化成绩斐然,国产城轨车辆不断涌现,如南京浦镇客车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生产的地铁车辆供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使用;大连机车车辆厂生产的轻轨车辆,供大连的金石滩-黑石礁轻轨使用;长春客车厂生产的时速100km的轻轨车辆,供天津滨海轻轨使用;四方机车车辆厂生产的地铁空调车辆,供北京地铁八通线使用。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面对国外厂家的激烈竞争,国内厂家仍需努力。
今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和其他交通方式共同构建高效率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改革运营体制,使外部效益体现在轨道交通的内部效益,放宽准入市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机制仍不够健全,但各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日渐高涨。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断在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为缓解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困境,政府已大力号召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目前,外资主要以设备供应和技术提供的方式活动于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民营资本则因投资额过大而暂时难以介入。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外围转移速度的增加,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
Ⅳ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状怎样未来发展前景怎样
城轨地铁建立在近几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开展,许多城市的地铁建立也在紧锣密专鼓的停止属中,城轨地铁已成为了许多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局部。与此同时,城轨地铁建立人才需求量激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前景非常宽广。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目前是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很多学校也都开设了这个专业,如果想学到系统的完善的专业知识,建议你到学校实地考察,尤其看实训设备是否完善再做决定,希望可以帮到你
Ⅳ 国内外地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1,以下是成都的
交通影响:中心城道路饱和度降两成
公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出,《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确定的推荐方案为7条(地铁)线组成的放射式线网,其中:骨干线3条,辅助线4条,各条线路两两相交。主城区内轨道交通线路全长274km(中心城内全长186km)。全线网共设车站146座,其中换乘站24座。
地铁对交通有什么影响?地铁公司总工程师于波表示,线网规划实施后,成都中心城道路的饱和度将从目前的90%以上,降低到70%,让地面道路使用面积更加宽松,基本缓解路面交通的供给压力;地铁全日客运量达到600万~700万人次,占主城区全方式出行的25%左右;同时,由于大量的人搭乘地铁,使用公交作为出行工具的比例将由目前的远低于30%提高到51%,而使用小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比例将降低到14%,从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
噪声影响:影响范围在三环以外
地铁在地下运行不会对地面有噪声影响,但在地面行驶时,则会有噪声影响。因此,其影响范围在三环以外,目前大多属城市未建成区。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拟对该范围内城市用地类型作出规定,避免新建居民区受噪声影响;同时,轨道铁路将避免穿越规划的学校、幼儿园等1类声环境功能区。
对地下水影响:不改变地下水走向
地下轨道线路总体上在地下水水源地径流下游,不涉及对水源地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产生影响的问题。而地铁2号线、4号线、6号线不会对地下水径流(地下水流动通道)和排泄条件产生影响;1号线、3号线、5号线、7号线西段走向与地下水径流方向相交,将形成对地下水径流的切割。但于波表示,不会对地下水的流向造成影响。
根据分析,地铁通道占用一定的含水层厚度空间情况下,地下水位会有一定程度壅高(即地铁通道在局部地方像坝一样将地下水水位轻微抬高),但是由于高层建筑基础较深,不会影响其安全。
对地表水影响:多措施护卫水源保护区
线网规划中的一些地铁线路将以高架方式,或地下方式穿过成都市的一些饮用水源保护区,那么这样一来是否会对水源保护区及成都市饮用水安全造成影响呢?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规定,将逐步淘汰一些自来水厂,而地铁线网经过的水源保护区正是这些自来水厂的取水区,因此线网建设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将随着水厂的拆迁和保护区性质的变化而消失。
若线网在水厂拆迁之前建设,则线网对穿越水源地的影响如下:以地下方式穿越水源保护区的线路,对地表水没有影响。跨越水源保护区的路段,拟研究对跨越路段设雨水导排设施,避免路面雨水进入饮用水源地。
此外,在污水排放方面,大部分车场车辆段的废水都排入在建或待建的城市规划污水管网。
2,以下是广州的:2 地铁工程污染源分析
2.1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分析
地铁工程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施工过程中将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将会对沿线环境产生严重的噪声影响,夜间施工的噪声扰民尤为突出。由于地铁六号线穿过海珠广场、北京路等城市中心区,施工场地相对狭窄,施工过程可能发生局部的交通阻塞,从而引发相应区域的交通噪声提高。据类比调查,施工场地挖掘、混凝土现场浇注、装卸及运输等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同时作业时,施工场地边界处昼间的等效连续声级为69.0~73.0dB。
2.2 施工期环境振动污染源分析
地铁六号线在施工期间将使用大量动力式机械设备及车辆,由于地铁沿线特别是在穿越旧城区范围内的施工地段均处于人口稠密的环境敏感区中,这些机械设备和车辆在使用时产生的振动将有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振动影响。为保证施工单位和城市居民双方的利益,有必要对施工机械产生的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做出分析。
2.3运营期噪声污染源分析
经过对广州市地铁六号线拟建线路的实地踏勘及对有关地铁设计资料的相关分析,运营期噪声源主要由地下段、高架段和车辆段组成。
地下线路营运期间的噪声源主要为车站及区间风亭和冷却塔噪声,噪声源强与通风设备型号、功率及消声措施等因素有关。根据广州轨道交通一、二号线测试结果,车站排风亭百叶窗1m处噪声级为3~66dB,距鹭江站冷却塔塔体1m处为74.5dB左右。
高架段噪声源主要由列车运行时产生的轮轨噪声、车体辐射噪声、机动车牵引电机噪声及桥梁结构噪声构成。地铁六号线采用直线电机运载系统,其产生的轮轨噪声和电机运行噪声比广州市轨道交通一、二号线采用的A、B型车低7dB。直线电机运行时距铁路外轨中心线7.5m处列车运行声级为80dB。
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车辆运行噪声、检修设备产生的噪声、试车线噪声、空压机噪声等。
2.4 运营期环境振动污染源分析
工程建成运营后,列车车轮与钢轨之间产生撞击振动,经过轨枕、道床、传递至隧道或桥梁基础,再传递给地面,从而对周围环境产生振动影响[5]。尤其是地下段的振动可能给地面上方的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由于地铁六号线沿线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振动的影响对沿线的文物古迹也可能造成微小但长久的破坏,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由于直线电机牵引轨道交通在中国尚属首次使用,所以国内目前没有实测数据可以引用,地铁六号线振动源强拟类比日本和加拿大振动研究结论。预测高架段振动在距线路中心线10m处,列车运行速度为80km/h,Z振级为70dB。
2.5 电磁辐射污染源分析
地铁运行对电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牵引供电的接触网系统产生的火花放电形成电磁辐射、变电所因高压或大电流形成感应产生电磁辐射。其影响主要分布在地面高架段和车辆段联络线地面段以及变电所临近区域。变电所周围20m产生的无线电噪声场强为30~50dB(μv/m),地面线距外轨中心线10m处无线电噪声场强一般为36dB(μv/m)。电磁辐射对民用电视接受信号仅在一定距离内产生短时间轻微影响,对人体健康基本没有影响。但是若线路经过机场附近时(例如广州市地铁三号机场专用块线),需要另外考虑到满足机场导航系统的电磁环境的特殊要求。
Ⅵ 了解世界上各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技术发展的现 况如何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起步较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都已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在2000年之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已经开通运行轨道交通的城市12个(含香港、台湾地区),其中大陆10个城市通车线路总计达30条,通车总里程729公里。截至2008年9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从1995年的43公里增加到775.6公里。全国“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1500公里左右轨道交通,总投资额在4000-5000亿左右。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步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政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大批城市开始筹建轨道交通。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至2015年的规划线路长度是2400公里,投资规模近7000亿,截至2008年11月已完成了1000亿元投资。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在全面建设初期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扩大。自从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以来,中国城轨车辆国产化成绩斐然,国产城轨车辆不断涌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当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国产轨道交通设备的市场需求大幅提升,广阔的市场空间将有力拉动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长足发展。总体来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机制仍不够健全,但各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日渐高涨。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断在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为缓解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困境,政府已大力号召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目前,外资主要以设备供应和技术提供的方式活动于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民营资本则因投资额过大而暂时难以介入。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外围转移速度的增加,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根据各城市近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到2012年,其中,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将全部覆盖中心城,运营里程将达到440公里;上海轨道交通将形成13条线路、300多座车站、运营总长度超过500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超过4500公里。
Ⅶ 老外一张图呈现中国地铁30年发展历程 中国地铁对比外国地铁好吗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诞生在英国首都伦敦。19世纪末,相继有芝加哥、布达佩版斯、格拉权斯哥、维也纳和巴黎5 座城市修建地铁。20世纪上半叶,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等12座城市也先后修建地铁。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世界地铁营运里程总计超过3...
Ⅷ 国内外地铁的现状
国内地铁现已普及到很多个城市,不足点就是安全性还有待加强。经常会出现一些开回到一半停答住,或在行驶的过程中自动打开车门。地铁门的自动感应力不强。有时候急着上班的人或者人流多的时候地铁快关门的时候也想看能不能进去。门就会硬生生的卡住人。虽说这种情况属于更多是属于乘客自身的问题。但是面对人流对的排队的时候或者老人家行动不方便的时候这个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我们应该顾忌到老人家的不方便,希望在今后自动门能加强
Ⅸ 中国轨道交通与国外的差距
“国外”是一个非常笼统模糊的概念,中国国内目前一线城市与大部分二线城市有地下交通轨道地铁的,其市内交通体验已经相当成熟(提一点,相比欧美很多老旧地铁,中国地铁普遍在便利上下功夫:在2015年之前,许多欧美国家地铁是没有高速无线网络的,其信号和网速极差,非常差;而到2019年的现在,某些西欧地铁至今未普遍安装管道空调系统…那个热,你忘不了的。扫码进闸、人脸识别这些,欧洲普及更少,中日韩都走在前面);高铁这方面,美国陆上交通走的更多是高速国道公路,其稍快一点的火车普遍贵,很多人根本就没坐过特别快的高速列车,所以许多刚到德国、中国、日本的美国人在体验过更舒服的高铁后都很喜欢…坐飞机实际上是一件很累很麻烦的事情。美国最富裕的西海岸加州在2018年底曾考虑修建高铁,但最后因各种原因又一次搁置暂缓…
技术使用涉及“知识产权”,日欧高端市场已经形成专利壁垒,再加上日欧的十几家公司在上世纪末已经抢占市场,中国后起所以在德国、法国和日本原型基础上进行专利技术的再研发,不过中国考虑的更多是“通过产品输入,将影响力带入”。日欧交通设施在出口价格上非常贵,这还只是产品,如果再考虑到人力调度、培训、零部件更换修理,那价钱是惊人的…进入2015年后很多国家在有替代方案时会考虑更具有价格优势的(一国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时也要考虑所谓性价比),中国方案一大优势在于“一条龙”,只要买了产品那就从培训到管理经验方面都让学习。
实际上,这是一种如意算盘,因为一旦产品进入了一国市场,那它的整体模式、人力培训、管理制度几乎是中国翻版,到后面其修整、更新甚至其他交通建设也非常依赖中国,2019年在中亚和非洲国家甚至出现了日欧公司根本接不了单的情况…这些国家虽然总体不富裕,但并非没有钱,他们有资源和土地(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